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liū

笔顺

丿 𠄌 𠃌 丿 𠃍
左窄右宽。“氵”上两点短小,中点偏左,提画直斜有力。“留”左右紧靠,“刀”取左斜势;“田”上宽下窄,疏密均匀。上下中心对齐。

同音字

读音为liū的字 读音为liu的字

基础解释

1.滑行;滑。从山坡上~下来。2.偷偷地走开或进入。几个歹徒~进仓库里。3.光滑;平滑。4.看。5.顺着;沿。6.很;非常。7.同“熘”。

详细解释

〈动〉

  1. 滑动 。

    如:溜缰(悄悄脱开缰绳而跑散);溜眼(溜眼睛。以眼传情);溜嘴(把不该说的话说出了嘴);溜槽;溜下;溜冰

  2. 偷偷地走 。

    如:溜抽(脱身溜走);溜跑(偷偷地跑开);溜溜湫湫(躲躲闪闪,轻手轻脚的样子)

  3. 瞟,偷偷地看

    说着,却把眼溜着金桂一笑。——《红楼梦》

  4. 偷偷地拿

    差人各溜过几件细软东西。——《醒世恒言》

  5. 略略热一下 。

    如:溜冷饭

  6. 略微煮一下,或加淀粉汁急火快炒 。

    如:醋溜鱼

  7. 逢迎,拍马;奉承 。

    如:溜钩子,亦作“溜沟子”、“溜勾子”(方言。钻营;奉承)

  8. 鸣,叫

    闭凝盼,声声燕语明如剪,呖呖莺声溜的圆。——清· 孔尚任《桃花扇》

〈形〉

  1. 倾斜 。

    如:溜肩

  2. 灵活;麻利 。

    如:溜撒(灵活;伶俐)

〈副〉

  1. 〈方〉∶很,非常 。

    如:溜尖(很尖);溜光水滑(形容非常整洁,干净);溜明(非常明亮);溜净(非常干净)

〈词缀〉

  1. 在形容词后,多叠用。

    如:灰溜溜;酸溜溜;直溜;匀溜

  2. 另见 liù

〈名〉

  1. (形声。从水,留声。本义:水名)

  2. 古水名。又名“潭水”

    溜水出 郁林郡。——《说文》

  3. 即今纵贯广西中北部的融江、柳江及黔江

  4. 通“霤”。屋檐滴水处

    三进及溜,而后视之。——《左传·宣公二年》

  5. 房顶上安的接雨水用的长水槽 。

    如:水溜

  6. 某一地点附近的地方

    这不是咱们这溜儿都装上自来水了吗?——老舍《龙须沟》

    又如:这溜儿果树很多

〈动〉

  1. 液体向下流

    生犹悬水溜,死若波澜停。——南朝宋· 孔欣《置酒高堂上》

  2. 斜视,瞥,迅速而短暂地看

    那贾芸一面走,一面拿眼把 小红一溜。——《红楼梦》

    又如:溜瞅(斜着眼睛窥视);溜溜(瞟,斜视)

  3. 操练 。

    如:两三个星期的工夫,他把腿溜出来了

  4. 通“遛”。漫步;游逛

    在那海棠树边,悄悄溜了三回。——田间《赶车传》

  5. 传唤

    到十六日,叫小厮拿了一个“都督府”的溜子,溜了一班戏子来谢神。——《儒林外史》

    又如:溜子(溜单。注明官衔的帖子)

  6. 〈方〉∶涂抹、糊缝隙 。

    如:溜缝

〈形〉

  1. 水势迅猛

    黄河水溜,不是当耍的。—— 清· 孔尚任《桃花扇》

    又如:溜道(湍急的河道)

  2. 行动迅速 。

    如:溜烟(形容跑得迅速);溜撒(行动迅速、敏捷)

〈量〉

  1. 连串,条。用以表示成排、成条、成串的事物 。

    如:一溜鬃毛;一长溜红飘带;一溜房屋

  2. 另见 liū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溜溜-辞源3

【溜溜】㊀水瀉注之狀。宋 陸游 劍南詩稾四六 魚池將涸車水注之:“清波溜溜入新渠,鄰曲來觀樂有餘。”㊁水流滴聲。宋 蘇軾 東坡集續集三 和陶詩 九日閒居:“鮮鮮霜菊豔,溜溜糟床聲。”㊂形容詞疊詞詞尾。水滸四五:“那和尚光溜溜一雙賊眼,只睃趁施主嬌娘。”

