孜
拼音
zī笔顺
㇇ 亅 ㇀ 丿 一 丿 ㇏同音字
读音为zī的字 读音为zi的字基础解释
〔孜孜〕也作孳孳。形容勤勉,不懈怠:~不倦。详细解释
(形声。从攴( pū),子声。攴,击打。不断敲击自己,才能努力不懈,故从攴。本义:双音词“孜孜”,勤勉、努力不懈的样子)
同本义。常叠用。亦作孳孳
孜,汲汲也。——《说文》
孜孜无怠。——《周书》
子思日孜孜。——《皋·陶谟》
群公孜孜。——《汉书·成帝纪》
圣上犹孜孜靡忒。——何晏《景福殿赋》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清· 刘开《问说》
又如:孜孜不已(孜孜不懈。勤奋努力,不知疲倦);孜孜汲汲(勤勉不懈,心情急切)
高兴的样子
只见他喜孜孜俏脸儿笑捻。——《元曲选·白朴·东墙记剧五》
又如:乐孜孜;美孜孜
〈形〉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孜孜-中華語文大辭典孜孜ㄗ ㄗzīzī1.勤奮不懈。[例]〜不倦∣〜不怠∣〜汲汲。2.高興的樣子。[例]喜〜。
孜孜-辞源3【孜孜】㊀勤勉不怠。書 益稷:“予思日孜孜。”史記 夏紀作“孳孳”。史記一二六 滑稽傳:“此士之所以日夜孜孜,修學行道,不敢止也。”三國志 蜀 向朗傳:“乃更潛心典籍,孜孜不倦。”㊁形容詞詞尾。古今雜劇 元 白仁甫 東牆記:“只見他喜孜孜俏臉兒笑撚。”
孜孜-汉语大词典孜孜1.勤勉;不懈怠。
●《书·益稷》:“予何言?予思日孜孜。”
●孔颖达疏:“孜孜者,勉功不怠之意。”
●《史记·滑稽列传》:“苟能修身,何患不荣!太公躬行仁义七十二年,逢文王,得行其说,封于齐,七百岁而不绝。此士之所以日夜孜孜,修学行道,不敢止也。”
●唐李德裕《奏银妆具状》:“臣有生多幸,获遇昌期,受寄名藩,每忧旷职,孜孜夙夜,上报国恩。”
●宋苏轼《御试制科策》:“鸡鸣而起曰:‘吾今日为某事,用某人。’他日又曰:‘吾所为某事,其果济矣乎?所用某人,其人果才矣乎?’如是孜孜焉,不违于心。”
●金王若虚《扬子<法言>微旨序》:“呜呼,公一代巨儒,德业文章皆可师法,自少年名满四海间,平生著述殆不可胜纪,而晚年益勤心醉乎义理之学,六经百子莫不讨论,迄今孜孜笔不停缀。”
●明方孝孺《守素斋记》:“古之圣贤所以孜孜若不及者,以德不素具、才不素习则不足以佐天地之遗阙,开万世之治平,是以劬躬殚智而不敢自逸。”
●梁启超《法理学大家孟德斯鸠之学说》:“故孜孜焉各竞其职,莫敢或怠。”
2.犹言专心一意。
●《周书·柳虬传》:“衣不过适体,食不过充饥。孜孜营求,徒劳思虑耳。”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李敬》:“当今北面官人,入则内贵,出则使臣,到所在打风打雨,尔何不从之,而孜孜事一个穷措大,有何长进耳!”
