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拼音
shěn笔顺
丶 丶 ㇀ 丶 ㇇ 丿 乚左窄右宽。“氵”上两点短小,中点偏左,提画直斜有力。“冘”宽度适中,撇画舒展,竖弯钩弯转自然,钩底要平,出钩向上。
同音字
读音为shěn的字 读音为shen的字基础解释
1.辽宁沈阳的简称。2.汁。详细解释
〈名〉
汁
瀋,汁也。从水,審声。——《说文》
无备而官办者,犹拾瀋也。——《左传·哀公三年》。释文:“北土呼汁为瀋。”
为榆沈。——《礼记·檀弓》
布绞取沈,以和花汁。——《齐民要术》
又如:沈液(汁液)
沈阳市的简称 。
如:辽沈战役
- 沈 [Shěn]
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名
伐沈。——《左传·文公三年》。 朱骏声曰:“ 国在今河南汝州汝阳县东南。定(公)四年蔡灭之。”
姬姓。一说姒姓。始封之君为周文王之子季载。在今河南平舆北。公元前506年为蔡所灭
水名。沈水 旧名小沈河,俗称五里河。在辽宁省沈阳市南。源出县东哈达岭观音阁下,流入浑河,再流至三岔河注入辽河
姓
〈名〉
- 沈 [shěn]
汁
瀋,汁也。从水,審声。——《说文》
无备而官办者,犹拾瀋也。——《左传·哀公三年》。释文:“北土呼汁为瀋。”
为榆沈。——《礼记·檀弓》
布绞取沈,以和花汁。——《齐民要术》
又如:沈液(汁液)
沈阳市的简称 。
如:辽沈战役
〈名〉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沈沈-辞源3【沈沈】㊀盛貌。淮南子 俶真:“茫茫沈沈,是謂大治。”文選 南齊 謝玄暉(朓)始出尚書省詩:“衰柳尚沈沈,凝露方泥泥。”注:“沈沈,茂盛之貌也。”㊁深沉貌。南朝 梁 何遜 何水部集 宿南洲浦詩:“沈沈夜看流,淵淵朝聽鼓。”唐 杜甫 杜工部草堂詩箋三 醉時歌:“清夜沈沈動春酌,燈前細雨簷花落。”
沈-中華語文大辭典沈1ㄕㄣˇshěn姓。沈2★ㄔㄣˊchén★同「沉」。現在一般寫作「沉」。
沈-中華語文大辭典同:瀋
沈-康熙字典沈
【巳集上】【水字部】 沈
★【唐韻】直深切【集韻】【韻會】【正韻】持林切,𠀤音霃。【說文】陵上滈水也。一曰濁黕也。【風俗通·山澤篇】沈者,莽也。言其平望,莽莽無涯際也。沈澤之無水斥鹵之類也。【前漢·𠛬法志】山川沈斥。【註】斥卽斥鹵,沈卽川澤。【莊子·達生篇】沈有履。【註】沈水,汚泥也。
◎又齊人謂湖曰沈。【郭緣生述征記】有鳥當沈。
◎又沒也。【詩·小雅】載沈載浮。【戰國策】智伯攻趙,圍晉陽而水之,城之不沈者三板。【又】常民溺於習俗,學者沈於所聞。
◎又以毒沈水也。【周禮·秋官】雍氏禁山之爲苑,澤之沈者。【註】謂毒魚及水蟲之屬。
◎又五齊之一。【周禮·天官·酒正】五齊,三曰沈齊。【註】沈者,成而滓沈,如今造淸酒。
◎又九天之一。【揚子·太𤣥經】九天,八爲沈天。
◎又水名。【後漢·光武紀】輔威將軍臧宮,與公孫述將延岑戰於沈水。【註】沈水出廣漢縣。
◎又實沈,星次也。屬晉分。【左傳·昭元年】參爲晉星,實沈,參神也。
◎又綠沈,畫工設色之名。【鄴中記】石虎造象牙桃枝扇,或綠沈色。【王羲之·筆記】有人以綠沈漆管見遺。【野客叢書】物色之深者皆爲綠沈。
★又【廣韻】【集韻】【韻會】𠀤直禁切,音鴆。亦沒也。一曰投物水中也。或作湛。【周禮·春官】以貍沈祭山林川澤。【註】沈如字,劉註直䕃反。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式荏切,音審。古國名。【左傳·昭元年】沈姒蓐黃,實守其祀。【註】四國臺駘之後。
