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jiē

笔顺

𠃍 丿 丿

同音字

读音为jiē的字 读音为jie的字

基础解释

1.叹息;感叹:~叹。 2.文言叹词:~乎。

详细解释

  1. (形声。从口,差声。本义:叹词。表示忧感)

  2. 感叹声

    嗟叹使心伤。——《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唐· 韩愈《师说》

    嗟乎!…非此之由乎。——清· 刘开《问说》

    嗟夫,谁知吾卒先汝。——清· 林觉民《与妻书》

    又如:嗟乎(嗟呼。表示感叹);嗟讶(感叹,惊叹);嗟异(感叹称异);嗟悼(哀叹,悲悼)

  3. 表示呼唤

    嗟,我士,听无哗。——《书·秦誓》

    又如:嗟来(来,语助);嗟来之食;嗟嗟(表示招呼)

〈动〉

  1. 叹息

    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又如:嗟呀(叹息);嗟咨(慨叹);嗟怨(悲叹;怨恨);嗟伤(叹息伤感)

  2. 赞叹

    见其所为文,嗟赏之。——《宋史·王质传》

    又如:嗟仰(赞叹景仰);嗟尚(赞叹嘉尚);嗟赞(赞叹);嗟异(赞叹称异)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嗟嗟-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嗟嗟ㄐㄧㄝ ㄐㄧㄝjiē jiē①表讚嘆的語氣詞。《詩經.商頌.烈祖》:「嗟嗟烈祖,有秩斯祜。」②表悲嘆的語氣詞。《楚辭.屈原.九章.悲回風》:「曾歔欷之嗟嗟兮,獨隱伏而思慮。」③狀聲詞。形容水流聲。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河水注》:「今惟見水異耳,嗟嗟有聲,聲聞數里。」

嗟嗟-汉语大词典

嗟嗟1.叹词。表示招呼。
●《诗·周颂·臣工》:“嗟嗟臣工,敬尔在公。”
2.叹词。表示感慨。
●《楚辞·九章》:“曾歔欷之嗟嗟兮,独隐伏而思虑。”
●唐李颀《行路难》诗:“薄俗嗟嗟难重陈,深山麋鹿可为邻。”
●明张煌言《长鲸行》:“嗟嗟长鲸尔何愚,如彼异类空屈节。”
3.叹词。表示赞美。
●《诗·商颂·烈祖》:“嗟嗟烈祖,有秩斯祜。”
●郑玄笺:“重言嗟嗟,美叹之深。”
●《汉书·韦贤传》:“嗟嗟我王,汉之睦亲,曾不夙夜,以休令闻!”
●明陈烈《重刻诚意伯刘公文集后序》:“嗟嗟树开国之勋猷,昭传世之文章。”
4.象声词。犹溅溅。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四》:“今惟见水异耳,嗟嗟有声,声闻数里。”

嗟嗟-辞源3

【嗟嗟】㊀歎詞。1.表示叮囑。詩 周頌 臣工:“嗟嗟臣工,敬爾在公。”疏:“重歎以呼之。”2.表示贊美。詩 商頌 烈祖:“嗟嗟烈祖,有秩斯祜。”箋:“重言嗟嗟,美歎之深。”㊁歎聲。水經注四 河水:“父老云:銅翁仲所没處。……嗟嗟有聲,聲聞數里。”

嗟-中華語文大辭典

嗟嗟ㄐ丨ㄝjiē1.嘆息。[例]~怨|~嘆|~惋。2.〈書〉嘆詞:(1)表示感傷。[例]~哉斯徒輩,其心不如禽(唐‧白居易〈慈烏夜啼詩〉)。(2)表示招呼。[例]~!來食(《禮記‧檀弓下》)。(3)表示讚美。[例]~乎,此真將軍矣(《史記‧卷五十七‧絳侯周勃世家》)!

嗟-王力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嗟 jiē
❶表示感歎或歎息。
《詩經·周南·卷耳》:
~我懷人,寘彼周行。
李白《扶風豪士歌》:
洛陽城中人怨~。
又贊歎。
賈思勰《齊民要術·園籬》:
行人見者,莫不~歎。
❷表示召唤。
《禮記·檀弓上》:
~!來食!

