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笔顺

𠃌 丿
“朿”上横宜短,竖画从“冖”中部垂直而下。“刂”竖画短,竖钩长,两笔端正,距离适中。

同音字

读音为cì的字 读音为ci的字

基础解释

1.用针或有尖的东西穿入。2.尖锐像针的东西。3.用剑刺。泛指杀伤或暗杀。4.使某些感觉器官反应强烈。5.用挖苦的话揭露人的短处。6.侦察。7.名片。

详细解释

〈动〉

  1. (形声。从刀,朿( cì)声。本义:扎入,用尖利的东西刺)

  2. 同本义

    君杀大夫曰刺。刺,直伤也。——《说文》

    刺,杀也。——《尔雅》

    掌三刺三宥三赦之法。——《周礼·司刺》

    夫专诸之刺 王僚也,慧星袭月。——《战国策·魏策》

    又如:刺焚(刺股、焚膏之略词,比喻刻苦攻读);刺子(暗剑);刺心(以刀等刺进心脏。喻刺痛内心);刺血(刺手指出血。表示虔诚的一种苦行);刺臂(古代一种黥刑,在犯者臂部刺字;刺臂出血,用以盟誓)

  3. 讽刺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又如:讥刺(讥讽);刺邪(讽刺邪恶);刺戒(讥刺告戒);刺美(讽刺邪恶,赞扬美好)

  4. 杀。古时君杀大夫叫刺

    经刺公子偃。——《左传·成公十六年》。注:“ 鲁杀大夫皆言刺。”

    刺怀公于 高梁。——《国语·晋语》

    又如:刺斫(刺杀);刺虎(杀虎)

  5. 指责、揭发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战国策·齐策》

    又如:刺举(检举;谓检举奸恶,举荐有功);刺打(斥责。方言)

  6. 探取;采取

    刺六经中作王制。——《史记·封禅书》

    又如:刺取(采取,选用);刺问(探问);刺答(拜访答问)

  7. 刺探;侦探

    至公车刺取。——《汉书·丙吉传》

    又如:刺事(打探事情);刺取(刺探);刺候(刺探侦察)

  8. 插入;钻进 。

    如:刺天(冲入天空)

  9. 刺激;刺射 。

    如:刺干(刺激);刺闹(发痒);刺恼(刺挠。烦恼;难受)

  10. 刺绣(一种美术工艺) 。

    如:刺文(犹刺绣);刺凤描鸾(谓刺绣)

〈名〉

  1. 泛指尖利如针之物 。

    如:刺竹(一种多刺的竹);刺儿(尖锐像针的东西);刺莓(有刺的野生莓子)

  2. 名帖

    即门者持刺入,而主者又不即出见。——宗臣《报刘一丈书》

    又如:刺呼(名片上所写的姓名);刺纸(犹名片);刺请(以名刺邀请)

  3. 兵器的锋刃 。

    如:刺兵(古代兵器,矛属)

  4. 旁边 。

    如:刺斜(旁边);刺邪里,刺斜(旁边)

  5. 另见 cī

  1. 激烈的撞击或爆炸声 。

    如:刺的一声,他滑了一个跟头

  2. 另见 cì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刺刺-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刺刺】话很多的样子。韩愈《送殷员外序》:“丁宁顾婢子,语~不能休。”

刺刺-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刺刺ㄘˋ ㄘˋcì cì多言的樣子。唐.韓愈〈送殷員外序〉:「丁寧顧婢子,語刺刺不能休。」

刺刺-汉语大词典

刺刺1.多言貌。
●《管子·白心》:“愕愕者不以天下为忧,刺刺者不以万物为筴。”
●金元好问《入济源寓舍》诗:“睡中刺刺闻人语,季子金多过洛阳。”
●清宣鼎《夜雨秋灯录·十丈莲》:“其族叔某时劝女再适,女大声屏逐之,不容其刺刺语。”
2.犹絮絮。
●《明史·文苑传三·归有光》:“四十四年始成进士,授长兴知县,用古教化为治。每听讼,引妇女儿童案前,刺刺作吴语,断讫遣去,不具狱。”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田七郎》:“二更向尽,诸仆皆睡去,两人犹刺刺语。”
3.象声词。
●宋梅尧臣《送曹测崇班驻泊相州》诗:“寒风吹枯草,草短声刺刺。”
●刘半农《敲冰》诗:“刺刺的大风,吹动两岸的大树,化作一片怒涛似的声响。”
4.连续相刺。
●《晋书·杨骏传》:“初,骏征高士孙登,遗以布被,登截被于门,大呼曰:‘斫斫刺刺。’旬日托疾诈死,及是,其言果验。”

