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
拼音
hā笔顺
丨 𠃍 一 丿 ㇏ 一 丨 𠃍 一同音字
读音为hā的字 读音为ha的字基础解释
1.张口呼气。2.拟声词。笑声。3.叹词。表示满意。4.稍微弯着。详细解释
〈动〉
(形声。从口,合声。( shà)本义:以唇啜饮。同“歃”)
张口呼气 。
如:哈气(哈气,张口呼气);哈什(哈欠);哈哧(喷嚏)
〈动〉
身子略弯,以此表示礼貌(不及鞠躬郑重) 。
如:点头哈腰
〈名〉
口
臾儿、 易牙, 淄 渑之水合者,尝一哈水而甘苦知矣;故圣人之论贤也,见其一行而贤不肖分矣。——《淮南子·汜论训》
〈叹〉
——表示满意、惊喜或赞叹 。
如:哈,丰收在望!哈,真有两下子;哈呀(叹词。表惊讶、惋惜)
〈象〉
笑声 ,表示得意或满意,大多叠用
黄檗哈哈大笑。——道原《景德传灯录》
〈形〉
鱼很多的样子
哈,鱼多貌。——《玉篇》
马虎 。
如:哈沓(糊涂;马虎);哈答(马虎;随便)
另见 hǎ;hà
〈形〉
蠢;傻 。
如:哈话(傻话;丢人话);哈达(马虎,随便)
〈动〉
呵斥
姐姐不用哈我,哈我我也是说。——《儿女英雄传》
另见 hā;hà
另见 hā;hǎ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哈哈-中華語文大辭典哈哈ㄏㄚ ㄏㄚhāhā1.擬聲詞。模擬笑聲。[例]笑~│~大笑。2.嘆詞。用以表示高興或憤怒。[例]~!中獎了│~!好大的膽子,竟敢敬酒不吃吃罰酒。
哈哈-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哈哈hā•ha
名见234页〖打哈哈〗。
哈哈ㄏㄚ ㄏㄚhā hā①狀聲詞。形容笑聲。《紅樓夢》第二九回:「張道士先哈哈笑道:『無量壽佛!』」②表示喜或怒的驚嘆詞。如:「哈哈!你竟敢違背我,莫非你膽子變大了?」
哈哈-汉语大词典哈哈1.大笑声。
●《水浒传》第三一回:“武松讨面镜子照了,也自哈哈大笑起来。”
●《红楼梦》第二四回:“只见秋纹碧痕唏唏哈哈的笑着进来。”
●曹禺《北京人》第一幕:“小柱儿站在门口也哈哈不止。”
2.常与“打”连用,谓开玩笑。
●老舍《骆驼祥子》九:“﹝虎妞﹞半恼半笑,假装不甚在乎的样子打了句哈哈。”
●管桦《二十八宿》:“别拿我们打哈哈啦。”
3.叹词。表示得意。
●鲁迅《野草·死火》:“哈哈!你们是再也遇不着死火了!”
●梁斌《播火记》三四:“哈哈!看咱这暴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
【哈₂哈₂】笑聲。景德傳燈錄十二 臨濟禪師:“黃蘖哈哈大笑。”
哈-中華語文大辭典哈1ㄏㄚhā1.張口呼氣。[例]~氣。2.〈口〉彎。[例]~腰。3.崇拜、迷戀某時尚文化。[例]~日|~韓。4.擬聲詞。模擬笑聲(多疊用)。[例]~~大笑。5.嘆詞。表示得意或驚喜。[例]~!這回我可贏了。6.姓。哈2ㄏㄚˇhǎ1.斥責。[例]~他一頓。2.用於音譯,如「哈達」(藏語音譯)、「哈巴狗」。3.姓。哈3ㄎㄚkāㄏㄚhā參見【哈喇呢】。哈4ㄏㄚhāㄏㄚˋhà參見【哈士蟆】。
哈-中華大字典1、哈讀音:鄂合切,音楰,合韻。釋文:
❶魚動口貌。見《正字通》。
❷魚多貌。見《玉篇》。
2、哈讀音:色洽切,音喢,洽韻。釋文:
