哩
拼音
lǐ笔顺
丨 𠃍 一 丨 𠃍 一 一 丨 一 一同音字
读音为lī的字 读音为li的字基础解释
旧表示英制长度单位用字。1977年7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国家标准计量局通知,淘汰“哩”,改用“英里”。详细解释
1. 哩 [li]2. 哩 [lī]3. 哩 [yīnglǐ]
- 哩 [li]
用在陈述句末,表示肯定、猜测、夸张、强调等语气。跟“呢”略同 。
如:还早哩
〈方〉∶用于句中并列成分之后,表示例举,跟“啦”相同 。
如:笔哩,墨哩,都在桌上放着
另见 lī;lǐ
〈助〉
- 哩 [lī]
另见 li
- 哩 [yīnglǐ]
英里的旧称
〈名〉
〈助〉
用在陈述句末,表示肯定、猜测、夸张、强调等语气。跟“呢”略同 。
如:还早哩
〈方〉∶用于句中并列成分之后,表示例举,跟“啦”相同 。
如:笔哩,墨哩,都在桌上放着
另见 lī;lǐ
另见 li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哩-汉语同义词反义词词典[同]呢
咧
哩1ㄌ丨lī1.參見【哩哩囉囉】。2.參見【哩嚕】。哩2˙ㄌ丨li助詞:1.用於句末,表示肯定語氣。[例]大快朵頤真痛快~。2.用於詞或短語後,表示停頓或列舉。與「呀」相同。[例]雞~,鴨~,送禮的東西我都準備好了。3.用於句末,表示持續狀態。[例]他正吃飯~,請你等他一會兒。哩3▲ㄌ丨ˇlǐ▲量詞。英制用於計算長度。1哩為1609公尺。也作「英里」、「邁」。★即「英里」、「邁」。
哩-中華大字典1、哩讀音:力忌切,音吏,寘韻。釋文:
❶語餘聲。見《正字通》。
〔按玉篇無訓。云字出陀羅尼。元時詞曲中助字多用之。今俗語猶多沿用〕。
❷英度名。五千二百八十呎爲一~。約當我三里弱。即五百二十一丈四尺一寸六分。彼言Mile。
哩
(一)lì 《玉篇》力忌切。
词曲中的衬字。清翟灝《通俗編·語辭》:“《丹鉛録》:樂曲‘羊優夷’、‘伊何那’,若今之‘哩囉嗹’、‘唵唵吽’也。”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宫調》卷五:“休將閑事苦縈懷。〔和〕:哩哩囉!”明湯顯祖《南柯記·謾遣》:“隨尊興,哩嗹花囉能堪聽,孤魯子頭嗑得精。”
(二)lī
〔哩哩啦啦〕零零散散或断断续续的样子。如:天空哩哩啦啦下起雪来;客人哩哩啦啦直至中午还没到齐。
(三)li
(1)译音用字。《玉篇·口部》:“哩,出《陀羅尼》。”
(2)语气词。1.用在陈述句末,表示肯定、测度、夸张、强调等语气。元白樸《墻頭馬上》第三折:“〔正旦云〕:還未來哩。”明吾邱瑞《運甓記·揮麈驅車》:“夫人!你敢喜他哩!想着他哩!”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二十章:“这才算真厉害哩。”2.方言。用于句中并列成分之后,表示例举。如:笔哩,墨哩,都在桌上放着。
(四)lǐ(又读yīnglǐ)
“英里”的旧称。
(五)mǎi
〔哩伽塔〕古地名。或以为即《诸蕃志》所载的默伽猎国,故址当在今非洲摩洛哥地区。元汪大淵《島夷志略》有专条记述。
哩㈠口710ㄌㄧlī參見「哩嚕哩嚕」、「哩哩囉囉哩哩囉囉」等條。哩㈡口710˙ㄌㄧli助置於句末,表示肯定的語氣。《京本通俗小說.西山一窟鬼》:「休取笑,若嫁得這個官人,可知好哩!」元.無名氏《衣襖車.第二折》:「你見麼,兀那一個番將,敲冰飲馬哩!」哩㈢口710ㄌㄧˇlǐ名量詞。英美計算長度的單位。一哩等於一千六百零九公尺。今作「英里」。
哩-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哩•li
方助
①跟普通话的“呢”相同,但只用于非疑问句:山上的雪还没有化~。
②用于列举,跟普通话的“啦”相同:碗~,筷子~,都已经摆好了。另见795页lī;799页lǐ;1570页yīnɡlǐ。
哩lǐ
又yīnɡlǐ量英里旧也作哩。另见795页lī;807页•li。
【读音】lǐɡ
【繁体】哩
哩哩啦啦
[scattered;scattered;sporadic;dribbleinandout;stragglealong]稀疏、分散、时断时续的样子
开会时间已到,但厅内哩哩啦啦才来了几个人
哩哩罗罗
[verboseandunclearinspeech;ramblingandindistinctinspeech;mumbleaway;talkendlessly][口]∶形容说话罗唆,口齿不清
哩溜歪斜
[crooked;askew;shapelessandtwisted]∶歪歪扭扭;不正
他的字写得哩溜歪斜的
[(ofwalking)notsteady]∶[走路]左右摇摆
这个醉汉哩溜歪斜的走过来
哩〈助〉
用在陈述句末,表示肯定、猜测、夸张、强调等语气。跟“呢”略
哩lī[哩哩啦啦]零零散散或断断续续的样子:雨~~啦啦地已下了三天。水管漏了,~~啦啦洒了遍地的水。
────────────────—
哩lǐ英美长度单位名称,现作"英里"。一英里等于3.218市里,合1609米。
