拼音

jiāo

笔顺

丿
“隹”横画平行,间距均匀,右竖居横画中心并正对上点。四点底间距大致相等。

同音字

读音为jiāo的字 读音为jiao的字

基础解释

1.火候过大或火力过猛,使东西变硬变脆或烧成炭样:烤得又~又脆。衣服烧~了。 2.由于缺少水分,变得干枯、干燥:~渴。唇~舌燥。 3.着急:心~。~急。 4.指焦炭:炼~。 5.焦耳的简称。

详细解释

〈动〉

  1. (会意。金文字形,上面是“隹”( zhuī),短尾鸟,下面是“火”。把鸟放在火上烤。本义:物经火烧而变黄或成炭)

  2. 同本义

    焦,火所伤也。——《说文》

    焦,火烧黑也。——《玉篇》

    濡灸之举焦。——《礼记·内则》

    凡气因火变则为焦。——《素问》

    又如:焦盆(焦杯。焚纸的火池);焦鎚(一种烤熟的饼食);焦尾(焦桐,焦尾瑟。东汉蔡邕用一端有焦痕的桐木所制的琴。后多指名贵的琴);焦霹雳(能对人畜、植物或建筑物造成很大危害的霹雷)

  3. 干枯;枯焦

    五谷焦死。——《墨子·非攻下》

    又如:焦芽(枯焦的幼芽);焦死(枯死);焦瘦(枯瘦)

  4. 叫喊,吵闹

    梅香嗏省闹,小姐哎你休焦

〈形〉

  1. 着急

    假如你焦他没有房屋,何不替他娶上一个孙媳妇。——《儒林外史》

    又如:焦劳(焦躁不安);焦躁(着急而烦躁);焦闷(焦躁烦闷);

  2. 干燥

    少洎之则焦而不熟。——《吕氏春秋·应言》

    唇焦口燥呼不得。——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 烧焦的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唐· 杜牧《阿房宫赋》

  4. 酥,脆 。

    如:麻花炸得真焦

〈名〉

  1. 物体烧焦所产生的气味

    焦,臭也。——《广雅》

    其臭焦。——《礼记·月令》

  2. 如:焦苦、焦味(物体烧焦发出的气味)

  3. 焦炭 。

    如:煤焦;炼焦;结焦;焦比;焦炉

  4. [中医]∶人体内水谷道路、气所始终的部位 。

    如:三焦;下焦

  5. 焦点 。

    如:焦距

  6. 三焦 。

    如:焦原

  7. 焦耳的简称 ——符号J

  8. 古国名 。姬姓,在今河南陕县南,春秋时灭亡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焦焦-汉语大词典

焦焦1.象声词。啼声之细微者。
●《韩诗外传》卷十:“焦焦如有啼者声。”
●汉刘向《说苑·辨物》:“耳中焦焦,如有啸者声。”
2.忧急貌。
●唐杜牧《罪言》:“未尝五年间不战,生人日顿委,四夷日猖炽,天子因之幸陕、幸汉中,焦焦然七十余年矣。”
●唐孟郊《送李翱习之》诗:“壮年俱悠悠,逮兹各焦焦。”
●元秦简夫《赵礼让肥》第二摺:“你省可里啼啼哭哭,怨怨哀哀,憋憋焦焦。”

焦-中華語文大辭典

焦ㄐ丨ㄠjiāo1.物體過分受熱後,變黑變硬。[例]~土│~糊│樹木燒~。2.乾枯;乾燥。[例]~枯│~渴│脣~口燥。3.酥;脆。[例]油條炸得~│~棗。4.心急;煩躁。[例]心~│~躁。5.特指焦炭。[例]煉~│煤~。6.中醫將人體由上而下,分上、中、下三個部位,分別稱上焦、中焦和下焦。7.★結成塊狀的炭渣。[例]~砟。8.★量詞。焦耳的簡稱。用於計算功、能量和熱。1焦相當於1牛頓的力,使物體沿力的方向移動1公尺所作的功,也等於1瓦特的功率在1秒內所作的功。▲即「焦耳」。(焦耳,英joule)9.姓。

