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hǒu

笔顺

𠃍
“口”上宽下窄,大小适中。“孑”横撇短小,竖钩弯曲自然,提画从中部穿出。右边竖弯钩圆转自然,钩尖朝上,钩底宜平。

同音字

读音为hǒu的字 读音为hou的字

基础解释

1.(猛兽)大声叫:牛~。狮子~。 2.发怒或情绪激动时大声叫喊:狂~。大~一声。 3.(风、汽笛、大炮等)发出很大的响声:北风怒~。汽笛长~了一声。 4.姓。

详细解释

〈动〉

  1. (形声。从口,孔声。本义:[野兽]大声叫)

  2. 同本义

    吼,声也。——《广韵》

    又如:虎吼;狮子吼;大炮一再地吼

  3. 人因愤怒或情绪激动而大声呼喊 。

    如:吼咤(大声怒喝);吼怒(怒极而大声咆哮);吼喊(大声叫喊);吼号(大声哀号)

  4. 风、雷等发出的巨响 。

    如:吼啸(呼啸;发出巨响);吼沫(发出巨响的激流浪花);吼雷(打响雷,雷鸣)

  5. 〈方〉∶叫,呼唤 [人]

    意马,吼你大大去。——《秧歌剧选》

〈名〉

  1. 虹谓之吼。——明· 李翊《俗呼小录》

  2. 哮喘病 。

    如:吼儿病;吼疾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吼-中華語文大辭典

吼ㄏㄡˇhǒu1.(猛獸)大聲叫。[例]獅〜。2.發怒或情緒激動而大聲喊叫。[例]厲〜∣大〜大叫。3.泛指發出巨大聲響。[例]浪〜風號∣風〜馬嘶∣北風怒〜。4.姓。

吼-漢語大字典


hǒu 《廣韻》呼后切,上厚曉。又呼漏切。
(1)人因愤怒或情绪激动而大声呼喊。《集韻·ࠪ˩߻》:“吼,厚怒聲。”又《ࠊѩ߻》:“吼,厚怒也。”《後漢書·鄧禹傳附鄧訓》:“至聞訓卒,莫不吼號。”王达强《狱中题壁诗》:“我三歌兮歌声吼,怒掷头颅报国仇。”王进喜《大庆战歌》:“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
(2)兽类大声鸣叫。《玉篇·口部》:“吼,牛鳴也。”《後漢書·循吏傳·童恢》:“一虎低頭閉目,狀如震懼,即時殺之。其一視恢鳴吼,踴躍自奮。”唐杜甫《復陰》:“江濤籬岸黄沙走,雲雪埋山蒼兕吼。”《三國演義》第四十二回:“病體樵夫,難聽虎豹之吼。”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二部二十四:“牛马欢蹦乱跳、嘶鸣、吼叫,闹成一片。”又泛指自然界发出的巨大声响。唐李賀《贈陳商》:“天眼何時開,古劍庸一吼。”宋陸游《霜風》:“十月霜風吼屋邊,布裘未辦一銖綿。”清魏源《盤山紀游》:“干霄千石奮,噴雪萬泉吼。”
(3)虹的俗名之一。明李翊《俗呼小録》:“虹謂之吼。”
(4)传说中的一种形状像兔的怪兽名。清阮葵生《茶餘客話》卷二十:“明弘治己未六月,西番貢獅一,又畜二小獸,名曰吼,形類兔,兩耳尖小,長尺餘。獅作威時,牽吼視之,獅畏伏,蓋吼溺著體即腐也。吼猖獗,又畏雄鴻,引吭高鳴,吼亦畏伏。”
(5)方言。呼唤(人)。《秧歌剧选·华纯〈大家好〉》:“意马,吼你大大去。”又:“你就说我吼他有事哩!”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第六十七回:“(伪村警)吓得大叫一声,跑回去就吼人。一时伪人员们都爬起来,披上衣服跑到门外。”

