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
拼音
tūn笔顺
一 一 丿 ㇏ 丨 𠃍 一两横平行,稍短,撇捺开张。“口”大小适中,上宽下窄。上下中心对齐,重心安稳。
同音字
读音为tūn的字 读音为tun的字基础解释
1.不嚼或不细嚼而咽入:~吐。~咽。~噬。狼~虎咽。气~山河。忍气~声。 2.兼并,侵占:~没(mò)。~并。~蚀。~占。详细解释
(形声。从口,天声。本义:咽下)
同本义
吞,咽也。——《说文》
吞舟大鱼也。——《后汉书·杜笃传》注
吞长江。—— 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与风水相吞吐。——宋· 苏轼《石钟山记》
气吞万里如虎。——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又如:吞炭(吞咽火炭毁嗓子);吞舌(闭口结舌不言);吞舟(吞航。吞舟之鱼,能吞舟的大鱼);吞刀刮肠(喻痛下决心,改过自新);吞牛(比喻少年气概豪迈);吞咀(吞食);吞下一条鳝鱼
吞并,消灭掉
吞,灭也。——《广雅》
兼有吞周之意。——《战国策·西周策》
而交吞揆之。——《楚辞·天问》
吞二周。—— 汉· 贾谊《过秦论》
又如:吞楼(侵吞);吞夺(侵吞掠夺);吞据(吞并,占据);吞声忍气(强忍气愤而不出声);吞声忍泪(形容强忍悲伤);吞声饮恨(抱恨无言);吞哀(隐忍悲伤)
容纳
吞若云梦者八九。——司马相如《子虚赋》
忍受
气断声吞。——《聊斋异·促织》
又如:吞恨
痴呆
灯窗苦吟,寒酸撒吞。——汤显祖《牡丹亭·腐叹》
〈动〉
〈形〉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吞-中華語文大辭典吞ㄊㄨㄣtūn1.不嚼或不細嚼而嚥下。[例]~食|~藥|狼~虎嚥|囫圇~棗。2.侵占;併吞。[例]~沒|~滅|侵~|獨~。3.包含;容納。[例]忍氣~聲|氣~山河。4.姓。
吞-王力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吞 tūn
❶整個咽下去。
《史記·賈誼傳》:
彼尋常之汙瀆(dú)兮,豈能容~舟之魚。(那小小的積水溝,怎能容得下能吞船的大魚?)
成語有「狼吞虎咽」。忍受着不發作出來。
《後漢書·曹節傳》:
羣公卿士,杜口~聲,莫敢有言。(杜口:堵住嘴巴,不説話。)成語有「忍氣吞聲」。
❷兼并,吞滅。
《戰國策·西周策》:
兼有~周之意。
《鹽鐵論·輕重》:
其後强~弱,大兼小,并爲六國。(并:合并。)
❸包含,包容。
司馬相如《子虚賦》:
~若雲夢者八九。(雲夢:古藪澤名。)
范仲淹《岳陽樓記》:
銜遠山,~長江。
吞tūn
①动不嚼或不细嚼,整个儿地或成块地咽下去:囫囵~枣|狼~虎咽|把丸药~下去。
②动并吞;吞没➊:侵~|独~|~灭|连救灾款他都敢~。
③(Tūn)名姓。
1、吞讀音:他根切,音揔,元韻。他年切,音天,先韻。釋文:
❶咽也。从口。天聲。見《說文》。《段注》:今人以~吐對舉。據此則咽喉本名~。俗云喉~是也。
❷滅也。《國策西周策》:兼有~周之意。
❸~舟。大魚也。見《後漢杜谷傳注》。
❹姓也。漢~景雲。
1、吞讀音:他根切,音礸,元韻。他年切,音天,先韻。釋文:
❶咽也。从口。天聲。見《說文》。《段注》:今人以~吐對舉。據此則咽喉本名~。俗云喉~是也。
❷滅也。《國策西周策》:兼有~周之意。
❸~舟。大魚也。見《後漢杜谷傳注》。
❹姓也。漢~景雲。
2、鷔釋文:呑譌字。見《字彙補》。
【读音】tūn
【繁体】吞
吞〈动〉
(形声。从口,天声。本义:咽下)