◎又姓。【廣韻】出吳興。本周文王第十子聃季,食采於沈,子孫以國爲氏。
◎又沈丘,縣名。【廣輿記】屬開封府,古沈子國,隋沈州,唐沈丘。
★又【集韻】【正韻】𠀤昌枕切,音瞫。與瀋同。汁也。【禮·檀弓】爲楡沈故設撥。【註】以水澆楡白皮之汁,有急以播地,於引輴車滑也。
★又【集韻】【韻會】徒南切【正韻】徒含切,𠀤音覃。沈沈,宮室深邃貌。【史記·陳涉世家】顆頤,涉之爲王沈沈者。【註】應劭曰:沈,長含反。通作潭。亦作㽎。
沈¹(瀋)shěn
沈阳(Shěnyánɡ),地名,在辽宁。
沈³ Shěn
名姓。另见159页chén。
1、沈讀音:持林切,音霃,侵韻。釋文:
❶陵上之滈水。一曰。濁黕也。見《說文》。《段注》:謂陵上雨積停潦也。黑部曰。黕。滓垢也。黕、~、同音通用。〔今化學家稱~澱。與濁黕義同〕。
❷沒也。見《小爾雅廣詁》。
❸滯也。《國語周語》:以揚~伏。
❹溺也。《法言寡見》:~而樂者。
❺深也。《莊子外物》:慰暋~屯。
❻下也。《素問至眞要大論》:太陰之至其脉~。
❼湎也。《書微子》:我用~酗於酒。
❽伏也。《國語周語》:水無~氣。
❾止也。見《廣雅釋詁》。
❿隱也。《太玄玄圖》:陰陽~交。
⓫澹也。澹然安著之言也。見《釋名釋言語》。
⓬大也。見《方言》。
⓭藏匿也。《史記酷吏傳》:作~命法。
⓮污泥也。《莊子達生》:有~有漏。
⓯水田也。《漢書刑法志》:除山川~斥。
⓰雲之重也。《禮記月令》:天多~陰。
⓱祭川澤曰~。《周禮大宗伯》:以貍~祭山林川澤。
⓲以毒物~水也。《周禮雍氏》:禁山之爲苑澤之~者。
⓳水名。《水經梓潼水注》:~水出唐漢縣。入涪水也。〔當在今四川射洪縣東南〕。
⓴九天之一。《太玄玄數》:九天。八爲~天。
㉑~~。盛貌。《淮南淑眞》:茫茫~~。
〔又〕:深貌。《文選司馬相如賦》:~~隱隱。
㉒平~。謂浮之水上。見〔考工記輪人平~必均司農注〕。
㉓實~。參星之神也。《左昭元年傳》:參爲晉星。實~、參神也。
㉔~齊。酒名。《周禮酒正》:五曰~齊。
〔按釋名釋飮食云。~齊者、濁滓~下。汁淸在上也〕。
㉕綠~。設色之名。《野客叢書》:物色之深者。皆爲綠~。
㉖~香。珍木也。《異物志》:~香出日南國。欲取。當先砍樹壞。著地積久。外朽爛其心堅者。置水則~。名曰~香。
2、沈讀音:直禁切,音鴆,沁韻。釋文:
❶沒也。見《集韻》。
❷投物於水中也。見《韻會》。
3、沈讀音:式荏切,音審,寢韻。釋文:
❶古國名。《左昭元年傳》:~姒蓐黃。實守其祀。
〔注〕:四國臺駘之後。〔廣韻云。古作邥。按漢爲寢縣地。隋置~州。當今河南~丘縣境〕。
❷姓也。《廣韻》:周文王第十子耼季、食采於~。子孫以國爲氏。
4、沈讀音:昌枕切,音瞫,寢韻。釋文:瀋或字。《集韻》:瀋。汁也。或作~。
5、沈讀音:徒南切,音覃,覃韻。釋文:~~。宮室深邃貌。《史記陳涉世家》:涉之爲王~~者。
6、沉釋文:同沈。見《韻會》。
7、瀋讀音:昌枕切,音沈,寢韻。釋文:
❶汁也。春秋傳曰。猶拾~也。見《說文》。《段注》:左傳哀三年曰。無備而官辦者猶拾~也。杜云。~、汁也。陸德明云。北土呼汁爲~。按禮記檀弓爲楡沈。假沈爲~。
❷水名。《淸一統志》:盛京奉天府。~水在承德縣南四里。俗名五里河。自東關觀音閣發源。至騾子圈南入運河。舊名小~河。遼金~州。元~陽路。明~陽中衞。竝以此水爲名。
〔按奉天今改省。承德縣今改~陽縣〕。
8、瀋讀音:鴟禁切,沁韻。釋文:置水於器。見《集韻》。
9、邥讀音:式荏切,音沈,寢韻。釋文:~垂。地名。《左文十七年傳》:周甘蝃敗戎于~垂。