吼-中国神话大词典


兽名。明陈继儒《偃曝馀谈》卷上:“弘治中西番贡人狮(各)一,番人长与之相守,夜则同宿于木笼中。又畜二小兽,名曰吼,形类兔,两耳尖长,仅长尺余。狮作威时,则牵吼视之,狮畏服不敢动,盖吼溺着体即腐。”按此兽性态,类《十洲记》所记猛兽。又别有兽名犼者,性态均与此异。参见“犼”(167页)、“猛兽”(297页)。

吼-中華大字典

1、吼讀音:許后切,音㸸,有韻。許候切,音蔻,宥韻。釋文:
❶牛鳴也。見《玉篇》。
❷虓聲。《後漢童恢傳》:一虎低頭閉目。狀如震懼。卽時殺之。其一視恢鳴~。踊躍自奮。
❸厚怒聲。〔蘇軾詩〕:忽聞河東獅子~。〔今假以喩妻悍〕。
2、呴讀音:匈于切,音訏,虞韻。釋文:
❶張口出氣也。《漢書王褒傳》:~噓呼吸如僑松。
❷噓吹之也。《淮南俶眞》:陰陽所~。
❸溫也。《老子》:或~或吹。
❹呵也。《國策燕策》:~籍叱咄。則徒隸之人至矣。
❺~~。言語順也。《漢書東方朔傳》:愉愉~~。無益於主上之治。
3、呴讀音:呼侯切,音齁,尤韻。釋文:喉中聲也。見《集韻》。
4、呴讀音:許后切,音㸸,有韻。釋文:嗥也。《文選郭璞賦》:湓流雷~而電激。
5、呴讀音:火羽切,音詡,麌韻。釋文:吹也。《漢書中山靖王傳》:夫眾~漂山。
6、呴讀音:吁句切,音昫,遇韻。釋文:
❶吐沫也。《莊子天運》: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以溼。相濡以沫。
❷~諭。溫恤也。《淮南原道》:~諭覆育。
7、呴讀音:俱侯切,音鉤,尤韻。釋文:匈奴王名。《史記匈奴傳》:立右賢王~犂胡爲單于。
8、呴讀音:居候切,音遘,宥韻。釋文:同雊。鳴也。《史記殷本紀》:有飛雉登鼎耳而~。
9、吽讀音:五侯切,音齵,尤韻。釋文:犬鬭也。《漢書東方朔傳》:狋~牙者。兩犬爭也。
10、吽讀音:於今切,音陰,侵韻。許后切,音㸸,有韻。釋文:同吼。牛鳴也。見《玉篇》。
11、吽讀音:讀若轟。梵語。奮怒聲。文从訶从伊省。象風積極而出也。佛經金剛祕咒多用之。釋文:

吼-康熙字典


【丑集上】【口字部】 吼
★【廣韻】呼后切【集韻】【韻會】【正韻】許后切,𠀤音㸸。【玉篇】牛鳴也。【增韻】虓聲。【後漢·童恢傳】一虎低頭閉目,狀如震懼,卽時殺之,其一視,恢鳴吼踊躍自奮。【梵書·大智論】辟如獅子,百獸之王,爲小蟲吼,則爲衆所笑。【玉篇】亦作吽。【廣韻】亦作呴。
★又【廣韻】呼𠼇切【集韻】【韻會】【正韻】許𠋫切,𠀤音蔲。【廣韻】聲也。
◎又【集韻】【類篇】厚怒聲。本作㖃。○按《玉篇》《廣韻》吼、㖃分載,音義各別。《集韻》《類篇》非。考證:〔【後漢·童恢傳】一虎低頭閉目,狀如震懼,卽時殺之,其一視,恢鳴吼𠳀躍自奮。〕 謹照原文𠳀躍改踊躍。

吼-中草药辞典

【读音】hǒu
【繁体】吼
喉〈名〉
喉头[larynx;throat]
喉,咽也。――《说文》
喉咽者,量肠之府也。――《后汉书·马融传》
断其喉。――唐·柳宗元《三戒》
又如:喉吻(喉头与嘴唇);喉头气(因生气发怒而感到喉头憋闷);喉韵(饮茶后喉头产生的甘爽的回味)
喻要害之地;交通要道[strategicpassage]。如:喉吭(犹咽喉。也喻交通要道);喉嗉(咽喉和食道。借指生命);喉衿(喻要害之地;也喻纲领,要领)
吼hǒu
⒈兽大声叫:狮~。
⒉人在情绪激昂或愤怒时发出的巨大声音:人民的~声。战士怒~。
⒊泛指很大的声音:狂风~。

