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
拼音
pào笔顺
丶 丶 ㇀ 丿 𠃌 𠃍 一 乚同音字
读音为pào的字 读音为pao的字基础解释
详细解释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泡泡-汉语大词典泡泡(I)1.指鼓起的球状体。
●刘半农《拟儿歌·小猪落地》:“水泡泡,血泡泡,翻得泊落落。”
2.谓无聊地消磨时间。
●曹禺《日出》第二幕:“没有什么新鲜玩意。到俱乐部泡泡,舞场里‘蹭蹭’,没意思,没劲儿。”
泡泡(II)急流声;水涌声。
●《山海经·西山经》:“不周之山……河水所潜也,其原浑浑泡泡。”
郭璞注:“浑浑泡泡,水濆涌之声也。”
●冰心《寄小读者·山中杂记五》:“果然看见护士端着一杯药进来,杯中泡泡作声。”
【泡₂泡₂】急流聲。山海經 西山經:“不周之山,…… 河水所潛也,其源渾渾泡泡。”注:“水濆湧之聲也。”
泡泡-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泡泡㈠ㄆㄠ ㄆㄠpāo pāo①形容物體成泡狀。《山海經.西山經》:「又西北三百七十里,曰:『不周之山』。……東望泑澤,河水所潛也,其原渾渾泡泡。」②液體冒泡產生的聲音。③形容物體寬大膨鬆。如:「泡泡褲」、「泡泡袖」。泡泡㈡ㄆㄠˋ ㄆㄠˋpào pào氣泡、水泡或泡狀的東西。如:「吹泡泡」。
泡-中華語文大辭典泡1ㄆㄠˋpào1.液體中或液體表層出現內含氣體的球狀或半球狀物。[例]~沫│肥皂~│雨點打得江水直冒~。2.像泡的東西。[例]燈~|肺~│嘴脣起了~。3.較長時間地浸在液體裡。[例]~澡│茶~好了︱~點兒藥酒。4.故意消磨時間;較長時間地待在某地。[例]~病號︱~舞廳│他整天~在網咖裡。5.糾纏;纏磨。[例]軟磨硬~│你去求他,不答應就在那裡~。6.量詞。用於計算茶葉沖浸次數。[例]這茶已是第四~,味道仍甘甜。泡2ㄆㄠpāo1.鬆軟而鼓起的東西。[例]豆腐~│眼~腫了。2.小湖。多用於地名。如月亮泡,在吉林;蓮花泡,在黑龍江。3.量詞。用於計算屎、尿。[例]一~鴨子屎|撒了一~尿。
泡-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泡² pào
①动较长时间地放在液体中:两手在水里~得发白。
②动故意消磨(时间):在茶馆~了俩钟头。另见980页pāo。
泡
《説文》:“泡,水。出山陽平樂,東北入泗。从水,包聲。”
(一)pāo 《廣韻》匹交切,平肴滂。又薄交切。幽部。
(1)古水名。又名丰水。《説文·水部》:“泡,水。出山陽平樂,東北入泗。”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江南十一·徐州》:“泡河,在(沛)縣城西,其上流即豐水也。自山東單縣來,經豐縣,北流至此,又循縣城東南至泗亭驛而合於泗。”又:“豐水,在(豐)縣城北,亦曰泡水……明嘉靖中,為河流盪決,故址僅存。”
(2)虚而松软。如:泡枣;这块木料发泡。清梁同書《直語補證》:“凡物虚大謂之泡。”清楊賓《柳邊紀略》卷三:“關東人呼參曰貨,又曰根子,肉紅而大者曰紅根,半皮半肉者曰糙重,空皮曰泡。視泡之多寡,定貨之成色。”
(3)鼓起而松软的东西。如:眼泡儿;豆腐泡儿。
(4)量词。1.相当于“番”、“回”。《文明小史》第二十二回:“(萬帥)看過各廠之後,順便去會制臺,着實恭維一泡。”2.用于涕泪或屎尿。如:一泡屎;一泡鼻涕一泡泪。《西遊記》第七回:“又不莊尊,却在第一根柱子根下撒了一泡猴尿。”
