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yān

笔顺


同音字

读音为yān的字 读音为yan的字

基础解释

1.跟介词“于”加代词“是”相当:心不在~。善莫大~。 2.疑问代词。哪里;怎么(多用于反问):~有今日?。~能不去?。不入虎穴,~得虎子? 3.乃;于是:必知乱之所自起,~能治之。 4.表示肯定的语气:有厚望~。因以为号~。 5.姓。

详细解释

〈名〉

  1. (象形。小篆字形。像鸟形。本义:焉鸟)

  2. 鸟名

    旦,北而徂山之曲,乃见苍翠一林,其中则楮烟墨宇,椒枥坎地,群焉胙充,飞而不举。——唐· 黄滔《唐城客梦》

  3. 通“颜”( yán)。额

    身长七尺,面长三尺,焉广三寸,鼻目耳具,而名动天下。——《荀子·非相》。高亨云:“焉,盖颜之借字。”

〈代〉

  1. 表示指示,相当于“之”

    草木无知,叩焉何益?——明· 马中锡《中山狼传》

    又如:心不在焉

  2. 哪里或那里

    且焉置土石。——《列子·汤问》

    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焉,代词,那里,指南海。)——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3. 什么

    今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哉?——《墨子》

  4. 怎么

    食其禄,焉避其难?——《三国志》

  5. 兼有介词“于”加代词“此”的语法功能,相当于“于是”、“于此”

    二陵焉。——《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不择事而问焉。——清· 刘开《问说》

    伏焉。——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副〉

  1. 如何 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结论。

    如:焉能;焉得;焉敢;焉知;焉用

  2. 于是,就,乃,则 。表示两件事或数个事接连发生

    始皇巡 陇西、 北地,出 鸡头山,过 回中,焉作信宫 渭南。——《史记》

    又如:焉始乘舟

  3. 于是 。表示前后承接,古代汉语中多与“乃”连用

    西王母为王谣,王和之,其辞哀。焉乃观日之出入,一日行万里。——《列子》

〈助〉

  1. 表示结构,用于前置的宾语之后,相当于“之”,“是”

    今王播弃黎老,而孩童焉比谋。——《国语》

  2. 后缀,表示状态,用于形容词、副词之后,相当于“然”、“样子”

    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书·秦誓》

  3. 用于句中表示停顿,相当于“啊”

    且以五帝之圣焉而死, 三王之仁焉而死…——《史记》

  4. 用于句尾,表示陈述或肯定,相当于“矣”、“呢”

    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史记》

  5. 用于句尾,表示疑问,相当于“乎”、“吗”

    嗟行之人,胡不比焉?——《诗·唐风》

  6. 用于句尾,表示感叹,相当于“呢”、“啊”

    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史记》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焉-中華語文大辭典

焉丨ㄢyān1.〈書〉代詞:(1)指示代詞。相當於「之」或「於(介詞)是(代詞)」。[例]心不在~。(2)疑問代詞。表示疑問,相當於「哪裡」、「怎麼」;又表示反問,相當於「豈」、「如何」。[例]殺雞~用牛刀│不入虎穴,~得虎子│塞翁失馬,~知非福?2.〈書〉介詞。相當於「於」。[例]人莫大~亡親戚君臣上下,以其小者信其大者,奚可哉(《孟子‧盡心上》)?3.〈書〉連詞。連接動詞或動詞性短語,表示後果或因果關係,相當於「乃」、「就」。[例]必知亂之所自起,~能治之(《墨子‧兼愛上》)。4.〈書〉助詞:(1)用於句中,起舒緩語氣作用。[例]少~,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宋‧蘇軾〈前赤壁賦〉)。(2)用於句末,表現狀態或表示肯定、疑問、感嘆的語氣。[例]心有戚戚~│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晉‧陶淵明〈五柳先生傳〉)│嗟行之人,胡不比~(《詩經‧唐風‧杕杜》)│使其中無可欲者,雖無石槨,又何戚~(《史記‧卷一○二‧張釋之馮唐列傳‧張釋之》)!5.姓。