●明徐霖《绣襦记·歌郎竞技》:“孜孜为利清早起,又有不成人的先入市。”
●《明史·吕坤传》:“臣观陛下昔时励精为治,今当春秋鼎盛,曾无夙夜忧勤之意,惟孜孜以患贫为事。”
3.急切;恳切;一再。
●《新唐书·循吏传序》:“至宰相名臣,莫不孜孜言长人不可轻授亟易。是以授受之间,虽不能皆善,而所得十五。”
●宋苏轼《再论积欠六事四事札子》:“若陛下初无此心,则臣亦不敢必望此政,屡言而屡不听,亦可以止矣,然臣犹孜孜强聒不已者,盖由陛下实有此心,而为臣子所格沮也。”
●清刘大櫆《乌程闵君墓志铭》:“家贫以授徒为生,劝饬孜孜,无殊子息。”
4.不停歇貌。
●元汤式《一枝花·赠人》曲:“得志之秋,文共武皆穷究,正青春正黑头,孙吴略切切于心,齐鲁论孜孜在口。”
●元杨显之《酷寒亭》第三摺:“前家儿招了个后尧婆,小媳妇近日成亲,大浑家新来亡过,题名儿骂了孜孜的唾,骂那无正事颓唆,则待折损杀业种活撮。”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婴宁》:“入告吴言,女略无骇意,又吊其无家,亦殊无悲意,孜孜憨笑而已。”
●丰子恺《缘缘堂随笔·大账簿》:“我眼看见火势孜孜地蔓延过来,心中又忙着和个个字道别。”
5.凝神貌。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四:“畅忒昏沉,忒慕古,忒猖狂。不问是谁,便待窝穣。说志诚,说衷肠;骋奸俏,骋浮浪。初唤做莺莺,孜孜地觑来,却是红娘。”
●元关汉卿《玉镜台》第二摺:“朝至暮不转我这眼睛,孜孜觑定,端的寒忘热,饥忘饱,冻忘冷。”
●《金瓶梅词话》第四一回:“我去那灯影儿下,孜孜的觑看。”
6.和乐貌。
●晋陶潜《答庞参军》诗:“伊余怀人,欣德孜孜,我有旨酒,与汝乐之,乃陈好言,乃着新诗,一日不见,如何不思!”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兄弟》:“江陵王元绍、弟孝英、子敏兄弟三人特相友爱,所得甘旨新异,非共聚食必不先尝,孜孜色貌,相见如不足者。”
●元柯丹邱《荆钗记·闺念》:“长安红杏深,家山白云隐,早祈归省,孜孜翕翕,举家欢庆。”
7.美好貌。
●宋毛滂《菩萨蛮·代赠》词:“端端正正人如月,孜孜媚媚花如颊,花月不如人,眉眉眼眼春。”
●元乔吉《斗鹌鹑·歌姬》套曲:“眉儿初月弯弯,鞋儿瘦玉悭悭,脸儿孜孜耐看,琵琶弦慢,青衫泪点才干。”
8.犹孑孑。孤单、独自。
●唐欧阳詹《暗室箴》:“孜孜硕人,冥冥暗室,罔纵尔神,罔轻尔质。”
●宋范仲淹《与谢安定屯田书》:“自当观群贤,以经大运,无孜孜一夫,以隘其守焉。”
9.形容词结构中的叠音附加成分。
●元关汉卿《蝴蝶梦》第一摺:“苦孜孜,泪丝丝,这场灾祸从天至,把俺横拖倒拽怎推辞!”
●明无心子《金雀记·玩灯》:“喜孜孜携手偕行,笑吟吟并偶成双。”
●《白雪遗音·八角鼓·秋景萧条》:“佳人听完这四句,喜孜孜,把笔描,风花雪月道的好。”
【孜孜】勤勉,努力不懈的样子。《史记·滑稽列传》:“此士之所以日夜~,修学行道,不敢止也。”魏徵《十渐不克终疏》:“陛下贞观之初,~不怠。”又写作“孳孳”。成语有“孜孜不倦”
孜孜-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孜孜(孳孳)zīzī
形勤勉:~以求丨~不倦|~不息地工作。
孜孜仔细义,描写情态的副词,不作古文中习见的“辛勤”义解。
▶晁端礼《滞人娇》词:“旋剔银灯,高褰斗帐。孜孜地看伊模样。”意即仔细地看。
▶《全宋词》无名氏《宝鼎现》词:“尽孜孜观赏,不枉人称妙选。”亦犹言仔细观赏。
▶《董西厢》四:“初唤做莺鸾,孜孜地觑来,却是红娘。”唤做,以为。
▶《圯桥进履》剧三:“他那里孜孜觑当,唬得我战兢兢手脚慌张。”
▶《玉镜台》剧二:“朝至暮不转我这眼睛,孜孜觑定。”
