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笔顺

𠃍 𠃍

同音字

读音为wù的字 读音为wu的字

基础解释

详细解释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悟-中華語文大辭典

悟ㄨˋwù1.明白;了解;覺醒。[例]覺~|感~|豁然大~|執迷不~。2.姓。

悟-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悟心710ㄨˋwù動①明白、覺醒。如:「覺悟」、「執迷不悟」、「恍然大悟」。《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三主惑而終身不悟,亡,不亦宜乎?」②啟發他人使其覺悟。漢.崔駰〈達旨〉:「唐且華顛以悟秦,甘羅童牙而報趙。」《宋史.卷四三三.儒林傳三.楊萬里傳》:「臣聞古者人君,人不能悟之,則天地能悟之。」名姓。如漢代有悟明極。

悟-康熙字典


【卯集上】【心字部】 悟
〔古文〕𢛤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五故切,音誤。【說文】覺也。从心吾聲。【困知記】無所覺之謂迷,有所覺之謂悟。
◎又啓發人曰悟。【崔駟達旨】唐睢華顚以悟秦。
◎又通作寤。【史記·項羽傳贊】尙不覺悟。

悟-中華大字典

1、悟讀音:五故切,音誤,遇韻。釋文:
❶覺也。見《說文》。
❷啟發人亦曰~。《崔駰達旨》:唐雎華顚以~泰。
❸通寤。《史記項羽傳贊》:尙不覺~。
2、忢釋文:古悟字。見《正字通》。
3、縈釋文:古悟字。見《集韻》。
4、含釋文:同悟。見《字彙補》。
5、指讀音:五故切,音互,遇韻。釋文:心了也。見《五音篇海》。〔康熙字典云。悟譌字〕。
6、縈釋文:悟古字。見《說文》。

悟-文言同义辨析

同:觉(jué)醒(xǐng)悟(wù)

悟-汉语大词典

悟wu
ㄨˋ
〔《广韵》五故切,去暮,疑。〕
1.觉醒;觉悟。
●《书·顾命》:“今天降疾殆,弗兴弗悟。”
●晋陶潜《归去来兮辞》:“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唐韩愈《顺宗实录五》:“中人始悟兵柄为叔文所夺。”
●丁玲《韦护》第二章十:“韦护没有悟过来,以为是真的。”
2.启发,使之感悟。
●《庄子·田子方》:“物无道,正容以悟之,使人之意也消。”
●成玄英疏:“东郭自正仪容,令其晓悟。”
●汉司马相如《〈长门赋〉序》:“而相如为文以悟主上,陈皇后复得亲幸。”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长清僧》:“家人以为妄,共提耳悟之。”
3.理解;领会。
●汉班彪《王命论》:“悟戍卒之言,断怀土之情。”
●晋谢混《游西池》诗:“悟彼蟋蟀唱,信此劳者歌。”
●宋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卷上:“恭惠谢曰:‘不晓养生之术,但中年因读《文选》有所悟尔。’”
●艾芜《人生哲学的一课》:“伙计的声音已放低,似乎业已悟出我是远方的人。”
4.知晓;觉得。
●汉王粲《为刘荆州谏袁谭书》:“何悟青蝇飞于竿旌,无忌游于二垒,使股肱分成二体,匈膂绝为异身。”
●《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一·子夜歌之七》:“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
●《新唐书·后妃传上·则天武皇后》:“太后虽春秋高,善自涂泽,虽左右不悟其衰。”
5.通“忤”。
●《吕氏春秋·荡兵》:“国无刑罚,则百姓之悟相侵也立见。”
●毕沅校正:“悟与忤、啎并通用。”
●汉扬雄《法言·渊骞》:“若张子房之智、陈平之无悟……可谓社稷之臣矣。”
李轨注:“内明奇画,外无违悟。”
6.通“晤”。
●汉王符《潜夫论·明忠》:“过耳悟目之交,未恩未德,非贤非贵,而犹若此。”
●汪继培笺:“《诗·东门之池》毛传:‘晤,遇也。’悟,与‘晤’通。”
7.通“寤”。睡醒。
●汉王充《论衡·问孔》:“行事,适有卧厌不悟者,谓此为天所厌邪?”
●宋章炳文《搜神秘览》:“一夕,梦神人……既悟,手中果得药。”

悟-中草药辞典

【读音】wù
【繁体】悟
悟<动>
(形声,从心,吾声。本义:理解,明白)
同本义[understand]
悟,觉也。――《说文》
悟彼蟋蟀唱。――《文选·谢混游西池诗》
慧然独悟。――《素问·八正神明论》
未悟见出,意不自得。――《后汉书·张酺传》
悟已往之不谏。――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闻而悟之。――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悟前狼假寐。――《聊斋志异·狼三则》
悟大光明法。――清·全祖望《梅花岭记》
又如:觉悟(由迷惑而明白;由模糊而认清);悟心(悟性。对事物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悟宗(明了、会通佛理之宗旨);悟悦(因了悟而喜悦);悟理(领会道理)
悟wù
⒈理解,领会,明白:领~。已~。
⒉觉醒,睡醒,泛指醒过来:觉~。醒~。新~。恍然大~。

悟 -古漢語常用詞典


①明白;領悟。《狼》:“乃~前狼假寐,蓋以誘敵。”②醒悟;覺悟。《歸去來兮辭》:“~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

悟-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悟 wù
① 动明白;领悟。《狼》:“乃~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② 动醒悟;觉悟。《归去来兮辞》:“~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悟-辞源3

【悟】10画 9106·1 wù  ㄨˋ  五故切,去,暮韻,疑。魚部。㊀覺悟,理解。書 顧命:“今天降疾殆,弗興弗悟。”㊁啓發,使之感悟。莊子 田子方:“物無道,正容以悟之,使人之意也消。”後漢書五二 崔駰傳 達旨:“唐且華顛以悟 秦,甘羅童牙而報 趙。”注:“唐且,卽 唐雎也。華顛,謂白首也。”㊂逆,不順從。通“忤”。呂氏春秋 蕩兵:“國無刑罰,則百姓之悟相侵也立見。”㊃對。通“晤”。見“悟言”。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近义词

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