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
拼音
shǐ笔顺
丨 𠃍 一 丿 ㇏上框扁方,上宽下窄。竖撇从框的中部穿过,上段正直,出框后再向左撇出。捺画舒展。
同音字
读音为shǐ的字 读音为shi的字基础解释
详细解释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史-中華語文大辭典史ㄕˇshǐ1.歷史。[例]~學|近代~|學術~|有~以來。2.記載史實的書籍。[例]~記|明~|正~|通~。3.古代掌文書、記事的官吏。[例]太~|右~|左~。4.古代圖書四部(經、史、子、集)分類之一。5.姓。
史-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史 shǐ
① 名史官。《张衡传》:“自~职,五载复还。” 又:外史。《邵公谏厉王弭谤》:“~献书。” ② 名史书;记载历史的书。《序》:“如~载田横事。” 又:特指我的古代图书四大分类经、史、子、集之一,包括各种历史书籍(除了已被经部收入的之外)。
【史】5画 5000·6 shǐ ㄕˇ 踈士切,上,止韻,審 二。之部。㊀官名。殷商有史,爲駐守邊疆的武官。後爲副貳之官。周禮春官之屬有内史,執國法及國令之貳,爲太宰的副貳。又女史掌内治之貳,爲内宰的副貳。又爲掌管法典和記事的官。周禮春官之屬有太史,掌建邦之六典。春秋時有外史、左史、南史等。周禮 春官 占人:“史占墨,卜人占坼。”禮 玉藻:“動則左史書之,言則右史書之。”㊁記載歷史的書籍叫史。孟子 離婁下:“其文則史。”新唐書 藝文志一:“至 唐始分爲四類,曰經、史、子、集。”㊂姓。見 急就篇。
史-中華大字典1、史讀音:爽士切,音使,紙韻。釋文:
❶記事者也。見《說文》。《桂注》:書酒誥。矧太~友。內~友。鄭注。太~內~。掌記言記行。
❷六官之佐屬。《詩賓之初筵》:旣立之監。或佐之~。〔周禮凡官屬皆有~。掌官書以贊治也〕。
❸國家記事書也。始於尙書春秋。自~記漢書下至明~。凡廿四~。號爲正~。外有編年、別~、雜~、詔令、奏議、傳記、~鈔、載記、時令、地理、職官、政書、譜牒、目錄、~評、之分。而記瑣屑小事之書。亦襲用~名。如花~之類。
❹筮人也。《左襄二十五年傳》:~皆曰吉。
❺太~。日官也。《書立政》:太~尹伯庶常吉士。〔淸假以稱翰林。庶吉士稱庶常。皆本此〕。
〔又〕:九河之一。《爾雅釋水》:徒駭。太~。馬頰。覆鬴。胡蘇。簡。絜。鉤盤。鬲津。九河。
❻御~。漢唐明淸皆設此官。主諫諍君主。糾參百官。
❼刺~。漢唐州治長官。
❽姓也。漢~游。元帝時爲黃門令。撰急就章四卷。
〔又〕:太~。複姓。三國時太~慈。
2、㕜釋文:史本字。見《正字通》。
史
一、官名。商设置。原为驻守边地的武官。如《殷虚文字乙编》6400片:“贞在北史其获羌”。后为王左右的史官,掌管祭祀和记事等。或称“作册”。西周时有太史、内史,长官称尹,或称尹氏。春秋时理解外史、左史、南史等。
二、官佐之称。《诗·小雅·宾之初延》:“凡此饮酒,或醉或否,既立之监,或佐之史”。毛传:“立酒之监,佐酒之史”。
①官名。商代设置,原为驻守在外的武官。如卜辞说:“在北史其获羌”(《殷虚文字乙编》6400)。后来成为在王左右的史官,掌管祭祀和记事等。或称“作册”。西周时有太史、内史等。春秋时更有称外史、左史、南史的。《礼记·玉藻》:“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②古代官佐之称。《诗·小雅·宾之初筵》:“或佐之史。”《周礼·天官·宰夫》:“(八职)六曰史,掌官书以赞治。”郑玄注:“赞治,若今起文书草也。”
史
【丑集上】【口字部】 史
〔古文〕㕜