────────────────—
哩li助词。同"呢":她来了~。好~,走吧。
────────────────—
哩lì1.词曲中的衬字。2.佛教密咒的译音字。
────────────────—
哩yīng1.英语mile的译名。英里。英美制长度单位,一英里合1.6093公里。
哩
【丑集上】【口字部】 哩
★【玉篇】力忌切,音吏。出陀羅尼。【正字通】語餘聲。
◎又【正字通】音里。元人詞曲,借爲助語。
★又【正字通】明制,冬至日,賜諸臣甜食一盒,凡七種,一松子海哩𠿨。鄭以偉曰:𠿨字諸字書俱不載,今亦不識海哩𠿨爲何物。○按五音《集韻》又莫六切,音目,楚人謂欺爲哩𣐉,乃嚜字之譌。互詳嘿嚜二字註。
哩lī
见〖哩哩啦啦〗、〖哩哩啰啰〗。另见799页lǐ;807页•li;1570页yīnɡlǐ。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lǐ
1、[哩啦]lǐ lā
稀疏、分散、时断时续的样子。
2、[哩罗]lǐ luó
形容说话啰唆,口齿不清。
3、[啰哩]luō lǐ
古代少数民族名。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谈献四·秦襄毅公年谱》:“秦州 有 囉哩 户,乃 回回 别种……予访得 清水、秦安 等县,亦有 囉哩,乃移文各县,令其共为婚姻。”
4、[嘘哩]xū lǐ
象声词。
5、[唔哩]ńg lǐ
方言。我们。
6、[离哩连]lí lǐ lián
曲的和声。
7、[都哩姓]dū lǐ xìng
都哩姓源于满族,出自明朝时期黑龙江女真都哩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8、[公古哩]gōng gǔ lǐ
清 代 廓尔喀 舞者所用的一种乐器名。以铜铃五十枚为一串,每人两串,各系于股,舞时腾踔出声。
9、[啊哥哩]ā gē lǐ
客家方言词,发音同普通话,一般为小孩在哥面前讨饶或者撒娇等特殊情况的时候对哥的称呼,啊哥 是哥的意思。
10、[噼哩啪啦]pī lǐ pā lā
1.亦作“噼里啪啦”。亦作“噼嚦啪啦”。形容连续不断的爆裂、拍打或东西撞击等的声音。 2.形容说话干脆、爽直,铿锵有力。
11、[嘁哩喀喳]qī lǐ kā chā
形容说话做事干脆、利索。
12、[扑哩扑剌]pū lǐ pū là
象声词。形容物体连续落地声。
13、[呜哩哇啦]wū lǐ wā lā
1.象声词。多形容喧嚷声。《小说选刊》1981年第7期:“青年们呜哩哇啦,列举了一河滩事实。” 2.形容听不明白的话语。如:他呜哩哇啦讲了一通,我们也不知他说了些什么。
14、[唧哩咕噜]jī lǐ gū lū
象声词。
15、[吡哩叭喇]bǐ lǐ bā lǎ
象声词。
16、[噜哩噜苏]lū lǐ lū sū
方言。言语絮叨。沪剧《罗汉钱》第一幕第一场:“听 五婶 噜哩噜苏说一阵,不由我心里暗思忖。”
17、[伊哩乌卢]yī lǐ wū lú
象声词。拟含糊的语音。
18、[唏哩哗啦]xī lǐ huā lā
象声词。
19、[咿哩呱喇]yī lǐ guā lǎ
1.象声词。形容大声说话。
20、[咭哩咕哝]jī lǐ gū nóng
形容低声说话。
21、[哩嗹啰嗹]lǐ lián luō lián
犹叽哩咕噜。形容说话不清楚。
22、[剌登哩登]là dēng lǐ dēng
信口哼唱声。
23、[劈哩叭啦]pī lǐ bā lā
象声词。
24、[哆哩哆嗦]duō lǐ duō suo
哆嗦。老舍《赵子曰》第二二:“莫大年 脸也是雪白,哆哩哆嗦的说:‘快走!’”孙犁《白洋淀纪事·像片》:“我们哆哩哆嗦在那里照像,他们站在后面拿枪刺逼着哩!”
25、[哔哩礴喇]bì lǐ bó lǎ
象声词。
li
1、[劈哩啪啦]pī li pā lā
象声词。欧阳予倩《孔雀东南飞》第七场:“我母亲就常常骂我,说我讲起话来劈里啪啦好象打算盘。”《小说选刊》1981年第6期:“脑袋里嗡嗡地,尽是大会场上劈哩啪啦的掌声。”
2、[着哩]zhe li
着呢。
3、[楛哩]kǔ li
又叫做葵嘞是旧时北京、河北、河南一带的民间饭食。
4、[嘀哩咕噜]dí li gū lū
1.形容东西滚动及其声音。如:筐子倒了,里面的苹果嘀哩咕噜滚了一地。如:楼上在弄什么,嘀哩咕噜这么响? 2.形容急促慌乱的跑动。2.形容快而听不明白的话语。如:他嘴里嘀哩咕噜的,别人也不知他说些什么。
5、[哩溜歪斜]li liū wāi xié
左右摇摆。
6、[嗶哩礴喇]bì li bó lǎ
象声词。《金瓶梅词话》第十八回:“你只顾嘴头子嗶哩礴喇的。”
7、[哩哩罗罗]li li luō luō
词语解释◎ 哩哩罗罗 ∶形容说话罗唆,口齿不清
lī
1、[哩哩啦啦]lī li lā lā
〈口〉(形)形容零零散散或断断续续的样子:大事小事,~没个完。
2、[吱哩哇啦]zī lī wā lā
象声词。形容大声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