〔注〕:~垂。周地。河南新城縣北有垂亭。
〔按新城今河南洛陽縣治〕。
古国名。一作耼。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姬姓。始封之君为周文王之子季载。在今河南平舆北。公元前506 年为蔡所灭。
【读音】shěn
【繁体】沈
沈<动>
(形声。从水,冘声。甲骨文字形,中间是牛,周围是水,表示把牛沉到水中。商代祭祀用牲的方法。本义:没入水中)
同本义[sink]
沈,没也。――《广雅》
以狸沈祭山林川泽。――《周礼·大宗伯》。注:“川泽曰沈。”
泛泛杨舟,载沉载浮。――《诗·小雅·箐箐者莪》
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又如:石沉大海;沉溺(沉没水中)
埋没[coverup;bury]。如:沉沦(埋没);沉压(沉抑;埋没)
投水[drownoneselfin]。如:沉河(投河
沈chén
⒈没入水中,跟"浮"相对:~舟。
⒉埋没,陷入,往下落:~埋。~入。下~。
⒊深,程度深:~思。~痛。~醉。深~。
⒋重,分量重:~重。~甸甸。
⒌镇定,不慌张:~着。
⒍[沉淀]
①溶液中不溶解的物质往下沉。
②沉在溶液底层的物质。
⒎〈古〉把"沉"写作"沈"。
────────────────—
沈(瀋)shěn
⒈汁:墨~。
⒉~阳市,在辽宁省。
────────────────—
沈tán1.见"沉沉"。
沈
《説文》:“沈,陵上滈水也。从水,冘聲。一曰濁黕也。”按:甲骨文像投牛羊于水之形。又:古籍中多作“沈”,今“沉”字通行。
(一)chén 《廣韻》直深切,平侵澄。又直禁切。侵部。
(1)山岭上凹处的积水。《説文·水部》:“沈,陵上滈水也。”段玉裁注:“謂陵上雨積停潦也。”引申指水田。《漢書·刑法志》:“除山川沈斥,城池邑居,園囿術路,三千六百井。”顔師古注引臣瓚曰:“沈斥,水田舃鹵也。”
(2)深。《莊子·外物》:“心若縣於天地之間,慰暋沈屯。”陸德明釋文引司馬云:“沈,深也。”三國魏曹植《吁嗟篇》:“自謂終天路,忽然下沈泉。”南朝梁江淹《雜體詩三十首》之二十七:“羽衛藹流景,綵吹震沈淵。”
(3)幽隐;深沉。《論衡·書虚》:“夫幽冥之實尚可知,沈隱之情尚可定。”唐杜甫《述懷》:“沈思歡會處,恐作窮獨叟。”清鄭觀應《盛世危言·間諜》:“然爲間諜者,須選沈密勇敢,膽大心小,察言辨色,喜怒不形,矯捷善走者,始克勝任。”
(4)(程度)深。《史記·天官書》:“星色赤黄而沈,所居野大穰。”唐韓愈《答張籍書》:“今乃大得所圖,脱然若沈痾去體。”《儒林外史》第十二回:“或者酒略飲兩杯,不致沈醉,也還不妨。”
(5)大;分量重。《方言》卷一:“沈,大也。”《文心雕龍·風骨》:“夫翬翟備色,而翾翥百步,肌豐而力沈也。”《紅樓夢》第四十回:“劉老老入了坐,拿起箸來,沉(沈)甸甸的不伏手。”老舍《骆驼祥子》八:“他细看了那个小折子……哼,也就有一小打手纸那么沉吧。”又感觉沉重(不舒服)。如:胳膊沉;头沉。
(6)久,时间长。《吕氏春秋·季春紀》:“行秋令,則天多沈陰,淫雨早降。”唐劉禹錫《祭柳員外文》:“自君失意,沈伏遠郡。”
(7)沉没;人或物没入水中。《小爾雅·廣詁》:“沈,没也。”《篇海類編·地理類·水部》:“沈,投物于水中。”《詩·小雅·菁菁者莪》:“汎汎楊舟,載沈載浮。”《左傳·成公十一年》:“晋人歸之施氏,施氏逆諸河,沈其二子。”《韓非子·難三》:“灌以晋水,城之未沈者三板。”唐白居易《題海圖屏風》:“贔屭牽不動,綸絶沈其鈎。”清許纘曾《睢陽行》:“君不見狄梁公西門豹,水沈三老焚祅廟。”
