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笔顺

丿 丿 丿 𠃍
左窄右宽。“彳”两撇平行,上短下长,竖画端正。右部上竖居中,“四”形扁;“心”卧钩呈月牙形,三点位置恰当。

同音字

读音为dé的字 读音为de的字

基础解释

详细解释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德-汉语同义词反义词词典

[同]道德
德行
[反]才

德-中華語文大辭典

德德ㄉㄜˊdé1.人類共同遵循的規範。[例]道~|公~|四維八~。2.品行。[例]品~|~行|~望|~育。3.恩澤;恩惠。[例]~恩|以~報怨|感恩戴~。4.美好;美善。[例]~政|~治|~譽。5.心意;信念。[例]一心一~|離心離~。6.指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德國)。[例]~語∣~文。(英Germany)7.〈書〉性質;屬性。[例]金性雖質,處劍即凶;水~雖平,經風即險(北周‧庾信〈擬連珠詩〉三十六首之二十一)。8.姓。

德-王力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德 (惪)dé
❶道德,品行。
《荀子·王制》:
無~不貴,無能不官。
❷恩德,恩惠。
《韓非子·解老》:
有道之君,外無怨讎於鄰敵,而内有~澤於人民。
《史記·秦始皇本紀》:
刻石頌秦~。
又感激。
《韓非子·外儲説左下》:
以功受賞,臣不~君。
❸心意。
《詩經·衛風·氓》:
士也罔極,二三其~。(罔極:無常,没有定準。二三其德:指變了心。)成語有「同心同德」。

德-中華大字典

1、德讀音:的則切,登入聲,職韻。釋文:
❶本作踚。《說文》:踚。升也。《段注》:升、當作登。辵部曰。遷、登也。此當同之。~訓登者。公羊傳。公曷爲遠而觀魚。登來之也。何曰。登、讀言得。得來之者。齊人語。唐人詩。千水千山得得來。得、卽~也。登~雙聲。今俗謂用力徙前曰~。古語也。
 〔按經傳多假~爲悳。而本義晦矣〕。
❷得也。見《廣雅釋詁》。
 〔按釋名釋言語。~、得也。得事宜也。與廣雅義相足〕。
❸物得以生謂之~。見《莊子天地》。
❹事得以成、物得以和、謂之~也。見《莊子德充符》。
❺陰陽交通謂之~。《易繫辭》:通神明之~。
❻化育萬物謂之~。見《管子心術》。
❼通於天地者~也。見《莊子天地》。
❽身全之謂~。見《韓非解老》。
❾知徹爲~。見《莊子外物》。
❿善敎也。《禮記月令》:孟春之月。命相布德和令。
⓫和也。見《莊子繕性》。
⓬利也。《國語周語》:下非地~。
⓭福也。《禮記哀公問》:百姓之~也。
⓮始生也《淮南天文》:冬至爲~。
⓯謂孝悌也。《禮記禮運》:天子以~爲車。
⓰謂賢者也。《周禮司士》:以~詔爵。
⓱調良之謂。《論語憲問》:稱其~也。
⓲恩施也。《論語憲問》:何以報~。
 〔按鄭注如此。集解云。恩惠之~也。義同〕。
⓳荷其恩者謂之~。《左僖二十四年傳》:王~狄人。
⓴精神不亂之謂有~。見《韓非解老》。
㉑~者。政之始也。見《大戴記子張問入官》。
㉒~。國家之基也。見《左襄二十四年傳》。
㉓~也者。萬民之宰也。見《呂覽精通》。
㉔愛民無私曰~。見《管子正》。
㉕~者。養善而進闕者也。見《說苑政理》。
㉖諫爭不威曰~。見《周書諡法》。
㉗慶賞之謂~。見《韓非二柄》。
㉘在心爲~。見《通典》引《周禮師氏馬注》。
㉙實行爲~。見《論衡書說》。
 〔按周禮大司樂。有~者。注。~、能躬行者。義同〕。
㉚得其天性謂之~。見《淮南齊俗》。
㉛星名。《漢書郊祀志》:有司皆曰。陛下建漢家封禪。天其報~星云。
 〔注〕:~星、卽塡星也。
㉜鳳凰首文也。《山海經南山經》:有鳥焉。五采而文。名曰鳳凰。首文曰~。
㉝州名。漢置。屬平原郡。卽今山東~縣。
㉞國名。具言~意志。歐洲中部之立憲帝國也。合二十六邦而成。原作Deutschland。日本譯稱獨逸。英文German。
㉟三~。三老也。《大戴記曾子立事》:任善不敢臣三~。
㊱五~。五行也。《後漢班彪傳》:肇命人主。五~初始。
2、㥀讀音:常職切,音植,職韻。釋文:專也。見《五音集韻》。
3、悳讀音:的則切,音得,職韻。釋文:外得於人。內得於己也。見《說文》。《段注》:俗字叚德爲之。德者升也。古字或叚得爲之。
4、谒釋文:同悳。見《集韻》。
5、恴釋文:同德。見《搜眞玉鏡》。

