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
拼音
shí笔顺
一 亅 ㇀ 丿 ㇏ 一 丨 𠃍 一左窄右宽。“扌”横画稍短,竖钩正直。“合”撇捺舒展,“口”上宽下窄,大小适中;上下中心对齐,重心安稳。
同音字
读音为shí的字 读音为shi的字基础解释
1.从地上捡起东西。2.整理。3.数目“十”的大写。多用于票证、账目等。详细解释
〈动〉
(形声。从手,合声。本义:捡取,从地上捡起来)
同本义
拾,掇也。——《说文》
犹拾遗于涂,摭弃于野。——《论衡·逢遇》
故周之夺殷也,拾遗于庭。——《韩非子·安危》
犹拾瀋也。——《左传·哀公三年》
俯有拾,仰有取。——《史记·货殖列传》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后汉书·列女传》
拾视之,非字而画。——《聊斋志异·促织》
又如:拾粪;拾麦穗儿;拾毛(拣界外球。毛:用毛充塞内部的球);拾芥(拾取地上的小草。比喻取之极易);拾石为砚(从地上拾起一块石头用作砚台);拾夺(拾掇;收拾);拾拣(拣取);拾翠(拾取翠鸟羽毛以为首饰);拾沈(拾取汁水)
收敛,收集
妇人拾蚕。——《韩非子·说林下》
拾发以将乘矢。——《仪礼·大射仪》
请拾投。——《礼设·投壶》
萧何入 秦,收拾文书。——《论衡·别通》
又如:拾骨(收拾遗骨改葬);拾菜(采撷野菜);拾尘(本指捡起饭中的灰尘,后借为引起误会而猜疑);拾集(收集);拾摭(收集);拾纂(收集编纂)
碰撞 。
如:一头拾将去(一头撞过去);拾头打滚(撒泼吵闹。拾头:碰头)
[数]
十,数目,九加一所得,汉字数目“十”的大写 。
如:陆柒捌玖拾
另见 shè
〈动〉
蹑足而上 。
如:拾级
另见 shí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拾-中華語文大辭典拾1ㄕˊshí1.撿取。[例]~荒|~稻穗|~人牙慧|~金不昧。2.整理;收集。[例]~掇|將房間收~乾淨。3.數目字「十」的大寫。4.姓。拾2ㄕㄜˋshè參見【拾級】。
拾-辞源3【拾】9画 5806·11.shí ㄕˊ 是執切,入,緝韻,禪。緝部。㊀拾取,撿起。莊子 盜跖:“晝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 有巢氏之民。”㊁收,斂。漢 王充 論衡 别通:“蕭何入 秦,收拾文書。”㊂射鞲,古代射箭時用的護袖,用皮革製成,射者著於左臂。又稱捍、遂。詩 小雅 車攻:“決拾旣佽,弓矢旣調。”㊃“十”的大寫。唐 白居易 長慶集四三 論行營狀 請勒魏博等四道兵馬却守本界事:“況其軍一月之費,計實錢貳拾柒捌萬貫。”2.jié ㄐㄧㄝˊ 集韻極業切,入,業韻,羣。緝部。更遞,輪流。禮 投壺:“左右告矢具,請拾投。”注:“拾,更也。”3.shè ㄕㄜˋ 集韻實欇切,入,葉韻,牀 三。緝部。躡足而上。詳“拾 3級”。
拾 -中国文化史辞典古代射箭時用的護袖。又叫臂韝,用皮制成,著於左臂上,用以護臂。
拾-中華大字典1、拾讀音:寔入切,音十,緝韻。釋文:
❶掇也。見《說文》。〔今具言掇~〕。
❷收也。歛也。見《廣韻》。〔今具言收~〕。
❸遂也。《詩車攻》:决~旣佽。《傳》:决、所以鉤弦也。~、遂也。
〔按儀禮鄕射禮。袒决遂。鄭注。射韝也。以韋爲之。所以遂弦者也。其非射時則謂之~。、~歛也。所以蔽膚歛衣也〕。
❹取也。如云~芥、~遺、~金之類。
❺~室。劍削也。見《集韻》。
〔按凡刀劍室、通謂之削。廣雅釋器。~。劍削也。疏證本作㭘。引說文、㭘。劍柙也。王說是。存參〕。
❻~沒。俗作什麽。《集韻》:不知而問曰~沒。
❼~遺。官名。《唐書百官志》:補闕~遺。掌供奉諷諫。
