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笔顺

丿 𠃍 𠃌

同音字

读音为bó的字 读音为bo的字

基础解释

丝织物的总称:布~。财~。玉~。

详细解释

〈名〉

  1. (形声。从巾,白声。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白”字,下面是“巾”字。本义:丝织品的总称)

  2. 同本义

    王所赐金帛,归尽藏之。——汉· 刘向《列女传》

    大帛之冠。——《左传·闵公二年》

    执玉帛者万国。 ——《淮南子·原道》

    孤执皮帛。——《周礼·大宗伯》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论语·阳货》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

    瓦缝参差,如周身之帛缕。——杜牧《阿房宫赋》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左传·庄公十年》

    又如:布帛(棉织品和丝织品的总称);玉帛;财帛;帛召(写在帛上的诏书);帛画(画在丝织物上的图画)

  3. 指帛书

    简蠹帛裂,三写易字。——《文心雕龙》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帛-中華語文大辭典

帛ㄅㄛˊbó1.絲織品的統稱。[例]玉~|布~|~畫|裂~。2.姓。

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帛 bó
① 名丝织品的总称。《曹刿论战》:“牺牲玉~,弗敢加也。” ② 名泛指财物;礼品。《孔雀东南飞》:“受母钱~多,不堪母驱使。”

帛-王力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帛 bó
絲織品的總稱。
《孟子·梁惠王上》:
五十者可以衣~矣。(衣:穿衣。)
《史記·陳涉世家》:
乃丹書~曰:『陳勝王』。(丹書:用紅色寫。)
[帛書]寫在白細絹上的文字。
《漢書·蘇武傳》:
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繫~~,言(蘇)武等在某澤中。

帛-中華大字典

1、帛讀音:薄陌切,音白,陌韻。釋文:
❶繒也。見《說文帛部》。
 〔按周禮大宗伯注。~、如今~色繒也〕。
❷玄纁也。《淮南原道》:執玉~者萬國。
❸草名。《爾雅釋草》:~似~。華山有之。
❹執~。官名。《漢書曹參傳》:封參爲執~。
 〔注〕:執~、孤卿也。或曰。楚官名。
❺以朱筆橫抹文字謂之紅勒~。見《夢溪筆談》。
❻通伯。《左隱二年傳》:紀子~莒子盟于密。〔公羊穀梁竝作伯〕。
❼人姓。《神仙傳》:吳有~和。

帛-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帛巾58ㄅㄛˊbó名①絲織品的總稱。如:「帛書」、「絹帛」、「帛畫」。《孟子.梁惠王上》:「五十者可以衣帛矣。」②姓。如漢代有帛敞。

帛-中草药辞典

【读音】bó
【繁体】帛
帛<名>
(形声。从巾,白声。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白”字,下面是“巾”字。本义:丝织品的总称)
同本义[silks]
王所赐金帛,归尽藏之。――汉·刘向《列女传》
大帛之冠。――《左传·闵公二年》
执玉帛者万国。――《淮南子·原道》
孤执皮帛。――《周礼·大宗伯》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论语·阳货》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
瓦缝参差,如周身之帛缕。――杜牧《阿房宫赋》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左传·庄公十年》
又如:布帛(棉织品和丝织品的总称);玉帛;财帛;帛召(写在帛上的诏书);帛画(画
帛bó丝织物的总称:布~。
【帛画】中国古代画在丝织品上的画。
【帛书】中国古代写在丝织品上的书。

帛-康熙字典


【寅集中】【巾字部】 帛
★【唐韻】旁陌切【集韻】【韻會】薄陌切,𠀤音白。【說文】繒也。【廣韻】幣帛。【易·賁卦】賁于丘園,束帛戔戔。【書·堯典】五玉三帛。【傳】三帛,諸侯世子執纁,公之孤執元,附庸之君執黃。【周禮·春官·典命註】帛,如今璧色繒也。【左傳·閔二年】衞文公大帛之冠。【註】大帛,厚繒。【後漢·鄧后紀】必書功於竹帛。【註】帛謂縑素。
◎又執帛,官名【前漢·曹參傳】乃封參爲執帛。【註】張晏曰:執帛,孤卿也。或曰楚官名。
◎又草名。【爾雅·釋草】帛似帛,華山有之。【疏】華山有草,葉似帛者,因以名云。
◎又姓。【神仙傳】吳有帛和。【水經注】瀍水西有帛仲理墓。
★又叶僕各切,音薄。【禮·禮運】以烹以炙,以爲醴酪。治其絲麻,以爲布帛。【又】疏布以羃,衣其澣帛。醴醆以獻,薦其燔炙。考證:〔【爾雅·釋草】帛似帛,華山有之,【疏】華山有草,葉似帛者,因名帛草。〕 謹照原文因名帛草改因以名云。

