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
拼音
sōng笔顺
一 丨 丿 丶 丿 ㇏ 𠃋 丶左长右短。“木”横画稍短,竖画正直。“公”撇短捺长,“厶”居八字头中部,大小适中。
同音字
读音为sōng的字 读音为song的字基础解释
详细解释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松-中華語文大辭典松ㄙㄨㄥsōnɡ1.松科植物的統稱。一般為常綠喬木,種類繁多。樹幹聳直,樹皮粗厚,葉如針狀,花雌雄同株,結毬果呈卵圓、圓錐形。木材可供醫藥和工藝等用。樹齡很長,象徵長壽,為國畫中常見的題材。2.姓。
松-中華語文大辭典同:鬆
松-中華大字典1、松讀音:思恭切,音淞,冬韻。釋文:
❶~木也。見《說文》。
〔按~。喬木屬。高數丈。幹皮龜坼如鱗。葉作針狀。終歲蒼綠。春際開花。色黃微紅。花粉極多。人多采集。塗粉團食。謂之~花粉。結實爲球果。經年成熟。種子可食。俗稱~子。幹含樹脂甚富。取而聚之。卽爲~脂。俗稱~香。木材堅實耐用。種類甚多。兩葉一叢者爲赤~。黑~。赤~皮褐芽赤。黑~皮黑芽白。五葉一叢者爲五鬚~。海~。五鬚~葉短果小。海~葉長果大〕。
❷猶容也。見《公羊文二年傳練主用栗注》。
❸竦動也。《白虎通宗廟》:夏后氏以~。~者、所以自竦動。
❹山名。在盛京錦縣南十八里。見《淸一統志》。
❺江名。《淸一統志》:源出蘇州府之太湖。自崑山縣東南流。經靑浦縣北。北與太倉州嘉定縣接界。又東經上海縣北。南與黃浦江合。又東入海。曰吳淞海口。
〔又〕:~花江。一名混同江。《淸一統志》:源出長白山北流會嫩江黑龍江入海。
❻州名。有二。一唐置。屬劒南道。當今四川~潘廳治。一元置。屬中書省上都路。當今喀喇沁右翼。
❼~蘿。地衣類。卽女蘿也。全體灰綠色。作綫狀。多懸垂老幹枯木上。
〔又〕:茶葉之一種。產徽州。
❽~露。菌類。一名麥蕈。產松林下砂中。其形如球。大不逾寸。作深褐色。可采以爲食。
❾甘~。香草名。細葉引蔓。叢生山野。根極繁密。一名心茅。能治風。
❿~醪。酒名。〔戎昱詩〕:~醪能醉客。
⓫~雞。雞類。體大於鳩。足被白羽毛。白質黑章。入冬。全變白色。
⓬~鼠。鼠類。一名栗鼠。體較鼠大。長尾多毛。蒙茸可愛。能以後肢蹲踞樹枝。食松子栗實。故名。
2、庺釋文:古松字。見《海篇》。
3、枀釋文:同松。見《字彙》。
4、梥釋文:古松字。見《集韻》。
5、㮤釋文:松或字。見《說文》。
6、鬆讀音:思恭切,音蚣,蘇宗切,音䯳,七恭切,音縱,冬韻。蘇叢切,音葱,東韻。釋文:
❶舌~。髮亂。見《集韻》。
❷髼~。髮亂。見《韻會》。
❸惺~。明析也。〔楊萬里詩〕:晝眠初醒未惺~。〔一作惺忪〕。
❹甘~。不黏膩也。〔范成大詩〕:豆沙甘~粉餌圓。
❺玉瓏~。花名。〔元好問詩〕:就中偏愛玉瓏~。
❻縱也。縱物舒展之也。俗謂事不急迫者曰輕~。情所寬假者曰放~。
❼食品有雞~、魚~、肉~。蓋亦狀其輕細散亂之意。
7、鬆讀音:蘇弄切,音送,送韻。釋文:鲊~。髮皃。見《集韻》。
8、柗釋文:同松。蒼~。縣名。漢置。屬武威郡。當今甘肅古浪縣西。
1、松讀音:思恭切,音淞,冬韻。釋文:
❶~木也。見《說文》。