❽~瀋。諭事之難成也。《左哀三年傳》:無備而官辦者。猶~瀋也。
〔注〕:猶~汁終不可得。
❾官文書借爲數目之十字。
2、拾讀音:極葉切,音笈,葉韻。極業切,音跲,洽韻。釋文:更也。《禮記投壺》:左右吿矢具。請~投。
〔疏〕:賓主更遞而投也。
3、拾讀音:實攝切,音涉,葉韻。釋文:涉也。躡足升也。《禮記曲禮》:~級聚足。連步以上。
拾shè
书轻步而上。另见1187页shí。
拾 shí
❶拾起,撿起。
《世説新語·德行》:
飯粒脱落盤席間,輒~以噉之。
❷收拾,斂聚。
《論衡·别通》:
蕭何入秦,收~文書。
❸射鞲,古代射箭時用的皮革護袖。
《詩經·小雅·車攻》:
決~既佽,弓矢既調。
《禮記·曲禮下》:
野外軍中無摯,以纓、~、矢可也。
❹數字「十」的大寫。
《敦煌變文集·伍子胥變文》:
手垂過膝,~指纖長。
【读音】shí
【繁体】拾
拾<动>
(形声。从手,合声。本义:捡取,从地上捡起来)
同本义[pickup]
拾,掇也。――《说文》
犹拾遗于涂,摭弃于野。――《论衡·逢遇》
故周之夺殷也,拾遗于庭。――《韩非子·安危》
犹拾瀋也。――《左传·哀公三年》
俯有拾,仰有取。――《史记·货殖列传》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后汉书·列女传》
拾视之,非字而画。――《聊斋志异·促织》
又如:拾粪;拾麦穗儿;拾毛(拣界外球。毛:用毛充塞内部的球);拾芥(拾取地上的小草。比喻取之极易);拾石为砚(从地上拾起一块石头用作砚台);拾夺(拾
拾shí
⒈"十"的大写。
⒉捡起来:~谷穗。~得一个皮包。~金不昧。
⒊整理,修理:收~。~掇。
────────────────—
拾jié1.更递;轮流。
────────────────—
拾shè1.蹑足而上。
拾(I)shi
ㄕˊ
〔《广韵》是执切,入缉,禅。〕
1.捡取。
●《荀子·正名》:“是君子之所弃,而愚者拾以为己宝。”
●汉刘陶《上疏陈事》:“拾暴秦之敝,追亡周之鹿。”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辨骚》:“吟讽者衔其山川,童蒙者拾其香草。”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三:“雨霁,行滩上,得一蚌颇大。偶拾视之,其中有龙蟠之迹宛然,鳞鬣爪角悉具。”
●鲁迅《野草·风筝》:“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
2.谓吸引。参见“拾芥”。
3.抓;捉。
●北齐刘昼《新论·观量》:“俯而拾虱,视不见地。”
●《儒林外史》第十九回:“这班光棍正奸得好,被快手拾着了,来报了官。”
4.收敛;收拾。
●马王堆汉墓帛书甲本《老子·道经》:“将欲拾之,必古(固)张之。”
●唐范摅《云溪友议》卷一:“灌夫乃拾其过,而出妻,令归二浙。”
●《新唐书·卓行传·阳城》:“前刺史坐罪下狱,吏有幸于刺史者,拾不法事告城,欲自脱,城辄榜杀之。”
5.整治;惩治。参见“拾掇”。
6.射鞲。古代射箭时用的皮制护袖。
●《礼记·曲礼下》:“野外军中无挚,以缨、拾、矢可也。”
郑玄注:“拾,谓射鞲。”
●清《天香楼偶得·捍、拾、遂》:“凡射用韬左臂以利弦者,韦为之,一谓之捍,一谓之拾,一谓之遂,一物而三名也。”
7.钻;撞。
●《金瓶梅词话》第二六回:“﹝宋惠莲﹞一头拾到屋里,直睡到日沈西。”
●《醒世姻缘传》第二十回:“季春江出其不意,望着晁思才心坎上一头拾将去,把个晁思才拾了个仰百叉。”
●《儿女英雄传》第二六回:“﹝何玉凤﹞把太太的腰胯抱住,果然一头拾在怀里,叫了声:‘我那嫡嫡亲亲的娘啊!’”
