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辞
拼音
bǔ cí笔顺
同音字
读音为bǔ的字 读音为cí的字 读音为bu的字 读音为ci的字基础解释
详细解释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卜辞-中華語文大辭典同:卜辭
卜辞-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卜辞bǔcí
名殷代把占卜的时间、原因、应验等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记录。参看626页〖甲骨文〗。
卜辞殷人占卜,常将占卜人姓名,占卜所问之事及占卜日期、结果等刻在所用龟甲或兽骨上,间或亦刻有少量与占卜有关的记事,这类纪录文字通称为卜辞。
●郭沫若《奴隶制时代·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由于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故称之为甲骨文。又由于主要是占卜的纪录,故有时也称之为‘卜辞’。”
●陈原《社会语言学》11.5:“所根据的材料主要系卜辞,即刻在龟壳或兽骨上的文字。”
同:卜辭
殷墟卜辞-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同:殷墟卜辭
卜卜-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卜卜ㄅㄨˇ ㄅㄨˇbǔ bǔ啄木的聲音。宋.韓琦〈啄木〉詩:「剝剝復卜卜,意若念良木。」
卜卜-汉语大词典卜卜象声词。形容低沉而连续发出的声音。
●宋韩琦《啄木》诗:“剥剥复卜卜,意若念良木。”
●刘白羽《一个温暖的雪夜》:“一条大管子像一条黑蟒一样从坑底下吸水,一个芦席搭的水泵房里机器卜卜--卜卜紧响。”
同:蔔
卜-中華語文大辭典卜ㄅㄨˇbǔ1.古人灼燒龜甲,根據其裂痕紋路以推斷事情的吉凶禍福,後泛指各種推斷吉凶禍福的方法。[例]占~|~卦|~筮|龜~。2.預料;推斷。[例]未~先知|生死未~|勝敗可~。3.〈書〉選擇。[例]今士大夫去就,常以臺諫官賢否為~(宋‧葉適〈中奉大夫直龍圖閣司農卿林公墓誌銘〉)。4.姓。5.二一四部首之一。
卜-漢語大字典卜
《説文》:“卜,灼剥龜也。象灸龜之形。一曰象龜兆之從横也。ࠁo܌古文卜。”罗振玉《增訂殷虚書契考釋》:“象卜之兆。卜兆皆先有直坼而後出歧理,歧理多斜出,或向上,或向下。”
(一)bǔ 《廣韻》博木切,入屋幫。屋部。
(1)殷周时期的一种用火灼龟甲、兽骨取兆以占吉凶的迷信行为。《説文·卜部》:“卜,灼剥龜也。”段玉裁注:“灼剥者,謂灸而裂之。”《書·洪範》:“稽疑,擇建立卜筮人。”孔傳:“龜曰卜,蓍曰筮。”《詩·大雅·文王有聲》:“考卜維王,宅是鎬京,惟龜正之,武王成之。”鄭玄箋:“稽疑之法,必契灼龜而卜之。”《吕氏春秋·制樂》:“其吏請卜其故。”高誘注:“灼龜曰卜。”
(2)占卜,泛指用以预测吉凶的各种迷信行为。如:卜卦;求签问卜。《史記·龜策列傳》:“蠻夷氐羌雖無君臣之序,亦有決疑之卜,或以金石,或以草木。”唐于鵠《江南曲》:“衆中不敢分明語,暗擲金錢卜遠人。”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五章:“临离开西安前夕,他同几位亲信幕僚卜了课,扶了鸾,都很使他满意。”
(3)选择。《左傳·昭公三年》:“非宅是卜,唯鄰是卜。”宋陸游《吕從事夫人方氏墓誌銘》:“以潦水齧墓趾,改卜於舊墓少東二百步。”元關漢卿《玉鏡臺記·議婚》:“賢姪,吾女卜壻,豈敢希汝為比!”
(4)推测;预料。《三國志·吴志·孫權傳》:“以此卜君,君果有辭。”唐李商隱《馬嵬》:“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陈毅《悼罗炳辉将军》:“民主高北斗,胜利可预卜。”
(5)赐与。《爾雅·釋詁下》:“卜,予也。”郭璞注:“卜,賜與也。與,猶予也。”《詩·小雅·楚茨》:“卜爾百福,如幾如式。”鄭玄箋:“卜,予也。”一说报答。清俞樾《古書疑義舉例·以雙聲疊韻字代本字例》:“卜之訓予雖本《爾雅》,然其義絶遠……《大田篇》‘秉畀炎火’,《韓詩》‘秉’作‘卜’,卜,報也。‘卜爾’之‘卜’,亦當訓報。‘卜爾’者,報爾也。以雙聲字代本字也。”
(6)方言。量词。相当于株、棵。柳青《种谷记》:“有一回填种树的表,他问:‘你栽活了几卜?’回答是‘七八卜。’”
(7)通“僕(pú)”。《禮記·檀弓上》:“卜人師扶右。”鄭玄注:“卜,當為僕,聲之誤也。”
(8)姓。《通志·氏族略四》:“卜氏,《周禮》‘卜人’氏也。魯有卜楚丘,晋有卜偃,楚有卜徒父,皆以卜命之,其後遂以為氏,如仲尼弟子卜商之徒是也。又須卜氏改為卜氏,虜姓也。”
(二)pū
象声词。如:卜卜;卜通。
(三)bo
“蔔”的简化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