德-中華大字典

1、德讀音:的則切,登入聲,職韻。釋文:
❶本作即。《說文》:即。升也。《段注》:升、當作登。辵部曰。遷、登也。此當同之。~訓登者。公羊傳。公曷爲遠而觀魚。登來之也。何曰。登、讀言得。得來之者。齊人語。唐人詩。千水千山得得來。得、卽~也。登~雙聲。今俗謂用力徙前曰~。古語也。
 〔按經傳多假~爲悳。而本義晦矣〕。
❷得也。見《廣雅釋詁》。
 〔按釋名釋言語。~、得也。得事宜也。與廣雅義相足〕。
❸物得以生謂之~。見《莊子天地》。
❹事得以成、物得以和、謂之~也。見《莊子德充符》。
❺陰陽交通謂之~。《易繫辭》:通神明之~。
❻化育萬物謂之~。見《管子心術》。
❼通於天地者~也。見《莊子天地》。
❽身全之謂~。見《韓非解老》。
❾知徹爲~。見《莊子外物》。
❿善敎也。《禮記月令》:孟春之月。命相布德和令。
⓫和也。見《莊子繕性》。
⓬利也。《國語周語》:下非地~。
⓭福也。《禮記哀公問》:百姓之~也。
⓮始生也《淮南天文》:冬至爲~。
⓯謂孝悌也。《禮記禮運》:天子以~爲車。
⓰謂賢者也。《周禮司士》:以~詔爵。
⓱調良之謂。《論語憲問》:稱其~也。
⓲恩施也。《論語憲問》:何以報~。
 〔按鄭注如此。集解云。恩惠之~也。義同〕。
⓳荷其恩者謂之~。《左僖二十四年傳》:王~狄人。
⓴精神不亂之謂有~。見《韓非解老》。
㉑~者。政之始也。見《大戴記子張問入官》。
㉒~。國家之基也。見《左襄二十四年傳》。
㉓~也者。萬民之宰也。見《呂覽精通》。
㉔愛民無私曰~。見《管子正》。
㉕~者。養善而進闕者也。見《說苑政理》。
㉖諫爭不威曰~。見《周書諡法》。
㉗慶賞之謂~。見《韓非二柄》。
㉘在心爲~。見《通典》引《周禮師氏馬注》。
㉙實行爲~。見《論衡書說》。
 〔按周禮大司樂。有~者。注。~、能躬行者。義同〕。
㉚得其天性謂之~。見《淮南齊俗》。
㉛星名。《漢書郊祀志》:有司皆曰。陛下建漢家封禪。天其報~星云。
 〔注〕:~星、卽塡星也。
㉜鳳凰首文也。《山海經南山經》:有鳥焉。五采而文。名曰鳳凰。首文曰~。
㉝州名。漢置。屬平原郡。卽今山東~縣。
㉞國名。具言~意志。歐洲中部之立憲帝國也。合二十六邦而成。原作Deutschland。日本譯稱獨逸。英文German。
㉟三~。三老也。《大戴記曾子立事》:任善不敢臣三~。
㊱五~。五行也。《後漢班彪傳》:肇命人主。五~初始。