❶以口歃飮。《淮南氾論》:嘗一~水而甘苦知矣。
❷姓也。楊愼希姓有~永森。今湖北猶有此姓。
3、哈讀音:舉下切,音賈,馬韻。釋文:外國姓。見《正字通》。
〔按梵書。~讀遏哇翻〕。
4、哈讀音:遏哇切,音蝦,麻韻。釋文:
❶~~。笑也。《廣雅釋訓》。唏唏、㗿㗿。笑也。肹肹、卽~~。
❷~密。古西戎地。漢爲伊吾廬地。明置~密衞。淸隸甘肅。後改屬新疆。卽今新疆~密縣。
〔又〕:齊齊~爾。~爾濱。均屬滿洲境。
❸~喇。西洋呢之一種。物質較美。
5、哈讀音:呼合切,音盘,合韻。釋文:同欱。大歠也。見《集韻》。
〔按六書故云。呷、大歠也。別作~。是則~卽呷。又通欱也〕。
6、哈讀音:曷閤切,音合,葛合切,音閤,託合切,音榻,合韻。釋文:
❶同仟。食也。見《集韻》。
❷麻~。州名。明置。淸因之。屬貴州都匀府。卽今貴州麻~縣。〔據歷代地理志韻編今釋。收入合韻〕。
7、呵讀音:虎何切,音訶,歌韻。釋文:
❶責也。《漢書食貨志》:縱而弗~虖。
〔按玉篇云。與訶同〕。
❷怒也。《史記李廣傳》:霸陵尉醉。~止廣。
❸相~呼也。《山海經南山經》:靑邱之山有鳥焉。其音若~。
〔注〕:如人相~呼聲。
❹曲也。《管子君臣》:從其欲~而勝之。
❺吹氣溫之也。〔蘇軾詩〕:夜寒手凍無人~。
❻笑聲也。〔范成大詩〕:不滿一笑~。
〔又〕:~~。笑也。見《廣雅釋訓》。
❼導也。行辟人也。〔韓愈文〕:武夫前~。從者塞途。
❽~㗵。掩鬱不明貌。《文選木華賦》:~㗵掩鬱。
❾阿~。俗語。《十六國春秋傷陳安歌》:阿~。嗚呼奈子何。嗚呼阿~。奈子何。
8、呵讀音:寒歌切,音何,歌韻。釋文:
❶譙~、責讓也。《史記衞綰傳》:景帝立、歲餘不譙~綰。《索隱》:譙~、音誰何。猶借訪也。一曰譙~者、責讓也。不譙~者。言不嗔責衞綰也。
❷通何。《漢書賈誼傳》:故其在大譴大何之域者。
〔注〕:師古曰。何、問也、
9、呵讀音:許箇切,音肹,箇韻。釋文:
❶噓氣也。見《廣韻》。
❷責也。見《集韻》。
10、呷讀音:迄甲切,音䛅,洽韻。釋文:
❶吸~也。見《說文》。《段注》:海賦。猶尙呀~。餘波獨湧。李善曰。呀~。波相吞之貌。
〔按說文長箋云。吸而㱃曰~。甲有歛藏義〕。
❷飮也。〔周曇詩〕:一~村漿與隻雞。
❸~~。鴨聲也。《埤雅》:鵲鳴唶唶。鴨鳴~~。
❹喤~。眾聲也。《文選左思賦》:諠譁喤~。
❺噏~。衣裳張起之貌。《史記司馬相如傳》:噏~萃蔡。
11、喝讀音:乙芥切,音噎,於邁切,音餲,卦韻。釋文:
❶㵣也。見《說文》。《段注》:疑當作㵣音也。今脫音字耳。子虛賦。榜人歌聲流~。郭璞云。言悲嘶也。
❷啼聲幽也。《論衡氣壽》:兒生。號啼之聲鴻朗高暢者壽。嘶~溼下者夭。
❸陰~。猶噎塞也。《後漢竇憲傳》:憲陰~不得對。
12、喝讀音:許葛切,音暍,曷韻。釋文:
❶訶也。《晉書劉毅傳》:裕厲聲~之。卽成盧。
❷嚇也。《國策趙策》:橫人日夜務以秦權恐~諸侯。以求割地。
❸呼也。《舊唐書職官志》:典儀掌殿上贊~之節。
〔按通雅禮儀云。在軍鳴騶。宋謂之~。又曰腰~〕。
❹啞也。《崔本莊子庚桑楚》:終日嘷而嗌不~。
❺嘶也。《文選謝莊誄文》:~邊蕭於松霧。
❻大呵出聲也。《素問生氣通天論》:煩則喘~。
❼聲之幽也。〔戴若思詩〕:笳繁響還~。
❽猶鳴也。《宋祁筆記》:蜩蟧~秋。
❾俗作用飮義。如~茶~酒。
13、喝讀音:邱蓋切,音磕,泰韻。釋文:聲也。鄖或作~。見《集韻》。
14、欱讀音:呼合切,音㾑,合韻。釋文:
❶歠也。見《說文》。《段注》:~、與吸意相近。與歕爲反對。東都賦。~野歕山。
❷翕也。《文選張衡賦》:~灃吐鎬。
❸歛受之意。《文選張衡賦》:總括趨~。箭馳風疾。
〔注〕:言江海歛受諸水。故總括而趨之。
15、欱讀音:迄洽切,音㰰,洽韻。釋文:嘗也。見《集韻》。
16、歃讀音:色洽切,音喢,洽韻。色輒切,音萐,葉韻。釋文:
❶歠也。見《說文》。《段注》:歠者、㱃也。凡盟者~血。
❷挑謂之~。《儀禮有司徹》:二手執~。
❸通喢。《穀梁桓三年傳注》:不~血。《釋文》:本又作喢。
❹通唼。《漢書王陵傳》:始與高帝唼血而盟。
〔注〕:唼、小歠也。
〔按說文。~、歠也。是唼與~通〕。
17、歃讀音:迄洽切,音憛,洽韻。釋文:竬或字。《集韻》:竬。嘗也。或作~。
18、帍讀音:虛加切,音岈,麻韻。釋文:身偃皃。見《集韻》。
19、仟讀音:托合切,音錔,曷閤切,音合,葛合切,音閤,合韻。釋文:食也。見《玉篇》。
20、仟讀音:轄夾切,音洽,洽韻。釋文:盡內口中也。見《集韻》。
哈hà
见[哈巴]、[哈士蟆]、[哈什蚂]。另见505页hā;505页hǎ。
哈㈠口69ㄏㄚhā動①張口舒氣。如:「哈氣」、「哈欠」。《浮生六記.卷二.閒情記趣》:「捉鴨開口哈之,婢嫗偶釋手,鴨顛其頸作吞噬狀,驚而大哭。」②彎。如:「鞠躬哈腰」。狀形容笑聲。如:「哈哈大笑」。歎表得意或滿意。如:「哈!這下你慘了。」名姓。如明代有哈銘。哈㈡口69ㄏㄚˇhǎ參見「哈巴哈巴」條。哈㈢口69ㄎㄚkā參見「哈喇哈喇」條。
哈-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哈²(ਉï܉hā
口动往下弯(腰):点头~腰丨别~着腰走路。另见505页hǎ;505页hà。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hā
1、[哈气]hā qì
1.张口呼气:把手放在嘴边哈了口气。 2.张口呼出来的气。 3.指凝结在玻璃等上面的水蒸气。
2、[哈欠]hā qian
困倦时嘴张开,深深吸气,然后呼出,是血液内二氧化碳增多,刺激脑部的呼吸中枢而引起的生理现象:打~。
3、[哈腰]hā yāo
1.弯腰:一~把钢笔掉在地上了。 2.稍微弯腰表示礼貌(不及鞠躬郑重):点头~。
4、[哈哈大笑]hā hā dà xiào
形容非常开心。
5、[哈哈]hā ha
1.〈拟〉笑声。2.〈叹〉表示得意或满意。
6、[嘻哈]xī hā
嘻哈是一种诞生于美国贫民区街头的一种文化形式,一般的说法认为它诞生于美国纽约布朗克斯。
7、[哈拉]hā lā
吹牛,说大话,说一些不靠谱的话。也是聊天的意思。
8、[哈罗]hā luo
用在熟人之间表示问候,或在电话上回答对方,或表示惊讶。
9、[米哈]mǐ hā
见“米罕”。
10、[啊哈]ā hā
1.表示语气的叹词。 2.表示惊喜。 3.表示恍然大悟。 4.表示满意。
11、[哈喇]hā la
1.食油或含油食物日久味道变坏:~味儿。点心~了,不能吃了。 2.杀死(多见于早期白话)。
12、[马哈]mǎ hā
兽名。
13、[哈啰]hā luó
见“哈罗”。
14、[哈蒂]hā dì
ORX-007 哈蒂是在格利普斯战争期间由奥克兰NT研究所根据前吉恩军NT专用MA——MAN-03布劳·布罗开发的新型强化人用MA。“Hati”之名源于北欧神话中魔狼芬里尔其中一个儿子,在神话中他一直追赶装着月亮的马车,直到诸神的黄昏时将月亮吞下造成月食,同时也有“憎恨”的意思。