8.数词。“十”的大写。
●唐白居易《论行营状请勒魏博等四道兵马却守本界事》:“况其军一月之费,计实钱贰拾柒捌万贯。”
9.见“拾袭”。
拾(II)jie
ㄐ〡ㄝˊ
〔《集韵》极业切,入业,群。〕
更递;轮流。
●《仪礼·乡射礼》:“司射犹挟乘矢,以命三耦,各与其耦让取弓矢,拾。”
郑玄注:“拾,更也。”
●《汉书·叙传上》:“匪党人之敢拾兮,庶斯言之不玷。”
●颜师古注引应劭曰:“拾,更也。自谦不敢与乡人更进也。”
拾(III)she
ㄕㄜˋ
〔《集韵》实摄切,入叶,禅。〕
蹑足而上。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精罔阆而飞扬兮,拾九天而永逝。”
●清王韬《淞滨琐话·魏月波》:“洞尽,拾石级而上,得一楼。”
拾
【卯集中】【手字部】 拾
★【唐韻】【韻會】是執切【集韻】寔入切【正韻】寔執切,𠀤音十。【說文】掇也。【廣韻】收也,斂也。【左傳·昭三年】無備而官辦者,猶拾瀋也。【註】猶拾汁,終不可得。【前漢·夏侯勝傳】經術苟明,其取靑紫如俛拾地芥
◎又【汲黯傳】補過拾遺,臣之願也。
◎又拾遺,官名。【唐書·百官志】補闕拾遺,掌供奉諷諫。
◎又不知而問曰拾沒。俗譌爲什麽。一曰射韝也。著於左臂以遂弦。【詩·小雅】決拾旣佽。【傳】決,鉤弦也。拾,遂也。【儀禮·鄕射禮】袒決遂。【註】遂,射韝也。以韋爲之,其非射時則謂之拾。拾,斂也,所以蔽膚斂衣也。
◎又今官文書借爲數目之十字。
★又【集韻】【正韻】𠀤極葉切,音笈。更也。【禮·投壷】左右告矢,具請拾投。【疏】賔主更遞而投也。【儀禮·鄕射禮】取弓矢拾。【疏】遞取弓矢也。
★又【集韻】【韻會】𠀤極業切,音跲。義同。
★又實攝切,音涉。躡足升也。【禮·曲禮】拾級聚足,連步以上。【註】拾當爲涉聲之誤也。級,等也。 【正韻】涉拾𠀤失涉切,音攝,義同。疑韻切有脫誤。
拾¹ shí
①动把地上的东西拿起来;捡:~粪|~麦穗儿|~金不昧。
②收拾:~掇。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shí
1、[拾起]shí qǐ
暂未释义
2、[捡拾]jiǎn shí
拾取:在海滩上~贝壳。
3、[拾荒]shí huāng
因生活贫困等原因而拾取柴草、田地间遗留的谷物、别人扔掉的废品等。
4、[拾金不昧]shí jīn bù mèi
拾到金钱财物不隐藏起来(据为己有)。昧:隐藏。
5、[拾取]shí qǔ
拾:在海滩上~贝壳。
6、[拾遗]shí yí
1.拾取别人失落的东西:路不~。 2.补充别人著作中的缺漏:《本草纲目~》。 3.唐代谏官名。
7、[拾掇]shí duo
1.整理:屋子里~得很整齐。 2.修理:~钟表。 3.打;惩治:刚到那儿,就让人给~了。掇(duo)。
8、[拾零]shí líng
指把某方面的零碎的材料收集起来(多用于标题):赛场~。
9、[拾芥]shí jiè
比喻取之极易。芥:小草。
10、[剿拾]chāo shí
袭取。
11、[拾尘]shí chén
传说 孔子 困于 陈 蔡 之间,七日不得食。后得米,由 颜回、仲由 二人在一间破屋里烧饭。
12、[删拾]shān shí
删削捡取。《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吕不韦 者,秦 庄襄王 相,亦上观尚古,删拾《春秋》,集六国时事,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为《吕氏春秋》。”宋 王安石《得子固书因寄》诗:“旧学待鐫磨,新文得删拾。”