刺刺-辞源3

【刺刺】多言貌。唐 韓愈 昌黎集二一 送殷員外序:“持被入直三省,丁寧顧婢子,語刺刺不能休。”

刺-漢語大字典


《説文》:“刺,君殺大夫曰刺。刺,直傷也。从刀,从朿,朿亦聲。”顧藹吉《隸辨》:“(朿)碑變從夾。《左傳·成十六年》‘刺公子偃’,釋文云:‘刺,本又作㓨’。相仍積習,有所自來。”
(一)cì 《廣韻》七賜切,去寘清。又七迹切。錫部。
(1)用锐利之物戳入或穿透。《説文·刀部》:“刺,直傷也。”《廣韻·昔韻》:“刺,穿也。”《孟子·梁惠王上》:“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宋陸游《出塞曲》:“佩刀一刺山為開,壯士大呼城為摧。”毛泽东《十六字令》三首之三:“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又引申为“插”。《水滸全傳》第六十四回:“後面只見旗幡對刺,戰鼓亂鳴。”
(2)刺激。如:刺耳;刺目;刺鼻。
(3)杀;行刺。《爾雅·釋詁上》:“刺,殺也。”《公羊傳·僖公二十八年》:“刺之者何?殺之也。殺之則曷為謂之刺之?内諱殺大夫,謂之刺之也。”《史記·刺客列傳》:“(豫讓)乃變名姓為刑人,入宫塗廁,中挾匕首,欲以刺襄子。”明瞿佑《剪燈新話·三山福地志》:“鷄鳴鼓絶,逕投繆君之門,將俟其出而刺之。”
(4)铲除。《儀禮·士相見禮》:“凡自稱於君……庻人則曰刺草之臣。”鄭玄注:“刺,猶剗除也。”《荀子·富國》:“掩地表畝,刺屮(草)殖穀。”楊倞注:“刺,絶也。”
(5)绣;缝。《玉篇·刀部》:“刺,針刺也。”《史記·貨殖列傳》:“刺繡文,不如倚市門。”唐陳羽《古意》:“人言此是嫁時服,含笑不刺雙鴛鴦。”《聊齋志異·小翠》:“刺布作圓,蹋蹴為笑。”
(6)撑(船)。《莊子·漁父》:“(漁父)乃刺船而去,延緣葦間。”唐白居易《石樓》:“高灘復下灘,風急刺舟難。”清汪洪度《蘆中老人》:“蘆中人易老,不復刺漁船。”
(7)矛头的锋刃部分。《周禮·考工記·冶氏》:“㦸廣寸有半寸,内三之,胡四之,援五之,倨句中矩,與刺重三鋝。”鄭玄注:“刺者,著柲直前如鐏者也。”孫詒讓正義:“蓋㦸有直鋒,故謂之刺。”《淮南子·氾論》:“古之兵,弓劍而已矣,槽矛無擊,脩㦸無刺。”高誘注:“刺,鋒也。”
(8)草木的芒刺。也指其他像芒刺之物。《方言》卷三:“凡草木刺人……自關而西謂之刺。”《爾雅·釋草》“刺”郭璞注:“草刺針也。”《漢書·霍光傳》:“上内嚴憚之,若有芒刺在背。”《格物粗談·樹木》:“皁角樹刺多難采。”鲁迅《而已集·小杂感》:“蜜蜂的刺,一用即丧失了自己的生命。”又指某些物体表面的突起物。如:铸件上的毛刺;人面上的粉刺。
(9)柄。《方言》卷十二:“柢、柲,刺也。”郭璞注:“皆矛、㦸之ॎʯ܌所以刺物者也。”《周禮·考工記·廬人》:“凡為酋矛……參分其晋圍,去一以為刺圍。”孫詒讓正義引程瑶田云:“矛之用在刺,故即以刺名其内之一端。”又《考工記·車人》:“車人為耒,庛長尺有一寸。”鄭玄注:“庛讀為棘刺之刺。刺,耒下前曲接耜。”賈公彦疏:“庛者耒之面,但耒狀若今之曲杴柄也。”
(10)侦察;探询。如:刺探。《正字通·刀部》:“刺,偵伺。”《周禮·秋官·小司冦》:“以三刺斷庻民獄訟之中。”《漢書·丙吉傳》:“馭吏因隨驛騎至公車刺取,知虜入雲中、代郡,遽歸府見吉白狀。”顔師古注:“刺,謂探候之也。”宋岳珂《桯史·劉藴古》:“及搜所遣家訊,則皆刺朝廷機事也。”
⑪采录;书写。《釋名·釋書契》:“書稱刺書,以筆刺紙、簡之上也;又曰寫,倒寫此文也。”《史記·封禪書》:“(文帝)使博士諸生刺六經中作《王制》。”司馬貞索隱引顔師古曰:“刺,謂采取之也。”漢高誘《〈淮南子〉叙》:“典農中郎將弁楫借八卷刺之。”清周春《遼詩話·自序》:“偶仿《遂初堂詩話》體例,刺取正史數十條,以羣書附益之。”
⑫指责;讥讽。清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解部》:“১ү܌謂數其失以諫,經傳皆以刺為之。”《詩·魏風·葛屨》:“維是褊心,是以為刺。”《戰國策·齊策一》:“羣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清魏源《默觚下·治篇三》:“故《國風》刺淫者數十篇,而刺民好利者無一焉。”鲁迅《伪自由书·从讽刺到幽默》:“因为所讽刺的是这一流社会,其中的各分子便各各觉得好像刺着了自己。”
⑬名帖。《釋名·釋書契》:“書姓字於奏上曰書刺……下官刺曰長刺,長書中央,一行而下之也;又曰爵里刺,書其官爵及郡縣鄉里也。”《論衡·骨相》:“(韓生)通刺倪寬,結膠漆之交。”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三:“元豐後又盛行手刺。”清洪棄父《瀛海偕亡記》:“警察拘人,得簡太師刺,立免之。”
⑭古代一种公文文体名。《文心雕龍·書記》:“百官詢事,則有關、刺、解、牒。”《新唐書·百官志一》:“諸司相質,其制有三:一曰關,二曰刺,三曰移。”
⑮姓。《萬姓統譜·寘韻》:“刺,唐刺正甫,撰《姑蘇水利志》十卷。”
(二)qì 《晋書音義》七亦反。
〔刺促〕也作“促刺”。忙迫;劳苦不宁。《晋書·潘岳傳》:“和嶠刺促不得休。”唐李賀《浩歌》:“看見秋眉换新緑,二十男兒那刺促。”
(三)cī
象声词。如:刺棱;刺溜;花炮刺刺地冒火星。