帛-漢語大字典


《説文》:“帛,繒也。从巾,白聲。”按:帛为白缯。
bó 《廣韻》傍陌切,入陌並。鐸部。
(1)丝织物的总称。《急就篇》:“綈、絡、縑、練、素、帛、蟬。”顔師古注:“帛,總言諸繒也。”《説文·帛部》:“帛,繒也。”段玉裁注:“《糸部》曰:‘繒,帛也。’《聘禮》、《大宗伯》注皆云:‘帛,今之璧色繒也。’”徐灝注箋:“帛者,縑素之通名。璧色,白色也,故从白。引申為雜色繒之偁。”《左傳·閔公二年》:“衛文公大布之衣,大帛之冠。”杜預注:“大帛,厚繒。”唐韓愈《贈張徐州莫辭酒》:“請看工女機上帛,半作軍人旗上紅。”宋陸游《歲暮感懷十首》之十:“富豪役千奴,貧老無寸帛。”
(2)币帛;束帛。用于聘问或祭祀的缯帛。帛五匹为束。《廣韻·陌韻》:“帛,幣帛。《尚書大傳》曰:‘舜修五禮五玉三帛。’”《周禮·春官·大宗伯》:“孤執皮帛。”鄭玄注:“皮帛者,束帛而表以皮為之。”《論語·陽貨》:“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何晏集解引鄭玄曰:“帛,束帛之屬。”
(3)指帛书。《文心雕龍·練字》:“至于經典隱暖,方册紛綸,簡ࡕΥ؛裂,三寫易字。”唐章碣《焚書坑》:“竹帛烟銷帝業虚,關河空鎖祖龍居。”
(4)草名。《爾雅·釋草》:“帛,似帛;布,似布。華山有之。”邢昺疏:“華山有草,葉似帛、布者,因名帛草、布草也。”
(5)星名。《星經》卷下:“帛、度二星在宗星東北,主平量也。”
(6)通“白(bái)”。《禮記·玉藻》:“大帛不緌。”鄭玄注:“帛當為白,聲之誤也。大帛,謂白布冠也。”俞樾雜纂:“白與帛,古字通。”
(7)姓。《通志·氏族略五》:“帛,《姓苑》云:‘吴郡人。漢武威將軍帛敞,後漢有帛宣。’《神僊傳》有帛和,晋有高僧帛道佺。”

帛-汉语大词典

帛bo
ㄅㄛˊ
〔《广韵》傍陌切,入陌,并。〕
1.古代丝织物的通称。
●《左传·闵公二年》:“卫文公大布之衣,大帛之冠。”
●《汉书·朱建传》:“臣衣帛,衣帛见;臣衣褐,衣褐见,不敢易衣。”
●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2.指束帛。以帛五匹为一束,古代用作聘问、馈赠的礼物。
●《论语·阳货》:“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朱熹集注:“帛,束帛之类。”
●《仪礼·士昏礼》:“皮帛必可制。”
郑玄注:“皮帛,俪皮、束帛也。”
3.帛书。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练字》:“至于经典隐暧,方册纷纶,简蠹帛裂,三写易字。”
●唐章碣《焚书坑》诗:“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4.通“白”。
●《礼记·玉藻》:“亲没不髦,大帛不绥。”
郑玄注:“帛,当为白。声之误。大帛,谓白布冠也。”
●清洪颐暖《读书丛录》卷一:“白、帛,古字通行。”
5.姓。
●汉有帛章。见《后汉书·李宪传》。

帛-文言同义辨析

同:简(jiǎn)帛(bó)牍(dú)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1、[财帛]cái bó

钱财(古时拿布帛作货币)。

2、[玉帛]yù bó

古时国与国间交际时用作礼物的玉器和丝织品:化干戈为~(比喻把战争或争斗变为和平、友好)。

3、[裂帛]liè bó

1.撕裂缯帛。《左传·昭公元年》:“召使者,裂裳帛而与之。” 2.指撕裂缯帛发出的清厉声。唐 白居易《琵琶行》:“曲终收拨当心画,四絃一声如裂帛。”《水浒传》第七一回:“是夜三更时候,只听得天上一声响,如裂帛相似,正是西北乾方天门上。”艾明之《她和她的歌》十五:“‘爸爸!’白小玲 发出一声声和她年龄不相称的裂帛似地叫喊。” 3.裁帛作书。《文选·江淹<恨赋>》:“裂帛繫书,誓还 汉 恩。”李善 注:“《汉书》曰:‘常惠 教 汉 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 上林 中,得鴈,足有係帛书,苏武 等在某泽中。’”唐 徐彦伯《拟古》诗之一:“裂帛附双燕,为予向 辽东。” 4.指古代的书籍。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史传》:“欲其详悉於体国,必閲石室,启金匱,抽裂帛,检残竹,欲其博练於稽古也。”