吼-汉语大词典

吼h?u
ㄏㄡˇ
〔《广韵》呼后切,上厚,晓。〕
〔《广韵》呼漏切,去候,晓。〕
亦作“吽”。
1.谓猛兽大声鸣叫。
●《后汉书·循吏传·童恢》:“一虎低头闭目,状如震惧,即时杀之。其一视恢鸣吼,踊跃自奋,遂令放释。”
●《南齐书·高逸传·顾欢》:“在鸟而鸟鸣,在兽而兽吼。”
●唐杜甫《复阴》诗:“江涛簸岸黄沙走,云雪埋山苍兕吼。”
●明宋濂《赠刘俊民先辈》诗:“不觉疾声呼,有若熊虎吼。”
●巴金《狮子》:“狮子饿了的时候,它会怒吼起来。”
2.谓人在情绪激动时大声叫喊。
●《水浒传》第三八回:“李逵听了大怒,吼了一声……骂道:‘好汉便上岸来。’”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一四五:“径山一疏吼寰中,野烧苍凉吊达公。”
●王进喜《大庆战歌》:“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
参见“吼号”。
3.谓风、雷等发出巨响。
●唐杜甫《将适吴楚留别章使君》诗:“波涛未足畏,三峡徒雷吼。”
●宋梅尧臣《两日苦风思江南》诗:“摆磨万木声,朝吼暮不止。”
●元张宪《神弦曲》之六:“古壁空廊闻履声,繁弦嘈杂社鼓吼。”
●光未然《黄河大合唱》七:“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
4.叫;呼唤。
●柳青《铜墙铁壁》第六章:“兰英刚刚掠回柴去预备生火,听见是吼她,就跑出大门来了。”
●张初元《芦芽山下》:“﹝他们﹞串通起来开会,而且还把一些有糊涂思想的群众也吼了去。”
5.谓宣讲佛法。佛经称佛说法如狮子吼,远近皆闻,慑伏一切。
●南朝梁沈约《释迦文佛像铭》:“积智成明,积因成业;能仁爽感,将吼妙法。”
6.哮喘病。参见“吼疾”、“吼儿病”。
7.指虹。
●明李翊《俗呼小录》:“虹谓之吼。”

吼-辞源3

【吼】7画 6201·0 hǒu  ㄏㄡˇ  呼后切,上,厚韻,曉。人或獸大聲叫。後漢書十六 鄧禹傳附子 訓:“至聞 訓卒,莫不吼號。”唐 杜甫 杜工部草堂詩箋三五 復陰:“江濤簸岸黃沙走,雲雪埋山蒼兕吼。”

吼-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吼口47ㄏㄡˇhǒu動①猛獸大聲的叫。如:「河東獅吼」。《晉書.卷四三.王戎傳》:「猛獸在檻中,虓吼震地。」唐.杜甫〈復陰〉詩:「江濤簸岸黃沙走,雲雪埋山蒼兕吼。」②因憤怒或情緒激動而大聲叫喊。如:「大吼大叫」。《南史.卷八〇.賊臣傳.侯景傳》:「醜徒數萬,同共吹脣,唱吼而上。」③自然界發出巨響。如:「北風怒吼」。唐.岑參〈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詩:「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宋.王庭珪〈和周秀實田家行〉:「大臣鼻息如雷吼,玉帳無憂方熟眠。」

吼-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吼hǒu
①动(猛兽)大声叫:牛~|狮子~。
②动发怒或情绪激动时大声叫喊:狂~|大~一声。
③动(风、汽笛、大炮等)发出很大的响声:北风怒~|汽笛长~了一声。
④(Hǒu)名姓。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hǒu