刺-汉语大词典

刺(I)ci
ㄘˋ
〔《广韵》七赐切,去置,清。〕
〔《广韵》七迹切,入昔,清。〕
亦作“措”。
1.以剑矛之刃向前直戳。
●《周礼·考工记·庐人》:“去一以为刺围。”
●郑玄注引郑司农云:“刺,谓矛刃胸也。”
●贾公彦疏:“先郑云:刺谓矛刃胸也者,人胸当前,故以前为胸,以其矛刃直前,故名矛刃胸也。”
2.泛指用刀剑等尖锐的东西刺入或穿过物体。
●《孟子·梁惠王上》:“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韩非子·解老》:“狱讼繁,仓廪虚,而有以淫侈为俗,则国之伤也若以利剑刺之.”
●《三国演义》第五回:“上党太守张杨部将穆顺,出马挺枪迎战,被吕布手起一戟,刺于马下。”如:穿刺。
3.刺杀;杀死。
●《周礼·秋官·小司寇》:“以三刺断庶民狱讼之中,一曰讯群臣,二曰讯群吏,三曰讯万民。”
郑玄注:“刺,杀也。三讯罪定则杀之。”
●《公羊传·僖公二十八年》:“刺之者何?杀之也。杀之,则曷为谓之刺之?内讳杀大夫,谓之刺之也。”
4.指暗杀。如:被刺、遇刺。
5.讽刺。
●《诗·魏风·葛屦》:“维是褊心,是以为刺。”
余冠英注:“刺,讥刺也。”
●《公羊传·庄公三年》:“其言次于郎何?刺欲救纪而后不能也。”
●宋孙奕《履斋示儿编·总说·字训编》:“以词讥之曰刺……刺幽王,刺厉王,皆作诗以刺之,如操刀以刺人然。”
●《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苏老泉见安石衣服垢敝,经月不洗,以为不近人情,作《辨奸论》以刺之。”
6.谓指责、揭发。
●《战国策·齐策一》:“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高诱注:“刺,举也。”
参见“刺举”。
7.探取;采取。
●《荀子·正论》:“圣王之生民也,皆使当厚优犹知足,而不得以有余过度,故盗不窃,贼不刺。”
●《史记·封禅书》:“﹝文帝﹞使博士诸生刺“六经”
中作《王制》,谋议巡狩封禅事。”
●司马贞索隐:“小颜云:刺,采取之也。”
●明杨慎《丹铅杂录·刺字训》:“《〈淮南子〉序》:‘典中郎将弁揖,借八卷刺之。’又汉文帝命诸儒刺“六经”
作《王制》。刺之为言取也。”
●郑文焯《鹤道人论词书》:“熟读长吉诗,刺其文字之警采绝艳,一一汇录。”
8.古代耕田器耒下连耜之前曲部分,本称“疵”。其面不平,如颡额患疵病,故称“疵”。因其耕作时插入地下,故又称“刺”。后用为刨土、耕作之意。
●《周礼·考工记·车人》“车人为耒,疵长尺有一寸”
汉郑玄注:“郑司农云:‘耒谓耕耒,疵读为其颡有疵之疵,谓耒下岐。’玄谓疵读为棘刺之刺。刺,耒下前曲接耜。”
●贾公彦疏:“释曰:先郑云:疵读为其颡有疵之疵者,俗人谓颡额之上有疵病,故从之也……玄读从刺也。”
●唐元稹《祈雨九龙神文》:“冬不时雪,春不时雨,越二月宿麦不滋,耒耜不刺。”
●宋司马光《谢胡文学九龄惠水牛图二卷》诗:“引耒刺中田,粒食烝民赖。”
9.刺探;侦探。
●《汉书·陈万年传》:“咸素善云,云从刺候,教令上书自讼。”
●《晋书·宣帝纪》:“﹝司马懿﹞不欲屈节曹氏,辞以风痹,不能起居。魏武使人夜往密刺之,帝坚卧不动。”
●《新唐书·封伦传》:“伦资险佞内挟,数刺人主意,阴导而阳合之。”
●清钮琇《觚剩·蛟桥幻遇》:“所刺幽隐皆实,众遂嘿然散去。”
10.插入;钻进。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三》:“长城之际,连山刺天,其山中断,两岸双阙。”
●叶圣陶《倪焕之》十:“并不宽阔的市街当然早挤满了人,再没有空隙容人径直地通过,来来往往地只在人丛中刺左刺右地穿行。”
11.刺激;刺射。
●老舍《二马》第三段七:“马老先生只喝了一碗茶,茶到食道里都有点刺的慌。”
●杨朔《雪花飘在满洲》:“一闪,宪兵的眼光刺到小卞的脸上。”
●巴金《探索集·访问广岛》:“同他握手告别的时候,我觉得有许多根针在刺我的心。”
12.兵器的锋刃。