同本义[devor;swallow]
吞,咽也。――《说文》
吞舟大鱼也。――《后汉书·杜笃传》注
吞长江。――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与风水相吞吐。――宋·苏轼《石钟山记》
气吞万里如虎。――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又如:吞炭(吞咽火炭毁嗓子);吞舌(闭口结舌不言);吞舟(吞航。吞舟之鱼,能吞舟的大鱼);吞刀刮肠(喻痛下决心,改过自新);吞牛(比喻少年气概豪迈);吞咀(吞食);吞下一条鳝鱼
吞并,消灭掉[annex]
吞,灭也。――《广雅》
兼有吞周之意。――《战国策·西周策》
而交吞揆之
吞tūn
⒈不嚼或不细嚼,整个咽下去:~咽。~下去。囫囵~枣。
⒉兼并,侵占:~灭。并~。侵~。
⒊忍受,不发作:忍气~声。
⒋[吞吞吐吐]想说又不爽快地说。形容害怕说、有顾虑。
────────────────—
吞tiān1.姓。
吞
《説文》:“吞,咽也。从口,天聲。”
(一)tūn 《廣韻》吐根切,平痕透。諄部。
(1)咽下。《説文·口部》:“吞,咽也。”《莊子·庚桑楚》:“吞舟之魚,碭而失水,則蟻能苦之。”南朝宋鮑照《升天行》:“何時與爾曹,啄腐共吞腥。”清施閏章《牽船夫行》:“赤脚短衣半在腰,裹飯寒吞掬江水。”
(2)消灭;吞并。《廣雅·釋詁四》:“吞,滅也。”《管子·霸形》:“楚欲吞宋、鄭。”唐李白《讀諸葛武侯傳書懷》:“武侯立岷蜀,壯志吞咸京。”康有为《大同书》:“凡此吞小为大,皆由无量战争而来。”
(3)包括;容纳。《增韻·痕韻》:“吞,并包也。”漢司馬相如《子虚賦》:“吞若雲夢者八九,於其胷中,曾不蔕芥!”宋蘇軾《甘露寺》:“一覽吞數州,山長江漫漫。”明許景樊《望高臺》:“山迴大陸吞三郡,水割平原納九河。”
(4)呆;痴。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四折:“足下其實啉,休妝吞。”明湯顯祖《牡丹亭·腐歎》:“燈窗苦吟,寒酸撒吞。”
(二)tiān 《廣韻》他前切,平先透。
姓。《通志·氏族略五》:“吞氏,音天。漢有吞景雲,望出晋陽。”明楊慎《丹鉛續録》卷三:“吞,人姓。音他前切。氏族書有吞景雲,晋有吞道元與吞公牋者。今類書引之,改吞作查,蓋不知古有吞姓也。”
吞
【丑集上】【口字部】 吞
★【唐韻】吐根切【集韻】【韻會】他根切,𠀤音𨹙。【說文】咽也。【司馬相如·子虛賦】吞若雲夢者八九。
◎又【廣韻】吞,滅也。【增韻】幷包也。【戰國策】隂謀有吞天下之心。
★又【廣韻】他前切【集韻】他年切,𠀤音天。姓也。漢有吞景雲。
◎又【集韻】咽也。【穀梁傳·隱三年註】其所吞咽者,壤入於內。【釋文】吞,敕恩反
◎又音天。【王筠詩】桓桓信無敵,堂堂寧有前。九圻良易舉,八荒安足吞。
吞(I)tūn
ㄊㄨㄣ
〔《广韵》吐根切,平痕,透。〕
1.咽下。
●《韩非子·说林上》:“我且曰:‘子取吞之。’”
●《楚辞·招魂》:“往来倏忽,吞人以益其心些。”
●《史记·刺客列传》:“吞炭为哑。”
●南朝宋鲍照《升天行》:“何时与尔曹,啄腐共吞腥。”
●《醒世恒言·薛录事鱼服证仙》:“﹝薛少府﹞方才把口就饵上一合,还不曾吞下肚子,早被赵干一掣,掣将去了。”
2.兼并,消灭。
●《战国策·西周策》:“今秦者,虎狼之国也,兼有吞周之意。”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慕贤》:“周人始有吞齐之志。”
●《说唐》第一回:“隋主闻之,即与杨素等相议,起兵吞陈。”
3.涵容;容纳。
●汉司马相如《子虚赋》:“吞若云梦者八九,于其胸中,曾不蒂芥!”