★【唐韻】疎士切【集韻】【韻會】爽士切【正韻】師止切,𠀤音使。【說文】記事者也。【玉篇】掌書之官也。【世本】黃帝始立史官,倉頡沮誦居其職。【書·立政】周公若曰:太史司𡨥蘇公,式敬爾繇獄,以長我王國。【詩·小雅】旣立之監,或佐之史。【禮·曲禮】史載筆,士載言
◎又【玉藻】動則左史書之,言則右史書之。
◎又【周禮·天官·宰夫】八職,五曰府,掌官契以治藏,六曰史,掌官書以贊治。○按《周禮》凡官屬皆有府史。
◎又【周禮·天官】女史掌王后之禮職。【春官】大史掌建邦之六典,小史掌邦國之志,內史掌王之八枋之灋,外史掌書外令。
◎又御史,長史,刺史,𠀤漢官名。
◎又太史,九河之一。【爾雅·釋水】太史。【疏】李巡云:禹大使徒衆,通其水道,故曰太史。
◎又姓。【廣韻】周卿,史佚之後,出建康
◎又【廣韻】漢複姓,五氏:世本衞有史朝朱駒,漢書藝文志有靑史氏著書,又有新豐令王史音,吳有東萊太守太史慈,晉有東萊侯史光。
★又叶疎土切。【易林】重黎祖後,司馬大史。陵氏之災,罹宮悲苦。【說文】本作㕜。从又持中。中,正也。
史
《説文》:“史,記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按:古文字史、事、吏本为一字,后分化。
shǐ 《廣韻》疎士切,上止生。之部。
(1)古代文职官员。最初指王者身边担任星历、卜筮、记事的人员。如:太史;内史。《説文·史部》:“史,記事者也。”《書·金縢》:“二公及王,乃問諸史與百執事。”《周禮·春官·占人》:“(凡卜筮)史占墨,卜人占坼。”又《大史》:“大史掌建邦之六典。”鄭玄注:“大史,日官也。”《禮記·玉藻》:“(天子)動則左史書之,言則右史書之。”
(2)古代官府的佐吏。《周禮·天官·序官》:“府,六人;史,十有二人。”鄭玄注:“史,掌書者。凡府、史,皆其官長所自辟除。”《續漢書·百官志一》:“漢初掾史辟,皆上言之,故有秩比命士。”
(3)历史。如:史实;史无前例;史诗。《史記·太史公自序》:“自獲麟以來,四百有餘歲,而諸侯相兼,史記放絶。”梁启超《新史学·中国之旧史》:“吾国史家,以为天下者君主一人之天下,故其为史也,不过叙某朝以何而得之,以何而治之,以何而失之而已。”董必武《谒南京雨花台死难烈士遗物陈列馆》:“毕竟人民得胜利,斗争规律史安排。”
(4)记载历史的书籍。《孟子·離婁下》:“其文則史。”南朝宋謝靈運《山居賦》:“國史以載前紀,家傳以申世模。”《新唐書·藝文志一》:“至唐始分為四類,曰經、史、子、集。”清趙翼《陔餘叢考·成語》:“一部十七史,何處説起。”
(5)(文辞)虚浮。《儀禮·聘禮》:“辭多則史,少則不達。”鄭玄注:“史謂策祝。”胡培翬正義:“策祝尚文辭,故謂辭多為史。”《論語·雍也》:“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韓非子·難言》:“捷敏辯給,繁於文采,則見以為史。”
(6)画师。《莊子·田子方》:“宋元君將畫圖,衆史皆至。”成玄英疏:“畫師並至。”宋王安石《虎圖》:“想當槃礴欲畫時,睥睨衆史如庸奴。”
(7)姓。《通志·氏族略四》:“史氏,周太史史佚之後,以官為氏……按:史之為氏者,非獨佚也。周有史佚、史興;晋有史蘇、史黯、史趙、史龜、史墨;楚有史猈、史皇;衛有史鰌、史狗、史朝;齊有史嚚。凡此之類,並以史為氏。”
史shǐ
①历史:~学|近代~|世界~|有~以来。
②古代掌管记载史实的官。
③古代图书四部分类法(经史子集)中的第二类:~书|~部。
④(Shǐ)名姓。
史口25ㄕˇshǐ名①古代掌管文書和記事等的官吏。如:「太史」。《禮記.玉藻》:「動則左史書之,言則右史書之。」②過去的時事、事跡。如:「歷史」、「羅曼史」。③記載過去事跡的書籍。如:「正史」、「通史」、「野史」。④姓。如明代有史可法。形文辭繁雜。《論語.雍也》:「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