(8)古代祭水神的仪式。因向水中投祭品而得名。《爾雅·釋天》:“祭川曰浮沈。”郭璞注:“投祭水中,或浮或沈。”《周禮·春官·大宗伯》:“以貍沈祭山林川澤。”鄭玄注:“祭山林曰埋,川澤曰沈。”《尚書大傳》卷一:“壇四奥,沈四海,封十有二山。”鄭玄注:“祭水曰沈。”《淮南子·説山》:“髡屯犂牛,既犐以㹋,決鼻而羈,生子而犧,尸祝齋戒以沈諸河。”高誘注:“祀河曰沈。”唐杜甫《奉同郭給事湯東靈湫作》:“鮫人獻微綃,曾祝沈豪牛。”
(9)降落。唐陳羽《湘妃怨》:“九山沈白日,二女泣滄洲。”清沈起鳳《三姝媚》:“斜月初沈,秋正在曉天新雁。”
(10)沉沦;沦落。晋左思《詠史詩八首》之二:“世胄躡高位,英俊沈下僚。”唐李商隱《戊辰會静中出貽同志二十韻》:“中迷鬼道樂,沈為下土民。”宋劉斧《青瑣高議後集·温琬》:“琬已而自謀曰:‘琬既沉(沈)為此輩,苟不擇人而與之游,徒以輕才薄義,而重富商巨賈之倫,志乎利而已,則與俗奴奚别?’”
⑪低;低下。《吴越春秋·勾踐入臣外傳》:“皇天祐助,前沉(沈)後揚。”宋王安石《上蔣侍郎書》:“蓋以聲迹沉(沈)下,最處疏賤,舊未為執事之知。”清譚嗣同《夜成》:“攤書兀兀了無睡,起聽五更孤角沈。”陈残云《香飘四季》第四章:“他……看一看横在河上的石桥上的行人,又沉下头来,悠然地联系到自己的村子。”
⑫潜伏;隐藏。《國語·周語下》:“氣不沈滯,而亦不散越。”韋昭注:“沈,伏也。”晋陸機《漢高祖功臣頌》:“沈跡中鄉,飛名帝録。”《資治通鑑·晋元帝建武元年》:“曾攻陷北門,伺被傷,退入船,開船底以出,沈行五十步,乃得免。”
⑬中医脉象,指脉搏隐伏。《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按尺寸,觀浮沈滑濇,而知病所生以治。”王冰注:“浮、沈、滑、濇,皆脈象也。浮脈者,浮於手下也;沈脈者,按之乃得也。”《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脈法曰:沈之而大堅,浮之而大緊者,病主在腎。”
⑭灭亡;消失。也作“沉”。漢劉向《新序》卷三:“然則荆軻之沉(沈)七族,要離燔妻子,豈足為大王道哉!”唐韓愈《衢州徐偃王廟碑》:“諸國既皆入秦為臣屬,秦無所取利,上下相賊害,卒僨其國而沈其宗。”洪興祖等注:“沈其宗謂滅其族。”《西遊記》第八十八回:“衆鳥高樓萬籟沉(沈),詩人下榻罷哦吟。”
⑮停滞;止息。《廣雅·釋詁三》:“沈,止也。”《國語·周語下》:“為之六閒,以揚沈伏,而黜散越也。”韋昭注:“沈,滯也。”《後漢書·袁安傳》:“久議沈滯,各有所志。”宋祕演《淮上》:“風沈人語遠,湖漲月華升。”
⑯浸染;浸渍。《書·盤庚上》:“汝曷弗告朕,而胥動以浮言?恐沈于衆,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嚮邇,其猶可撲滅?”唐韓愈《進學解》:“沈浸醲郁,含英咀華。”清吴省欽《臺城路·施耦堂豆棚閑話圖》:“碧瀉彎流,緑沈叉路,種得半畦山豆。”沙汀《记贺龙》三十五:“我们大家都沉在那种春天的融融和和的静穆当中。”
⑰迷恋;沉溺。《釋名·釋言語》:“沈,澹也,澹然安著之言也。”《集韻·侵韻》:“沈,溺也。”《書·微子》:“我用沈酗于酒,用亂敗厥德于下。”唐楊敬之《客思吟》:“細腰沈趙女,高髻唱蠻姬。”
⑱污泥。《説文·水部》:“沈,濁黕也。”段玉裁注:“《黑部》曰:‘黕,滓垢也。’黕、沈同音通用。”《莊子·達生》:“沈有履。”陸德明釋文:“司馬本作‘沈有漏’,云:沈,水汙泥也。”清王夫之《張子正蒙注·誠明篇》:“則近世竊釋氏之沈,以無善無惡為良知者,其妄亦不待辨而自辟。”