焦-中華大字典

1、焦讀音:茲消切,音蕉,蕭韻。釋文:
❶本作鏸。《說文》:鏸。火所傷也。从火。雥聲。或省作~。
 〔按六書故作㸈。訓曰、燔之近炭也。義同〕。
❷燥也。《呂覽應言》:少洎之。則~而不熟。
❸臭也。見《廣雅釋器》。
 〔按禮記月令。其味苦。其臭~〕。
❹黃黑色也。《眞誥》:心悲則面~。腦減則髮素。
❺煩也。〔阮籍詩〕:誰知我心~。
❻國名。《左僖二十九年傳》:虞、虢、~、滑、霍、揚、韓、魏、皆姬姓也。
 〔注〕:~、在陜縣。〔當今河南陜縣城內〕。
❼晉邑名。《左僖三十一年傳》:許君~瑕。
 〔注〕:~瑕、晉河外五城之二邑。〔當今河南陝縣〕。
❽~穫。藪名。《爾雅釋地》:十藪周有~穫。
❾~僥。短人長三尺者。《荀子正論》:以~僥而載泰山也。
 〔按~僥、國名。見山海經海外南經〕。
❿三~。水穀之道路。氣所終始也。上~在、心下胃上也中~、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也。下~、在臍下。當膀胱上也。《素問靈蘭祕典論》:三~者、决凟之官。水道出焉。
 〔按廣韻別作膲〕。
⓫~明。鳥名。《文選司馬相如賦》:掩~明。
 〔注〕:~明似鳳。
 〔按廣雅釋鳥作鷦明。通雅動物類引郁離子作昭明。又樂稽耀嘉。~明至。爲雨備。注。~明。水鳥〕。
⓬冒~。蟲名。《廣雅釋蟲》:冒~。螵蛸也。
⓭~冥。蠛也。《晏子外篇》:東海有蟲、巢於蟁睫。命曰~冥。
 〔按列子湯問篇作~螟〕。
⓮姓也。神農後。以國爲氏。出南安。見《廣韻》。
⓯通蕉。《廣雅釋器》:蕉。黑也。
⓰通燋。《禮記內則》:濡炙之舉~。《釋文》:字又作燋。
⓱借作鐎。《周禮鬱人注》:以煑之~中。《釋文》:~、本又作鐎。
2、焦讀音:慈焦切,音樵,蕭韻。釋文:
❶地名。《左僖二十三年傳》:楚伐陳。遂取~夷。
 〔注〕:~、今譙縣也。
 〔按~、後改爲譙。春秋時爲陳國之譙也。漢時地屬沛郡。今爲安徽亳縣治〕。
❷通憔。《班固答賓戲》:朝爲榮華。夕而~瘁。
 〔按~瘁、卽憔悴也〕。
3、焦讀音:將由切,音啾,尤韻。釋文:釜屬。見《集韻》。
4、㸈讀音:玆消切,音蕉,蕭韻。釋文:同粍。《集韻》:粍、火所傷也。亦作~、
5、鏸釋文:焦本字。見《說文》。
6、粍釋文:同焦。見《龍龕手鑑》。
7、鐎讀音:茲消切,音焦,慈焦切,音樵,蕭韻。釋文:~斗也。見《說文》。《段注》:卽刀斗也。孟康曰。以銅作~。器受一斗。晝炊飯食。夜擊持行。名曰刀斗。荀曰。刀斗小鈴。如宮中傳夜鈴也。蘇林曰。形如鋗。以銅作之無緣。受一斗。故云刀斗。卽鈴也。廣韻。溫器。三足而有柄。
8、嬩讀音:音燋,蕭韻。釋文:同燋。見《字彙補》。〔康熙字典云。鰍譌字〕。

