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山
拼音
huǒ shān笔顺
同音字
读音为huǒ的字 读音为shān的字 读音为huo的字 读音为shan的字基础解释
详细解释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火山-中華語文大辭典火山火山ㄏㄨㄛˇ ㄕㄢhuǒshān由地球內部噴出的高溫岩漿等在地面凝固成的錐形山。常作週期性噴發的叫活火山,不再噴發的叫死火山,長期不噴發而有可能突然噴發的叫休眠火山。
火山-辞源3【火山】山名。1. 熒臺。在今 山西 大同市西。水經注十三 㶟水:“(火)山上有火井,南北六七十步,廣減尺許,源深不見底,炎勢上升,常若微雷發響。以草爨之,則煙騰火發。東方朔 神異傳云:南方有 火山焉,長四十里,廣四五里。其中皆生不燼之木,晝夜火然,得雨猛風不滅……其山以火從地中出,故亦名 熒臺矣。”2. 火焰山。在今 新疆 吐魯番市東。唐 岑參 岑嘉州集二 火山雲歌送别詩:“火山突兀 赤亭口,火山五月火雲厚。火雲滿山凝未開,飛鳥千里不敢來。”卽此。參閲 清 祁韻士 西域釋地。
山火-汉语大词典山火1.山中草木焚烧而燃起的火。包括撂荒、行猎等人为燃起的山火,以及雷电等自然原因引起的山火。
●南朝梁何逊《七召》:“山火已燎,野霜初白。”
●唐沈佺期《咸阳览古》诗:“野桥疑望日,山火类焚书。”
●唐李白《观猎》诗:“江沙横猎骑,山火绕行围。”
瞿蜕园朱金城校注:“山火,猎者烧草以驱逼禽兽之火也。”
●前蜀贯休《夏日晚望》诗:“汀沙生旱雾,山火照平川。”
●《新民晚报》1987.5.11:“燃烧了四天的大兴安岭特大山火已经局部得到控制。”
2.指《易》六十四卦中的《贲》卦。因其外卦为艮,内卦为离,卦象为山、火,故名。
●《易·贲》:“象曰:山下有火,贲。”
●《魏书·崔光传》:“是以《书》始‘稽古’,《易》本‘山火’。观于天文,以察时变;观于人文,以化成天下。”
火山ㄏㄨㄛˇ ㄕㄢhuǒ shān因地熱作用,使地下岩漿所噴出的熔岩、岩塊及其他物質堆積在地面而形成的錐形山。可分為活火山、休火山、死火山三種。
火山-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火山huǒshān
名因地球表层压力减低,地球深处的岩浆等高温物质从裂缝中喷出地面而形成的锥形山。火山顶部的漏斗状洼地叫作火山口。参看590页〖活火山〗、1239页〖死火山〗、1473页〖休眠火山〗。
火山1.地壳内部因地热作用,喷射出岩浆、岩块等高温物质凝固成的锥形高地。
●《神异经·南荒经》:“南荒外有火山,其中生不尽之木,昼夜火燃,得暴风不猛,猛雨不灭。”
2.山名。在今山西省大同市西。
3.山名。在今新疆鄯善东。
●唐岑参《经火山》诗:“火山今始见,突兀蒲昌东。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
4.比喻艰难险阻的境遇。参见“火山汤海”。
5.荔枝的一种。
●唐刘恂《岭表录异》卷上:“梧州对岸西火山……上有荔枝,四月先熟,以其地热,故为‘火山’也。”
●宋蔡襄《荔枝谱》:“火山本出广南,四月熟,味甘酸而肉薄。”
[反]活火山
火山带-中華語文大辭典同:火山帶
活火山-中華語文大辭典活火山活火山ㄏㄨㄛˊ ㄏㄨㄛˇ ㄕㄢhuóhuǒshān仍在經常噴發或作週期性噴發的火山(與「死火山」相對)。
火焰山-中華語文大辭典火焰山火焰山ㄏㄨㄛˇ 丨ㄢˋ ㄕㄢhuǒyànshān山名。位在新疆吐魯番盆地中部。因山石皆赤色如火,當在陽光照射下,紅色山岩熱浪滾滾,絳紅色煙雲蒸騰繚繞,熱氣不斷上升,紅色砂岩熠熠發光,恰似團團烈焰在燃燒,故名。唐朝時期因其異常炎熱,曾名為「火山」。維吾爾語稱「喀孜勒塔格」,意即「紅山」。山勢平均海拔高度約500公尺,主要由中生代的侏羅紀、白堊紀和第三紀的赤紅色砂、礫岩和泥岩組成。《西遊記》裡描寫唐三藏師徒取經受阻的火焰山,即為此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