溜溜-汉语大词典

溜溜(I)1.水流泻注。
●宋陆游《鱼池将涸车水注之》诗:“清波溜溜入新渠,邻曲来观乐有余。”
●冯自由《民生革命与中国政治革命之前途》:“自甲午以后,民族民权二大主义之潮流,溜溜然激湍全国。”
2.水流滴声。
●宋苏轼《和陶诗九日闲居》:“鲜鲜霜菊艳,溜溜糟床声。”
3.犹言走一走。
●鲁迅《故事新编·出关》:“‘先生在城圈边溜溜?’关尹喜问。”
4.瞟,斜视。
●曹禺《日出》第三幕:“眼珠子东溜溜,西看看。”
●老舍《正红旗下》十一:“牛牧师的黄眼珠东溜溜,西看看,不由地长吸了一口气。”
溜溜(II)1.一直;自始至终。
●老舍《女店员》第三幕:“溜溜地站一天,够受的!”
●刘宝瑞《连升三级》:“这副对子溜溜儿挂了一天,魏忠贤愣没看出来。”
2.风微微吹动貌。
●老舍《四世同堂》四一:“那里的殿宇很高很深,老有溜溜的小风,可以教老人避暑。”
●峻青《黎明的河边·老水牛爷爷》:“小北风溜溜着,河岸上有一股土腥味儿。”

溜溜-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溜溜ㄌㄧㄡˋ ˙ㄌㄧㄡliù liu①散步。如:「吃飽飯後,大夥兒出去溜溜,如何?」②狀聲詞。形容水流動的聲音。宋.陸游〈魚池將涸車水注之〉詩:「清波溜溜入新渠,鄰曲來觀樂有餘。」

溜-中華語文大辭典

溜1ㄌ丨ㄡˋliù1.急速的水流。[例]江心~急風大。2.房簷上流下的雨水。[例]承~│簷~。3.房簷下橫向的槽形排水溝。[例]水~。4.說話流利。[例]她的英文說得很~。5.★〈口〉抹好牆縫或堵住縫隙。[例]牆砌好,再~縫│入冬了,快把窗戶縫~上。6.★〈口〉(某處)附近一帶。[例]這~兒成公園啦。7.量詞。用於計算成排或成條的事物。[例]一~平房│一~煙似的。溜2ㄌ丨ㄡliū1.沿著平面滑行或向下滑動。[例]~冰│~滑梯。2.偷偷走掉;悄悄進入。[例]~之大吉│小偷~進來了。3.光滑;平滑。[例]~光│~平│滑~。4.將炒過或炸好的食物,加糖或醋,勾芡後快炒的烹調方法。如醋溜白菜。也作「熘」。5.順著;沿著。[例]~邊兒走。6.表示程度深的形容詞詞尾。[例]光~~│烏~~│酸~~。