嗟-中華大字典

1、嗟讀音:遭哥切,音䦈,歌韻。釋文:歎聲。《易離》:不鼓缶而歌。則大耋之~。《王肅讀、遭歌切》。
2、嗟讀音:咨邪切,音蹤,麻韻。釋文:
❶嗞也。本作込。《詩猗嗟》:猗~昌兮。
 〔疏〕:猗、是心內不平。~、是口之喑咀。皆傷歎之聲。
❷痛惜也。見《集韻》。
❸佐也。《釋名釋言語》:~。佐也。言之不足以盡意。故發此聲以自佐也。
❹發聲也。見《小爾雅廣言》。
❺吟也。見《廣雅》。《疏證》:樂記。長言之不足。故~歎之。鄭注云。~歎。和續之也。是古謂吟爲~歎也。
❻哀號聲。《易節》:則~若。《虞注》:~、哀號聲。
❼~~。美歎之聲。《詩烈祖》:~~烈祖。
 〔又〕:勑之也。《詩臣工》:~~臣工。
3、嗟讀音:子夜切,音借,禡韻。釋文:同唶。咄~。猶言呼吸之間。《王勃文》:咄~可以降雷雨。
4、差讀音:初牙切,音杈,麻韻。釋文:
❶本作魞。《說文左部》:魞。貳也。魞不相値也。从左。从绤。《通訓定聲》:弍也。忒也。左不相値也。从左。猶从珄也。凡又便而珄不便。故爲不相値之義。从绤聲。
 〔按段本改貳作貣。注云。貣者、滲之假借字。心部曰。滲。失當也。失當、卽所謂不相値也。釋言曰。爽、~也。爽、忒也。滲與忒蓋本一字。貳與貣忒。音旣脂之迥別。義則貳訓副也。副貳之解。何得同於~忒乎。說亦甚辯。存參〕。
❷邪也。《淮南本經》:衣無隅~之制。
❸擇也。《詩吉日》:旣~我馬。
 〔按爾雅釋詁。義同〕。
❹過~也。《太玄廓》:或生之~。
❺~錯。交互也。《漢書司馬相如傳》:紛湛湛其~錯兮。
❻通嗟。《詩東門之枌》:穀旦于~。〔韓詩作嗟〕。
5、差讀音:叉宜切,音縒,支韻。釋文:
❶制等級也。《荀子大畧》:~爵祿。
❷次也。見《廣雅釋詁》。
❸~~。不齊貌。《荀子正名》:~~然而齊。
❹參~。洞簫也。《楚辭九歌》:吹參~兮誰思。
 〔又〕:亂絲貌。參相參爲參。兩相參爲~。見《韻會》。
❺~池。往飛之貌。《詩燕燕》:燕燕于飛。~池其羽。
❻~須。猶意須也。《淮南道應》:~須夫子也。
6、差讀音:初佳切,音釵,佳韻。釋文:
❶擇也。《詩東門之枌》:穀旦于~。
❷僭也。見《廣雅釋詁》。
❸區別等級也。《禮記王制》:其祿以是爲~也。
❹~使也。《唐宣宗詔》:凡役事委令輪~。
❺較也。詳較也。
❻~分。卽衰分。算法名。詳衰字。
7、差讀音:倉何切,音磋,歌韻。釋文:
❶淅也。淅飯米取其潘以爲沐也。《禮記喪大記》:御者~沐於堂上。
❷過也。《離騷》:湯禹儼而祗敬兮。周論道而莫~。
❸通蹉。見《韻會》。
8、差讀音:楚懈切,音衩,卦韻。釋文:
❶病瘉也。《魏志張遼傳》:疾小~。
❷較也。《左宣十二年傳注》:拔旗投衡上。使不帆風。~輕。
9、差讀音:楚嫁切,音杈,禡韻。釋文:異也。〔韓愈詩〕:掀簸眞~事。
10、込釋文:篙俗字。見《正字通》。
11、徥讀音:咨邪切,音嗟,麻韻。釋文:同篙。咎也。見《玉篇》。
12、徥讀音:楚懈切,音瘥,卦韻。釋文:異言也。見《廣韻》。
13、徥讀音:千个切,音磋,箇韻。釋文:言失也。見《集韻》。
14、篙讀音:咨邪切,音嗟,麻韻。釋文:本作滭。《說文》:滭。嗞也。一曰痛惜。《段注》:口部曰。嗞、~也。此云。~、嗞也。是爲異部互訓。各本改作咨者。淺人爲之耳。謀事曰咨。義不相涉。
15、橑釋文:同嗟。《漢魯君碑》:能不號~。
16、浛釋文:滭譌字。正字通云。篙本字。說文作滭。泥。未知所本。
17、䦈讀音:咨邪切,音篙,麻韻。釋文:山名。在東海。見《集韻》。
18、䦈讀音:子我切,音左,哿韻。釋文:丘名。見《集韻》。
19、諂讀音:咨邪切,音蹤,麻韻。《古嗟字》。釋文:
❶~資。哀貌。《太玄樂》:則哭泣之~資。
❷丘名。《山海經海外東經》:~丘爰有遺玉。
20、匸釋文:同諂。見《類篇》。