德-中華大字典

1、德讀音:的則切,登入聲,職韻。釋文:
❶本作硏。《說文》:硏。升也。《段注》:升、當作登。辵部曰。遷、登也。此當同之。~訓登者。公羊傳。公曷爲遠而觀魚。登來之也。何曰。登、讀言得。得來之者。齊人語。唐人詩。千水千山得得來。得、卽~也。登~雙聲。今俗謂用力徙前曰~。古語也。
 〔按經傳多假~爲悳。而本義晦矣〕。
❷得也。見《廣雅釋詁》。
 〔按釋名釋言語。~、得也。得事宜也。與廣雅義相足〕。
❸物得以生謂之~。見《莊子天地》。
❹事得以成、物得以和、謂之~也。見《莊子德充符》。
❺陰陽交通謂之~。《易繫辭》:通神明之~。
❻化育萬物謂之~。見《管子心術》。
❼通於天地者~也。見《莊子天地》。
❽身全之謂~。見《韓非解老》。
❾知徹爲~。見《莊子外物》。
❿善敎也。《禮記月令》:孟春之月。命相布德和令。
⓫和也。見《莊子繕性》。
⓬利也。《國語周語》:下非地~。
⓭福也。《禮記哀公問》:百姓之~也。
⓮始生也《淮南天文》:冬至爲~。
⓯謂孝悌也。《禮記禮運》:天子以~爲車。
⓰謂賢者也。《周禮司士》:以~詔爵。
⓱調良之謂。《論語憲問》:稱其~也。
⓲恩施也。《論語憲問》:何以報~。
 〔按鄭注如此。集解云。恩惠之~也。義同〕。
⓳荷其恩者謂之~。《左僖二十四年傳》:王~狄人。
⓴精神不亂之謂有~。見《韓非解老》。
㉑~者。政之始也。見《大戴記子張問入官》。
㉒~。國家之基也。見《左襄二十四年傳》。
㉓~也者。萬民之宰也。見《呂覽精通》。
㉔愛民無私曰~。見《管子正》。
㉕~者。養善而進闕者也。見《說苑政理》。
㉖諫爭不威曰~。見《周書諡法》。
㉗慶賞之謂~。見《韓非二柄》。
㉘在心爲~。見《通典》引《周禮師氏馬注》。
㉙實行爲~。見《論衡書說》。
 〔按周禮大司樂。有~者。注。~、能躬行者。義同〕。
㉚得其天性謂之~。見《淮南齊俗》。
㉛星名。《漢書郊祀志》:有司皆曰。陛下建漢家封禪。天其報~星云。
 〔注〕:~星、卽塡星也。
㉜鳳凰首文也。《山海經南山經》:有鳥焉。五采而文。名曰鳳凰。首文曰~。
㉝州名。漢置。屬平原郡。卽今山東~縣。
㉞國名。具言~意志。歐洲中部之立憲帝國也。合二十六邦而成。原作Deutschland。日本譯稱獨逸。英文German。
㉟三~。三老也。《大戴記曾子立事》:任善不敢臣三~。
㊱五~。五行也。《後漢班彪傳》:肇命人主。五~初始。
2、鴖釋文:同悳。見《篇海》。
3、鴖釋文:同悳。見《字彙補》。

德-康熙字典


【寅集下】【彳字部】 德
★【唐韻】【正韻】多則切【集韻】【韻會】的則切,𠀤登入聲。【廣韻】德行也。【集韻】德行之得也。【正韻】凡言德者,善美,正大,光明,純懿之稱也。【易·乾卦】君子進德修業。【詩·大雅】民之秉彝,好是懿德。【書·臯陶謨】九德,寬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𥳑而廉,剛而塞,彊而義
◎又【洪範】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剛克,三曰柔克。【周禮·地官】六德:知、仁、聖、義、中、和。
◎又【玉篇】德,惠也。【書·盤庚】施實德于民。【詩·小雅】旣飽以德。
◎又善敎也。【禮·月令】孟春之月,命相布德,和令,行慶,施惠。【註】德謂善敎。
◎又感恩曰德。【左傳·成三年】王曰:然則德我乎。【疏】德加於彼,彼荷其恩,故謂荷恩爲德。【後漢·樊曄傳】光武微時,曄餽餌一笥,帝德之不忘。
◎又【韻會】四時旺氣也。【禮·月令】某日立春,盛德在木。
◎又【諡法】綏柔士民,諫爭不威,執義揚善,曰德。
◎又【說文】升也。
◎又【玉篇】福也。
◎又星名。【前漢·郊祀志】望氣王朔言,後獨見塡星出如瓜。有司皆曰:陛下建漢家封禪,天其報德星云。【註】德星,旣填星也。
◎又【韻會】亦作悳。【前漢·賈誼傳】悳至渥也。
◎又州名。【廣韻】秦爲齊郡地,漢爲平原郡。武德初爲德州,因德安縣以名之。
★又叶都木切,音篤。【謝惠連·雪賦】曹風以麻衣比色,楚謠以幽蘭儷曲。盈尺則呈瑞於豐年,袤丈則表沴於隂德。
★又叶得各切,當入聲。【易林】酒爲歡伯,除憂來樂,福善入門,與君相索,使我有德。考證:〔【書·大禹謨】九德,寬而栗。〕 謹照原書改臯陶謨。