溜-中華大字典

1、溜讀音:力救切,音養,宥韻。力求切,音劉,尤韻。釋文:本作澑。水名。《說文》:澑水出鬱林郡。《段注》:不言縣者。有未審也。鬱林郡在今廣西。元和郡縣志曰。貞觀八年。改南昆州爲柳州。因柳江爲名。柳州即今柳州府。柳江出苗地。至今貴州古州永從縣、生苗界中。東南入廣西。至柳城縣。曰柳江。至象州。會於盤江。柳江卽古澑水。後人譌其字耳。
 〔按玉篇、廣韻、集韻、類篇、竝作~不作柳。集韻、類篇、兼收平聲〕。
2、溜讀音:力救切,音養,宥韻。釋文:
❶水流貌。《文選潘岳賦》:泉涓涓而吐~。
 〔按俗謂水急流曰~。如云船放~。又滑~、順~。又馬脫韁曰~。人忽逸去曰~。皆引伸義〕。
❷水垂下也。見《一切音義》引《倉頡》。〔如云簷~〕。
❸發也。《管子宙合》:減~大成。
❹屋養也。《左宣二年傳》:三進及~。
❺陰陽相過曰~。見《素問陰陽別論》。
❻猶游也。馬服轅後。牽使游行曰~。人閒遊曰~蕩。北方亦曰~達。
❼唧~。猶敏捷也。〔盧仝詩〕:不唧~鈍漢。何由記姓名。
❽通養。《爾雅釋水注》:從上~下。〔釋文、~作養〕。
❾通畱。《文選左思賦》:林藪石畱而蕪穢。《劉注》:畱或作~。
3、溜讀音:力求切,音劉,尤韻。釋文:
❶通畱。《國策韓策》:成皋石~之地也。
 〔注〕:~、古作畱。
❷通流。《靈樞本輸》:~於魚際。
 〔注〕:~、流、同。
4、澑釋文:同溜。見《正字通》。
5、瀏讀音:力求切,音畱,尤韻。力九切,音柳,有韻。釋文:
❶流淸皃。詩曰。~其淸矣。見《說文》。
❷水名。《水經梍水》:~水出臨湘縣東南。~陽縣西北。過其縣東與澇水合。西入於湘。
 〔按淸一統志。湖南長沙府~水。在~陽縣南。源出大圍山西北。流入長沙縣界入湘。名~陽水。又名~川河〕。
❸深皃也。見《玉篇》。
❹流也。《太玄減》:~漣漣。
❺淸也。《文選揚雄賦》:正~濫以弘惝兮。
 〔注〕:~濫。猶淸靜而泛濫也。
❻風疾也。《楚辭逢紛》:秋風~以蕭蕭。
❼林木鼓動聲。《史記司馬相如傳》:~莅芔吸。
❽~亮。淸明之稱。《文選陸機賦》:賦體物而~亮。
❾~睨。目淸貌也。《文選潘岳賦》:~睨楹以抗憤。
❿~溧。淸涼貌。《文選馬融賦》:正~溧以風冽。
⓫䬀~。風聲也。《文選左思賦》:䬀~颼飀。
6、荐釋文:同溜。見《字彙》。

溜-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同:

溜-中草药辞典

【读音】liū
【繁体】溜
溜〈动〉
滑动[slide;slip;glide]。如:溜缰(悄悄脱开缰绳而跑散);溜眼(溜眼睛。以眼传情);溜嘴(把不该说的话说出了嘴);溜槽;溜下;溜冰
偷偷地走[sneakoff]。如:溜抽(脱身溜走);溜跑(偷偷地跑开);溜溜湫湫(躲躲闪闪,轻手轻脚的样子)
瞟,偷偷地看[stealaglance;peek]
说着,却把眼溜着金桂一笑。――《红楼梦》
偷偷地拿[steal;pilfer]
差人各溜过几件细软东西。――《醒世恒言》
略略热一下[heatup]。如:溜冷饭
略微煮一下,或加淀粉汁急火快炒[quick-fry]。如:醋溜鱼
逢迎,拍马;奉承[fawnon]。如:溜钩子,亦作“溜沟子”、“
溜liū
⒈滑行:~冰。~下去。
⒉光滑的样子:~光。~圆。滑~。
⒊偷着走开:~走。他~跑了。
⒋顺着,沿着:~着山边走。~河岸前进。
⒌同"熘"。
────────────────—
溜(

⒉霤)liù
⒈从屋檐滴流下来的水:檐~。
⒉屋檐上的承水槽:水~。
⒊急流:洪~。水~很大很急。
⒋排,行,条:一~儿五间房。
────────────────—
溜liú1.见"溜火"。