●晋葛洪《抱朴子·任命》:“潢洿纳行潦而潘溢,渤澥吞百川而不盈。”
●宋苏轼《甘露寺》诗:“一览吞数州,山长江漫漫。”
●明许景樊《望高台》诗:“山回大陆吞三郡,水割平原纳九河。”
4.隐忍。
●唐韩愈《祭河南张员外文》:“君出我入,如相避然。生阔死休,吞不复宣。”
●田野《火烧岛》:“他仍然把已到嘴边的话,变成一声叹息,吞下去了。”
5.压倒;超过。
●《太平广记》卷一九二引唐胡璩《谭宾录·李正己》:“回纥方彊恣,诸节度皆下之。正己时为军候,独欲以气吞之。”
●唐唐彦谦《玉蕊》诗:“秀掩丛兰色,艳吞秾李芳。”
●清赵翼《瓯北诗话·杜少陵诗》:“微之谓其薄《风》《雅》,该沈宋,夺苏李,吞曹刘。”
6.呆,痴。
●明汤显祖《牡丹亭·腐叹》:“灯窗苦吟,寒酸撒吞。”
徐朔方杨笑梅注:“吞,痴呆。”
7.借作“褪”(tun)。使穿着的衣服部分地脱离身体。
●《西游记》第三四回:“﹝两妖﹞都去地下乱摸,草里胡寻,吞袖子,揣腰间,那里得有?”
吞(II)tiān
ㄊ〡ㄢ
〔《广韵》他前切,平先,透。〕
姓。
●《通志·氏族五》:“吞氏,音天。汉有吞景云,望出晋阳。”
吞 tūn
① 动吞下;整个地咽下。《与陈伯之书》:“主上屈法申恩,~舟是漏。” ② 动容纳。《岳阳楼记》:“衔远山,~长江。” ③ 动忍受冤苦不发作。《促织》:“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亦不复以儿为念。” ④ 动吞并;兼并。《过秦论》:“~二周而忘诸侯。”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tūn
1、[囫囵吞枣]hú lún tūn zǎo
把枣子整个吞下去。比喻读书等不经消化理解,笼统接受。
2、[吞服]tūn fú
吞下 [服用]。
3、[吞食]tūn shí
吞吃。
4、[吞吐]tūn tǔ
1.吞进和吐出,比喻大量地进来和出去:~量。~港。火车站昼夜不停地~着来往的旅客。 2.形容说话或行文含混不清:~其词。
5、[忍气吞声]rěn qì tūn shēng
受了气而勉强忍耐,不敢说出来。吞声:不敢做声。
6、[吞咽]tūn yàn
吞食:咽喉发炎,~困难。千言万语涌到喉头,却又~了下去。
7、[吞并]tūn bìng
侵占土地、财物,据为己有。
8、[吞噬]tūn shì
吃掉。也比喻侵占别人的财物化为己有。噬(shì):咬。
9、[吞没]tūn mò
1.把公共的或代管的财物据为己有:~巨款。 2.淹没:大水~了村子。
10、[侵吞]qīn tūn
1.暗中非法占有(别人的东西或公共的财物、土地等):~公款。 2.用武力吞并或占有(别国的领土)。
11、[温吞]wēn tūn
同“温暾”。
12、[私吞]sī tūn
私自侵吞:~公款。
13、[生吞]shēng tūn
1.活活地咽下去;未经煮熟地咽下去。《说岳全传》第七三回:“覩 秦檜 夫妻之恶,更愿得而生吞。”方志敏《可爱的中国》:“那矮的恶魔怎么那样凶恶,竟将母亲那么一大块身体,就一口生吞下去。” 2.比喻生硬地抄袭或模仿。柳亚子《论诗》诗:“一卷生吞 杜老 诗,圣人伎俩只如斯。”鲁迅《集外集·<奔流>编校后记二》:“可惜有些‘艺术家’,先前生吞‘琵亚词侣’,活 剥蕗谷虹 儿,今年突变为‘革命艺术家’,早又顺手将其中的几个作家撕碎了。”参见“生吞活剥”。