(二)páo 《集韻》蒲交切,平肴並。幽部。
(1)盛。《方言》卷二:“泡,盛也……江淮之間曰泡。”《文選·王褒〈洞簫賦〉》:“又似流波,泡溲泛ࣶϣ\u0002”李善注:“泡溲,盛多貌。”
(2)流貌。一说水声。《玉篇·水部》:“泡,流皃。”《集韻·爻韻》:“泡,泡泡,流也。”《山海經·西山經》:“(不周之山)東望泑澤,河水所潛也,其原渾渾泡泡。”郭璞注:“渾渾泡泡,水濆涌之聲也。衮、咆二音。”
(三)pào ㊀《廣韻》匹交切,平肴滂。
(1)浮沤;泡沫。《廣韻·肴韻》:“泡,水上浮漚。”《漢書·藝文志》:“雜山陵水泡雲氣雨旱賦十六篇。”顔師古注:“泡,水上浮漚也。”南朝宋謝靈運《維摩經十譬贊·聚沫泡合》:“水性本無泡,激流遂聚沫。”唐賈島《寄令狐綯相公》:“夢幻將泡影,浮生事只如。”
(2)泡状的物体。如:灯泡儿;手上磨起了泡。《六書故·地理三》:“泡,皮間有水勃亦曰泡。别作皰。”《水滸傳》第八回:“林冲走不到三二里,脚上泡被新草鞋打破了,鮮血淋漓,正走不動。”
(3)用沸水、热水烫浸,或冷水浸渍。《六書故·地理三》:“泡,以湯沃物亦曰泡。”宋吴自牧《夢粱録·諸州府得解士人赴省闈》:“士人在貢院中,自有巡廊軍卒,賫硯水、點心、泡飯、茶酒、菜肉之屬貨賣。”《水滸傳》第八回:“林冲叫一聲‘哎也!’急縮得起時,泡得脚面紅腫了。”清魏源《再上陸制府論下河水利書》:“東臺、鹽城、阜寧海鹵地鹹,全恃西水泡淡,始便種植。”曹禺《雷雨》第一幕:“普洱茶泡好了没有?”
(4)较长时间地呆在某处;消磨(时间)。老舍《骆驼祥子》十三:“刘四牺牲得起一天的收入,大家陪着‘泡’一天可受不住呢!”
㊁《集韻》皮教切,去效並。
水泉。《集韻·效韻》:“泡,水泉。”
1、泡讀音:披交切,音抛,蒲交切,音庖,肴韻。釋文:
❶水名。《說文》:~水出山陽平樂東北入泗。〔通訓定聲云。今曰包河。自山東單縣。流經江蘇豐縣沛縣。至泗亭驛。合于泗〕。
❷水上浮漚也。《漢書藝文志》:雜山陵水~雲氣雨旱賦十六篇。
❸盛也。江淮之間曰~。見《方言》。
〔注〕:~肥。洪張貌。
❹~溲。盛多貌。《文選王褒賦》:~溲汎薷。
❺~~。流也。見《廣雅釋訓》。
〔又〕:水噴涌聲也。《山海經西山經》:其源渾渾~~。
2、泡讀音:班交切,音包,肴韻。釋文:瑳~。盛也。見《集韻》。
3、泡讀音:皮敎切,音皰,效韻。釋文:
❶水泉。見《集韻》。
❷以湯沃物亦曰~。別作丑。見《六書故》。
❸皮間有水勃亦曰~。別作皰。見《六書故》。
❹魚名。《張師正倦游錄》:南海有~魚。大如斗。
4、脬讀音:班交切,音包,披交切,音抛,肴韻。釋文:
❶絑光也。見《說文》。
〔按絑光。肺之府也。受納之司。盛尿處也。上系小腸。下聯前陰。其體短而橫廣。廣韻云。~。腹中水府也〕。
❷赴也。夏月赴疾作之久則臭也。見《釋名釋飮食》。
泡² pāo
方小湖(多用于地名):月亮~(在吉林)|莲花~(在黑龙江)。
泡
【巳集上】【水字部】 泡
★【唐韻】匹交切【集韻】【韻會】【正韻】披交切,𠀤音拋。水名。【說文】水出山陽平樂,東北入泗。【水經注】卽豐水之上源也。
◎又水上浮漚也。【梵書】如夢幻泡景。
★又【廣韻】薄交切【集韻】蒲交切,𠀤音庖。泡泡,流也。【山海經】其源渾渾泡泡。【註】水濆涌之聲也。
◎又【揚子·方言】泡,盛也。江淮之閒曰泡。【註】泡肥,洪張貌。
◎又泡溲,盛多貌。【王褒·洞簫賦】泡溲汎𣶏。
★又【集韻】班交切,音包。𠐋泡,盛也。
★又皮敎切,音咆。水泉也。
◎又魚名。【張師正倦游錄】南海有泡魚,大如斗。泡,去聲。
泡³ pāo
量用于屎和尿。另见982页pà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