溜-漢語大字典


《説文》:“溜,水。出鬱林郡。从水,留聲。”
(一)liù 《廣韻》力救切,去宥來。幽部。
(1)古水名。又名“潭水”,即今纵贯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北部的融江、柳江、黔江。发源于三江侗族自治县北,南流至柳州市后称柳江,又南流至象州县石龙南与东来之红水河合流后名黔江,又东南流至桂平市注入郁江。《説文·水部》:“溜,水。出鬱林郡。”段玉裁注:“鬱林郡在今廣西……柳江即古溜水,後世☀其字耳。”朱駿聲通訓定聲:“即今廣西柳州府柳城縣柳江也。以柳為之,亦曰潭水。”《水經注·温水》作“留水”,曰:“鬱水右則留水注之。”
(2)水或其他液体向下流。唐玄應《一切經音義》卷十八引《蒼頡解詁》曰:“溜,謂水垂下也。”南朝宋孔欣《置酒高堂上》:“生猶懸水溜,死若波瀾停。”南朝梁劉緩《雜詠和湘東王三首·秋夜》:“燭溜花行滿,香燃奩欲空。”《太平廣記》卷四百一十六引《宣室志》:“命家僕伐一樹,既伐而有血滂溜,汪然注地。”汪静之《蕙的风·白岳纪游》:“岩上点点滴滴的水欲断还连的断线珍珠般绵绵地溜到池里。”引申为流布。《靈樞經·九鍼十二原》:“經脈十二,絡脈十五,凡二十七氣。以上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腧,所行為經,所入為合。”按:《難經·六十八難》作“所流為滎”。
(3)水滴或细小水流(包括其他液体)。漢杜篤《首陽山賦》:“青羅落漠而上覆,穴溜滴瀝而下通。”北周庾信《對燭賦》:“傍垂細溜,上繞飛蛾。”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宫調》卷四:“一鼓松風瑟瑟,再彈嵓溜涓涓。”马加《江山村十日》:“袖子湿成溜。”
(4)屋檐滴水处。也作“霤”。《左傳·宣公二年》:“三進及溜,而後視之。”孔穎達疏:“溜謂簷下水溜之處。”陸德明釋文:“溜,屋霤也。”
(5)急流。唐上官昭容《遊長寧公主流杯池二十五首》之二十:“瀑溜晴疑雨,叢篁晝似昏。”明馬歡《☀涯勝覽·溜山國》:“再有小窄之溜,傳云三千有餘溜。此謂弱水三千,此處是也……設遇風水不便,舟師失針舵損,船過其溜,落於瀉水,漸無力而沈。”
(6)瞥,迅速而短暂地看。宋吕渭老《千秋歲》:“洞房晚,千金未直横波溜。”《紅樓夢》第二十六回:“那賈芸一面走,一面拿眼把小紅一溜;那小紅只裝着和墜兒説話,也把眼去一溜賈芸:四目恰好相對。”李劼人《大波》第一部第二章:“郭焕文油黑的脸上已泛出红晕。虽然眼睛已溜到他两个同乡人的脸上,好像没有察觉什么。”
(7)流利,圆啭。元佚名《百花亭》第二折:“皂頭巾裹著額顱,斑竹籃提在手,叫歌聲習演的腔兒溜。”清陳榮杰《浣溪沙》:“燕尾剪春寒,雨細鶯歌溜。”
(8)操练。老舍《骆驼祥子》一:“两三个星期的工夫,他把腿溜出来了。他晓得自己的跑法很好看。”
(9)漫步;游逛。后作“遛”。《捻軍叙事十二月歌》:“鄢陵、扶溝都溜過,清江、曹州又到登州。”田间《赶车传·蓝妮》:“金娃鼓起勇气,走到蓝妮门前,在那海棠树边,悄悄溜了三回。”