14、[鲸吞]jīng tūn
像鲸鱼一样地吞食,多用来比喻吞并土地等:蚕食~。
15、[独吞]dú tūn
独自占有:~家产。~胜利果实。
16、[吞吃]tūn chī
1.不加咀嚼而咽下。 2.犹侵吞,非法占有。
17、[并吞]bìng tūn
把别国的领土或别人的产业强行并入自己的范围内。
18、[吞金]tūn jīn
吞下黄金(自杀)。
19、[吞灭]tūn miè
并吞消灭。
20、[吞蚀]tūn shí
1.吞食;侵吞。 2.比喻消溶。
21、[吞赃]tūn zāng
犹贪赃。
22、[囊吞]náng tūn
囊括吞食。
23、[兼吞]jiān tūn
并吞。《淮南子·人间训》:“ 秦王 赵政 兼吞天下而亡。”
24、[吞齧]tūn niè
1.吞食。清 袁枚《新齐谐·禹王庙吞蛇》:“至树下,见有人,忽跃起三四丈,似欲吞嚙者。” 2.湮灭。王西彦《古屋》第三部四:“如果她不快活,忧虑早会把他吞啮掉。” 3.吞并。
25、[吞敌]tūn dí
消灭敌人。
26、[吞毡]tūn zhān
汉 苏武 于 武帝 天汉 初出使 匈奴,匈奴 欲降之,武 不屈,被幽大窖中。断饮食,武 啮雪,与毡毛并吞之。后徙 北海,杖节牧羊十九年。及还,须发尽白。事见《汉书·苏武传》。后以“吞毡”为坚贞不屈之典。清 陈康祺《燕下乡脞录》卷六:“纪文达 弔以七律二章,有云:‘延陵 掛剑心相许,属国 吞毡志竟成。’”苏曼殊《落日》诗:“谁知 北海 吞毡日,不爱英雄爱美人。”
27、[吞剥]tūn bō
侵占剥削。
28、[吞牛]tūn niú
《尸子》卷下:“虎豹之驹,未成文而有食牛之气;鸿鵠之鷇,羽翼未全而有四海之心。”后因以“食牛”或“吞牛”比喻少年气概豪迈。宋 王十朋《潘岐哥》诗:“胸中之气已吞牛,开眼睛光如虎视。”亦泛指气概豪迈。明 孙梅锡《琴心记·誓志题桥》:“男儿汉壮气吞牛,丈夫志岂困荒丘?”
29、[吞钩]tūn gōu
吞下钓钩。常比喻受骗上当。
30、[咀吞]zuǐ tūn
咀嚼吞食。
31、[吞占]tūn zhàn
侵吞;侵占:~耕地。不能~公有财产。
32、[吞搂]tūn lōu
犹侵吞。
33、[吞咀]tūn zuǐ
吞食。
34、[吞航]tūn háng
犹吞舟。
35、[吞景]tūn jǐng
服食日霞。道家修炼之术。
36、[吞纳]tūn nà
汇合;容纳。
37、[龁吞]hé tūn
啮咬吞食。
38、[吞嚼]tūn jiáo
1.吞食;吞入口中咀嚼。 2.犹吞并。 3.比喻淹没,改变。
39、[吞雪]tūn xuě
霹雳布袋戏中,吞佛童子(一剑封禅)与剑雪无名的合称。
40、[包吞]bāo tūn
包含。
近义词
反义词
tūn
1、[吐]tǔ
1、[吐]tù
1.使东西从嘴里出来。2.从口儿或缝儿里长出来或露出来。3.说出来。
1.不自主地从嘴里涌出。2.比喻被迫退还侵占的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