1、[吼叫]hǒu jiào

大声叫:狮子~着扑上去。人们愤怒地~起来。

2、[狂吼]kuáng hǒu

大声吼叫。

3、[吼声]hǒu shēng

吼叫声或大的呼喊声:~震天。

4、[怒吼]nù hǒu

猛兽发威吼叫。比喻大风、急流发出巨大声响。也比喻受压迫者起来斗争的巨大声势:海水~。

5、[大吼]dà hǒu

吼叫得比还响。

6、[嘶吼]sī hǒu

大声的叫喊,咆哮。

7、[狮吼]shī hǒu

见“狮子吼”。

8、[呼吼]hū hǒu

1.呼啸北风呼吼。 2.吼叫猛虎呼吼。

9、[哮吼]xiào hǒu

1.野兽吼叫。 2.泛指大声喊叫。 3.指器物发出声响。 4.谓声威震慑。 5.病症名。

10、[气吼]qì hǒu

发怒吼叫。

11、[吼咤]hǒu zhà

大声怒喝。

12、[吼沫]hǒu mò

发出巨响的激流浪花。

13、[吼啸]hǒu xiào

大声呼啸。

14、[吼骂]hǒu mà

大声叫骂。

15、[吼掷]hǒu zhì

咆哮跳跃。

16、[吼駡]hǒu mà

大声叫骂。华山《鸡毛信》:“海娃 刚刚把‘头羊’抱住,小胡子忽然吼骂起来:‘八个呀路!’”

17、[吼怒]hǒu nù

即怒吼。

18、[鸣吼]míng hǒu

吼叫。

19、[吼号]hǒu hào

大声哀号。

20、[啸吼]xiào hǒu

长声吼叫。明 蒋一葵《长安客话·黍谷山》:“洞口风声啸吼,风气凛烈,虽盛暑人不敢迫。”《诗刊》1978年第4期:“我仿佛听到无数虎狼的啸吼,接着又是一阵轰然巨响的雷声。”

21、[鲸吼]jīng hǒu

1.旧谓鲸鱼吼叫。比喻涛声。唐 林宽《送人归日东》诗:“波翻夜作电,鲸吼昼为雷。” 2.比喻钟声洪亮。宋 陆游《泰州报恩光孝禅寺最吉祥殿碑铭》诗:“劫火不能坏鸿鐘,雷震鲸吼声隆隆。”元 丁鹤年《题建昌王子中桥亭八景》诗:“疎鐘鲸吼霜华重,长笛龙吟月色虚。”

22、[挂吼]guà hǒu

出虹。

23、[海吼]hǎi hǒu

见“海啸”。

24、[吼疾]hǒu jí

哮喘病。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霍生》:“王 尽力极奔,肺叶开张,以是得吼疾,数年不愈焉。”何垠 注:“吼,哮喘也。”

25、[鼍吼]tuó hǒu

鼍吼叫。

26、[吼雷]hǒu léi

打响雷,雷鸣。

27、[吼鸣]hǒu míng

吼叫。

28、[吼喊]hǒu hǎn

大声叫喊。

29、[喷吼]pēn hǒu

(马)吐气长鸣。

30、[呕吼]ǒu hǒu

象声词。野兽嗥叫声。

31、[阚吼]kàn hǒu

吼叫。

32、[叫吼]jiào hǒu

大声吼叫。

33、[吼隆]hǒu lóng

象声词。形容剧烈震动的声音。

34、[震吼]zhèn hǒu

怒吼。

35、[狮子吼]shī zi hǒu

1.佛教语。比喻佛菩萨说法时震慑一切外道邪说的神威。见《维摩经·佛国品》。 2.泛指传经说法。 3.喻悍妻怒骂之声。

36、[突地吼]tū dì hǒu

唐 代的一种残酷刑具。

37、[吼儿病]hǒu ér bìng

哮喘病。明 汤显祖《牡丹亭·腐叹》:“可怜辜负看书心,吼儿病年来迸侵。”

38、[吼天氏]hǒu tiān shì

风的异名。

39、[吼生铜]hǒu shēng tóng

谓剑鸣。

40、[急吼吼]jí hǒu hǒu

性急慌忙的样子。

近义词

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