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zhǎn

笔顺

𠃋 丿 丿
左紧右松。“车”横向笔画平行,竖画正直。“斤”上撇短平,竖撇稍短,横画宜长,竖画正直,竖撇与竖距离适中。

同音字

读音为zhǎn的字 读音为zhan的字

基础解释

1.砍:~草除根。披荆~棘。~断侵略者的魔爪。 2.比喻敲竹杠;讹诈。 3.姓。

详细解释

〈动〉

  1. (会意。从车,从斤。古有“车裂”之刑,故从车。斤,斧子,可用于杀人。本义:古代死刑的一种。斩首或腰斩;杀)

  2. 同本义 [behead;decapitate;chop sb.'s head off;chop;kill]

    斩,截也。——《说文》

    斩,杀也。——《尔雅·释诂》

    国既卒斩。——《诗·小雅·节南山》

    斫头曰斩,斩要曰要斩。——《释名·释丧制》

    掌斩杀贼谍而膊之。——《周礼·秋官·掌戮》。注:“斩以斧钺,若今之要斩;杀以刀刃,若今之弃市。”

    不从令者斩。——《墨子·备城门》

    法皆斩。——《史记·陈涉世家》

    失期当斩。

    借第令毋斩。

    杀虎斩蛟。——《世说新语·自新》

    又如:斩使(斩杀来使);斩棺戮尸(劈开棺木,刺杀尸体);斩立决(处斩刑决不待时);斩馘(杀头并取左耳,以计功);问斩(斩首);斩首

  3. 砍;砍断

    斩荆棘。——宋· 苏洵《六国论》

    斩刈杀伐之际。——宋· 苏轼《教战守》

    又如:斩伐(砍伐);斩祀(砍伐神祠近旁的树);斩祛(斩断其袖。借指旧怨);斩绝(斩断;断绝);斩断(砍断;切断);斩关(砍断门闩,泛指攻破城门)

  4. 断绝

    汉祀不斩,皆出将军之赐也。——《三国演义》

    又如:斩夫之祀(断绝夫家的祭祀);斩了(断了;绝了)

  5. 剪裁,特指丧服不缉下边

    齐晏桓子卒, 晏婴粗缳,斩。——《左传·襄公十七年》

    又如:斩衰(粗麻布丧服,不缝边,是五种丧服中最重的,服期三年)

  6. 用同“眨”。眼睛一睁一闭

    还斩眼动鳞。——《西游记》

    又如:斩眼(眨眼);斩眉多梭眼(挤眉弄眼)

〈副〉

  1. 非常;特别

    老远地便见有多少洋枪队,由教习打着外国口号,一斩齐地走了上来。——《老残游记》

    又如:斩平(特别平整);斩截(干脆;利落);斩新(簇新;全新)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斩斩-汉语大词典

斩斩1.整肃貌;整齐貌。
●唐韩愈《曹成王碑》:“持官持身,内外斩斩。”
●宋钱功《澹山杂识·东坡借砖》:“是夕至晚,砖犹无一只至者。明晓至其墓地之侧,五万口斩斩然罗列矣。”
●清黄宗羲《李叔范墓志铭》:“而君家数世同居,人众事繁,推君司家事,内外斩斩,虽家庭中,凛如公府。”
2.堆叠貌。
●唐元稹《和乐天送客游岭南二十韵》:“曙潮云斩斩,夜海火磷磷。”
3.锋芒毕露貌。
●《新唐书·李训郑注等传赞》:“李训浮躁寡谋,郑注斩斩小人。”
●宋刘炎《迩言》:“待制王质,王文正公子也。扶病送范希文,愿预党人,斩斩出锋棱。”

斩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斩斩】❶整齐;严肃。唐 韩愈 《曹成王碑》:“持官持身, 内外斩斩。” ❷堆垒的样子。唐 元稹 《和乐天送客游岭南二十韵》:“曙潮云斩斩, 夜海火燐燐。”

斩斩-辞源3

同:斬斬

斩-中華語文大辭典

同:

斩-康熙字典


【卯集下】【斤字部】 斬
★【唐韻】【正韻】側減切【集韻】【韻會】阻減切,𠀤音蔪。【說文】截也。从車从斤。斬法車列也。【博雅】裁也。【釋文】斬,暫也。暫加兵,卽斷也。【爾雅·釋詁】斬,殺也。【詩·小雅】斬伐四國。【周禮·秋官·掌戮】掌斬殺賊諜而搏之。
◎又【杜甫詩】斬新花蕊未應飛。【註】禪家有斬新日月之語。
★又【集韻】莊陷切,音蘸。芟也。

斩-漢語大字典


“斬”的简化字。

斩-中草药辞典

【读音】zhǎn
【繁体】斬
斩<动>
(会意。从车,从斤。古有“车裂”之刑,故从车。斤,斧子,可用于杀人。本义:古代死刑的一种。斩首或腰斩;杀)
同本义[behead;decapitate;chopsb.'sheadoff;chop;kill]
斩,截也。――《说文》
斩,杀也。――《尔雅·释诂》
国既卒斩。――《诗·小雅·节南山》
斫头曰斩,斩要曰要斩。――《释名·释丧制》
掌斩杀贼谍而膊之。――《周礼·秋官·掌戮》。注:“斩以斧钺,若今之要斩;杀以刀刃,若今之弃市。”
不从令者斩。――《墨子·备城门》
法皆斩。――《史记·陈涉世家》
失期当斩。
借第令毋斩。
杀虎斩蛟。――《世说新
斩zhǎn砍,杀:~首。~草除根。~钉截铁。~断魔爪。~敌者受赏。
────────────────—
斩zhàn1.沾。

斩-汉语大词典

斩(I)zh?n
ㄓㄢˇ
〔《广韵》侧减切,上豏,庄。〕
1.古代刑罚之一。本谓车裂,后谓斩首或腰斩。
●《说文·车部》:“古用车裂,后人乃法车裂之意而用鈇钺,故字亦从车。斤者,鈇钺之类也。”
●《释名·释丧制》:“斫头曰斩,斩腰曰腰斩。”
●《国语·吴语》:“明日徙舍,斩有罪者以徇。”
●《史记·陈涉世家》:“失期,法皆斩。”
●唐韩愈《顺宗实录四》:“叔文闻之怒,欲下诏斩之。”
●宋洪迈《夷坚支志景·王双旗》:“鞠其过犯,略不讳隐,结正赴郡论斩刑。”
●元无名氏《陈州粜米》第三摺:“听知圣人差包待制来了,兄弟,这老儿不好惹,动不动先斩后闻。”
2.砍断;砍。
●《墨子·非攻下》:“芟刈其禾稼,斩其树木。”
●《北史·羊烈传》:“譬如斩手全躯,所存者大故尔。”
●唐韩愈《崔评事墓铭》:“凿浍沟,斩茭茅,为陆田千二百顷,水田五百顷。”
●阿英《偶想》:“文化的路是‘斩’不断的啊!”
3.断绝。
●《诗·小雅·节南山》:“国既卒斩,何用不监。”
●毛传:“斩,断。”
●朱熹集传:“斩,绝。”
●《孟子·离娄下》:“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明冯梦龙《智囊补·察智·杨茂清》:“携一小儿告曰:‘此标出禁所生也,非公则杨氏斩矣!’”
●清黄宗羲《空林禅师诗序》:“数君之流风余韵,不及一世而斩。”
4.讨伐,攻打。
●《国语·齐语》:“遂北伐山戎,刜令支,斩孤竹而南归。”
韦昭注:“斩,伐也。”
5.砍伐;开辟。
●晋袁宏《后汉纪·光武帝纪六》:“来歙自阳城将二千人,斩山开道,径至略阳。”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渭水三》:“高祖在关东,令萧何成未央宫,何斩龙首山而营之。”
6.剪裁。特指丧服不缝衣旁和下边。
●《左传·襄公十七年》:“齐晏桓子卒,晏婴粗缞斩。”
杜预注:“斩,不缉之也。”
●《旧唐书·孝友传·崔沔》:“内有齐斩,外服皆缌。”
参见“斩衰”。
7.哀痛。参见“斩焉”。
8.同“眨”。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二:“一双乖眼,果是杀人不斩。”
●《西游记》第四九回:“提起篮儿,但见那篮里亮灼灼一尾金鱼,还斩眼动鳞。”
9.通“堑”。挖掘。
●《墨子·备蛾傅》:“斩城为基,掘下为室。”
●孙诒让间诂:“斩,堑之省。”
10.通“儳”。不齐貌。
●《荀子·荣辱》:“斩而齐,枉而顺,不同而一。”
●王先谦集解引刘台拱曰:“斩,读如儳。《说文》:‘儳儳,互不齐也。’……言多儳互不齐,乃其所以为齐也。”
斩(II)zhan
ㄓㄢˋ
〔《集韵》庄陷切,去陷,庄。〕
沾。
●明汤显祖《牡丹亭·冥判》:“燕儿呵,斩香泥弄影钩帘内。”
徐朔方等校注:“斩,同‘蘸’。沾。”

