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
拼音
nài笔顺
一 丿 ㇏ 一 一 亅 丿 丶上横宜短;撇捺舒展;中间两横短而平行;竖钩居中且正,两点位置适中,左右对称。
同音字
读音为nài的字 读音为nai的字基础解释
详细解释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奈-中華語文大辭典奈奈ㄋㄞˋnài1.〈書〉無奈;怎奈。[例]待要回去,~事未畢|繁星熠熠,~客已醉,無法共賞。2.〈書〉對付;處置。[例]無計可~|~之何(怎樣處置他)|~他不得。3.姓。
奈-中華大字典1、奈釋文:同柰。見《字彙》。
2、柰讀音:乃帶切,音岮,泰韻。釋文:
❶~果也。見《說文》。
〔按~果似林檎而大。俗稱蘋果。卽蘋婆之轉。味甘美。多產北方。經典相沿。假爲~何字。俗作奈。非〕。
❷晬也。見《廣雅釋言》。
〔按左宣二年傳。棄甲則那。言棄甲則~何也。王維詩。强欲從君無那老。無那。卽無~也〕。
❸~何者。疾時主傷痛之聲。《老子》:~何萬乘之主。
❹~端。人名。英國之有名物理學家。嘗因蘋果墜地。遂悟地心吸力之理。英文Newton。
3、耐讀音:乃代切,音柰,隊韻。釋文:
❶耏或字。《說文》:或从寸。諸法度字从寸。《段注》:此爲罪名法度之類。故或从寸也。應仲遠高帝紀注。意謂耏卽而鬢字。用爲耏罪字。至杜林以後乃改从寸作~。許說不如是。耐、漢人叚爲能字。本如之切。後變音奴代切。古音能讀如而。今音~能皆奴代切。
❷忍也。《荀子仲尼》:能~任之。則愼行此道也。
❸任也。見《漢書高帝紀集注》引《如淳》。
4、耐讀音:奴登切,音能,蒸韻。釋文:
❶能也。《禮記禮運》:故聖人~以天下爲一家。
〔注〕:~、古能字。
❷熊屬。見《類篇》。
奈犹耐也。奈耐二字通用,故耐即奈也,奈亦即耐也。
▶杜甫《月》诗:“斟酌姮娥寡,天寒奈九秋。”奈一作耐,言耐寒、耐秋也。
▶司空图《退居漫题》诗:“花缺伤难缀,莺暄奈细听。”言耐听也。
▶杨万里《题金山妙高台》诗:“老夫平生不奈事,点检风光难可意。”言不耐事也。
▶周邦彦《少年游》词:“南都石黛扫晴山,衣薄奈朝寒。”郑刻本《清真集》作奈;强村本《片玉集》作耐。此亦耐寒意。
▶卢祖皋《卜算子》词:“瘦骨从来不奈秋,一夜秋如许。”此亦耐秋意。
▶《鸳鸯被》剧二:“将俺那俊男儿奈心等。”奈心,即耐心。
▶《玉壶春》剧三:“教小生如何忍奈?”忍奈,即忍耐。以上各奈字,均耐字义也。又见“宁耐”“宁奈”。犹云对付也。
▶黄庭坚《和文潜舟中所题》诗:“谁奈离愁得,村醪或可尊。”言何物可以对付离愁,则惟酒或可耳。
▶杨万里《将至永丰县》诗:“不奈永丰山色好,云窥雾看未分明。”言无法对付山色,因看不分明也。
▶又《六月十八日立秋送客夜归雨作》诗:“一夜炎蒸无计奈,三更风雨领秋回。”言正在无计对付炎热,幸而风雨领秋来也。.
奈大58ㄋㄞˋnài動①堪、經得起。通「耐」。《太平廣記.卷二三七.同昌公主》:「稍過度,則熇蒸之氣不可奈。」②對付、安頓、處置。通常與「何」連用。《國語.晉語二》:「吾君老矣,國家多難,伯氏不出,奈吾君何?」連表示意外轉折的語氣。如:「怎奈計畫不周,以致發生困難。」、「他本性不壞,無奈交友不慎,而誤入歧途。」
奈-王力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奈 nài
[奈……何]對……怎麽樣,怎麽對付。
《韓非子·難三》:
韓、魏能~我~!
[奈何]如何,怎麽辦。
屈原《九歌·大司命》:
愁人兮~~。
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
無可~~花落去。
也可單用「奈」字。
《淮南子·兵略》:
唯無形者無可~也。
奈
nài 《廣韻》奴帶切,去泰泥。又奴箇切。月部。
(1)对付;处置。杨树达《詞詮》:“奈,外動詞。如也,若也。恒與疑問副詞‘何’字連用。按:是今語‘處置’、‘對付’、‘安頓’之義。‘奈何’即今語之‘怎樣對付’,‘奈之何’即今語之‘怎樣對付他’。”《國語·晋語二》:“吾君老矣,國家多難,伯氏不出,奈吾君何?”漢揚雄《廷尉箴》:“惟虐惟殺,人莫予奈。”宋黄庭堅《和文潛舟中所題》:“誰奈離愁得,村醪或可尊。”周恩来《送蓬仙兄返里有感》:“星离成恨事,云散奈愁何?”
