斧
拼音
fǔ笔顺
丿 丶 丿 ㇏ 丿 丿 一 丨上宽下窄。“父”上两点距离适中,撇捺舒展。“斤”上撇短平;竖撇不宜太长;竖画直下,收笔比左撇低。
同音字
读音为fǔ的字 读音为fu的字基础解释
详细解释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斧-中華語文大辭典斧ㄈㄨˇfǔ1.砍伐樹木的工具。[例]刀〜∣〜頭。2.古時一種兵器。[例]〜鉞。
斧-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斧 fǔ
① 名砍物用的工具。《寡人之于国也》:“~斤以时入山林。”《石钟山记》:“寺僧使小童持~,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又:专指兵器或刑具。《廉颇蔺相如列传》:“君不如肉袒伏~质以请罪。” ② 动用斧砍。曹操《苦寒行》:“担囊行取薪,~冰持作糜。” ③ 名黑白相间的斧形图案。《礼记·檀弓》:“加~于椁上。”
古代兵器。最早為石斧,商代已有銅斧。刃作凸形,略外出。周代銅斧大多數都以管形銎穿柄。商周的銅斧,形式鑄造及雕刻嵌鏤均精致華美。到了漢代改用鐵斧。斧的形狀極不一致,長短寬窄各異,變體也多,名稱也很複雜。
斧-中華大字典1、斧讀音:匪父切,音甫,麌韻。釋文:
❶所以斫也。見《說文》。《段注》:~之爲用廣矣。斤則不見於他用也。蓋其制有異矣。
❷以~加物也。〔古詩〕:~冰持作糜。
❸威斷也。《易巽》:喪其資~。
〔注〕:~、所以斷也。
〔疏〕:~能斬決。以喩威斷也。
〔按今俗謂旅費曰資~〕。
❹甫也。甫、始也。凡將制器。始用~伐木。已乃制之也。見《釋名釋用器》。
❺補也。見《古微書春秋元命苞》。
❻赤~。仙名。《文選左思賦》:赤~服而不朽。
〔注〕:言服丹砂不死也。
❼~扆。畫屛也。《儀禮覲禮》:天子設~扆於戶牖之間。
〔注〕:扆、如今之綈素屛風也。有繡~文。所以示威也。~、謂之黼。
❽~藻。猶刻桷丹楹之飾也。《法言學行》:吾未見好~藻其德。若~藻其楶者也。
2、鈇讀音:風無切,音膚,虞韻。匪父切,音甫,麌韻。釋文:
❶斫莝刀也。見《說文》。《段注》:各本作莝斫刀。今按尹翁歸傳注作斫莝刀。斫莝者斬芻也。斬芻之刀。今之㔍刀。
❷斧也。《禮記王制》:諸侯賜弓矢然後征。賜~鉞然後殺。《釋文》:~、又音斧。
❸椹質也。《文選潘勗册文》:是用錫君~鉞各一口。
〔注〕:倉頡篇曰。~、椹質。
3、梬釋文:斧譌字。康熙字典引龍龕如此作。
斧斤48ㄈㄨˇfǔ名①砍物的工具。《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②古代殺人用的兵器或刑具。《文選.班彪.王命論》:「遇折足之凶,伏斧鉞之誅。」《聊齋志異.卷一.青鳳》:「倘宥鳳也,刀鋸鈇鉞,小生願身受之。」動以斧砍物。漢.曹操〈苦寒行〉:「擔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聊齋志異.卷八.小翠》:「公怒,斧其門。」
斧-漢語大字典斧
《説文》:“斧,斫也。从斤,父聲。”段玉裁本作“所㠯斫也”,并注:“‘所㠯’二字今補。”于省吾《釋斧》:“字象横列的斧形,即斧字的初文……甲骨文後期从斤、父聲的斧字只一見,西周後期金文的斧字數見,均為从斤,父聲,後世一直沿用,而初文遂廢。”
fǔ 《廣韻》方矩切,上麌非。魚部。
(1)砍物用的工具。刃纵向,古代装柄的孔是椭圆形的。《説文·斤部》:“斧,斫也。”王筠句讀:“斤之刃横,斧之刃縱。”《説文·斤部》“斨,方銎斧也”段玉裁注:“銎者,斤斧空也。毛傳曰:‘隋(橢)銎曰斧,方銎曰斨。’”徐灝注箋:“隋(橢)銎謂其銎為長圜形。”《詩·齊風·南山》:“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論衡·量知》:“屋廡則用斧斤,墻壁則用築鍤。”
(2)古代的一种兵器,或作杀人的刑具。《詩·豳風·破斧》:“既破我斧,又缺我斨。周公東征,四國是皇。”《漢書·項籍傳》:“孰與身伏斧質,妻子為戮乎?”顔師古注:“質謂鍖也,古者斬人,加於鍖上而斫之也。”
(3)用斧砍。漢曹操《苦寒行》:“擔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唐韓愈《平淮西碑》:“孰為不順,往斧其吭。”《聊齋志異·小翠》:“公怒,斧其門。”
(4)白与黑相间的斧形图案。也作“黼”。《爾雅·釋器》:“斧謂之黼。”《禮記·檀弓上》:“加斧於椁上。”鄭玄注:“斧謂之黼,白黑文也。”唐韓愈《和席八十二韻》:“芳菲含斧藻,光景暢形神。”
斧f?