●《淮南子·泛论训》:“古之兵,弓剑而已矣,槽矛无击,修戟无刺。”
高诱注:“刺,锋也。”
13.泛指尖利如针之物。
●《汉书·霍光传》:“宣帝始立,谒见高庙,大将军光从骖乘,上内严惮之,若有芒刺在背。”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七·月季花》:“亦蔷薇类也。青茎长蔓硬刺,叶小于蔷薇,而花深红。”
●《红楼梦》第六五回:“玫瑰花儿可爱,刺多扎手。”
●茅盾《诗与散文》一:“希望你只看见洁白芬芳的花朵,莫想起花柄上的尖利的刺罢!”
14.喻令人难堪、棘手的言行。
●《〈灯下集〉前言》:“解放以前这一批文章,都有些恨气,有根刺,总想朝什么地方戳它一下。”
●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二章第四节:“常飞说:‘你怎么满身都是刺!’”
15.书写。
●《释名·释书契》:“书称刺书,以笔刺纸简之上也。又曰到写,写此文也。画姓名于奏上曰书刺。”
●宋叶适《梁父吟》:“集后土之雍容兮,刺百圣之礼文。”
16.名片。
●晋郭颁《古墓斑狐记》:“狐不从,乃持刺谒华。”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书记》:“百官询事,则有关刺解牒。”
●金王若虚《贫士叹》诗:“试将短刺谒公门,甲第纷纷厌粱肉。”
●明张萱《疑耀·拜帖不古》:“余阅一小说,古人书启往来,及姓名相通,皆以竹木为之,所谓刺也。”
●清和邦额《夜谭随录·崔秀才》:“忽有崔元素者,投一刺,刘接见,询其邦族。”
17.担任州刺史或郡守,亦泛指出任。
●唐韩愈《新修滕王阁记》:“其冬,以天子进大号,加恩区内,移刺袁州。”
●唐柳宗元《故襄阳丞赵君墓志》:“时宗元刺柳,用相其事,哀而旌之以铭。”
●唐元稹《〈白氏长庆集〉序》:“长庆四年,乐天自杭州刺史以右庶子诏还。予时刺会稽。”
●旧题宋尤袤《全唐诗话·雍陶》:“陶,字国钧,大中八年,自国子毛诗博士出刺简州。”
18.刺绣。
●《全唐诗》卷八六六载巴陵馆鬼《柱上诗》:“当时手刺衣上花,今日为灰不堪着。”
●《清平山堂话本·风月瑞仙亭》:“文君及笄未聘,聪慧过人,姿态出众,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描龙刺凤,女工针指,饮馔酒浆,无所不通。”
●清黄遵宪《寄女》诗:“上绣千鸳鸯,下刺十丈莲。”
参见“刺绣”。
19.刺配。古代刑罚之一。在面部刺字,发配远方。始于五代后晋,宋、元、明、清因之。
●《宋史·刑法志三》:“如闻百姓抵轻罪,而长吏擅刺隶他州,朕甚悯焉。自今非得于法外从事者,毋得辄刺罪人。”
●《宋史·刑法志三》:“累犯强盗,及聚众贩卖私商,曾经杀伤捕获之人,非村民、胥吏之比,欲并配屯驻军,立为年限,限满改刺从正军。”
参见“刺配”。
20.判决。
●《续资治通鉴·宋孝宗淳熙七年》:“监司,郡守,所属官或身有显过而政害于民者,即依公按刺。”
参见“刺断”。
21.划船;撑船。
●宋杨万里《十五日明发石口遇顺风》诗:“溯流浅水刺楼船,百桌千篙秪不前。”
●元萨都剌《晓上石壁滩》诗:“越儿卧篙头刺水,露重布帆风不起。”
●清黄宗羲《刘瑞当先生墓志铭》:“瑞当挟其季子,一平头奴,刺小航浮江而上。”
22.征募兵卒的代称。
●宋制,凡兵卒常刺字为记,故称。
●宋苏辙《龙川别志》卷下:“治平中,韩魏公建议于陕西刺义勇,凡三丁刺一人。”
●《宋史·高宗纪八》:“五月辛巳,刺海贼罪不至死者为龙猛、龙骑军……诏诸路刺强盗贷死少壮者为兵。”
●《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二十八年》:“殿中侍御史王珪,言殿前马步军三衙强刺平民为军,诏禁止。”
23.一种横网捕鱼方式。
●郑文光《夜渔记》:“横网是用尼龙丝制的,放在水里像溶化了似的,再也看不见了。据说这样鱼才会不知不觉撞上去,给卡在网眼里退不出来。渔民管这种作业叫‘刺’。”
刺(II)cī