(10)传唤。《儒林外史》第四十二回:“到十六日,叫小廝拿了一個‘都督府’的溜子,溜了一班戲子來謝神。”
⑪量词。连串;条。用以表示成排,成条、成串的事物。《清平山堂話本·快嘴李翠蓮記》:“凡向人前,説成篇,道成溜,問一答十,問十道百。”《西遊記》第十八回:“初來時,是一條黑胖漢,後來就變做一個長嘴大耳朵的獃子,腦後又有一溜鬃毛,身體粗糙怕人,頭臉就像個猪的模樣。”《紅樓夢》第三回:“地下兩溜十六張楠木圈椅。”华山《英雄的十月·碉堡线上》:“那骑车的浑身黑色打扮……枪柄上拖着一长溜红飘带,转眼间消失在青纱帐里。”
⑫某地点的附近一带地方。《水滸全傳》第三十四回:“衆軍馬正躲得弓箭時,只叫得苦,上溜頭滚下水來,一行人馬卻都在溪裏,各自挣扎性命。”老舍《龙须沟》第二幕第一场:“这不是咱们这溜儿都装上自来水了吗?”《志愿军英雄传·路以丁〈战友〉》:“咱们不能叫敌人知道这溜山上只有咱俩。”
⑬方言。指涂抹、糊缝隙。如:墙砌好了,就剩下溜缝了;天冷了,拿纸把窗户缝溜上。
(二)liū
(1)滑落;滑动。五代李煜《浣溪沙》:“佳人舞點金釵溜,酒惡時拈花蕊齅。”宋邵雍《插花吟》:“酒涵花影紅光溜,争忍花前不醉歸。”清翟灝《通俗編·俳優》:“《宋史·禮志》:‘故事,齋宿,幸後苑作冰戲。’按:此即北方溜冰之戲,始自宋時。”老舍《骆驼祥子》五:“他双手托着这位小少爷,不使劲吧,怕滑溜下去;用力吧,又怕给伤了筋骨。”
(2)偷偷地走开。元石君寳《秋胡戲妻》第四折:“我們也没嘴臉在這裏,不如只做送李大户到縣去,暗地溜了。”《紅樓夢》第九十七回:“一面想着,已溜到裏間屋子門口,偷偷兒的瞧。”老舍《骆驼祥子》十五:“见两方面都不肯让步,那么,清官难断家务事,有机会便溜了吧。”
(3)暗中拿走。《醒世恒言·赫大卿遺恨鴛鴦縧》:“一路打開搜着,並不見個人跡。差人各溜過幾件細軟東西。”顾学颉校注:“溜,顺便暗中拿走。”又《張廷秀逃生救父》:“誰想潘忠先揣知其意,悄悄溜過了他的銀子。”
(4)顺随;逢迎。明湯顯祖《牡丹亭·牝賊》:“(丑)怎麽叫做溜金王?(浄)溜者順也。”《紅樓夢》第七十一回:“你想想你那老子娘,在那邊管家爺們跟前,比我們還更會溜呢。”《高玉宝·过年》:“这个万瞎子,三十来岁,是个赌棍,贯游手好闲,抢男霸女,专给保长溜须拍马,对穷人却是敲诈勒索,最能帮狗吃食。”
(5)略微煮一下;或加淀粉汁急火快炒。章炳麟《新方言·釋器》:“江浙人謂食物入釜微煮曰溜。”李劼人《大波》第三部第八章:“把昨天留下的宣威火腿切一胾,另外炒个醋溜莲花白。”
(6)词缀。在形容词后,多叠用。如:灰溜溜;酸溜溜;直溜;匀溜。《水滸傳》第四十五回:“光溜溜一雙賊眼,只睃趁施主嬌娘。”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二部第三章:“萧队长推开关的溜严的外屋的门,一阵寒风跟着刮进来。”
(三)liú 《集韻》力求切,平尤來。幽部。
积留。也作“留”。《戰國策·韓策一》:“段規謂韓王曰:‘分地必取成臯。’韓王曰:‘成臯,石溜之地也,寡人無所用之。’”《文選·左思〈魏都賦〉》“林藪石留而蕪穢”唐李善注引張載曰:“喻土地多石,猶人物之有留結也。一曰壤漱而石也。或作溜字。”