13、[拾菜]shí cài
采撷野菜。
14、[探拾]tàn shí
拾取。
15、[蹈拾]dǎo shí
蹈袭前人,拾人牙慧。
16、[搊拾]chōu shí
宋 元 时踢球的术语。
17、[剽拾]piāo shí
犹抄袭。
18、[拾栌]shí lú
木名。传说用以做棒可杀鬼,用以做器物可压邪。
19、[拾樵]shí qiáo
这则小故事说明了做人要诚实守信,说到做到,不能见利忘义。
20、[摭拾]zhí shí
拾;捡(多指袭用现成的事例或词句):~故事。
21、[剟拾]duō shí
摭拾。
22、[诵拾]sòng shí
诵读摭拾。
23、[俛拾]fǔ shí
比喻极易获得。
24、[拾紫]shí zǐ
见“拾青紫”。
25、[纠拾]jiū shí
揭发检举。明 沉德符《野获编·吏部·大计纠内阁》:“六年京官大计,吏部都察院主之。及事毕,纠拾大僚,属科道为政,而阁臣票拟去留,或下部院覆议罪状当否,以听上裁。”明 沉德符《野获编补遗·台省·科道互纠》:“萼 又以 成化 三年八月宪纲载其事,上以 萼 言为然,命吏部勒科道互相纠拾。”
26、[拾青]shí qīng
1.见“拾青紫”。 2.见“拾地芥”。
27、[拾才]shí cái
选取人才。
28、[寒拾]hán shí
唐 诗僧 寒山 和 拾得 的并称。
29、[樵拾]qiáo shí
樵采,采薪。
30、[采拾]cǎi shí
1.采摘拾取。 2.搜求;拾取;选取。 3.犹选取。
31、[撮拾]cuō shí
撮取。
32、[拾翻]shí fān
翻检。
33、[援拾]yuán shí
提携收录。旧用为缔姻时女方对男家同意订婚的谦词。
34、[抉拾]jué shí
古代射箭用具。抉即扳指;拾即臂衣,套于左臂上用以护臂。
35、[拾没]shí méi
什么。
36、[蒙拾]méng shí
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辩骚》:“才高者菀其鸿裁,中巧者猎其艳辞……童蒙者拾其香草。”后因称摘取文词为“蒙拾”,常用作书名,含有自谦之意。如 清 代 王士禛 有《花草蒙拾》、王士禄 有《读史蒙拾》、杭世骏 有《汉书蒙拾》、《后汉书蒙拾》。
37、[拾拣]shí jiǎn
拣取。
38、[整拾]zhěng shí
整修,收拾。
39、[拾集]shí jí
收集。
40、[拾诵]shí sòng
犹习诵。
shè
1、[拾级]shè jí
〈动〉逐步登阶。 1.九级加一级后所得(指台阶、楼梯等)。 2.指台风的等级。
近义词
反义词
shí
1、[丢]diū
1.遗失;失去:钱包~了。~了工作。 2.扔:不要随地~果皮。 3.搁置;放:技术~久了就生疏了。只有这件事~不开。
2、[扔]rēng
1.挥动手臂,使拿着的东西离开手:~球。~手榴弹。 2.抛弃;丢:这条鱼臭了,把它~了吧。这事他早就~在脖子后边了。
shè
1、[丢]diū
1.遗失;失去:钱包~了。~了工作。 2.扔:不要随地~果皮。 3.搁置;放:技术~久了就生疏了。只有这件事~不开。
2、[扔]rēng
1.挥动手臂,使拿着的东西离开手:~球。~手榴弹。 2.抛弃;丢:这条鱼臭了,把它~了吧。这事他早就~在脖子后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