⑲阴;暗。南朝宋鮑照《擬行路難十九首》之一:“紅顔零落歲將暮,寒光宛轉時欲沉(沈)。”宋王安石《次韻張子野秋中久雨晚晴》:“天沉(沈)四山黑,池漲百泉黄。”老舍《骆驼祥子》十六:“一进屋门,虎妞在外间屋里坐着呢,看了他一眼,脸沉得要滴下水来。”
⑳通“淫”。《管子·小匡》:“擇其沈亂者而先政之。”郭沫若等集校:“劉績云:《齊語》作‘擇其淫亂者而先征之’。……‘沈’同‘淫’。”
㉑通“湛(zhàn)”。清澈。《淮南子·本經》:“抑微滅瑕,霜文沈居。”于省吾新證:“沈、湛古字通,載籍習見……湛居猶湛然,言其清澈也。”
㉒古水名。1.即今四川省射洪县东南的洋溪河,为涪江的支流。《水經注·梓潼水》:“沈水出廣漢縣,下入涪水也。”2.陕西省潏水的别名。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陝西二·西安府》:“潏水在(西安)府南十里,出南山石鱉谷,亦謂之沉(沈)水。”
(二)shěn 《廣韻》式荏切,上寑書。侵部。
(1)通“瀋”。汁液。《集韻·ࡪ©》:“瀋,《説文》:‘汁也。’或作沈。”清段玉裁《説文解字注·水部》:“沈,或借為瀋字。”《禮記·檀弓下》:“為榆沈,故設撥。”鄭玄注:“以水澆榆白皮之汁,有急以播地,於引輴車滑。”陸德明釋文:“沈,本又作瀋。”
(2)西周诸侯国名。姬姓。一说姒姓。故址在今河南省平舆县北。公元前506年为蔡所灭。《春秋·文公三年》:“三年春,王正月,叔孫得臣會晋人、宋人、陳人、衛人、鄭人伐沈。沈潰。”杜預注:“沈,國名也。汝南平輿縣北有沈亭。”江永地理考實:“今汝南汝寧府汝陽縣東南六十里有平輿故城。沈亭在其地。”
(3)古代楚国县名。《墨子·經下》:“荆之大,其沈淺也。”高亨校詮:“荆者,楚國之别名也。沈者,楚國之大縣也。”
(4)姓。《通志·氏族略二》:“沈氏,姒姓,子爵。春秋有沈子逞,沈子嘉……子孫以國為氏。”
(5)“瀋陽”的“瀋”的简化字。
(三)tán 《集韻》徒南切,平覃定。
〔沈沈〕宫室深邃貌。《集韻·য়٩》:“沈,沈沈,深邃皃。通作㽎。”《史記·陳涉世家》:“入宫,見殿屋帷帳,客曰:‘夥頤!涉之為王沈沈者!’”裴駰集解引應劭曰:“沈沈,宫室深邃之貌也。”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shěn
1、[沈凝]shěn níng
1.亦作“沉凝”。沉厚凝重。 2.低沉徐缓。 3.凝滞,停止流动。
2、[沈心]shěn xīn
1.亦作“沉心”。静心。 2.吃心。介意,往心里去。
3、[沈吟]shěn yín
1.亦作“沉吟”。深思。 2.谓深深的思念。 3.迟疑,犹豫。 4.低声吟味;低声自语。 5.沉重。
4、[沈菀]shěn wǎn
沉郁,郁结不舒。
5、[沈淫]shěn yín
水鸟浮游貌。
6、[沈落]shěn luò
1.亦作“沉落”。坠落。 2.没落,沦落。
7、[沈藏]shěn cáng
隐藏;藏匿。
8、[沈朴]shěn piáo
1.亦作“沉朴”。沉厚朴实。 2.亦作“沉朴”。见“沉朴”。
9、[沈麝]shěn shè
1.亦作“沉麝”。沉香和麝香两种香料。 2.指用沉香、麝香制成的香。
10、[沈迷]shěn mí
1.亦作“沉迷”。专心致志。 2.深深地迷惑、迷恋。
11、[沈藴]shěn yùn
深沉蕴藉。
12、[沈困]shěn kùn