溜-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同:

溜-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溜¹ liū
①动滑行;(往下)滑:~冰|从山坡上~下来。
②动偷偷地走开或进入:一说打牌,他就~了|几个歹徒~进仓库里。
③光滑;平滑:~光|滑~。
④〈方)动看:~一眼心里就有了数。
⑤动顺着;沿:~边|~墙根儿走。
⑥方副很;非常(用在某些单音节形容词前):~直|~齐|~满。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liū

1、[溜冰]liū bīng

滑冰。

2、[溜走]liū zǒu

偷偷走掉。

3、[溜号]liū hào

溜走:会没散,他就~了。人在课堂上,思想却~了。

4、[溜溜转]liū liū zhuàn

形容东西(多指圆的)不停地转动:两只大眼~。把人支使得~。

5、[滚瓜溜圆]gǔn guā liū yuán

滚圆,多用来形容牲畜肥壮。

6、[溜达]liū da

散步;闲走:吃过晚饭,到街上~~。

7、[溜之大吉]liū zhī dà jí

偷偷地走开;一走了事(含诙谐意):他一看势头不对,转身就从后门~。

8、[溜溜]liū liū

1.水流泻注。 2.水流滴声。 3.犹言走一走。 4.瞟,斜视。 5.一直;自始至终。 6.风微微吹动貌。

9、[一溜]yī liū

1.一瞥;一转。元 曾瑞《留鞋记》第二折:“我做和尚年幼,生来不断酒肉,施主请我看经,单把女娘一溜。”《红楼梦》第二六回:“那 贾芸 一面走,一面拿眼把 红玉 一溜。”茅盾《子夜》一:“吴少奶奶 的眼珠一溜,似乎很惊讶。” 2.犹一滑。《儿女英雄传》第六回:“公子鬆开两手,慢慢地拳将过来放在嘴边‘咈咈’的吹着,説道:‘痛煞我也!’説着,顺着柱子把身子往下一溜,便坐在地下。” 3.一行;一排。《红楼梦》第二五回:“只见 宝玉 左边脸上起了一溜燎泡,幸而没伤眼睛。”《儿女英雄传》第二四回:“姑娘隔着车玻璃一看,只见那座小庙一溜约莫是五间。”冰心《我们太太的客厅》:“北墙中间是壁炉,左右两边上段是短窗,窗下是一溜儿矮书架子。” 4.形容迅捷。明 冯梦龙《挂枝儿·魇到》:“俏冤家,昨朝时,去得一溜。”冰心《往事二》五:“弹琴的人左右倾欹的双腕仍是弹奏着,唱歌的人,手扶着琴台笑着唱着,忽然身不自主一溜的从琴的这端滑到那端去。” 5.连续不断。《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四:“﹝ 丘俊 ﹞到得长大来一发不肯学好,专一结识了一班无赖子弟,闝赌行中,一溜撒漫使钱,戒训不下。”赵树理《催粮差》:“崔九孩 自然是一溜‘是’字答应下去。” 6.附近一带。刘学江《诀窍》:“饽饽胡同 饭馆多,一溜五十步,馄饨馆就四家。”如:他的家反正就在那一溜,找起来不会很费事。

10、[开溜]kāi liū

〈方〉溜掉;偷偷离去。

11、[溜索]liū suǒ

用青竹扭成的粗绳系在河的两岸以代桥梁。孟食棋《在原始森林里勘测》:“河上面没有桥,只有一根手腕粗的、用青竹编就的绳子,紧绷绷的拉在河的上空……这种桥,就叫溜索,有人把它叫‘索桥’。”《人民文学》1981年第8期:“你卷起漫天风雪将我遮掩,有你那悬崖险峰天梯溜索。”

12、[溜掉]liū diào

悄悄地、小心地、不引人注意地走掉。

13、[溜子]liū zi

1.矿井中的槽型传送工具。2.结成帮伙从事非法活动的人。

14、[哧溜]chī liū

形容迅速滑动的声音:~一下,滑了一跤。

15、[溜圆]liū yuán

状态词。很圆:~的皮球。两眼瞪得~。

16、[溜门]liū mén

乘人不备进入住宅(行窃):~贼。~撬锁(指行窃)。

17、[溜槽]liū cáo

通常在地面上的从高处向低处运东西的槽,内面光滑,东西能自动溜下(如淘洗含金矿砂的流矿槽或流放原木的斜水槽)