象声词。
刺(III)qi
ㄑ〡ˋ
见“刺促”。

刺-中華語文大辭典

刺1ㄘˋcì1.用尖物扎入。[例]~穿|~破|~傷|~繡。2.刺激引起不適。[例]~眼|~鼻。3.暗殺。[例]~殺|行~|遇~。4.偵探;暗中探聽。[例]~探。5.用尖酸的話指謫;說話尖刻。[例]諷~|譏~。6.細而尖銳的東西。[例]芒~|竹~|魚~|鰭~。7.〈書〉名片。[例]~帖|名~|投~。8.姓。刺2★ㄘcī★擬聲詞。模擬物體摩擦、滑動時發出的聲音。[例]電線~~的著火。

刺-中華大字典

1、刺讀音:七賜切,此去聲,寘韻。釋文:
❶君殺大夫曰~。~、直傷也。見《說文》。《段注》:~、直傷也。當爲本義。君殺大夫曰~。當爲別一義。辭之先後。今又倒亂矣。
❷殺也。見《爾雅釋詁》。
❸至也。《史記杜周傳》:內深~骨。《集解》:其用罪深刻至骨。
❹舉也。《國策齊策》:面~寡人之過者。
❺責也。《詩瞻卬》:天何以~。
❻猶非也。《淮南說林》:~我行者欲與我交。
❼剗除也。《儀禮士相見禮》:庶人則曰~草之臣。
❽采取也。《漢書郊祀志》:~六經中作王制。
❾訉決也。《周禮小司寇》:以三~斷民訟獄之中。
❿探候之也。《漢書丙吉傳》:至公車~取。
⓫名帖也。《後漢禰衡傳》:陰懷一~。旣而無所之。至~字漫滅。〔俗稱名片。今日本猶稱名~〕。
⓬箴也。見《廣雅釋詁》。
 〔按廣韻。以針黹物曰~。針、箴、通〕。
⓭鋒也。《淮南氾論》:修㦸無~。
⓮援也。《考工記冶氏》:與~重三鋝。
⓯風~。微文譏切也。《詩關睢序》:下以風~上、〔~、亦作㓨〕。
⓰枝之變形。附生枝旁。其狀如針。或如鷹嘴。曰~。《方言》:草木~人。自關而西謂之~。
⓱~兵。矛屬。《考工記廬人》:~兵欲無蜎。
⓲官名。《周禮司刺》:司~掌三~。
 〔又〕:漢武帝初置~史。掌奉詔察州。成帝更名牧。哀帝復爲~史。
 〔又〕:舊稱直隸州。知州爲直~。
2、刺讀音:七亦切,音磧,陌韻。釋文:
❶穿也。傷也。見《集韻》。
❷撑也。《史記陳平世家》:平乃~船而去。
❸針黹也。《史記貨殖傳》:~繡文不如倚市門。〔今具言~繡。女校至設專科習之〕。
❹偵伺也。《漢書燕王旦傳》:陰~候朝廷事。
❺刃之也。《孟子梁惠王》:是何異於~人而殺之。
❻~~多言貌。《管子心術》:焉能去~~爲咢咢乎。
❼黥也。~字犯人面。自古以來行之。近代廢。
3、刺讀音:七計切,音砌,霽韻。釋文:譏也。《詩葛屨》:維是褊心。是以爲~。
4、㓨釋文:俗刺字。見《正字通》。
5、捇讀音:霍虢切,音謋,陌韻。釋文:裂也。見《說文》。《段注》:周禮有赤犮氏。注云。赤犮、猶~拔也。~拔。蓋漢時有此語。