焉-康熙字典


【巳集中】【火字部】 焉
★【廣韻】於乾切【集韻】【韻會】於虔切【正韻】因肩切,𠀤音嫣。【說文】焉鳥,黃色。出於江淮。象形。【廣韻】鳥雜色。【禽經】黃鳳謂之焉。
◎又【玉篇】安也,疑也。【廣韻】何也。【詩·衞風】焉得諼草。言樹之背。
◎又【史記·歷書】太初元年,歲名焉逢。【註】索隱曰。漢書作閼逢。
◎又山名。【史記·匈奴傳】過焉支山。
◎又國名。【前漢·西域傳】焉耆國,治員渠城。
★又【唐韻】有乾切【集韻】【韻會】尤虔切【正韻】夷然切,𠀤音䗡。【玉篇】語巳之辭也是也。【易·坤卦】爲其嫌于無陽也,故稱龍焉。
◎又【廣韻】語助。【詩·邶風】已焉哉
◎又【鄘風】終焉允臧。
◎又【淮南子·時則訓】天子焉始乗舟,薦鮪子寢廟。【註】焉,猶於也。
★又【正韻】延知切,音夷。【周禮·秋官·行夫】焉使則介。之【釋文】焉,劉音夷。【註】夷使使於四夷,則行夫主爲之介。一謂夷發聲。◎按周禮本作焉,而註直攺作夷,是焉。夷古通用不獨音同也。《正字通》云:周禮焉字,連上句讀,居于其國,則掌行人之勞辱事焉,使則介之。焉,語助也。當如字讀。讀作夷,非。《正字通》之說,於文義極順。但二鄭作夷,必非無據,今仍之
★又【廣韻】謁言切【集韻】依言切,𠀤音蔫。【廣韻】安也
◎又不言也。
★又叶於堇切。【劉向·列女贊】齊女徐吾,念績獨貧。夜托燭明,李吾絕焉。【讀書通】焉通作案。禮三年問:焉使倍之。荀子禮論篇作,案使倍之。〇按荀子內案字頗多,皆係方言,不與焉通,讀書通非。說文焉鳥之焉,徐鉉作有乾切,讀若䗡。韻會因之。今从玉篇、廣韻讀嫣。

焉-中華大字典

1、焉讀音:於虔切,音嫣,尤虔切,音䗡,先韻。釋文:
❶~鳥。黃色。出於江淮。象形。凡字朋者、羽蟲之長。烏者、日中之禽。舃者、知太歲之所在。燕者、請子之候。作巢避戊己。所貴者。故皆象形。~亦是也。見《說文烏部》。
❷語已之辭也。見《玉篇》。
❸安也。《論語子罕》:~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❹猶何也。《論語子路》:~用稼。
❺猶然也。《詩小弁》:惄~如擣。
 〔按此爲狀事之辭也。又有比事之辭。亦與同義。大學引秦誓曰。其如有容~是也〕。
❻猶於也。《公羊宣六年傳》:勇士入其大門。則無人門~者。入其閨。則無人閨~者。
❼猶乎也。《禮記檀弓》:子何觀~。
 〔按左昭三十二年傳。遲速衰序。於是~在。亦與乎同義〕。
❽猶也也。《左昭三十二年傳》:民之服~。不亦宜乎。
❾猶是也。《左昭九年傳》:使偪我諸姬。入我郊甸。則戎~取之。〔王引之云。言郊甸之地。戎是取之也。正義曰。~猶何也。失之〕。
❿猶於是也。《禮記月令》:天子~始乘舟。
⓫猶則也。《大戴禮曾子制言》:有知~謂之友。無知~謂之主。〔王引之云。言有知則謂之友。無知則謂之主也〕。
⓬猶乃也。《管子揆度》:民財足則君賦斂~不窮。〔王引之云。言賦斂乃不窮也〕。
⓭~爾。猶於是也。《公羊隱二年傳》:託始~爾。
⓮~逢。歲陽也。《史記曆書》:太初元年。歲名~逢。《索隱》:~逢。甲也。
 〔按爾雅、漢書、作閼逢〕。
⓯~支。山名。《史記匈奴傳》:過~支山。
⓰~耆。國名。《漢書西域傳》:~耆國治員渠城。
 〔按~耆、番名哈喇沙爾。淸光緖閒。置~耆府。當今新疆~耆縣〕。
⓱通則。《荀子禮論》:三者偏亡。~無安人。
 〔按史記禮書、作則無安人〕。
⓲通是。《左隱六年傳》:我周之東遷。晉鄭~依。
 〔按國語周語、作晉鄭是依〕。
2、焉讀音:延知切,支韻。釋文:通夷。《周禮行夫》:~使則介之。
 〔注〕:故書曰夷使。鄭司農曰。夷使使於四夷。則行夫主爲之介。玄謂夷發聲。《釋文》:~、劉音夷。
 〔按舊注曰。周禮本作~。而注直改作夷。是~、夷、古通用。不獨音同也。正字通云。~字連上句讀。語助也。讀作夷。非。正字通之說。於文義極順。但二鄭作夷。必非無據。今仍之〕。
3、焉讀音:依言切,音蔫,元韻。釋文:
❶安也。一曰鳥黃色。出江淮。見《集韻》。
❷不言也。見《廣韻》。
 〔按廣韻作謁言切〕。
4、奡釋文:同焉。見《類篇》。
 〔按舊注云然。今本類篇無此字。且說文焉篆亦不似。存疑俟攷〕。