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斩 zhǎn
① 动杀。《荆轲刺秦王》:“左右既前,~荆轲。” ② 动砍。《过秦论》:“~木为兵,揭竿为旗。” ③ 动断绝。《诗经·小雅·节南山》:“国既卒~,何不用监。”

斩-辞源3

同: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zhǎn

1、[斩断]zhǎn duàn

砍断;切断。

2、[斩首]zhǎn shǒu

杀头;砍去脑袋。

3、[披荆斩棘]pī jīng zhǎn jí

比喻在前进道路上清除障碍,克服重重困难。披:拨开。荆、棘:泛指山野丛生的多刺小灌木。

4、[斩获]zhǎn huò

原指战争中斩首与俘获,现泛指收获(多用于体育竞赛中获得奖牌、进球得分等方面):下半场比赛,双方俱无~。

5、[腰斩]yāo zhǎn

1.古代的酷刑,从腰部把身体斩为两段。 2.比喻把同一事物或相联系的事物从中割断。

6、[斩杀]zhǎn shā

1.古代的一种刑罚,杀头或腰斩。《周礼·秋官·掌戮》:“掌斩杀贼谍而搏之。”郑玄 注:“斩以鈇鉞,若今要斩也;杀以刀刃,若今弃市也。”《吕氏春秋·仲秋》:“命有司申严百刑,斩杀必当。” 2.杀死;砍死。郭沫若《洪波曲》第十三章一:“‘正义之剑’不仅斩杀了空中的鹰,而且还斩杀了水上的鲛。”《新民晚报》1987. 3.18:“对蛇却没有好感,随手掏出手枪射击,甚至用种植可可的大刀斩杀。”

7、[抄斩]chāo zhǎn

没收家产,斩杀当事人。

8、[问斩]wèn zhǎn

斩首。

9、[斩除]zhǎn chú

1.斩断去除。《六韬·林战》:“斩除草木,极广吾道,以便战所。”沙汀《呼嚎》:“他还毫无怨意地回答了她一大堆渣渣草草的问题,也即是说,斩除尽一切足以引起任何疑惑的藤葛。” 2.砍杀消灭。宋 岳飞《题青泥市寺壁》诗:“斩除顽恶还车驾,不问登坛万户侯。”

10、[斩决]zhǎn jué

1.以斩首的方式执行死刑。 2.果断坚决。

11、[斩新]zhǎn xīn

崭新,全新。

12、[斩艾]zhǎn ài

1.斩刈。砍伐。《墨子·备城门》:“斩艾与此长尺,乃置窑灶中。” 2.斩刈。斩杀。《左传·哀公二年》:“范氏、中行氏 反易天明,斩艾百姓,欲擅 晋国 而灭其君。”汉 刘向《说苑·善说》:“楚 虽无德,亦不斩艾其民。”宋 秦观《法律上》:“法律所以制姦,其事皆鞭笞斩艾人之所恶,欲以报所恶之讎者也。”清 戴名世《<孑遗录>自序》:“而一旦称兵起事,横行天下,斩艾良民。”

13、[骈斩]pián zhǎn

一并斩首。明 沉德符《野获编·兵部·武弁报恩》:“盖 玉 与 张文冕 等,俱 瑾 弟一用事羽翼,已駢斩於市久矣。”《石点头·侯官县烈女歼仇》:“羣盗劫杀拒捕,歷有确据……駢斩庶当其罪。”