6、捇讀音:郝格切,音赫,陌韻。釋文:掘土謂之~。見《集韻》。
7、捇讀音:七迹切,音皵,陌韻。釋文:同赤。除撥也。見《集韻》。
8、措讀音:倉故切,音醋,遇韻。釋文:
❶置也。見《說文》。《段注》:置者。赦也。立之爲置。捨之亦爲置。~之義亦如是。經傳多叚錯爲之。賈誼傳叚厝爲之。
❷施布也。《易繫辭》:舉而~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
❸委置也。《禮記中庸》:學之弗能。弗~也。
❹猶用也。《禮記中庸》:故時~之宜也。
❺交雜也。《史記燕世家》:內~齊晉。
❻舉止也。《宋史夏國傳》:茫然失~。
❼猶頓也。《漢書文帝紀贊》:幾於刑~。
❽猶設也。《太玄玄攡》:攡~陰陽而發氣。
❾休廢也。《論語顏淵》:舉直~諸枉。《包注》:廢置邪枉。
❿舉也。投也。《張仲素賦》:何一杯之是~。
⓫刺也。《淮南繆稱》:猨狖之捷來~。
9、措讀音:側格切,音窄,陌韻。釋文:
❶追捕也。《漢書王莽傳》:迫~靑徐盜賊。
❷同笮。迫笮也。《史記梁孝王世家》:李太后爭門~指。
 〔注〕:爲門扉所笮。
10、措讀音:七迹切,音磧,陌韻。釋文:通刺。穿也。傷也。見《集韻》。
11、饹讀音:音未詳釋文:探也。《管子侈靡》:深~之毋涸。
 〔注〕:~謂探其深情。
 〔按通訓定聲以爲卽刺探字〕。

刺-王力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刺 cì
❶扎,用尖利的東西刺。
《韓非子·外儲説左下》:
樹枳(zhǐ)棘者,成而~人。(樹:栽種。枳棘:一種多刺的樹。)
《史記·李斯列傳》:
利劍~之。
❷尖利像針的東西。
陸龜蒙《薔薇》詩:
中含芒~欲傷人。
❸斥責,指責。
《戰國策·齊策一》:
能面~寡人之過者,受上賞。
❹刺探。
《漢書·丙吉傳》:
馭吏因隨驛騎至公車~取,知虜入雲中、代郡。(馭吏:掌管車馬的官。驛騎:爲朝廷傳達信件的騎者。公車:官署名。雲中、代郡:地名。)
❺撑。多用於「刺船」,即撑船。
《莊子·漁父》:
客曰:『……吾去子矣!』乃~船而去。
《史記·陳丞相世家》:
平恐,乃解衣裸而佐~船。
❻名帖,相當於後來的名片。
《論衡·骨相》:
通~倪寬。(送名帖給倪寬。倪寬:人名。)
❼[刺促][刺蹙]忙碌的樣子。
《世説新語·政事》「山公以器重朝望」注引王隱《晉書》:
和嶠刺促不得休。
李白《古風》之四十:
鳳凰不啄粟,所食唯琅玕(láng gān),焉能與群鷄,刺蹙争一飡(cān)。(琅玕:一種像珠子的美石。)