4、[帛书]bó shū

我国古代写在丝织品上的书。

5、[布帛]bù bó

布和帛。泛指棉、麻、丝等纺织品。

6、[帛画]bó huà

我国古代画在丝织品上的画。

7、[简帛]jiǎn bó

简牍与帛。古代书写用品。

8、[竹帛]zhú bó

竹简和绢,古时用来写字,因此也借指典籍:功垂~。

9、[钱帛]qián bó

指聘礼。

10、[执帛]zhí bó

楚 官名。亦为孤卿(少师、少傅、少保三孤)的别称。

11、[雁帛]yàn bó

亦作“鴈帛”。指书信。

12、[币帛]bì bó

1.缯帛。古代用于祭祀、进贡、馈赠的礼物。《墨子·尚同中》:“其祀鬼神也……珪璧、币帛,不敢不中度量。”唐 封演《封氏闻见记·纸钱》:“按古者享祀鬼神,有圭璧、币帛,事毕则埋之。后代既寳钱货,遂以钱送死。”宋 周必大《二老堂诗话·记赵梦得事》:“币帛不为服章,而以书字,上帝所禁。” 2.泛指财物。《左传·襄公八年》:“敬共币帛,以待来者,小国之道也。”晋 葛洪《抱朴子·弭讼》:“今可使诸争婚者,未及同牢,皆听义絶,而倍还酒礼归其币帛。”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三折:“又不曾执羔雁邀媒,献币帛问肯。”

13、[縠帛]hú bó

泛指丝织物。

14、[孝帛]xiào bó

供丧事用的布帛。

15、[毫帛]háo bó

犹毫素。

16、[折帛]shé bó

南宋 初将上供、和买、夏税绸绢改为折价输钱,称为折帛。

17、[浣帛]huàn bó

亦作“澣帛”。经过煮练染色的丝织品。多用作祭服。

18、[神帛]shén bó

即魂帛。古时招魂所用的布帛。以为死者之魂将随帛而还。

19、[物帛]wù bó

物品财帛。

20、[蒲帛]pú bó

1.蒲车与束帛。古代作为征召贤者之礼。 2.借指征聘;征召。

21、[勒帛]lè bó

丝织腰带。

22、[赀帛]zī bó

犹货帛。貲,通“资”。

23、[练帛]liàn bó

1.熟帛。谓煮练过的帛。《仪礼·士丧礼》:“掩练帛,广终幅,长五尺,析其末。”胡培翚 正义:“练帛:熟帛。” 2.大帛。谓粗疏之缯帛。《墨子·兼爱中》:“昔者 晋文公 好士之恶衣,故 文公 之臣,皆……练帛之冠。”孙诒让 间诂:“练帛,盖即大帛。”汉 刘向《说苑·反质》:“﹝ 齐桓公 ﹞於是更制练帛之衣,大白之冠。朝一年而 齐国 俭也。”

24、[通帛]tōng bó

用纯色丝帛制作的旗帜。

25、[帛丸]bó wán

在帛上写信,团成小丸,外封以蜡,用以密递消息。

26、[生帛]shēng bó

未经漂煮的丝织物。

27、[絮帛]xù bó

棉絮与布帛。泛指轻暖之御寒物品。《南齐书·孝义传·华宝》:“同郡 刘怀胤 与弟 怀则,年十岁,遭父丧,不衣絮帛,不食盐菜。”唐 柳宗元《代韦中丞贺元和大赦表》:“诸生喜黌塾之广,庶老加絮帛之优。”

28、[缬帛]xié bó

染印彩帛。

29、[旌帛]jīng bó

古时礼聘贤士所送的束帛。

30、[楮帛]chǔ bó

旧俗祭祀时焚化的纸钱。

31、[香帛]xiāng bó

指香烛纸表等祭祀用品。川剧《柳荫记》第九场:“祝英台,你即速离庄,准备香帛,在 南山 坟台等候。”

32、[披帛]pī bó

1.妇女服饰名。始于唐。一说始于秦。 2.披红。

33、[帛缕]bó lǚ

丝线。

34、[帑帛]tǎng bó

库藏的丝织品。

35、[空帛]kōng bó

朴素无华的丝织物。

36、[戋帛]jiān bó

《易·贲》:“賁于丘园,束帛戔戔。”孔颖达 疏:“唯用束帛招聘丘园,以俭约待贤。”后因以“戔帛”指敦聘贤者的礼物。

37、[拽帛]zhuài bó

见“拽白”。

38、[绵帛]mián bó

亦作“緜帛”。丝绵绢帛的总称。《后汉书·董卓传》:“河东 太守 王邑 奉献绵帛,悉赋公卿以下。”《南史·隐逸传上·朱百年》:“百年 室家素贫,母以冬月亡,衣并无絮,自此不衣緜帛。”

39、[飞帛]fēi bó

同“飞白”。《说郛》卷十引 后蜀 马鉴《续事始》:“飞帛书,后汉 蔡邕 见门吏飞帛,因成字焉。”宋 欧阳修《御书阁记》:“太宗皇帝 时,詔求天下前世名山异迹,而尤好书法。闻 登真 有 开元 时所赐字,甚奇,乃取至京师閲焉,已而还之。又赐御书飞帛字使藏焉。其后 登真 大火,独飞帛书存。”清 方文《夜同叔则季贞饮彦远僧舍限韵》:“飞帛书尤妙,牵丝恨未谐。”

40、[帛子]bó zǐ

手绢。

近义词

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