〔按~。喬木屬。高數丈。幹皮龜坼如鱗。葉作針狀。終歲蒼綠。春際開花。色黃微紅。花粉極多。人多采集。塗粉團食。謂之~花粉。結實爲球果。經年成熟。種子可食。俗稱~子。幹含樹脂甚富。取而聚之。卽爲~脂。俗稱~香。木材堅實耐用。種類甚多。兩葉一叢者爲赤~。黑~。赤~皮褐芽赤。黑~皮黑芽白。五葉一叢者爲五鬚~。海~。五鬚~葉短果小。海~葉長果大〕。
❷猶容也。見《公羊文二年傳練主用栗注》。
❸竦動也。《白虎通宗廟》:夏后氏以~。~者、所以自竦動。
❹山名。在盛京錦縣南十八里。見《淸一統志》。
❺江名。《淸一統志》:源出蘇州府之太湖。自崑山縣東南流。經靑浦縣北。北與太倉州嘉定縣接界。又東經上海縣北。南與黃浦江合。又東入海。曰吳淞海口。
〔又〕:~花江。一名混同江。《淸一統志》:源出長白山北流會嫩江黑龍江入海。
❻州名。有二。一唐置。屬劒南道。當今四川~潘廳治。一元置。屬中書省上都路。當今喀喇沁右翼。
❼~蘿。地衣類。卽女蘿也。全體灰綠色。作綫狀。多懸垂老幹枯木上。
〔又〕:茶葉之一種。產徽州。
❽~露。菌類。一名麥蕈。產松林下砂中。其形如球。大不逾寸。作深褐色。可采以爲食。
❾甘~。香草名。細葉引蔓。叢生山野。根極繁密。一名心茅。能治風。
❿~醪。酒名。〔戎昱詩〕:~醪能醉客。
⓫~雞。雞類。體大於鳩。足被白羽毛。白質黑章。入冬。全變白色。
⓬~鼠。鼠類。一名栗鼠。體較鼠大。長尾多毛。蒙茸可愛。能以後肢蹲踞樹枝。食松子栗實。故名。
松
《説文》:“松,木也。从木,公聲。㮤,松或从容。”徐鍇繫傳:“(㮤)从容聲。”
sōng 《廣韻》祥容切,平鍾邪。又《集韻》思恭切。東部。
(1)木名。松科植物的泛称。种类很多。一般为常绿乔木。树皮多为鳞片状,叶针形,结球果,子可食,或榨油。木材和树脂供工业和医药用。《説文·木部》:“松,木也。”《詩·鄭風·山有扶蘇》:“山有喬松,隰有游龍。”唐王維《晚春嚴少尹與諸公見過》:“松菊荒三徑,圖書共五車。”周恩来《雨中岚山——日本京都》:“两岸苍松,夹着几株樱。”
(2)同“鬆”。《字彙補·木部》:“松,與鬆同。”按:今为“鬆”的简化字。
(3)通“從(cóng)”。依从;随从。《墨子·號令》:“為人下者,常司上之。隨而行,松上不隨下。”王念孫雜志:“引之曰:司,古伺字。松,讀為從,言從上不從下也。”
(4)姓。《通志·氏族略五》:“松氏,見《姓苑》。隋有松贇,名士也。望出東莞。”
松木48ㄙㄨㄥsōng名①松科植物的總稱。種類極多,一般為常綠喬木。幹聳直,皮粗厚,葉如針,花單性,結毬果,木材用途甚廣,可供醫藥和工藝用。②姓。如隋代有松贇。
松-汉语大词典松(无)松(I)sōng
ㄙㄨㄥ
〔《广韵》祥容切,平钟,邪。〕
1.木名。松科植物的总称。常绿或落叶乔木,少数为灌木。树皮多为鳞片状,叶子针形,球果。材用很广,种子可食用、榨油,松脂可提取松香、松节油。
●《书·禹贡》:“厥贡盐絺,海物惟错,岱畎丝,枲、铅、松、怪石。”
●晋陶潜《归去来兮辞》:“三迳就荒,松菊犹存。”
●周恩来《雨中岚山·日本京都》诗:“两岸苍松,夹着几株樱。”
2.坚贞的象征。参见“松心”。
3.长寿的象征。如:寿比南山不老松;松鹤延年图。
4.姓。
●隋有松赟。见《通志·氏族五》。
5.同“松”。
松(II)cong
ㄘㄨㄥˊ
通“从”。
依从,随从。
●《墨子·号令》:“为人下者、常司上之。随而行,松上不随下。”