18、[溜边]liū biān

1.靠着边:道儿窄,~走吧。 2.比喻遇事躲在一旁,不参与:他一向怕事,碰到矛盾就~了。

19、[溜滑]liū huá

1.〈方〉很光滑。 2.很狡猾;狡诈。

20、[溜光]liū guāng

1.很光滑:头发梳得~。~的鹅卵石。 2.一点儿不剩:山上的树砍得~。

21、[溜直]liū zhí

〈方〉非常直;笔直。

22、[刺溜]cī liū

形容脚底下滑动的声音;东西迅速滑过的声音:不留神,~一下滑倒了。子弹~~地从耳边擦过去。

23、[吱溜]zī liū

象声词。形容迅速滑动或移动的声音。

24、[溜湫]liū qiū

1.〈方〉。 2.目光闪烁,不敢正视的样子。 3.胆怯畏缩、不大方的样子。

25、[溜晃]liū huàng

游荡。

26、[溜轩]liū xuān

殿堂前檐下的平台。

27、[溜奥]liū ào

犹堂奥。内室深处。

28、[丢溜]diū liū

转动貌。

29、[重溜]zhòng liū

1.屋承霤。 2.重屋檐。

30、[溜瞅]liū chǒu

眼睛转来转去地看。

31、[涌溜]yǒng liū

汹涌的水流。

32、[新溜]xīn liū

初解冻的急流。

33、[涓溜]juān liū

细小的水流。

34、[扢溜]gǔ liū

弯曲。如:钢条针,宁折不扢溜。

35、[合溜]hé liū

水槽。

36、[东溜]dōng liū

东边的屋檐。

37、[潜溜]qián liū

潜流。指冰下的水流。

38、[阶溜]jiē liū

阶前的屋檐下面。

39、[抠溜]kōu liū

数来宝。

40、[中溜]zhōng liū

1.中号,不大不小。老舍《四世同堂》十四:“那些中溜儿的玩具,既不象大号的那么威武,也不象小号的那么玲珑,当然价钱也合适一点。” 2.中霤:亦作“中廇”。亦作“中溜”。1.室的中央。《公羊传·哀公六年》:“於是使力士举巨囊,而至于中霤。”徐彦 疏引 庾蔚 曰:“复地上累土,穴则穿地也。复穴皆开其上取明,故雨霤之,是以因名中室为中霤也。”《楚辞·刘向<九叹·愍命>》:“刜谗贼於中廇兮,选 吕 管 於榛薄。”王逸 注:“中廇,室中央也。”郭沫若《屈原》第二幕:“正中及左右建构不相衔接,其间有侧道可通中霤。” 3.指窗。宋 陆游《宁德县重修城隍庙记》:“凡日用起居所赖者皆祭,祭门、祭灶、祭中溜之类是也。”明 张煌言《岛居》诗之一:“短垣繚却月,中霤贯长庚。”清 夏炘《学礼管释·释窗牖向》:“窗即中霤,古者复穴当中开孔取明,谓中霤,后世以交木为之谓之窗。” 4.古代五祀所祭对象之一。即后土之神。《礼记·郊特牲》:“家主中霤而国主社。”孔颖达 疏:“中霤谓土神。”汉 班固《白虎通·五祀》:“六月祭中霤。中霤者,象土在中央也。” 5.指宅神。清 袁枚《新齐谐·狮子大王》:“某为渠家中霤,每一人始生,即准东岳文书,知会其人应是何等人,应是何年月日死,共计在阳世几岁。”

liù

1、[水溜]shuǐ liù

1.谓水流迅急。 2.水流。 3.指向下流的水。 4.方言。指湖与田汇通的水沟。 5.见“水霤”。 6.水霤:亦作“水溜”。屋檐下接雨水的水槽。以竹或铁皮制成纵剖筒状,上仰。雨水由此经由水管下流。

2、[一溜烟]yī liù yān

形容跑得很快:他急忙骑上车,~地向东追去。

3、[冰溜]bīng liù

冰锥。

4、[大溜]dà liù

河心的速度大的水流。随~。

5、[溜腰]liù yāo

〈方〉齐腰。

6、[檐溜]yán liù

房檐流下的雨水。

7、[溜弯]liù wān

1.方言。溜达,闲走。京剧《猎虎记》第八场:“顾大嫂,出去溜弯去啦。” 2.方言。散步。

8、[不随溜儿]bù suí liù ér

与众不同。

9、[山溜穿石]shān liù chuān shí

山里的滴水可以把石头滴穿。比喻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事情就可以成功。

近义词

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