ㄈㄨˇ
〔《广韵》方矩切,上麌,非。〕
“鈇”的被通假字。
1.斧子。砍物的工具,有柄。古代专指銎为椭圆形者。
●《说文·斤部》:“斧,所以斫也。”
段玉裁注:“‘所以’二字,今补。斧之为用广矣,斤则不见于他用也。”
●《诗·齐风·南山》:“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一:“蜀人爨薪皆短而粗……不可遽烧,必以斧破之。”
2.兵器。古代亦作为执法权力的象征。
●《墨子·备城门》:“长斧,柄长八尺。”
●唐韩愈《平淮西碑》:“赐汝节斧,通天御带,卫卒三百。”
参见“斧锧”。
3.用斧砍。
●三国魏曹操《苦寒行》:“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
●唐韩愈《平淮西碑》:“孰为不顺,往斧其吭。”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申氏》:“急寻坚木,斧作梃,持之欲出。”
4.删改;修饰。参见“斧正”、“斧藻”。
5.黑白相间的斧形图案。
●《尔雅·释器》:“斧谓之黼。”
郭璞注:“黼文画斧形,因名云。”
●《礼记·檀弓上》:“加斧于椁上。”
郑玄注:“斧谓之黼,白黑文也。”
fǔ
①砍物用的工具。《寡人之於國也》:“~斤以時入山林。”《石鍾山記》:“寺僧使小童持~,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又】專指兵器或刑具。《廉頗藺相如列傳》:“君不如肉袒伏~質以請罪。” ②用斧砍。曹操《苦寒行》:“擔囊行取薪,~冰持作糜。”③黑白相間的斧形圖案。《禮記•檀弓》:“加~於槨上。”
【斧】8画 8022·1 fǔ ㄈㄨˇ 方矩切,上,麌韻,非。魚部。㊀斫木的工具。詩 齊風 南山:“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㊁兵器。也用作刑具。國語 魯上:“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鉞。”漢書六六 王訢傳:“繡衣御史 暴勝之使持斧逐捕盜賊。”㊂以斧斫物。文選 魏武帝(曹操)苦寒行:“擔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㊃黑白相間的斧形圖案。爾雅 釋器:“斧謂之黼。”注:“黼文畫斧形,因名云。”疏:“以白黑二色畫之爲斧形,名黼。”通作“黼”。
斧-康熙字典斧
【卯集下】【斤字部】 斧
★【唐韻】方矩切【集韻】【韻會】匪父切,𠀤音甫。【說文】斫也。【釋名】斧,甫也。甫,始也。凡將制器,始用斧伐木,已乃制之也。【廣韻】神農作斤斧陶冶。【易·旅卦】得其資斧。【註】斧,所以斫除荆棘,以安其舍者也。【孟子】斧斤以時入山林。【詩·豳風】旣破我斧。【傳】隋銎曰斧。
◎又凡以斧斫物,亦曰斧。【古詩·苦寒歌】擔囊行取薪,斧氷持作糜。【註】天寒水凍,故斫氷作粥也。
◎又仙名。【左思·蜀都賦】山圖采而得道,赤斧服而不朽。【註】列仙服丹砂不死也。
◎又【儀禮·覲禮】天子設斧依于戸牖之閒。【註】依,如今綈素屛風也。有繡斧文,所以示威也。斧謂之黼。
◎又鉞斧,今儀仗中亦有之,其形圓如月然。 【集韻】或作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