1.亦作“沉困”。谓异常乏力。《后汉书·皇后纪下·顺烈梁皇后》:“朕素有心下结气,从閒以来,加以浮肿,逆害饮食,寖以沉困。”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二》:“沧州 牧 王 某,有爱女婴疾沉困。” 2.沉沦困窘。宋 苏轼《与程得圣秘校书》之一:“沉困累年,行业充富。”
13、[沈悍]shěn hàn
沉毅勇猛。
14、[沈奫]shěn yūn
亦作“沉奫”。水深广貌。
15、[沈人]shěn rén
沉沦在下之贤人。
16、[沈缀]shěn zhuì
犹沉绵。久病不愈。
17、[酣沈]hān shěn
1.亦作“酣沉”。沉湎;沉迷。 2.形容睡眠浓甜而深沉。
18、[沈黝]shěn yǒu
深黑色。
19、[沈緜]shěn mián
亦作“沉绵”。见“沉绵”。
20、[沈瘵]shěn zhài
1.沉疴,积久难治的病。《新唐书·孝敬皇帝弘传》:“太子婴沉瘵,朕须其痊復,将逊於位。” 2.引申为难改的癖好或积弊。宋 苏舜钦《猎狐篇》:“邑中年少儿,耽猎若沉瘵。”金松岑《心声》:“意者,向也媮而今也厉,其国力之转,四万万人之沉瘵有瘳乎!”
21、[沈儁]shěn jùn
深沉俊逸。
22、[森沈]sēn shěn
见“森沉”。
23、[沈范]shěn fàn
南朝 梁 诗人 沉约、范云 的并称。
24、[沈燃]shěn rán
亦作“沉燃”。谓阴火。海水遇阴晦发光,如燃火。为海中生物所发之光。
25、[沈挚]shěn zhì
亦作“沉挚”。深沉真挚。
26、[革沈]gé shěn
沉香的一种。有纹横。
27、[沈浑]shěn hún
1.亦作“沉浑”。深沉浑厚。 2.犹昏沉。
28、[沈榆]shěn yú
亦作“沉榆”。香木名。
29、[沈耽]shěn dān
亦作“沉耽”。沉溺;陷入。
30、[沈愈]shěn yù
亦作“沉瘉”。犹沉疴。
31、[湮沈]yān shěn
亦作“湮沉”。埋没;沉沦。
32、[沈膇]shěn zhuì
亦作“沉膇”。《左传·成公六年》:“郇瑕氏 土薄水浅……於是有沉溺重膇之疾。”杜预 注:“沉溺,湿疾;重膇,足肿。”后以“沉膇”比喻文辞滞重,不飞动。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哀吊》:“扬雄 弔 屈,思积功寡,意深文畧,故辞韵沉膇。”
33、[钩沈]gōu shěn
亦作“钩沉”。谓搜集与发掘资料、义理等。一些辑佚书常以“鉤沉”为书名,如《五经钩沉》、《古小说钩沉》等。
34、[沈身]shěn shēn
1.谓以躯体沉于水中;投水自尽。 2.沉滞。指长期不升迁。
35、[沈齐]shěn qí
五齐之一。指糟滓下沉的清酒。
36、[稽沈]jī shěn
滞留。
37、[沈泳]shěn yǒng
犹潜泳。
38、[沈至]shěn zhì
沉厚深切。
39、[沈恸]shěn tòng
亦作“沉慟”。极其悲痛。
40、[沈究]shěn jiū
深入研究。唐 玄奘《大唐西域记·秣底补罗国》:“愚以寡昧,猥承传习,览所製《阿毗达磨俱舍论》,破 毗婆沙 师大义,輒不量力,沉究弥年,作为此论,扶正宗学。”
chén
1、[沈没]chén mò