嗟-康熙字典


【丑集上】【口字部】 嗟
〔古文〕𨲠差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咨邪切,音罝。【玉篇】嗟歎也。【廣韻】咨也。【集韻】一曰痛惜也。【爾雅·釋詁】嗟,𨲠也。【釋名】嗟,佐也。言不足以盡意,故發此聲以自佐也。【書·甘誓】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詩·周南】嗟我懷人
◎又【齊風】猗嗟昌兮。【疏】猗是心內不平,嗟是口之喑咀,皆傷歎之聲。【禮·檀弓】嗟來食。【廣韻】同𧨁。【集韻】本作𧪰,亦書作𧪘。
★又【集韻】遭哥切,音䦈。【易·離卦】不鼓缶而歌,則大耋之嗟。【音義】王肅讀遭哥切【阮籍·詠懷詩】李公悲東門,蘇子狹三河。求仁自得仁,豈復歎咨嗟。
★又【韻會補】子夜切,音借。同唶。【三蒼詁】咄嗟,易度也。猶言呼吸之閒。字本作唶。古有咄唶歌。世說石崇作豆粥,咄嗟而辦。

嗟-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嗟㈠口1013ㄐㄧㄝjiē歎①表示感傷、哀痛的語氣。唐.韓愈〈祭田橫墓文〉:「死者不復生,嗟余去此其從誰!」唐.張籍〈西州〉詩:「嗟我五陵間,農者罷耘耕。」②表示贊美的語氣。《史記.卷五七.絳侯周勃世家》:「嗟乎!此真將軍矣!」③招呼聲。《書經.費誓》:「公曰:『嗟!人無譁,聽命。』」《禮記.檀弓》:「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助發語詞,無義。《文選.張衡.西京賦》:「群窈窕之華麗,嗟內顧之所觀。」嗟㈡口1013(又音)ㄐㄩㄝ(又音)juē㈠之又音。嗟㈢口1013ㄐㄧㄝˋjiè參見「咄嗟咄嗟」條。

嗟-中草药辞典

【读音】jiē
【繁体】嗟
嗟<叹>
(形声。从口,差声。本义:叹词。表示忧感)
感叹声[alas]
嗟叹使心伤。――《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唐·韩愈《师说》
嗟乎!…非此之由乎。――清·刘开《问说》
嗟夫,谁知吾卒先汝。――清·林觉民《与妻书》
又如:嗟乎(嗟呼。表示感叹);嗟讶(感叹,惊叹);嗟异(感叹称异);嗟悼(哀叹,悲悼)
表示呼唤[hello]
嗟,我士,听无哗。――《书·秦誓》
又如:嗟来(来,语助);嗟来之食;嗟嗟(表示招呼)
嗟<动>
叹息[sigh;heaveasigh]
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嗟jiē
⒈文言感叹词:~夫!~乎!~,来食!
⒉叹息,赞叹:怨~!长~!美言~叹!
────────────────—
嗟jiè1.见"咄嗟"。

嗟-汉语大词典

嗟(I)jiē
ㄐ〡ㄝ
〔《广韵》子邪切,平麻,精。〕
亦作“差”。
1.叹词。表招呼。
●《书·费誓》:“公曰:‘嗟!人无哗,听命。’”
●《书·秦誓》:“公曰:‘嗟!我士,听无哗。’”
2.叹词。表应答。
●《史记·五帝本纪》:“舜曰:‘嗟,然!禹,汝平水土,维是勉哉。’”
3.叹词。表悲伤。
●《诗·魏风·陟岵》:“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
4.叹息。
●《易·离》:“日昃之离,不鼓缶而歌,则大耋之嗟。凶。”
5.赞叹。
●《楚辞·九章》:“嗟尔幼志,有以异兮。”
●三国魏曹植《洛神赋》:“嗟佳人之信脩,羌习礼而明诗。”
●《旧唐书·李德裕传》:“三复规谏,累夕称嗟。”
6.感叹。
●三国魏曹丕《短歌行》:“嗟我白发,生一何早。”
●唐崔峒《送冯八将军奏事毕归滑台幕府》诗:“自叹马卿常带疾,还嗟李广不封侯。”
●宋王安石《秃山》诗:“嗟此海中山,四顾无所投。”
●鲁迅《南腔北调集·学生和玉佛》:“所嗟非玉佛,不值一文钱。”
嗟(II)jie
ㄐ〡ㄝˋ
〔《字汇补》子夜切〕
见“咄嗟”。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jiē