焉-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焉火711ㄧㄢyān代①指示代名詞,之、彼、這裡。如:「心不在焉」。《論語.衛靈公》:「眾好之,必察焉。」②疑問代名詞。《列子.湯問》:「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副豈、如何。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論語.先進》:「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史記.卷一一七.司馬相如傳》:「且夫齊楚之事又焉足道邪!」介相當於「於」。《孟子.盡心上》:「人莫大焉亡親戚君臣上下,以其小者信其大者,奚可哉?」連承接上文,以表示後果。相當於「乃」、「就」。《墨子.兼愛上》:「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助①語氣詞,置句末:⑴表示肯定。相當於「也」、「矣」。唐.柳宗元〈封建論〉:「夫假物者必爭,爭而不已,必就其能斷曲直者而聽命焉。」⑵表示疑問。相當於「耶」、「呢」。《史記.卷六一.伯夷傳》:「及夏之時,有卞隨、務光者,此何以稱焉?」⑶表示感嘆。相當於「啊」。《史記.卷一〇二.張釋之傳》:「使其中無可欲者,雖無石椁,又何戚焉!」②表示狀態,用於形容詞或副詞詞尾。相當於「然」、「樣子」。如:「與我心有戚戚焉。」《書經.秦誓》:「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論語.子罕》:「瞻之在前,忽焉在後。」

焉-中草药辞典

【读音】yān
【繁体】焉
焉<名>
(象形。小篆字形。像鸟形。本义:焉鸟)
鸟名[akindofbird]
旦,北而徂山之曲,乃见苍翠一林,其中则楮烟墨宇,椒枥坎地,群焉胙充,飞而不举。――唐·黄滔《唐城客梦》
通“颜”。额[forehead]
身长七尺,面长三尺,焉广三寸,鼻目耳具,而名动天下。――《荀子·非相》。高亨云:“焉,盖颜之借字。”
焉<代>
表示指示,相当于“之”[it]
草木无知,叩焉何益?――明·马中锡《中山狼传》
又如:心不在焉
哪里或那里[where]
且焉置土石。――《列子·汤问》
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焉,代词,那里,指南海。)――清·彭端淑《为学一
焉yān文言用字。
⒈代词。相当"这个"、"于这个":心不在~。时人异~。
⒉疑问词。怎么,什么,哪里:~能如此?面目美好者,~故必知哉(故:原故。知:智)?其子~往?
⒊于何,在哪里:且~置土石(置:放)。
⒋连词。乃,就,则:若赴水火,入~焦没耳。
⒌助词:有厚望~。寒暑易节,始一反~。少~,月出于东山之上。