14、[斩斩]zhǎn zhǎn

整肃貌;整齐貌。

15、[斩岸]zhǎn àn

谓削平水边高地。

16、[斩版]zhǎn bǎn

见“斩板”。

17、[斩蛇]zhǎn shé

汉 刘邦 起事前曾醉行泽中,遇大蛇当道,乃拔剑斩之。见《史记·高祖本纪》。后用以为典。

18、[三斩]sān zhǎn

古代的酷刑。先斩足,次斩腰,后斩首,谓之“三斩”。《晋书·徐嵩载记》:“方成 怒,三斩 嵩,漆其首为便器。”《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十二年》载此事,胡三省 注云:“三斩者,斩其足,斩其腰,斩其颈也。”

19、[斩平]zhǎn píng

极为平整。

20、[斩薙]zhǎn tì

1.砍伐草木。 2.砍杀。

21、[格斩]gé zhǎn

击杀。

22、[斩灭]zhǎn miè

斩除灭绝。

23、[斩戮]zhǎn lù

斩杀;杀戮。《三国志·魏志·董昭传》:“近 魏讽 伏诛 建安 之末,曹伟 则斩戮 黄初 之始。”《资治通鉴·晋怀帝永嘉元年》:“晞 至 青州,以严刻立威,日行斩戮,州人谓之‘屠伯’。”清 魏源《圣武记》卷九:“适 明亮 兵截其后队,惠龄、庆成 等骑兵截其前队,各有斩戮。”

24、[斫斩]zhuó zhǎn

砍削。

25、[斩挞]zhǎn tà

斩杀与鞭挞。借指用刑法镇压。

26、[斩标]zhǎn biāo

被判死刑者临刑时背上所插的标志。

27、[斩刈]zhǎn yì

1.砍伐。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三:“兵燹后,寿藤古木斩刈无存。” 2.斩杀。《孔子家语·六本》:“斩刈黎民,如草芥焉。”《金史·移剌成传》:“以所部护粮赴 扬州,敌兵乘夜来攻,成 整兵奋击,斩刈甚众。”清 黄宗羲《通议大夫兵部职方司郎中太垣靳公传》:“国家新造,攻城略地,俘累即为军赏,斩刈首馘之餘,汩没於奴隶。” 3.断绝;灭绝。《左传·昭公二十年》:“高臺深池,撞鐘舞女,斩刈民力,输掠其聚,以成其违,不恤后人。”汉 焦赣《易林·坤之蛊》:“斩刈宗社,失其邦国。”

28、[衰斩]shuāi zhǎn

即斩衰。丧服中最重的一种。《资治通鉴·魏文帝黄初元年》:“三年之丧,自天子达于庶人。故虽 三季 之末,七雄之敝,犹未有废衰斩於旬朔之间,释麻杖於反哭之日者也。”

29、[斩殃]zhǎn yāng

谓斩绝厉鬼作祟。

30、[斩截]zhǎn jié

1.坚定不移貌;干脆利落貌。《朱子语类》卷六九:“只是见得这箇道理合当恁地,便只斩截恁地做将去否?”明 李贽《四书评·论语·颜渊》:“‘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斩截!”《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三回:“他説得这么斩截,我才答应了他。”叶圣陶《平常的故事》:“他叫 仁地 到里边来坐一坐,再也料不到他回答得那么斩截。” 2.清楚明白貌。清 梁章鉅《退庵随笔·官常二》:“至於钱穀帐目,册档文卷,则宜处处斩截,时时日日,皆可交代。” 3.比喻文风峻刻峭拔。元 刘壎《隐居通议·理学一》:“是以 象山 之文,亦皆劲健斩截。”

31、[銼斩]cuò zhǎn

剁,砍。

32、[寸斩]cùn zhǎn

犹言碎尸万段。

33、[断斩]duàn zhǎn

斩杀。

34、[齐斩]qí zhǎn

丧服名。指五服中的“齐衰”与“斩衰”。

35、[屠斩]tú zhǎn

诛杀。

36、[斩剉]zhǎn cuò

斩杀并碎割尸体。

37、[斩板]zhǎn bǎn

1.亦作“斩版”。谓斩断约束筑土板的绳索。亦指筑土之板。 2.劈柴。

38、[斩馘]zhǎn guó

斩敌首割下左耳计功。亦泛指战场杀敌。

39、[要斩]yào zhǎn

古代的一种酷刑。以斧砧断人之腰。

40、[处斩]chǔ zhǎn

指斩首处死。

近义词

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