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笔顺

丿 𠃍 𠃍
“木”横画稍短,竖画正直。“吾”上宽下窄。上部横向笔画均匀,下横要长,竖画左斜。“口”上宽下窄,大小适中。上下中心对齐。

同音字

读音为wú的字 读音为wu的字

基础解释

详细解释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梧-中華語文大辭典

梧ㄨˊwú1.指梧桐。[例]碧〜∣〜葉。2.姓。

梧-中草药辞典

【读音】wú
【繁体】梧
梧<名>
木名。梧桐[Chineseparasoltree]。如:梧凤之鸣(梧桐树上凤凰的鸣叫。比喻太平盛世)
屋梁上两头起支架作用的斜柱[skewpost]
斜柱,其名有五:一曰斜柱,二曰梧,三曰迕,四曰枝樘,五曰叉手。――《营造法式》
古地名[Wu,anancientplace]
在今河南省荥阳县附近
晋师城梧及制。――《左传》
在今江苏省徐州西部
楚国,县七…梧。――《汉书》
梧<动>
支撑[support]
炳乃故升茅屋,梧鼎而爨。――《后汉书》
同“迕”。违背;抵触[violate]
甚多疏略,或有抵梧。――《汉书·司马迁传》。颜师古云:梧,相支柱不安也。
梧<形
梧wú[梧桐]也叫"青桐"。落叶乔木,树干直,木材坚韧,可制乐器、器具等。种子炒熟后可吃。叶可供药用或作农药。
────────────────—
梧wù1.见"魁梧"。2.相迎,相遇。3.通"迕"。抵触。
────────────────—
梧yǔ1.见"强梧"。

梧-中華大字典

1、梧讀音:訛胡切,音吾,虞韻。釋文:
❶~桐木。一曰櫬。見《說文》。《段注》:釋木曰。櫬~。賈思勰曰。注云。今~桐皮靑者曰~桐。今人以其皮靑號曰靑桐也。玉裁謂此今人所植~桐樹也。賈氏云、靑桐。九月收子。炒食甚美。如菱芡是也。一曰、猶一名也。本爾雅。
 〔按爾雅櫬~疏云。櫬、一名~〕。
❷支持也。《史記項羽紀》:莫敢枝~。
 〔注〕:小柱爲枝。斜柱爲~。
 〔按枝~亦作支吾〕。
❸啎也。《釋名釋宮室》:~在梁上兩頭相觸啎也。《疏證》:~下當有啎也二字。
❹~丘。丘名。言與人相當忤也。《爾雅釋丘》:當途~丘。
❺蒼~。地名。《禮記檀弓》:舜葬於蒼~之野。
 〔按蒼~。禹貢荆州徼外地。秦屬桂林郡。唐改~州。當今廣西蒼~縣治〕。
❻~州。郡名。唐置。明改府。淸仍之。光緖二十三年。依光緖二十二年緬甸中英通商追加條約。闢爲商埠。
❼槁~。琴瑟也。《莊子德充符》:惠子倚槁~而瞑。
❽海~。木名。出林邑。《南方草木狀》:海~樹與中國松同。但結實絕大。肥甘有香味。
❾~鼠。鼫鼠之譌。《荀子勸學》:~鼠五技而窮。
 〔注〕:~鼠、當爲鼫鼠。蓋本誤爲鼯字。傳寫又誤爲~耳。
2、梧讀音:偶舉切,音圉,語韻。釋文:
❶彊~。歲陽也。詳彊字。
❷同敔。樂器。椌楬也。見《集韻》。
3、梧讀音:五故切,音誤,遇韻。釋文:
❶支也。《後漢徐登傳》:~鼎而爨。
❷柱也。《文選何晏賦》:桁~複㬪。
❸魁~。壯大之意。又警悟也。《史記畱侯世家》:魁~奇偉。
❹抵~。相支柱不安也。《漢書司馬遷傳贊》:或有抵~。
❺通迕。相觸迕也。《漢書司馬遷傳贊注》引《如淳》:~、讀曰迕。
4、敔讀音:偶舉切,音語,語韻。釋文:禁也。一曰樂器。椌楬也。形如木虎。見《說文》。《段注》:與圉禦音同。釋言。禦圉、禁、也。說文禦訓祀。圉訓囹圉。所以拘罪人。則~爲禁禦本字。禦行而~廢矣。古假借作御、作圉。樂記椌楬注。謂柷~也。~取義於遏。楬爲遏之假借耳。~者所以止樂。故以~名。
 〔案段以一曰以下十一字爲後人妄增。茲不從。爾雅注。~如伏虎。背上有二十齟齬。以木長尺櫟之〕。