焉-漢語大字典


《説文》:“焉,焉鳥,黄色,出於江淮。象形。”
(一)yān 《廣韻》於乾切,平仙影。又有乾切,謁言切。元部。
(1)鸟名。《説文·烏部》:“焉,焉鳥,黄色,出於江淮。”段玉裁注:“今未審何鳥也。自借為助詞,而本義廢矣。”《廣韻·仙韻》:“焉,鳥雜毛。”《禽經》:“黄鳳謂之焉。”
(2)不言。《廣韻·元韻》:“焉,不言也。”
(3)代词。1.表示指示,相当于“之”。杨树达《詞詮》卷七:“焉,指示代名詞。用與之同。”《論語·衛靈公》:“衆好之,必察焉;衆惡之,必察焉。”《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子女玉帛,則君有之,羽毛齒草,則君地生焉。”明馬中錫《中山狼傳》:“草木無知,叩焉何益?”2.表示疑问。《廣韻·仙韻》:“焉,何也。”a.相当于“哪里”。《詩·衛風·伯兮》:“焉得諼草,言樹之背?”漢張衡《思玄賦》:“匪仁里其焉宅兮,匪義跡其焉追?”《文明小史》第一回:“不能革舊,焉望生新?”b.相当于“什么”。《墨子·尚賢下》:“今王公大人骨肉之親、無故富貴、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哉?”漢蔡邕《司徒袁公夫人馬氏碑銘》:“品物猶在,不見其人,魂氣飄颻,焉所安神?”c.相当于“怎么”。《史記·樗里子甘茂列傳》:“文信侯叱曰:‘去!我身自請之而不肯,女焉能行之?’”《三國志·魏志·王修傳》:“食其禄,焉避其難?”3.兼有介词“于”加代词“此”的语法功能,相当于“于是”、“于此”。《左傳·隱公元年》:“制,巖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鹽鐵論·貧富》:“山岳有饒,然後百姓贍焉。”
(4)副词。相当于“乃”、“则”、“于是就”。1.表示两件事或数件事接连发生。《國語·晋語二》:“盡逐羣公子,乃立奚齊,焉始為令,國無公族焉。”《史記·秦始皇本紀》:“始皇巡隴西、北地,出雞頭山,過回中,焉作信宫渭南。”2.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结论。《墨子·兼愛上》:“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則不能治。”《荀子·議兵》:“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禮記·祭法》:“壇墠有禱,焉祭之;無禱,乃止。”
(5)介词。相当于“于”。清王引之《經傳釋詞》卷二:“焉,猶於也。”《孟子·盡心上》:“人莫大焉亡親戚君臣上下。”《尹文子·大道上》:“五色、五聲、五臭、五味,凡四類,自然存焉天地之間,而不期為人用。”
(6)连词。表示前后承接,古代汉语中多与“乃”连用,相当于“于是”。杨树达《詞詮》卷七:“焉,承接連詞。”《楚辭·遠遊》:“音樂博衍無終極兮,焉乃逝以徘徊。”《列子·周穆王》:“西王母為王謡,王和之,其辭哀。焉乃觀日之出入,一日行萬里。”
(7)助词。1.表示结构,用于前置的宾语之后,相当于“之”、“是”。《玉篇·烏部》:“焉,是也。”《左傳·隱公六年》:“我周之東遷,晋、鄭焉依。”《國語·吴語》:“今王播棄黎老,而孩童焉比謀。”《後漢書·任李萬邳等傳贊》:“委佗還旅,二守焉依。”2.后缀,表示状态,用于形容词、副词之后,相当于“然”、“样子”。清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乾部》:“焉,助語之辭。與用然字亦同。”《書·秦誓》:“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莊子·在宥》:“昔堯之治天下也,使天下欣欣焉人樂其性,是不恬也。”宋陳亮《又甲辰答書》:“謗議沸騰,譏刺百出,亮又為之揚揚焉以資一笑。”明馬中錫《中山狼傳》:“乃出圖書,空囊橐,徐徐焉實狼其中。”
(8)语气词。《廣韻·仙韻》:“焉,語助也。”1.用于句中表示停顿,相当于“啊”。《莊子·則陽》:“君為政焉勿鹵莽,治民焉勿滅裂。”《史記·范雎蔡澤列傳》:“且以五帝之聖焉而死,三王之仁焉而死,五伯之賢焉而死,烏獲、任鄙之力焉而死,成荆、孟賁、王慶忌、夏育之勇焉而死。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2.用于句尾,表示陈述或肯定,相当于“矣”、“呢”。《史記·儒林列傳》:“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阬術士,六蓺從此缺焉。”《列子·湯問》:“寒暑易節,始一反焉。”唐柳宗元《封建論》:“夫假物者必争,争而不已,必就其能斷曲直者而聽命焉。”3.用于句尾,表示疑问,相当于“乎”、“吗”。《詩·唐風·杕杜》:“嗟行之人,胡不比焉?”《史記·伯夷列傳》:“及夏之時,有卞隨、務光者,此何以稱焉?”4.用于句尾,表示感叹,相当于“呢”、“啊”。《論語·泰伯》:“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使其中無可欲者,雖無石椁,又何戚焉!”
(9)姓。《萬姓統譜·先韻》:“焉,見《姓苑》。”
(二)yí
通“夷”。我国古代对四方少数民族的蔑称。《周禮·秋官·行夫》:“焉使,則介之。”鄭玄注引鄭司農云:“夷使,使於四夷。”陸德明釋文:“焉,劉音夷。”