德-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德彳1215ㄉㄜˊdé名①人類共同遵循的規範。《論語.述而》:「德之不脩,學之不講。」②品行、作風。《論語.顏淵》:「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③恩澤、恩惠。《論語.憲問》:「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孟子.公孫丑上》:「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後崩,猶未洽於天下。」④心意、信念。如:「一心一德」、「離心離德」。⑤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簡稱。⑥姓。如漢代西域有德若國,後人以國為姓,簡姓德。動感激、感恩。《左傳.成公三年》:「王曰:『然則德我乎?』」《聊齋志異.卷一.王成》:「主人聞而德之,贈金五兩,慰之使歸。」形好的、善的。如:「德政」、「德譽」。《文選.袁宏.三國名臣序贊》:「恂恂德心,汪汪軌度。」

德-漢語大字典


《説文》:“德,升也。从彳,㥁聲。”
dé 《廣韻》多則切,入德端。職部。
(1)升;登。《説文·彳部》:“德,升也。”段玉裁注:“升當作登。《辵部》曰:‘遷,登也。’此當同之……今俗謂用力徙前曰德,古語也。”桂馥義證:“古升、登、陟、得、德五字義皆同。”
(2)道德,品行、节操。《篇海類編·人事類·彳部》:“德,德行。”《易·乾》:“君子進德脩業。”孔穎達疏:“德,謂德行;業,謂功業。”《左傳·襄公二十七年》:“范武子之德何如?”宋王安石《寓言九首》之五:“功高後毁易,德薄人存難。”
(3)有道德的贤明之人。《書·蔡仲之命》:“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孔傳:“惟有道者則佑之。”《周禮·夏官·司士》:“以德詔爵。”鄭玄注:“德謂賢者。”唐柳宗元《天對》:“惟德登帝。”
(4)恩惠;恩德。《玉篇·彳部》:“德,惠也。”《書·武成》:“大邦畏其力,小邦懷其德。”《左傳·成公三年》:“無怨無德,不知所報。”《史記·秦始皇本紀》:“刻石頌秦德。”
(5)感恩;感激。《左傳·成公三年》:“然則德我乎?”《韓非子·外儲説左下》:“以功受賞,臣不德君。”元楊梓《豫讓吞炭》第二折:“但人心素德趙氏,不忍叛離。”
(6)德政;善教。《吕氏春秋·孟春》:“命相布德和令,行慶施惠,下及兆民。”《禮記·内則》:“降德於衆兆民。”鄭玄注:“德,猶教也。”唐太宗《克高麗白巖城詔》:“上天之道,先德而後刑。”
(7)客观规律。《莊子·天地》:“故曰,玄古之君天下,無為也,天德而已矣。”成玄英疏:“玄古聖君無為而治天下,自然之德而已矣。”《新書·道德説》:“六德六美,德之所以生陰陽天地人與萬物也。”《韓詩外傳》卷五:“至精而妙乎天地之間者,德也。”
(8)性质;属性。《莊子·馬蹄》:“彼民有常性,織而衣,耕而食,是謂同德。”郭象注:“夫民之德,小異而大同。”南朝梁庾信《擬連珠三十六首》之二十一:“金性雖質,處劍即凶;水德雖平,經風即險。”宋王安石《驊騮》:“龍德不可繫,變化誰能謀。”
(9)心意。如:一心一德。《書·泰誓中》:“受有億兆夷人,離心離德;予有亂臣十人,同心同德。”
(10)五行说指四季的旺气。《古今韻會舉要·職韻》:“德,《增韻》四時之旺氣。”《淮南子·天文》:“日冬至,德氣為土。”又:“德已去矣。”莊逵吉引《太平御覽》注曰:“德已去,生氣盡也。”《禮記·月令》:“某日立春,盛德在木。”
⑪始生;事物的开始。《莊子·天地》:“物得以生謂之德。”《淮南子·天文》:“日冬至,則北斗中繩,陰氣極,陽氣萌,故曰冬至為德。”高誘注:“德,始生也。”
⑫凤凰头上的花纹。《山海經·南山經》:“有鳥焉,其狀如雞,五采而文,名曰鳳皇,首文曰德。”
⑬福,喜庆的事。《廣韻·德韻》:“德,福也。”《禮記·哀公問》:“哀公曰:‘敢問人道誰為大?’孔子愀然作色而对曰:‘君之及此言也,百姓之德也。’”鄭玄注:“德,猶福也。”孔穎達疏:“言君今問此人道之大,欲憂恤於下,是百姓受其福慶。”
⑭通“直(zhí)”。清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頤部》:“德,叚借為直。”《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辯而不德,必加於戮。”俞樾平議:“德當讀為直。德字古文作惪,本从直聲,故即與直通。”
⑮通“植(zhí)”。立木。清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頤部》:“德,叚借為植。”《禮記·玉藻》:“氣容肅,立容德,色容莊,坐如尸。”俞樾平議:“立容德者,立容植也。定十年《左傳》曰:‘步左右,皆至而立,如植’,是其義也。”
⑯通“得”。《廣雅·釋詁三》:“德,得也。”《墨子·節用上》:“是故用財不費,民德不勞,其興利多矣。”孫詒讓閒詁:“德與得通。”《管子·君臣下》:“參伍相德而周舉之,尊勢而明信之。”郭沫若等集校:“維遹案:‘相德’猶相得。‘德’與‘得’通。”《潛夫論·釋難》:“二聖相德而致太平之功也。”汪繼培箋:“德,何本作得。德、得古字通。”
⑰国名。德意志的简称。旧指德意志帝国,现指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⑱星名。《史記·孝武本紀》:“陛下建漢家封禪,天其報德星云。”漢曹操《氣出唱三首》之二:“來者為誰?赤松王喬,乃德旋之門。”
⑲水名。黄河之别名。《史記·秦始皇本紀》:“更名河曰德水,以為水德之始。”
⑳姓。《萬姓統譜·德韻》:“德,見《姓苑》。漢德義,見《印藪》。”