1、[嗟叹]jiē tàn

叹息:~不已。

2、[咨嗟]zī jiē

1.赞叹。 2.叹息。

3、[咄嗟]duō jiē

吆喝。

4、[嗟骇]jiē hài

嗟叹震惊。

5、[嗟伤]jiē shāng

叹息伤感。

6、[嗟乎]jiē hū

亦作“嗟呼”。亦作“嗟虖”。叹词。表示感叹。

7、[嗟恻]jiē cè

悲叹悱恻。

8、[嗟苦]jiē kǔ

嗟叹劳苦。

9、[嗟欷]jiē xī

欷嘘悲叹。

10、[耋嗟]dié jiē

老年而忧叹。

11、[呿嗟]qū jiē

亦作“呿嵯”。韦带。

12、[嗟味]jiē wèi

犹叹赏。

13、[嘘嗟]xū jiē

嗟叹。

14、[惊嗟]jīng jiē

犹惊叹。

15、[嗟慨]jiē kǎi

慨叹。

16、[嗟痛]jiē tòng

嗟吁痛惜。《汉书·刘歆传》:“此乃有识者之所惜閔,士君子之所嗟痛也。”《三国志·魏志·董卓传》“诸阿附 卓 者皆下狱死”裴松之 注引 三国 吴 谢承《后汉书》:“君为王臣,世受 汉 恩,国主危难,曾不倒戈,卓 受天诛,而更嗟痛乎?”《晋书·孝友传·孙晷》:“尚书 张国明,州土之望,表荐 晷,公车特徵。会卒,时年三十八,朝野嗟痛之。”

17、[猝嗟]cù jiē

犹叱咤。发怒呼喝。

18、[嗟悼]jiē dào

哀伤悲叹。

19、[嗟赞]jiē zàn

赞叹。

20、[嗟呀]jiē yā

惊叹;叹息。

21、[噫嗟]yī jiē

叹词。表示慨叹。

22、[嗟嗷]jiē áo

叹息哀呼。

23、[矜嗟]jīn jiē

1.怜悯叹息。 2.赞叹。

24、[嗟忧]jiē yōu

嗟叹忧虑。

25、[嗟矜]jiē jīn

嗟叹怜惜。

26、[嗟嗟]jiē jiē

1.叹词。表示招呼。 2.叹词。表示感慨。 3.叹词。表示赞美。 4.象声词。犹溅溅。

27、[嗟咏]jiē yǒng

1.犹赞诵。 2.赞叹吟诵。

28、[嗟毒]jiē dú

叹恨。

29、[嗟称]jiē chēng

赞叹称赏。南朝 宋 鲍照《代白头吟》:“周 王日沦惑,汉 帝益嗟称。”唐 李白《赠新平少年》诗:“千金答漂母,万古共嗟称。”

30、[嗟诮]jiē qiào

感叹讥诮。

31、[嗟仰]jiē yǎng

赞叹景仰。

32、[悲嗟]bēi jiē

伤心叹息。

33、[兴嗟]xīng jiē

引起感叹。

34、[嗟惊]jiē jīng

感叹震惊。

35、[嘻嗟]xī jiē

慨叹。

36、[惨嗟]cǎn jiē

悲叹。

37、[钦嗟]qīn jiē

钦敬叹服。

38、[于嗟]yú jiē

1.叹词。表示赞叹。《诗·周南·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毛 传:“于嗟,叹辞。”《诗·召南·驺虞》:“彼茁者葭,壹发五豝,于嗟乎騶虞。” 郑玄 笺:“于嗟者,美之也。” 2.叹词。表示悲叹。《诗·邶风·击鼓》:“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郑玄 笺:“叹其弃约,不与我相亲信。亦伤之。”《史记·吕太后本纪》:“ 赵王 饿,乃歌曰……于嗟不可悔兮寧蚤自财,为王而饿死兮谁者怜之!” 唐 元稹 《唐故建州蒲城县尉元君墓志铭》:“禽交加,六神没,于嗟 元君 归此室。”

39、[咤嗟]zhà jiē

嗟叹。

40、[嗟美]jiē měi

赞叹称美。

近义词

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