(2)副词。“无奈”、“怎奈”的省文。用于转折句,表示原因。清張德瀛《詞徵》卷三:“奈,即‘無奈’省文也。”宋陳亮《中興論》:“齊楚誠天下之兩臂也,奈虜人以為天設之險而固守之乎!”元金仁傑《追韓信》第一折:“想自家空學的滿腹兵書戰策,奈滿眼兒曹,誰識英雄之輩!”
(3)助词。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宫調》卷一:“坐地不定害澀奈,覷着鶯鶯,眼去眉來。”凌景埏校注:“澀奈,羞澀。奈,語助詞。有時也寫作‘澀耐’。”
(4)同“柰”。果名。清陳淏子《花鏡》:“奈,一名頻婆(係梵音,猶言端好也)。江南雖有,北地最多。與林檎同類。有赤、白、青三色。”漢司馬相如《上林賦》:“枇杷、橪、柿、亭、奈、厚朴。”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報德寺》:“奈味甚美,冠於京師。”周祖谟校注本“奈”作“柰”。
(5)用同“耐”。忍得住;受得了;经得起。张相《詩詞曲語辭匯釋》卷二:“奈,猶耐也。奈、耐二字通用。”唐皮日休《何武傳》:“武已知理可申,不奈守嚴悍,必當受枉,乃樂而俟死矣。”《太平廣記》卷二百三十七载《杜陽編》:“火蠶綿出火洲,絮衣一襲,止用一兩。稍過度,則熇蒸之氣不可奈。”《西遊記》第七十四回:“我醜便醜,奈看,再停一時就俊了。”明湯顯祖《南柯記·就徵》:“有的是年華大,没的是心情奈。”
奈
【丑集下】【大字部】 奈 同柰。詳木部柰字註。
奈nai
ㄋㄞˋ
〔《广韵》奴带切,去泰,泥。〕
〔《广韵》奴个切,去个,泥。〕
1.对付,处置。
●《淮南子·兵略训》:“唯无形者,无可奈也。”
●宋张先《庆佳节》词:“我忆欢游无计奈,除却且醉金瓯。”
2.无奈,怎奈。
●唐韩愈《醉后》诗:“煌煌东方星,奈此众客醉。”
●《红楼梦》第十四回:“待要回去,奈事未毕。”
3.语气助词。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大师遥见:坐地不定害涩奈,觑着莺莺,眼去眉来。”
凌景埏校注:“涩奈:羞涩。‘奈’,语助词。有时也写作‘涩耐’。”
4.通“耐”。禁得起,受得住。
●唐司空图《退居漫题》诗之一:“花缺伤难缀,莺喧奈细听。”
●宋黄庭坚《和文潜舟中所题》:“谁奈离愁得,村醪或可尊。”
●元赵明道《夜行船·寄香罗帕》套曲:“吴绫蜀锦难及,幅尺阔全无半缕纰,密实十分奈洗。”
●《红楼梦》第四五回:“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摧秋雨急。”参见“奈久”、“奈心”。
5.通“柰”。果名。
●《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枇杷橪柿,亭奈厚朴。”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作“柰”。
【读音】nai
【繁体】奈
奈〈代〉
如,如何[how;what]
奈何去社稷也?――《礼记·曲礼下》
诸侯不从,奈何?――《史记·高祖本纪》
无奈何也。――《韩非子·喻老》
无可奈何。――《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亡奈何矣。――明·宗臣《报刘一丈书》
唯无形者,无可奈也。――《淮南子·兵略训》
这[this]
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意似痴,心如醉。――《西厢记》
奈〈动>
对付;处置[dealwith]
谁奈离愁得,村醪或可尊。――黄庭坚《和文潜舟中所题》
又如:奈何天(言对付天公)
通“耐”。禁受住;忍受[stand]
斟酌姮娥寡,天寒奈九秋。――杜甫《月》
奈nài怎样,如何,怎么办:~何。怎~。唯无形者无可~也。
nài
①無奈。《失街亭》:“汝雖深通謀略,此地~無城郭,又無險阻,守之極難。”②通“耐”。禁得起;受得住。司空圖《退居漫題》:“鶯喧~細聽。”③處置;對付。《淮南子•兵略訓》:“唯無形者無可~也。”
【奈何】⒈怎麼;如何。⒉怎麼辦。
【奈……何】對……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