●王念孙《读书杂志·墨子六》引王引之曰:“松,读为从,言从上不随下也。”
松(2)sōng
ㄙㄨㄥ
〔《广韵》私宗切,平冬,心。〕
〔《广韵》息恭切,平钟,心。〕
〔《广韵》七恭切,平钟,清。〕
〔《广韵》苏弄切,去送,心。〕
1.发乱貌。
●唐韩偓《昼寝》诗:“烦襟乍触冰壶冷,倦枕徐敧宝髻松。”
●宋方岳《风流子·和楚客维扬灯节》词:“香尘路,云松鸾髻鬌,月衬马蹄骄;。”
●李劼人《死水微澜》第五部分九:“郝达三忽瞥见有三个少年,头上都打的围辫,梳的松三把,穿得花花绿绿的一身,满脸流痞气。”
2.疏松;松散。
●唐王建《宫词》之四二:“蜂须蝉翅薄松松,浮动搔头似有风。”
●宋陆游《春晚出游》诗之一:“风急名花纷降雪,土松香草出瑶簪。”
●明顾起元《客座赘语·珍物》:“﹝姚坊门枣﹞味甘于蜜,实脆而松,堕地辄碎。”
●鲁迅《野草·求乞者》:“我顺着剥落的高墙走路,踏着松的灰土。”
3.轻松。
●茅盾《子夜》三:“他们把资本运用到交易所公债市场,一天工夫赚进十万八千,真是稀松平常。”
●克非《春潮急》三七:“看见一大群干部走进院子,老汉心头非常高兴,一高兴就松了一小半。”
4.解开;放开。
●《水浒传》第三五回:“当时宋江和燕顺下了马,入酒店里来;叫孩儿们松了马肚带,都入酒店里坐。”
●《后水浒传》第六回:“毛松处,这马举蹄前走,那官人便立地生情,忙将手中一根八宝镶嵌珊鞭轻轻坠落下地。”
●巴金《春》七:“她勉强看了两三页书,但是眼皮渐渐地变得沉重起来,她不知不觉地把手一松,不久就沉沉地睡去了。”
5.软弱无用。
●明汤显祖《南柯记·启寇》:“有这等一个松驸马。”
●柳青《狠透铁》:“王以信的女人甚至刚刚和他打过冷淡的招呼,就指着孩子骂:‘看你那松样子!也不尿泡尿照照自己能成啥事,把人家害得哟!’”
6.用鱼、虾、瘦肉等做成的绒状或碎末状的食品。徐珂《清稗类钞·饮食·肉松》:“肉松者,炒猪肉使成末也。以肩肉为佳,切长方块,加酱油、酒,红烧至烂,加白糖收卤,检去肥肉,略加水,以小火熬至极烂,卤汁全入肉内,用箸搅匀成丝,旋搅旋熬,至极干无卤时,再分数锅,用文火,以锅铲揉炒,焙至干脆即成。”徐珂《清稗类钞·饮食·鱼松》:“碎切鱼肉为屑,炒之,曰鱼松。其法与制肉松相仿。”
松
【辰集中】【木字部】 松
〔古文〕㮤梥庺
★【唐韻】詳容切【集韻】思恭切【正韻】息中切,𠀤音淞。木也。【字說】松,百木之長,猶公,故字从公。【禮·禮器】如松柏之有心也,故貫四時而不改柯易葉。【史記·龜筴傳】千歲之松,上有兔絲,下有茯苓。【摭遺】吳鄧夫人傷臉,以琥珀屑滅痕。【註】琥珀,松脂入地千年所化。
◎又甘松,香草名。【廣志】細葉,蔓生,可合諸香
◎又長松。【本草】一名仙茆,能治風。
◎又州名。【韻會】本河關之西南羌也,唐置松州。
◎又江名。松江,《禹貢》三江之一。或作淞。考證:〔【禮·禮器】松柏之有心也,貫四時而不改柯易葉。〕 謹照原文松上增如字。貫上增故字。
同:鬆
松-辞源3【松】8画 4893·2 sōng ㄙㄨㄥ 祥容切,集韻思恭切,平,鍾韻,心。東部。㊀木名。常綠樹。書 禹貢:“(青州)厥貢鹽、絺,海物惟錯,岱畎絲、枲、鉛、松、怪石。”因其經冬不彫,樹齡長久,常以喻堅貞,祝壽考。㊁姓。見 宋 邵思 姓解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