焦-中草药辞典

【读音】jiāo
【繁体】焦
焦〈动〉
(会意。金文字形,上面是“隹”,短尾鸟,下面是“火”。把鸟放在火上烤。本义:物经火烧而变黄或成炭)
同本义[charred;burnt;scorched]
焦,火所伤也。――《说文》
焦,火烧黑也。――《玉篇》
濡灸之举焦。――《礼记·内则》
凡气因火变则为焦。――《素问》
又如:焦盆(焦杯。焚纸的火池);焦鎚(一种烤熟的饼食);焦尾(焦桐,焦尾瑟。东汉蔡邕用一端有焦痕的桐木所制的琴。后多指名贵的琴);焦霹雳(能对人畜、植物或建筑物造成很大危害的霹雷)
干枯;枯焦[withered;desiccated]
五谷焦死。――《墨子·非攻下》
又如:焦芽(枯焦的
焦jiāo
⒈物体经火烧变成炭样:饭~了。~头烂额(头被火烧成重伤。〈喻〉十分窘迫难堪)。
⒉酥,脆:~麻花,很好吃。〈喻〉极干:这捆柴~干。
⒊着急,忧虑,烦躁:~急。~心。~虑。~躁。~灼。
⒋功、热、能量等单位名称"焦耳"的简称,符号J。
⒌[焦点]物理、数学上的名词。〈喻〉问题的关键所在或人们关注的集中点。
────────────────—
焦qiáo1.通"谯"。2.通"憔"。参见"焦瘁"。3.用同"瞧"。

焦-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焦² jiāo
量焦耳的简称。1牛(牛顿)的力使其作用点在力的方向上位移1米所做的功,就是1焦。