1.亦作“沉没”。没入水中。《隶释·汉李翕析里桥郙阁颂》:“沉没洪渊,酷烈为祸。”《三国志·吴志·华覈传》:“今虽颇种殖,閒者大水沉没。”《南史·沉攸之传》:“及攻 郢城,夜尝风浪,米船沉没。”《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五回:“万一买不着私盐,他便连船也不要了,等夜静时,凿穿了船底,由他沉下去,便报了个沉没。”冰心《我的童年》:“听说还有一艘叫做‘海天’的,因为舰长驾驶失误,触礁沉没了。” 2.借指死亡。明 李贽《招魂》:“王逸 云:‘小山 之徒閔伤 屈原 身虽沉没,名德显闻,与隐处山泽无异,故作《招隐士》之赋以彰其志。’”鲁迅《三闲集·在钟楼上》:“他们以自己的沉没,证明着革命的前行。他们到底并不是旁观者。” 3.埋没;湮没。《南史·鲍照传》:“千载上有英才异士沉没而不闻者,安可数哉?”唐 韩愈《答刘秀才轲论史书》:“夫圣 唐 鉅跡及贤士大夫事,皆磊磊轩天地,决不沉没。” 4.落入。《宋书·天文志一》:“衡 所造浑仪,传至 魏 晋,中华覆败,沉没戎虏,绩 蕃 旧器,亦不復存。”《隋书·天文志上》:“其仪略举天状,而不缀经星七曜。魏 晋 丧乱,沉没西戎。” 5.隐没;消失。太平天囯 洪仁玕《资政新篇》:“倘有沉没书札银信及伪造新闻者,轻则罚,重则罪。”鲁迅《野草·影的告别》:“我不过一个影,要别你而沉没在黑暗里了,然而黑暗又会吞并我,然而光明又会使我消失。”向培良《飘渺的梦》:“不知卖什么东西的小贩的凄厉曳长的声音渐渐沉没在冻凝的空气里。” 6.犹沉迷;沉浸。《三国志·魏志·和洽传》“洽 同郡 许混 者,许劭 子也”裴松之 注引 晋 周斐《汝南先贤传》:“劭 宗人 许栩,沉没荣利,致位司徒。”郭沫若《蔡文姬》第三幕:“但从你创作者来说,你这样全心全意沉没在你的悲哀里,恐怕不能够经久吧?”王西彦《古屋》第一部三:“如今她的全部生活仿佛就沉没在对那一去不复返的太平盛世的怀恋。” 7.降落。张资平《她怅望着祖国天野》十:“赤热的火球,渐渐的沉没在远山后面。”阿英《流离》一:“这时月亮已经沉没,很黯黑。”
2、[沈到]chén dào
深沉周密。
3、[绿沈]lǜ chén
浓绿色。
4、[沈鱼落雁]chén yú luò yàn
亦作“沉魚落雁”。《庄子·齐物论》:“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本谓人之所美而鱼鸟避之。后世用“沈魚落雁”形容女子容貌极美。宋 无名氏《错立身》戏文第二出:“有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明 汤显祖《牡丹亭·惊梦》:“不隄防沉魚落雁鳥驚諠,則怕的羞花閉月花愁顫。”《儒林外史》第十回:“蘧公孫 舉眼細看,真有沈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
5、[沈博绝丽]chén bó jué lì
指文章的含意深远,内容渊博,文辞美妙。
6、[沈默寡言]chén mò guǎ yán
性情沉静,很少说话。《新唐书·梁崇义传》:“﹝ 梁崇义 ﹞后为羽林射生,事 来瑱,沉默寡言。”《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六回:“我见你向来都是沉默寡言的,难得今天这样,你只常常如此便好。”亦作“沉静寡言”。元 刘祁《归潜志》卷五:“﹝ 聂元吉 ﹞弱冠擢第,沉静寡言,不妄交,入官以谨愿自守。”苏曼殊《断鸿零雁记》第二三章:“道师沉静寡言,足以壮山门风范,能起十方宗仰。”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二章:“可是表面上她却依然对一切都淡漠,依旧沉默寡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