梧-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梧㈠木711ㄨˊwú參見「梧桐梧桐」條。梧㈡木711ㄨˋwù參見「魁梧魁梧」條。

梧-汉语大词典

梧(I)wu
ㄨˊ
〔《广韵》五乎切,平模,疑。〕
1.木名。梧桐。
●《礼记·杂记上》:“畅,臼以椈,杵以梧。”
●唐韩愈《殿中少监马君墓志》:“翠竹碧梧,鸾鹄停峙,能守其业者也。”
●《三国演义》第三七回:“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
2.屋梁上的斜柱,支柱。
●《文选·司马相如〈长门赋〉》:“罗丰茸之游树兮,离楼梧而相撑。”
●李善注引臣瓒曰:“邪柱为梧。”
●《文选·何晏〈景福殿赋〉》:“桁梧复叠,势合神离。”
李善注:“梧,柱也。”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凤阳士人》:“士人絷蹇檐梧,乃即坐。”
何垠注:“梧,檐前柱也。”
3.支撑。
●《后汉书·方术传下·徐登》:“炳乃故升茅屋,梧鼎而爨,主人见之惊懅,炳笑不应,既而爨孰,屋无损异。”
李贤注:“梧,支也。”
4.姓。
●春秋田敬仲的后裔。见汉王符《潜夫论·志氏姓》。
梧(II)wu
ㄨˋ
〔《集韵》五故切,去莫,疑。〕
1.见“魁梧”。
2.相迎,相遇。
●《仪礼·公食大夫礼》“公降立。上介受宾币,从者讶受皮”
汉郑玄注:“讶,迎也。今文曰‘梧受’。”
●《尔雅·释丘》“泽中有丘,都丘。当途,梧丘”宋邢昺疏:“梧,遇也。当道有丘名梧丘,言若相遇于道路然也。”
参见“梧丘”。
3.通“迕”。抵触。
●《汉书·司马迁传赞》:“至于采经摭传,分散数家之事,甚多疏略,或有抵梧。”
●颜师古注引如淳曰:“梧读曰迕,相触迕也。”
●《后汉书·马融传》:“窜伏扔轮,发作梧槥。”
李贤注:“梧,支梧也,音悟。谓支着车也。”
梧(III)y?
ㄩˇ
〔《集韵》偶举切,上语,疑。〕
见“强梧”。

梧-王力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梧 wú
❶樹名。梧桐。
《吕氏春秋·去宥》:
鄰父有與人鄰者,有枯~樹。
❷屋梁上的支柱。
何晏《景福殿賦》:
桁~複叠,勢合形離。
❸wù。抵觸。
《漢書·司馬遷傳》:
甚多疏略,或有抵~。

梧-康熙字典


【辰集中】【木字部】 梧
★【唐韻】【韻會】五乎切【集韻】【正韻】訛胡切,𠀤音吾。【說文】梧桐木,一名櫬。【詩·大雅】梧桐生矣,于彼朝陽。【瑞應圖】王者任用賢良,則梧桐生于東廂。
◎又【埤雅】梧櫜鄂皆五,其子似乳綴其上,柔木也。【淮南子·說山訓】梧桐斷角。【註】柔勝剛也。
◎又【風俗通】梧桐生嶧陽山巖石之上,采東南孫枝爲琴,聲淸雅。
◎又【南方草木狀】海梧出林邑,樹與中國松同,但結實絕大,肥甘有香味,亦樽俎閒佳果也。
◎又【爾雅·釋地】當道有丘曰梧丘。
◎又枝梧,詳枝註。
◎又琴瑟爲槁梧。【莊子·德𠑽符】惠子據槁梧而瞑。【循本註】謂琴瑟也。
◎又縣名。【前漢·地理志】屬楚國
◎又蒼梧,地名,舜葬處,唐置郡。餘詳桐註。
★又【集韻】偶舉切,音圉。樂器。椌楬也。敔或作梧。
★又【集韻】【類篇】【韻會】𠀤五故切,音悞。【史記·留侯世家】魁梧奇偉。應劭曰:魁梧,丘墟壯大之意
◎又言其警悟也。考證:〔【莊子·德𠑽符】惠子倚槁梧而瞑。〕 謹照原文倚改據。