▶《金凤钗》剧三:“我这里孜孜的看了,转转的疑猜。”
▶《龙门隐秀》剧一:“唬得我惊吉利不敢孜孜看,霎时间不见了锦斑斓。”“锦斑斓”指薛仁贵所化之虎。
▶《罗李郎》剧三:“我这里孜孜的觑个真,悠悠的嘘了魂。”以上“孜孜”均作动词看、觑的状语,表示“仔细看”的意义,此为主要用法,但偶亦用于修饰其他动词。
▶《老生儿》剧二:“哎,钱也,我为你呵,也曾昧着心说咒誓,今日个睁着眼犯天曹、孜孜的窨约。”此则犹云仔细思量。“孜孜”或作“咨咨”“恣恣”,都是同音假借,含义不变。
孜孜ㄗ ㄗzī zī①勤勉不懈。《書經.益稷》:「禹拜曰:『都帝予何言,予思日孜孜。』」《文選.任昉.齊竟陵文宣王行狀》:「雖牽以物役,孜孜無怠。」②不停、不歇。《聊齋志異.卷二.嬰甯》:「又弔其無家,亦殊無悲意,孜孜憨笑而已。」③仔細。宋.柳永〈十二時.晚晴初〉詞:「夜永有時,分明枕上,覷著孜孜地。」元.關漢卿《玉鏡臺.第二折》:「朝至暮不轉我這眼睛,孜孜覷定。」也作「咨咨」。④溫婉、柔順。宋.歐陽修〈惜芳年.因倚蘭臺翠雲嚲〉詞:「睡未足,雙眉尚鎖,潛身走向伊行坐,孜孜地,告他梳裹。」《宋元戲文輯佚.許盼盼燕子樓》:「自來舉止孜孜地,那更好模好樣,一捻兒身己。」⑤狀聲詞。形容鳥鳴聲。唐.白居易〈燕示劉叟〉詩:「四兒日夜長,索食聲孜孜。」
孜-中華語文大辭典孜ㄗzī1.▲姓。2.參見【孜孜】。
孜-中華大字典1、孜讀音:津之切,音咨,支韻。釋文:
❶~~。汲汲也。周書曰~~無怠。見《說文攴部》。《段注》:汲汲、與彶彶同。急行也。
❷力篤愛也。見《廣韻》。
❸同孳。《書益稷》:予思日~~。《史記夏本紀》:作孳孳。
1、孜讀音:津之切,音咨,支韻。釋文:
❶~~。汲汲也。周書曰~~無怠。見《說文攴部》。《段注》:汲汲、與彶彶同。急行也。
❷力篤愛也。見《廣韻》。
❸同孳。《書益稷》:予思日~~。《史記夏本紀》:作孳孳。
2、艂釋文:古孳字。見《韻會小補》。
3、孶讀音:子之切,音咨,支韻。釋文:
❶~~。彶彶生也。从子。茲聲。見《說文》。《段注》:攴部孜下曰。孜孜。彶彶也。此云~~。彶彶生也。孜、~、二字。古多通用。
❷產也。見《玉篇》。
❸㝈也。見《廣雅釋詁》。
❹~~。不怠之意。《漢書王莽傳》:~~不已者。
❺通滋。蕃也。《文選鮑昭賦》:~貨鹽田。
〔注〕:聲類曰。~。蕃也。~、滋、古字通也。
4、孶讀音:疾置切,音字,寘韻。釋文:乳化也。《書堯典》:鳥獸~尾。《傳》:乳化曰~。交接曰尾。
5、肑釋文:孳籒文。見《說文子部》。
6、辿釋文:同孳。見〔餘文〕。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zī
1、[孜然]zī rán
安息茴香(一种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中亚地区)的种子,有特殊香气,可用来做烧烤羊肉等的调料。
2、[卑孜]bēi zī
鸟鸣声。
3、[孜煎]zī jiān
愁苦;忧烦。
4、[孳孜]zī zī
同“孜孜”。孳,通“孜”。
5、[肉孜节]ròu zī jié
词语解释◎ 肉孜节 Ròu 伊斯兰教开斋节波斯语Roza
6、[皮牙孜]pí yá zī
洋葱。
7、[库姆孜]kù mǔ zī
“美丽的乐器”,是用红 松制做的,形状与现在的大体相同,即头部椭圆形,根 部细而长。
8、[孜孜不倦]zī zī bù juàn
孜孜:勤勉,不懈怠。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
9、[拉孜堆谐]lā zī duī xié
“堆谐”有近千年的悠久历史,是藏族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传统歌舞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