焦-漢語大字典


《説文》:“ओʯ܌火所傷也。从火,雥聲。ऊٯ܌或省。”
(一)jiāo 《廣韻》即消切,平宵精。宵部。
(1)烧伤;物体经火烧后变黄发脆。《玉篇·火部》:“ओʯ܌火燒黑也。又炙也。焦,同ओʣ\u0002”《左傳·哀公二年》:“卜戰,☀焦。”唐杜牧《阿房宫賦》:“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2)锅巴。《正字通·火部》:“釜底飯之乾者俗曰焦。”《世説新語·德行》:“母好食鐺底焦飯。”《本草綱目·穀部·鍋焦》:“(鍋焦)一名黄金粉,乃人家煮飯鍋底焦也。”
(3)火烧物体所发出的气味。《廣雅·釋器》:“焦,臭也。”《禮記·月令》:“其味苦,其臭焦。”鄭玄注:“火之臭味也。凡苦焦者皆屬焉。”
(4)黄黑色。南朝梁陶弘景《真誥》卷二:“心悲則面焦,腦減則髮素。”
(5)酥;脆。如:麻花炸得好焦。宋周紫芝《五禽言·婆餅焦》:“婆餅欲焦新麥香。”
(6)焦炭或结成焦块状的炭渣。如:煤焦;炼焦;结焦。
(7)干枯;干燥。《墨子·非攻下》:“日月不時,寒暑雜至,五穀焦死。”漢馬第伯《封禪儀記》:“初止此道,行十餘步一休,稍疲,咽脣焦。”明張綱孫《苦旱行》:“林木焦殺鳥開口,魴魚枯乾溝底卧。”
(8)卷曲。《戰國策·魏策四》:“衣焦不申,頭塵不去。”吴師道補注:“焦,卷也。”
(9)烦躁;着急。《正字通·火部》:“焦,心不寧曰焦。”《史記·夏本紀》:“(禹)乃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三國魏阮籍《詠懷》之六十三:“終身履薄冰,誰知我心焦。”《儒林外史》第二十一回:“假如你焦他没有房屋,何不替他娶上一個孫媳婦,一家一計過日子。”
(10)中医指人体内水谷道路、气所始终的部位。《集韻·宵韻》:“膲,三膲,無形之府,通作焦。”《素問·靈蘭秘典論》:“三焦者,决瀆之官,水道出焉。”《難經·三十一難》:“三焦者,水穀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主内而不出……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穀……下焦者,當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濁,主出而不内以傳導也。”楊玄操注:“焦,元也。天有三元之氣,所以生成萬物,人法天地,所以亦有三元之氣以養人身形,三焦皆有其位而無正藏也。”明方以智《物理小識·人身類·命門中闑而腎分左右》:“腎本水,而起與火俱,其降也,火歸于焦,謂之腎。”
⑪用同“礁”。宋徐兢《宣和奉使高麗圖經·海道一》:“小於島則曰嶼,小於嶼而有草木則曰苫,如苫嶼而其質純石則曰焦。”
⑫同“鐎”。古代炊具,器身作盆形,三足,有柄。军中也用以夜击报更。《集韻·尤韻》:“焦,釜屬。或从金。”《周禮·春官·鬱人》“和鬱鬯以實彝而陳之”鄭玄注“以煮之鐎中”唐陸德明釋文:“焦中,本又作鐎。音同。”唐駱賓王《蕩子從軍賦》:“鐵騎朝常警,銅焦夜不鳴。”
⑬周初国名。故治在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附近。《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虞、虢、焦、滑、霍、楊、韓、魏,皆姬姓也。”杜預注:“八國皆晋所滅。焦在陝縣。”杨伯峻注:“焦,今河南三門峽市東二里。”按:《史記·周本紀》:“武王追思先聖王,乃襃封神農之後於焦。”裴駰集解:“《地理志》:弘農陝縣有焦城,故焦國也。”
⑭春秋时晋邑名。故治在今河南省陕县附近。《左傳·僖公三十年》:“且君嘗為晋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杜預注:“焦、瑕,晋河外五城之二邑也。”
⑮姓。《通志·氏族略二》:“焦氏,《史記》周武王封神農之後於焦,今陝州東北百步焦城是也……為晋所滅,子孫以國為氏。漢有外黄令焦貢;後漢有焦儉。”
⑯焦耳的简称。能量的计量单位。1牛的力使物体在力作用的方向上移动1米所作的功。
(二)qiáo 《集韻》慈焦切,平宵從。宵部。
(1)春秋时陈地名。后归楚所有。后作“譙”。《集韻·宵韻》:“焦,焦、夷,楚地名。”清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孚部》:“焦,叚借為譙。”《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楚成得臣帥師伐陳,討其貳於宋也。遂取焦、夷,城頓而還。”杜預注:“焦,今譙縣也……二地皆陳邑。”
(2)用同“瞧”。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宫調》卷一:“道他倸也不倸,焦也不焦。”元楊景賢《西遊記》第五本第十七齣:“焦則麽那村柳舍,叫則麽那㖔顔郎。”

焦-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焦火812ㄐㄧㄠjiāo形①物體經過火燒後,變黃黑脆硬的樣子。如:「焦黑」、「焦土」、「焦饅頭」、「焦油條」。②乾燥、乾枯。唐.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脣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仗自歎息。」動①物體經火燒而致枯黑、脆硬。如:「燒焦」。《左傳.哀公二年》:「卜戰,龜焦。」②煩惱、著急。如:「焦慮」。三國魏.阮籍〈詠懷詩〉八二首之三三:「終身履薄冰,誰知我心焦?」《儒林外史.第二一回》:「假如你焦他沒有房屋,何不替他娶上一個孫媳婦,一家一計過日子?」名①國名。周代姬姓諸侯國,故址約在今大陸地區河南省陝縣南。②姓。如漢代有焦延壽。

焦-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焦¹ jiāo
①形物体受热后失去水分,呈现黄黑色并发硬、发脆:树烧~了丨比喻用法舌敝唇~。
②名焦炭:煤~|炼~。
③着急:~急|心~。
④(Jiāo)名姓。