焉-王力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焉 yān
❶於何,在哪裏。
《列子·湯問》:
且~置土石。(置:放。)
❷疑問代詞。怎麽,哪裏。
《吕氏春秋·察微》:
吴人~敢攻吾邑?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
~足道邪!
又疑問代詞。什麽。
《墨子·尚賢下》:
面目美好者,~故必知哉?(故:緣故。知:通「智」。)
❸於此,在這裏,在那裏。
屈原《離騷》:
馳椒丘且~止息。
《三國志·吴書·吴主傳》:
彼有人~,未可圖也。
❹代詞。相當於「之」。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子女玉帛,則君有之;羽毛齒革,則君地生~。
❺連詞。相當於「乃」、「則」、「就」。
《荀子·議兵》:
若赴水火,入~焦没耳。
❻語氣詞。
《列子·湯問》:
寒暑易節,始一反~。(反:返。)
❼形容詞、副詞詞尾,「……的樣子」。
杜牧《阿房宫賦》:
盤盤~,囷囷~,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

焉-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焉yān
①书跟介词“于”加代词“是”相当:心不在~|善莫大~。
②书代疑问代词。哪里;怎么(多用于反问):~有今日?|~能不去?|不入虎穴,~得虎子?
③书连乃;于是:必知乱之所自起,~能治之。
④书助表示肯定的语气:有厚望~|因以为号~。
⑤(Yān)名姓。

焉 -古漢語常用詞典

yān
①相當於“之”,可譯作“它”、“他”等。《捕蛇者說》:“以俟夫觀風者得~。”②表示疑問,相當於“何”,可譯作“怎麼”、“哪裏”。《愚公移山》:“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置土石?”③兼詞,相當於“於是”、“於之”。《勸學》:“積土成山,風雨興~。”④多用於反問,相當於“怎麼”。《十則》:“後生可畏,~知來者之不如今也?”⑤用於句末,表示陳述語氣,相當於“了”、“呢”,常可不譯。《毛遂自薦》:“此百之怨,而趙之所羞,而王弗知惡~。”⑥用於句末,表示疑問或反問,可譯為“呢”。《齊桓晉文之事》:“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⑦用於句中,表示語氣舒緩、停頓。《望洋興歎》:“於是~河伯欣然自喜。”《序》:“又或有記載而語~不詳。”⑧詞綴,用於形容詞之後,相當於“……的樣子”;在動詞前可譯作“……地”。《阿房宮賦》:“盤盤~,囷囷~,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黃生借書說》:“必慮人逼取,而惴惴~摩玩之不已。”

焉-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焉 yān
① 代相当于“之”,可译作“它”、“他”等。《捕蛇者说》:“以俟夫观风者得~。” ② 代表示疑问,相当于“何”,可译作“怎么”、“哪里”。《愚公移山》:“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置土石?” ③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 ④ 副多用于反问,相当于“怎么”。《十则》:“后生可畏,~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⑤ 助用于句末,表示陈述语气,相当于“了”、“呢”,常可不译。《毛遂自荐》:“此百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 ⑥ 助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反问,可译为“呢”。《齐桓晋文之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 ⑦ 助用于句中,表示语气舒缓、停顿。《望洋兴叹》:“于是~河伯欣然自喜。”《序》:“又或有记载而语~不详。”⑧词缀,用于形容词之后,相当于“……的样子”;在动词前可译作“……地”。《阿房宫赋》:“盘盘~,囷囷~,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黄生借书说》:“必虑人逼取,而惴惴~摩玩之不已。”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yān

1、[心不在焉]xīn bù zài yān

心不在这里。指思想不集中。《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焉(yān):文言虚词,相当于“于此”。

2、[焉能]yān néng

怎么能?

3、[焉耆]yān qí

古 西域 国名。又作 乌耆、乌缠、阿耆尼。国都在 员渠城(今 新疆 焉耆 西南 四十里城市 附近)。居民务农、捕鱼、畜牧。有文字,语言属印欧语系。初属 匈奴,西汉 神爵 二年(公元前60年)后属 汉 西域都护府。西汉 末又属 匈奴。东汉 永元 六年(公元94年)班超 破 匈奴,又内属。唐 初附 西突厥。