德-汉语大词典

德de
ㄉㄜˊ
〔《广韵》多则切,入德,端。〕
1.道德;品德。
●《易·干》:“君子进德脩业。”
●《周礼·地官·师氏》:“以三德教国子。”
郑玄注:“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
●《论语·述而》:“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三国魏曹植《箜篌引》:“谦谦君子德,磬折欲何求。”
●宋秦观《以德分人谓之圣论》:“故古之人,当其德未成,则修之于己;既成,则分之于人。”
2.谓有道德。
●《国语·周语下》:“吾闻之,国德而邻于不修,必受其福。”
韦昭注:“国德,己国有德也。”
3.指有德行的人。
●《周礼·夏官·司士》:“以德诏爵。”
郑玄注:“德谓贤者。”
●《孟子·离娄上》:“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
4.行为;操守。
●《左传·成公十六年》:“民生厚而德正。”
●《论语·子张》:“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晋干宝《晋纪总论》:“是以汉滨之女,守洁白之志;中林之士,有纯一之德。”
5.善行;仁爱;仁政。
●《书·盘庚上》:“汝克黜乃心,施实德于民,至于婚友,丕乃敢大言,汝有积德。”
●《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伤者未起,又欲起礼乐。礼乐所由起,积德百年而后可兴也。”
6.恩惠;恩德。
●《诗·大雅·既醉》:“既醉以酒,既饱以德。”
●朱熹集传:“德,恩惠也。”
●《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宋孙奕《履斋示儿编·文说·句法同》:“范雎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
●清和邦额《夜谭随录·碧碧》:“再生之德,未易仓卒图报,幸小住为佳。”
7.谓受到恩惠。
●清唐甄《潜书·制禄》:“上者不德而忠,其次德而后忠,其下虽德不忠。上下少而次者多,厚其禄,所以劝忠也。”
8.感恩;感激。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王德狄人,将以其女为后。”
●孔颖达疏:“荷其恩者谓之为德。”
●《史记·魏公子列传》:“赵孝成王德公子之矫夺晋鄙兵而存赵,乃与平原君计,以五城封公子。”
●《陈书·周迪传》:“然轻财好施,凡所周赡,毫厘必钧。讷于言语,而襟怀信实。临川人皆德之。”
●清李渔《闲情偶寄·声容·丝竹》:“丝音之最易学者,莫过于提琴,事半功倍,悦耳娱神,吾不能不德创始之人。”
9.心意;情意。
●《诗·邶风·谷风》:“既阻我德,贾用不售。”
●《诗·卫风·氓》:“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如:离心离德。
10.福庆。
●《礼记·哀公问》:“哀公曰:‘敢问人道孰为大?’孔子愀然作色而对曰:‘君之及此言也,百姓之德也,固臣敢无辞而对,人道政为大。’”
郑玄注:“德犹福也。”
●孔颖达疏:“‘百姓之德也’者,德谓恩德,谓福庆之事,言君今问此人道之大,欲忧恤于下,是百姓受其福庆。”
11.庆赏,赐予。
●《左传·昭公七年》:“今无禄早世,不获久享君德。”
●《韩非子·二柄》:“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
12.德教;教化。
●《礼记·月令》:“﹝孟春之月﹞命相布德和令,行庆施惠,下及兆民。”
郑玄注:“德,谓善教也。”