15、[苏哈]sū hā
指小孩。
16、[达哈]dá hā
羊毛朝外的山羊皮外套。
17、[哈那]hā nà
蒙古包的结构。
18、[哈水]hā shuǐ
和“喝水”同样的意思。
19、[哈答]hā dá
1.亦作“哈荅”。马虎;随便。 2.厮混。
20、[哈屯]hā tún
见“哈敦”。
21、[哈剌]hā là
见“哈喇”。
22、[干哈]gàn hā
“干什么”,也可以理解为“什么事”“怎么了”。
23、[吸哈]xī hā
谓张大嘴贪馋地吸。
24、[哈唎]hā lì
"蜃。传说中的蜃能吐气成楼台形状。
25、[哈酒]hā jiǔ
喝酒。
26、[妆哈]zhuāng hā
捧场;喝采。
27、[哈怂]hā sǒng
这个词原是甘肃,宁夏,陕西特有的常用方言,是目前流行的损人语,大意为坏蛋的意思,“哈”就是坏,“怂”含有蔑称的意思,指的是“这个人”。
28、[呼哈]hū hā
1.谓呼吸吞吐。 2.象声词。形容喘息声等。
29、[哈话]hā huà
傻话;丢人话。
30、[哈哧]hā chī
1.喷嚏。 2.象声词。急促喘气声。
31、[哈沓]hā tà
糊涂;马虎。
32、[拉哈]lā hā
原始的混沌之海的支配者。
33、[哈耸]hā sǒng
坏蛋,不务正业的人。
34、[哈哒]hā dā
见“哈达”。
35、[哈号]hā hào
清 代京师中巡逻兵卒报晓。
36、[哈呀]hā yā
叹词。表惊讶、惋惜。张天翼《春风》:“哈呀,何必动气呢。”柳杞《好年胜景》:“我几岁?哈呀,我也记不起来啦。”
37、[山哈]shān hā
畲族自称“山哈”,意为居住在山里的客人,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汉字。
38、[哎哈]āi hā
叹词。
39、[哈依]hā yī
“是的”、”好的“。一般只表示认定、断定、承认、接受、OK时的一种状态;肯定的意思,有时也是口气助词。
40、[哈幸]hā xìng
傻傻的,有点笨笨的。
hǎ
1、[哈达]hǎ dá
藏语音译词。藏族和部分蒙古族人民在敬神以及欢迎、馈赠等日常礼节交往上使用的丝巾。赠送哈达是表示敬意和祝贺。
2、[哈巴狗]hǎ ba gǒu
也叫巴儿狗、狮子狗。一种体小、腿短、毛长,供玩赏的狗。常用来喻指温顺的奴才。
3、[哈叭狗]hǎ bā gǒu
1.亦作“哈巴狗”。一种体小、毛长、腿短,可供玩赏的狗。俗称狮子狗或巴儿狗。 2.比喻卑顺的奴才。
4、[哈利油]hǎ lì yóu
哈利油就是看了某人做的某种好心的愚蠢事情,又好气又好笑,无可奈何,想责备又不能责备的时候,说:“你是个哈利油。”简单来说,哈利油就是宛如智障的意思。
5、[大马哈鱼]dà mǎ hǎ yú
大麻哈鱼。
hà
1、[哈什]hà shí
哈欠。
2、[哈士蟆]hà shi má
满语音译词。也译作哈什蚂。两栖动物。蛙的一种。体长6—7厘米,背面土黄色,有黄色和红色斑点。分布于中国东北、西北等地。干燥体和雌蛙输卵管的干制品,中医用作养阴药。
3、[呀哈巴拉]yā hà ba lā
一种较古老的民间曲调。
4、[哈巴二峰]hà ba èr fēng
金子之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