刺-中草药辞典

【读音】cìɡ
【繁体】刺
刺<象>
激烈的撞击或爆炸声[wham;loud,sharpsound]。如:刺的一声,他滑了一个跟头
刺<动>
(形声。从刀,朿声。本义:扎入,用尖利的东西刺)
同本义[stab;prick;pierce]
君杀大夫曰刺。刺,直伤也。――《说文》
刺,杀也。――《尔雅》
掌三刺三宥三赦之法。――《周礼·司刺》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慧星袭月。――《战国策·魏策》
又如:刺焚(刺股、焚膏之略词,比喻刻苦攻读);刺子(暗剑);刺心(以刀等刺进心脏。喻刺痛内心);刺血(刺手指出血。表示虔诚的一种苦行);刺臂(古代一种黥刑,在犯者臂部刺字;刺臂出血,用以盟誓)
讽刺[satirize;
刺cī象声词:车胎~地一声漏气了。又见cì。
────────────────—
刺cì<古>名帖。相当于现在的名片:通~倪宽。(王充《论衡·骨》)
②尖的东西进入或穿过物体:~伤、~绣。
③某睚感觉器官反应强烈:~眼。
④暗杀:~杀。
⑤侦探;~探军情。
⑥讽刺:讥~挖苦。
⑦尖锐像针的东西:骨~。又见cī。
【刺刺不休】说话罗嗦,没完没了。
【刺槐】见【洋槐】。
【刺激】作用于有机体并引起其反应的外部或内部因素。感受刺激的能力普遍存在于生物界,并随着动物进化而得到高度发展。如眼感受光刺激,耳感受声刺激。
【刺客】用武器进行暗杀的人。
【刺配】古代刑罚。在犯人脸上刺字,并发配到边远地方。
【刺猬】哺乳动物。头小肢短,身上有硬刺。昼伏夜出,吃昆虫、鼠等,对农业有益。
【刺吸式口器】昆虫口器的一种类型。整个口器形成针状的管,不能食固体食物,只能刺入动植物体内吸食汁液。如蚜虫、蝉、蚊的口器。
【刺细胞】腔肠动物特有的细胞。一般产生于外胚层,触手上特别多。其特点是细胞向外的一端有一刺针,细胞质内有一刺丝囊。碰着外物时,刺丝可刺入,放出毒素。
【刺绣】
①一种手工艺。用彩色丝绒在丝织品或布上绣花鸟、景物等各种图案。
②刺绣工艺的产品,如蜀绣等。
────────────────—
刺qì1.见"刺促"。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1、[带刺]dài cì

谓含有讥刺意味。

2、[毛刺]máo cì

金属工件的边缘或较光滑的平面上因某种原因而产生的不光、不平的部分。通常应加工去掉毛刺。

3、[鱼刺]yú cì

鱼的细而尖的骨头。

4、[刺破]cì pò

用尖物刺透。

5、[悬梁刺股]xuán liáng cì gǔ

《战国策·秦策一》记载,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太平御览》卷三六三引《汉书》说孙敬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后用“悬梁刺股”形容刻苦学习。股:大腿。

6、[冲刺]chōng cì

1.跑步、滑冰、游泳等体育竞赛中临近终点时全力向前冲。 2.比喻接近目标或快要成功时做最大的努力:这项工程已进入~阶段。

7、[刺伤]cì shāng

用锋利的东西刺或戳而受伤。

8、[刺耳]cì ěr

声音尖锐、杂乱或言语尖酸刻薄,使人听着不舒服:~的刹车声。他这话听着有点儿~。

9、[刺激]cì jī

1.现实的物体和现象作用于感觉器官;声、光、热等引起生物体活动或变化。 2.推动事物,使起积极的变化:~食欲。~生产力的发展。 3.使人激动;使人精神上受到挫折或打击:多年的收藏毁于一旦,对他~很大。

10、[讽刺]fěng cì

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对人或事进行揭露、批评或嘲笑:~画。用话~了他几句。

11、[马刺]mǎ cì

马靴后跟上另加的金属刺。除有装饰作用外,还可以用来驱赶坐骑,使快跑。

12、[刺绣]cì xiù

中国传统工艺品之一。以各种针法用彩线在织物上绣出图案或画面。有苏绣、湘绣、蜀绣、京绣之分。

13、[粉刺]fěn cì

痤疮(cuóchuāng)的通称。

14、[刺客]cì kè

用武器进行暗杀的人。

15、[刺鼻]cì bí

谓气味呛鼻难闻。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潘先生 一家跟着茶房走进去时,立刻闻到刺鼻的油腥味儿。”《小说选刊》1981年第9期:“纸盒不断地晃荡,经常有刺鼻的气味。”