4、[焉耳]yān ěr

见“焉尔”。

5、[荅焉]dá yān

相忘貌。

6、[厌焉]yàn yān

犹安然。

7、[焉支]yān zhī

1.山名。一称燕支山、胭脂山。在甘肃省永昌县西,山丹县东南。山势险要,历代驻兵防守。 2.一种红色的颜料,多用以涂脸颊或嘴唇。也写作“胭脂”。

8、[焉尔]yān ěr

亦作“焉耳”。于是,而已。《穀梁传·僖公二十年》:“秋,齐 人 狄 人盟於 邢,邢 为主焉尔。”何休 注:“焉尔,犹於是也。”《孟子·梁惠王上》:“寡人之於国也,尽心焉耳矣。”焦循 正义:“焉耳,当作焉尔。”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三百之蔽,义归无邪,持之为训,有符焉尔。”鲁迅《<嵇康集>序》:“恨学识荒陋,疏失盖多,亦第欲存留旧文,得稍流布焉尔。”

9、[飘焉]piāo yān

飘然;轻捷貌。

10、[终焉]zhōng yān

临终,最后,末期。

11、[飒焉]sà yān

1.形容风声。 2.衰飒貌。 3.迅疾貌。

12、[焉提]yān tí

即阏氏。

13、[儳焉]chán yān

1.轻贱貌;不庄重貌。 2.引申为放纵恣肆貌。 3.不安宁貌。 4.轻率,不慎重。

14、[焉逢]yān féng

十干纪年法,太岁在甲之名。《史记·历书》:“太初 元年,岁名‘焉逢摄提格’。”司马贞 索隐:“焉逢,《汉书》作‘閼逢’。”《史记·历书》:“焉逢困敦三年。”司马贞 索隐:“焉逢,甲也。”

15、[异焉]yì yān

1.对此(感到)惊异。 2.仲永生五年,父异焉,借旁近与文,即书诗四句。--宋.王安石《伤仲永》

16、[焉酸]yān suān

草名。

17、[焉廼]yān nǎi

见“焉乃”。

18、[恤焉]xù yān

犹卹然。忧闷貌。

19、[于焉]yú yān

1.从此;于此。 2.于是。

20、[乌焉]wū yān

乌、焉字形相似,容易致误。泛指文字讹误。

21、[焉乌]yān wū

“焉”“乌”二字形似,因泛指字形相似而易混淆的汉字。

22、[眷焉]juàn yān

回视貌。焉,词尾。

23、[欻焉]xū yān

亦作“歘焉”。犹忽然。

24、[焉乃]yān nǎi

亦作“焉廼”。连词。于是。

25、[蝉焉]chán yān

亦作“蝉嫣”。岁阴名。卯年的别称。又称“单閼”。《尔雅·释天》“﹝太岁﹞在卯曰单閼”清 郝懿行 义疏:“《屈原贾生列传》索隐引 孙炎 本作‘蝉焉’。”

26、[阙焉]quē yān

1.缺少;不完备。 2.间断;延搁。

27、[恻焉]cè yān

犹恻然。

28、[喟焉]kuì yān

感叹貌。

29、[介焉]jiè yān

1.细微貌。介,通“芥”。《列子·杨朱》:“量十数年之中,逌然而自得亡介焉之虑者,亦亡一时之中尔。” 2.耿介孤高貌。《晋书·隐逸传序》:“介焉超俗,浩然养素。”

30、[斩焉]zhǎn yān

因丧哀痛貌。《左传·昭公十年》:“孤斩焉在衰絰之中。”清 洪颐煊《读书丛录·斩焉》:“斩焉,谓其痛之深也。”

31、[少焉]shǎo yān

少刻,一会儿。

32、[下焉者]xià yān zhě

《礼记·中庸》:“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郑玄 注:“下谓臣也。”朱熹 集注:“下焉者,谓圣人在下,如 孔子 虽善於礼,而不在尊位也。”后以“下焉者”指次等者。

33、[于是焉]yú shì yān

犹于是乎。

34、[语焉不详]yǔ yān bù xiáng

说到了,但说得不详细,不清楚。

35、[善莫大焉]shàn mò dà yān

常用做: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意思是犯错误而能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事。

36、[焉知非福]yān zhī fēi fú

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

37、[习焉不察]xí yān bù chá

习惯于某种事物,因而觉察不到其中的问题。《孟子·尽心上》:“习矣而不察焉。”

38、[有子存焉]yǒu zǐ cún yān

(还)有儿子在。焉,表示陈述的语气词。

39、[嗒焉自丧]tà yān zì sàng

嗒焉:沮丧的样子。形容若有所失或灰心丧气的心态。

40、[下必甚焉]xià bì shèn yān

在下面的人必定爱好得更厉害。

近义词

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