梧-辞源3

【梧】11画 4196·11.wú  ㄨˊ  五乎切,平,模韻,疑。魚部。㊀木名。梧桐。禮 雜記上:“暢臼以椈,杵以梧。”㊁屋之支柱。文選 三國 魏 何平叔(晏)景福殿賦:“桁梧複疊,勢合形離。”注:“梧,柱也。”㊂支撑。後漢書八二下 徐登傳:“(趙)炳乃故升茅屋,梧鼎而爨。”注:“梧,支也。”㊃見“枝梧”。㊄姓。春秋 田敬仲的子孫有 梧氏。見 漢 王符 潛夫論 志氏姓。2.wù  ㄨˋ  集韻五故切,去,暮韻,疑。㊀見“魁梧”。今讀wú。㊁對面。儀禮 旣夕禮:“若無器,則捂受之。”釋文作“梧”。參見“抵梧”。3.yǔ  ㄩˇ  集韻偶舉切,上,語韻,疑。魚部。見“彊梧”。

梧-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梧wú
①指梧桐:碧~。
②(Wú)名姓。

梧-漢語大字典


《説文》:“梧,梧桐木。从木,吾聲。一名櫬。”
(一)wú 《廣韻》五乎切,平模疑。魚部。
(1)木名。梧桐,落叶乔木。幼树皮绿色、平滑。阔叶掌状分裂,叶柄长。种子炒熟后可食,也可榨油。树皮纤维可造纸,制绳索。叶入药或作农药。木材白色,质轻而坚韧,可供制造乐器和各种器具。古代多以梧桐木为棺,因而一名櫬。《爾雅·釋木》:“櫬,梧。”郝懿行義疏:“一種皮青碧而滑澤,今人謂之青桐,即此櫬梧是也。”《説文·木部》:“梧,梧桐木。一名櫬。”《孟子·告子上》:“舍其梧檟,養其樲棘。”《禮記·雜記上》:“暢,臼以椈,杵以梧。”宋劉翰《立秋月》:“睡起秋風無覓處,滿街梧葉月明中。”
(2)屋梁上两头起支架作用的斜柱。《釋名·釋宫室》:“梧在梁上兩頭相觸啎也。”畢沅疏證:“梧下當有‘啎也’二字。”宋李誡《營造法式·大木作制度二·侏儒柱》:“斜柱,其名有五:一曰斜柱,二曰梧,三曰迕,四曰枝摚,五曰叉手。”《文選·何晏〈景福殿賦〉》:“桁梧複疊,勢合形離。”李善注:“梧,柱也。”
(3)支撑。《後漢書·方術傳·徐登》:“(趙)炳乃故升茅屋,梧鼎而爨。”
(4)古地名。1.在今河南省荥阳市西。《左傳·襄公十年》:“諸侯之師城虎牢而戍之,晋師城梧及制。”杜預注:“梧、制皆鄭舊地。”2.在今江苏省徐州市西部。《漢書·地理志》:“(楚國),縣七……梧。”
(5)古州名。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治苍梧(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
(6)姓。《集韻·模韻》:“梧,姓。”《通志·氏族略五》:“梧氏,見《姓苑》。”
(二)wù 《集韻》五故切,去暮疑。
违逆,抵触。《漢書·司馬遷傳贊》:“至於采經摭傳,分散數家之事,甚多疏略,或有抵梧。”顔師古注:“如淳曰:‘梧讀曰迕,相觸迕也。’抵,觸也。梧,相支柱不安也。”按:《前漢紀·孝武紀五》引作“抵忤”,南朝宋裴駰《史記集解序》引作“抵捂”。
(三)yǔ 《集韻》偶舉切,上語疑。
同“敔”。乐器名。《集韻·語韻》:“敔,樂器,椌楬也。形如木虎,或作梧。”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近义词

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