16、[刺痛]cì tòng

感到剧烈的烧灼样的疼痛。

17、[穿刺]chuān cì

诊断或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用穿刺针刺入体腔或器官,抽取液体或组织样品进行检查,借以辅助诊断;也可注入药物,达到治疗目的。

18、[刺猬]cì wei

哺乳动物。体肥短,长约25厘米。四肢短,爪弯而锐利。眼和耳都小。毛短,有短而密的刺,遇敌害时能蜷曲成球,以刺保护身体。夜间活动,主食昆虫和蠕虫。对农业有益。

19、[刺眼]cì yǎn

1.光线过强,使眼睛不舒服。 2.惹人注意并且使人感觉不顺眼:她这身大红大绿的穿戴,显得特别~。

20、[刺杀]cì shā

1.用武器暗杀:被人~。 2.用上了枪刺的步枪同敌人拼杀:练~。

21、[针刺]zhēn cì

1.用针刺皮肤或组织(如为了接种或排除液体) 2.昆虫身上任何带刺的或硬化的突起,尤指外生殖器的角质部分。

22、[刺骨]cì gǔ

侵入骨头里。形容极度寒冷:寒风~。

23、[刺刀]cì dāo

枪刺。

24、[刺史]cì shǐ

古代地方官名。西汉划分全国为十三部(州),每部设刺史,主管巡察,官阶低于郡守。东汉末将一部分刺史改为州牧,居郡守之上。魏晋后一般称刺史。隋唐改州为郡时称太守,改郡为州时称刺史。宋以后废,但习惯上仍用作知州的别称。

25、[骨刺]gǔ cì

骨头上增生的针状物,通常引起疼痛或其他神经系统症状。

26、[倒刺]dào cì

倒刺 dàocì ∶指甲附近翘起的小片表皮,撕扯不当会深入肉里,很痛

27、[挑刺]tiāo cì

〈方〉故意找错儿。

28、[刺探]cì tàn

暗中打听:~军情。

29、[遇刺]yù cì

被暗杀:~身亡。

30、[刺头]cì tóu

1.犹埋头。 2.见“刺儿头”。

31、[刺桐]cì tóng

1.树名。亦称海桐、山芙蓉。落叶乔木。花、叶可供观赏,枝干间有圆锥形棘刺,故名。原产 印度、马来亚 等地,我国 广东 一带亦多栽培。旧时多入诗。亦以指刺桐之花。唐 罗邺《放鸭》诗:“好倚青山与碧溪,刺桐毛竹待双栖。”唐 朱庆馀《南岭路》诗:“经冬来往不踏雪,尽在刺桐花下行。”前蜀 李珣《南乡子》词之十:“相见处,晚晴天,刺桐花下越臺前。”宋 苏轼《海南人不作寒食而以上巳上冢》诗:“记取城南上巳日,木棉花落刺桐开。”清 孙枝蔚《论诗》诗:“纸作牡丹工剪刻,何如堦下刺桐花。” 2.今 福建省 泉州市 的别称。唐 时环城皆种植刺桐,故称。亦名 桐城。宋 元 时代伊斯兰旅行家东来,常以 刺桐 一名记入其行纪。《马可波罗行纪》中亦以 刺桐 称 泉州。

32、[刺痒]cì yang

痒:蚊子咬了一下,很~。

33、[毒刺]dú cì

某些动物或植物体上呈针状的有毒器官。

34、[刺槐]cì huái

也叫洋槐。落叶乔木。小枝有托叶刺。初夏开白色花,有芳香。荚果扁带状,熟时深褐色。是行道树、观赏树及沙地造林树种,也是蜜源植物。

35、[刺目]cì mù

1.光线过强,使眼睛不舒服。 2.服饰或举动惹人注目,使人觉得不顺眼。

36、[行刺]xíng cì

(用武器)暗杀:图谋~。

37、[斜刺]xié cì

1.形容侧斜地指向。 2.侧斜的方向。参见“斜刺里”。

38、[枪刺]qiāng cì

安在步枪、冲锋枪枪头上的钢刀或钢锥,用于刺杀。

39、[白刺]bái cì

五加皮的别名。

40、[棘刺]jí cì

豪猪等脊背上长的硬而长的刺。泛指动植物体上的针状物。

1、[刺溜]cī liū

形容脚底下滑动的声音;东西迅速滑过的声音:不留神,~一下滑倒了。子弹~~地从耳边擦过去。

2、[刺啦]cī lā

形容撕裂声、迅速划动声等:~一声,衣服撕了个口子。~一声划着了火柴。

3、[刺打]cī dǎ

〈方〉训斥;斥责。

近义词

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