●王引之《经义述闻·礼记上》:“和,当读为宣,谓布其德教,宣其禁令也。”
13.古代指幽隐无形的“道”显现于万物,万物因“道”所得的特殊规律或特殊性质。
●《管子·心术上》:“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
尹知章注:“谓道因德以生物,故德为道舍。”
●《老子》:“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庄子·天地》:“故通于天者,道也;顺于地者,德也。”
●《韩非子·解老》:“德者,道之功。”
14.古代特指天地化育万物的功能。
●《易·干》:“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月。”
姚配中注:“化育万物谓之德,照临四方谓之明。”
●《大戴礼记·四代》:“阳曰德,阴曰刑。”
●王聘珍解诂引董仲舒《对策》:“阳为德,阴为刑。天使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长养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
●《淮南子·天文训》:“日冬至则斗北中绳,阴气极,阳气萌,故曰冬至为德。日夏至则斗南中绳,阳气极,阴气萌,故曰夏至为刑。”
高诱注:“德,始生也。刑,始杀也。”
15.古代五行之说。指一种相生相克循环不息,当运时能主宰天道人事的天然势力。相传为帝王受命之符,帝王或朝代代表一“德”。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
●《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
●清张岱《夜航船·人物·帝王》:“五行迭王:太昊配木,以木德王天下,色尚青。炎帝配火,以火德王天下,色尚赤。黄帝配土,以土德王天下,色尚黄。少昊配金,以金德王天下,色尚白。颛顼配水,以水德王天下,色尚黑。”
●蔡东藩《前汉演义》第二回:“始皇采用衍(邹衍)说,以为周得火德,秦应称为水德,水能胜火,故秦可代周。”
16.指凤凰头上的花纹。
●《山海经·南山经》:“又东五百里,曰丹穴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皇,首文曰德。”
●《山海经·海内经》:“有鸾鸟自歌,凤鸟自舞。凤鸟首文曰德。”
●《广雅·释鸟》:“凤皇……首文曰德。”
17.通“得”。得到。
●《老子》:“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朱谦之校释:“严、傅、遂州本及顾本引《节解》,强本成疏及荣注引《经》文,亦均作‘得’。”
●《荀子·解蔽》:“德道之人,乱国之君非之上,乱家之人非之下,岂不哀哉!”
●王念孙《读书杂志·荀子七》:“德道,即得道也。”
18.通“直”。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辩而不德,必加于戮。”
●俞樾《群经平议·左传二》:“德当读为直,德字古文作德,本从直声,故即与直通。”
19.通“植”。正立。
●《礼记·玉藻》:“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声容静,头容直,气容肃,立容德,色容庄,坐如尸。”
●俞樾《群经平议·礼记三》:“德当读为植,植从直声,古德字作德,亦从直声,故字得通用,立容德者,立容植也。”
20.姓。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近义词

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