焦-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焦 jiāo
① 动烧焦;烧伤。《阿房宫赋》:“楚人一炬,可怜~土。” ② 形干燥;干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唇~口燥呼不得。” ③ 形枯萎;干枯。《智取生辰纲》:“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 ④ 名焦味;糊味。《礼记·月令》:“其味苦,其臭~。” ⑤ 名黑黄色。陶弘景《真诰·运象》:“心悲则画~。” ⑥ 动焦急;焦躁。《西厢记》:“添香的行者心~。”

焦 -古漢語常用詞典

jiāo
①燒焦;燒傷。《阿房宮賦》:“楚人一炬,可憐~土。”②幹燥;幹渴。《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唇~口燥呼不得。”③枯萎;幹枯。《智取生辰綱》:“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④焦味;糊味。《禮記•月令》:“其味苦,其臭~。”⑤黑黃色。陶弘景《真誥•運象》:“心悲則畫~。”⑥焦急;焦躁。《西廂記》:“添香的行者心~。”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jiāo

1、[焦急]jiāo jí

着急:~万分。心里~。

2、[焦头烂额]jiāo tóu làn é

原指头部烧伤严重。后用以比喻处境或情态十分狼狈窘迫。

3、[焦虑]jiāo lǜ

1.焦急忧虑。 2.身心病的一种表现。在困惑和不安时神情烦躁,言行激动。与“抑郁”相对。

4、[心焦]xīn jiāo

由于希望的事情迟迟不实现而着急烦躁:孩子这么晚了还没回家,做父母的能不~?

5、[烧焦]shāo jiāo

由于过度烧、烤而炭化变色。

6、[焦点]jiāo diǎn

1.二次曲线的焦点。参见〔椭圆〕、〔抛物线〕 2.平行于球面镜主轴或透镜主轴射来的各条光线经反射或折射后在主轴上的交点。球面镜有一个焦点;透镜有两个焦点,位于透镜的两侧。 3.比喻问题的关键所在或争论的集中点。

7、[聚焦]jù jiāo

1.使光或电子束等聚集于一点:~成像。 2.比喻视线、注意力等集中于某处:最近,新闻报道~于保护农民工权益问题。

8、[对焦]duì jiāo

指使用照相机时调整好焦点距离。

9、[焦炭]jiāo tàn

用煤经隔绝空气加热所得到的固体产物。是一种固体燃料。有金属光泽。坚硬多孔,发热量高。主要用作钢铁及其他金属冶炼的燃料以及化工原料等。强度较高,能满足炼铁高炉生产要求的叫冶金焦。

10、[焦煤]jiāo méi

也称主焦煤,是一种供炼焦用的烟煤。这种煤结焦性强,单独炼出的焦强度高,但块大不易出焦。

11、[焦躁]jiāo zào

着急而烦躁:~不安。心里~。

12、[焦糖]jiāo táng

用饴糖、蔗糖等熬成的黏稠液体或粉末,深褐色,有苦味,主要用于酱油、糖果、醋、啤酒等的着色。

13、[焦化]jiāo huà

一般指有机物质碳化变焦的过程。特指煤的高温干馏并同时收回化工产品的过程。

14、[焦距]jiāo jù

抛物面镜的顶点或薄透镜的中心到主焦点的距离。

15、[炼焦]liàn jiāo

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经高温加热,使煤分解,得到焦炭、煤气、煤焦油等。

16、[焦黄]jiāo huáng

状态词。黄而干枯的颜色:面色~。~的豆荚。馒头烤得~~的。

17、[焦油]jiāo yóu

一种黑褐色黏稠液体。煤、油页岩或木材等干馏时生成。分煤焦油、页岩油、木焦油等。

18、[三焦]sān jiāo

中医学名词。指上焦、中焦、下焦。从部位上分,上焦包括心、肺;中焦包括脾、胃;下焦包括肝、肾、膀胱、小肠、大肠等。分别属于胸部、上腹部和下腹部。三焦是体内脏腑功能的综合,也是气和水液运行的通路。

