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
拼音
gē笔顺
一 ㇂ 丿 丶同音字
读音为gē的字 读音为ge的字基础解释
详细解释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戈-中華語文大辭典戈ㄍㄜɡē1.古代兵器名,由橫刃和長柄所組成。後泛指武器。[例]干〜∣枕〜待旦。2.指戰爭。[例]偃武息〜。3.姓。4.二一四部首之一。
戈-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戈戈04ㄍㄜgē名①武器名。為長柄橫刃的平頭戟。如:「枕戈待旦」、「干戈」。《書經.費誓》:「備乃弓矢,鍛乃戈矛,礪乃鋒刃,無敢不善。」晉.熊遠〈因災異上疏〉:「臣子之責,宜在枕戈,為王前驅。」②戰爭。《後漢書.卷一三.公孫述傳》:「偃武息戈,卑辭事漢。」唐.杜甫〈秦州雜詩〉二〇首之一九:「鳳林戈未息,魚海路常難。」③譯音用字。為蒙古、滿洲話譯音所常用。如:「戈壁」、「戈什」。④姓。如宋代有戈彥,明代有戈尚友。⑤二一四部首之一。
戈-文言同义辨析戈-中華大字典1、戈讀音:古禾切,音鍋,歌韻。釋文:
❶平頭戟也。見《說文》。
〔注〕:戟小支上向則爲戟。平則爲~。
❷~船。將軍官名也。《漢書西南夷兩粵朝鮮傳》:故歸義粤侯二人爲~船下瀬將軍。
❸國名。在宋鄭之間。《左哀元年傳》:遂滅過~。
❹玄~。天~。均星名。《晉書天文志》:矛楯北一星曰玄~。
〔又〕:天~一星在招搖北。見《宋史天文志》。
❺~腳。字體也。《宣和書譜》:太宗以書師世南。然嘗患~腳不工。
❻~什。前淸督撫提鎭之材官。滿洲語。本曰~什哈。
❼~壁。瀚海也。蒙古語謂大沙漠曰兀勒列惕。西羌語曰居延。滿洲語曰~壁。
❽~比。俄銅貨名。百戈比當一盧布。英文Copeck。
❾~登。英吉利大將名。初平定印度克什米爾。後從中國淮軍歷戰有功。英文Gordon。
⓫姓也。宋~彥。明~鎬。
我國古代的主要兵器。青銅制,盛行於殷周,秦以後逐漸消失。屬於殺傷類兵器,用以鉤挽敵人、啄刺敵人。戈的各部分都有專名。其主要部分稱“援”,象寬刃的大匕首,用以鉤啄敵人;轉折而直下的部分稱“胡”,其上有孔,用以貫索,縛於柄上;援後的短柄稱“內”,用以穿入長木柄;內上有孔,叫“穿”,穿可貫索縛於長木柄上端,使戈體堅牢著柄而不左右移動;戈的長木柄稱“柲”;柲的上端有銅飾,稱“冒”;柲的下端有平底青銅套,稱“鐓”。比銅戈早的石戈,無胡無內,援的後端向左右兩邊突出少許,用以縛索於木柄之上,因其體短而寬,故亦能著柄而不滑脫。此外還有玉戈。石戈和玉戈,商代以後,多作為禮儀用具或明器。據《考工記·治氏》記載:“戈廣二寸,內倍之,胡三之,援四之。”即戈之最寬度為(周尺)二寸,內長四寸,胡長六寸,援長八寸。再就刃形而言,晚周之戈,大概“內”末有刃者居多,就孔(穿)洞而言,戈愈晚則其“胡”上之穿孔愈多,孔洞均作長方形。至於戈柲為一直體長杆,一般長六尺六寸,但亦有長有短。
戈-汉语大词典戈gē
ㄍㄜ
〔《广韵》古禾切,平戈,见。〕
1.古代的主要兵器。青铜制。盛行于商至战国时期,秦以后逐渐消失。其突出部分名援,援上下皆刃,用以横击和钩杀。又有石戈、玉戈,多为礼仪用具或明器。
●《书·牧誓》:“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姜与子犯谋,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
2.泛指兵器。
●晋熊远《因灾异上疏》:“臣子之责,宜在枕戈,为王前驱。”
●唐韩愈《与鄂州柳中丞书》之二:“握兵之将,熊罴貙虎之士,畏懦蹙蹜,莫肯杖戈为士卒前行者。”参见“戈甲”、“戈矢”。
3.战争;战乱。
●《左传·宣公十二年》:“夫文,止戈为武。”
●《三国志·吴志·孙皓传》“陈事势利害,以申喻皓”
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载《晋文王与皓书》:“将欲止戈兴仁,为百姓请命。”
●唐杜甫《秦州杂诗》之十九:“凤林戈未息,鱼海路常难。”
4.书法右下斜钩。参见“戈脚”。
5.量词。古代长度单位。
●清黄叔璥《台海使槎录·赋饷》:“台郡之田论甲,每甲东西南北各二十五戈,每戈长一丈二尺五寸。”
6.春秋时国名。
●《左传·襄公四年》:“处浇于过,处豷于戈。”
杜预注:“过戈皆国名……戈在宋郑之间。”
7.姓。
戈
【卯集中】【戈字部】 戈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古禾切,音鍋。【說文】平頭戟也。【徐鍇曰】戟小支上向則爲戟,平之則爲戈。一曰戟偏距爲戈。【禮·曲禮】進戈者前其𨱔,後其刃。【正義曰】戈,鉤孑戟也。如戟而橫安刃,但頭不向上,爲鉤也。直刃長八寸,橫刃長六寸,刃下接柄處長四寸,𠀤廣二寸,用以鉤害人也。【周禮·冬官考工記】戈柲六尺有六寸。【又】戈廣二寸,內倍之,胡三之,援四之。【註】內謂胡以內接柲者也,胡,其孑也,援,直刃也。【釋名】戈,過也。所刺擣則決,所鉤引則制之,弗得過也。【書·牧誓】稱爾戈。【註】戈,短兵也。人執以舉之,故言稱也
◎又【典略】周有孤父之戈。
◎又國名。在宋鄭之閒,寒浞子豷封于戈,少康滅之。
◎又姓。【史記】夏後有戈氏,宋戈彥,明戈鎬。
◎又司戈,武職,從八品,唐天授年閒置。 从弋,一橫之。象形。
【读音】ɡē
【繁体】戈
戈〈名〉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种长柄兵器形。本义:一种兵器)
中国古代的主要兵器[dagger-axe(anancientweapon)]
戈,平头戟也。从弋、一,横之象形。――《说文》。按,戈者,柲也,长六尺六寸,其刃横出,可勾可击,与矛专刺、殳专击者不同,亦与戟之兼刺与勾者异。
执戈上刃。――《书·顾命》
称尔戈。――《书·牧誓》
戈广二寸。――《考工记·冶氏》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楚辞·屈原·国殇》
青铜制,盛行于商至战国时期,秦以后逐渐消失。其突出部分名援,援上下皆刃,用以横击和钩杀,勾割或啄刺敌人,因此,古代叫做勾
戈gē〈古〉兵器。横刃长柄,可以横击。是我国青铜时代的主要兵器。[戈壁](蒙古语)泛指沙漠地区:~壁滩。
戈 gē
① 名古代的一种兵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想当年,金~铁马,气吐万里如虎。” ② 名代指战争,常“干戈”连用。《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寥落四周星。”
gē
①古代的一種兵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想當年,金~鐵馬,氣吐萬裏如虎。”②代指戰爭,常“幹戈”連用。《過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經,幹~寥落四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