氲
拼音
yūn笔顺
丿 一 一 ㇈ 丨 𠃍 一 一 丨 𠃍 丨 丨 一同音字
读音为yūn的字 读音为yun的字基础解释
见〔氤氲〕详细解释
(形声。从气,氲( wēn)声。双音词“氤( yīn)氲”,指气或光色混和动荡的样子) ——见“氤氲”
〈名〉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氲氲-汉语大词典氲氲1.气盛貌。
●唐孟郊《寒溪》诗之六:“皎皎何皎皎,氲氲复氲氲。瑞晴刷日月,高碧开星辰。”
●宋林逋《寄玉梁施道士》诗:“氲氲颢气朝胎息,熠熠辰辉夜步纲。”
●元关汉卿《玉镜台》第三摺:“则见他无发付氲氲恶气,急节里不能勾步步相随。”
2.指弥漫充满貌。
●唐韩偓《春闺》诗之二:“氲氲帐里香,薄薄睡时妆。”
●《全元散曲·醉太平·嘲友人游春不至》:“方尘衮衮,香雾氲氲,东风何处不精神。”
●明蒋一葵《长安客话·香山寺》:“石泉淅淅将风叶,山霭氲氲共雨花。”
3.沉郁貌。
●唐李白《惜余春赋》:“恨无极兮心氲氲,目眇眇兮夏纷纷。”
王琦注:“氲氲,聚而不散之意。”
●清龚自珍《哀忍之华》:“有植焉,在天地间,不能以名,强名之曰忍。是能华而香不外出,氲氲沉沉,以返乎其根。”
同:氳氳
氲-中華語文大辭典同:氳
氲-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氲yūn
见1562页〖氤氲〗。
同:氳
氲-王力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氲 yūn
[氤氲]見416頁「氤」字。
氲
yūn 《廣韻》於云切,平文影。
(1)烟;云气。唐張籍《宛轉行》:“遠漏微更疎,薄衾中夜涼。爐氲暗徘徊,塞煙背斜光。”清金之俊《遊南嶽記》:“時秋七月既望,徼嶽之靈,爽氣澄空,嵐氲浄掃。”
(2)气盛而充盈。元鄭廷玉《楚昭公》第三折:“只見他旗門開處躍華騮……兀的般威風不信人間有,淹的呵抛下了戈矛,氲的呵遮漫了宇宙,莫不是劍氣上連牛。”清魏源《楚粤歸舟紀遊四首》之三:“濠鏡羊城水氣氲,華夷估舶自成羣。”
(3)愠;愠怒;脸变色。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第一折:“往常但見箇外人,氲的早嗔;但見箇客人,厭的倒褪。”王季思校注:“氲,本字當作暈。《馮玉蘭劇》第一折‘天下樂’曲:‘暈的呵眉黛顰,厭的呵神氣昏。’正作暈。元劇亦有作緼、作煴者。”明朱有燉《義勇辭金》第三折:“關將軍見了,忽地生嗔,氲地發怒,揣地心焦,烘地面熱。”周贻白注:“氲地,生氣地。”
氲yūn
ㄩㄣ
“缊”的被通假字。
1.氤氲。天地交合之气。也指烟气。
●唐张籍《宛转行》:“炉氲暗裴徊,塞烟背斜光。”氲,一本作“气”。
2.充塞,弥漫。
●元郑廷玉《楚昭公》第二摺:“早着俺千军万马都惊走,急难收!兀的般威风不信人间有:淹的呵抛下了戈矛,氲的呵遮漫了宇宙。”
●明汤显祖《紫钗记·妆台巧絮》:“花氲蝶翅频敲粉,柳颩蜂腰促报衙。”
3.发怒貌。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摺:“往常但见一个外人,氲得早嗔,但见一个客人,厌得倒褪。”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摺:“厌的早扢皱了黛眉……忽的波低垂了粉颈,氲的呵改变了朱颜。”
●王季思校注引汤显祖曰:“三句递伺其发怒次第也。皱眉,将欲决撒也;垂颈,又踌躇也;变朱颜,则决撒矣。”
同:氳
氲-康熙字典氲
【辰集下】【气字部】 氳
★【廣韻】【集韻】【韻會】𠀤於云切,音熅。氤氳,氣也。互詳上氤字註。
◎又氛氳,氣盛也。【謝惠連·雪賦】氛氳蕭索
◎又作氳氛。【李白詩】煙光草色俱氳氛。 【舉要】作𩄅,非是。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yūn
1、[氤氲]yīn yūn
形容烟或云气浓郁:云烟~。也作缊、烟煴。
2、[羝氲]dī yūn
同“慍羝”。腋气,狐臭。
3、[絪氲]yīn yūn
见“絪緼”。
4、[氲氤]yūn yīn
弥漫貌。
5、[氲熇]yūn hè
温暖貌。
6、[氛氲]fēn yūn
1.指阴阳二气会合之状。 2.盛貌。 3.云雾朦胧貌。 4.指浓郁的烟气或香气。 5.比喻心绪缭乱。
7、[芬氲]fēn yūn
见“葐蒀”。
8、[氲氛]yūn fēn
盛貌。
9、[炉氲]lú yūn
炉中的烟气。
10、[氲氲使]yūn yūn shǐ
即氤氲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