19、[焦脆]jiāo cuì

1.食物焦黄酥脆。 2.声音短暂而响亮(焦脆的枪声)

20、[焦黑]jiāo hēi

状态词。物体燃烧后呈现的黑色。

21、[焦炉]jiāo lú

炼焦炉,一种通常由耐火砖和耐火砌块砌成的炉子,用于使煤炭化以生产焦炭。

22、[调焦]tiáo jiāo

调整焦距使物像清楚。

23、[焦味]jiāo wèi

物体烧焦发出的气味。

24、[焦土]jiāo tǔ

烈火烧焦的土地。多形容战争或火灾所造成的严重破坏的景象。

25、[中焦]zhōng jiāo

中医指胃的上下口之间的一段,主要功能是管消化。见〖上焦〗、

26、[上焦]shàng jiāo

中医指胃的上口到舌头的下部,包括心、肺、食管等,主要功能是呼吸、血液循环等。见〖中焦〗、

27、[焦雷]jiāo léi

声音响亮的雷。

28、[焦心]jiāo xīn

着急:至今没有接到儿子来信,真叫人~。

29、[焦山]jiāo shān

山名。在 江苏省 镇江市 东北 长江 中,与 金山 对峙。相传 东汉 处士 焦先 隐此,故名。有 定慧寺、华严祠、三诏洞、《瘗鹤铭》等胜迹。向为 江 防要地。南宋 初,韩世忠 曾驻此抗击 金 兵。宋 苏轼《书焦山纶长老壁》诗:“法师住 焦山,而实未尝住。我来輒问法,法师了无语。”清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江南七·常州府》:“焦山,府东九里 江 中,与 金山 并峙,相去十五里。以 后汉 处士 焦先 隐此而名。或名 譙山,亦曰 浮玉山。刘宋 元嘉 中,以 魏 人临 江,尝分兵戍此。唐 时有 譙山 戍,盖‘焦’与‘譙’通称也。”

30、[焦枯]jiāo kū

(植物)干枯:久旱不雨,禾苗~。

31、[焦渴]jiāo kě

非常干渴:~难耐。

32、[结焦]jié jiāo

在锅炉炉膛中心,燃烧火焰中心温度在1500~1700℃之间。燃料中的灰在这样高的温度下大多熔化为液态或呈软化状态。由于水冷壁的吸热,从燃烧火焰中心向外,越接近水冷壁温度越低。在正常情况下,随着温度的降低,灰份将从液态变为软化状态进而变成固态。如果灰还保持着软化状态就碰到受热面时,由于受到冷却而粘结在受热面上,形成结焦。

33、[焦干]jiāo gān

焦脆干燥,没有一点儿水份。

34、[焦子]jiāo zǐ

〈方〉焦炭。

35、[焦枣]jiāo zǎo

一种焦而脆的枣,将枣去核,用火烤干而成。有的地区叫脆枣。

36、[焦叶]jiāo yè

焦叶为齐鲁一带民众的一种休闲食品,流传于济宁金乡县一带,又名散散做法1、材料:面粉、鸡蛋、芝麻、盐(我这个面粉有点多了,可以减半和用一个鸡蛋);2-3、面粉加鸡蛋、芝麻、盐和成面团;4-5、擀成薄面皮,用饼干模刻出花型,或者直接用刀切;6、油锅炸至金黄即可。

37、[焦比]jiāo bǐ

高炉炼铁的技术经济指标之一。即高炉每冶炼一吨合格生铁所耗用焦炭的吨数。

38、[焦月]jiāo yuè

指旧历六月。因其在一年中气温最高,故称。清 厉荃《事物异名录·岁时·六月》:“《尔雅》:‘六月为且。’按且月,或云:‘一作焦月。’六月盛热,故曰焦。”

39、[焦萧]jiāo xiāo

焦黄稀疏。

40、[焦糜]jiāo mí

焦烂,糜烂。

近义词

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