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
拼音
chū笔顺
丶 ㇇ 丨 丿 丶 𠃌 丿左高右低。“衤”竖画正对上点,点画位置恰当。“刀”取左斜势,两笔平行,间距适中。
同音字
读音为chū的字 读音为chu的字基础解释
详细解释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初初-汉语大词典初初刚开始。
●瞿秋白《马克思文艺论底断篇后记》:“至多,他们只会客观上代表一些初初发生的资产阶级的思想。”
●杨朔《三千里江山》第五段:“武震一看他那神气,明白一个城里长大的知识分子……初初过这种战斗生活,够他受的。”
初
《説文》:“初,始也。从刀,从衣。裁衣之始也。”吴其昌《金文銘象疏證》:“初民無衣,大氐皆獸皮以刀割裁而成,衣之新出于刀,是初義也,故初確係从刀。”
chū 《廣韻》楚居切,平魚初。魚部。
(1)开始。《爾雅·釋詁上》:“初,始也。”《易·既濟》:“初吉終亂。”《楚辭·離騷》:“皇覽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王逸注:“初,始也。”唐柳宗元《封建論》:“天地果無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又指第一个。如:初伏;初旬。《易·乾》:“初九,潛龍勿用。”孔穎達疏:“居第一之位,故稱初。”《樂府詩集·雜曲歌辭·焦仲卿妻》:“初七及下九,嬉戲莫相忘。”又指第一次。如:初版;初恋;初次;初出茅庐。《公羊傳·隱公五年》:“初獻六羽。初者何?始也……始僭諸公也。”《史記·平準書》:“初置張掖、酒泉郡。”唐杜甫《更題》:“只應踏初雪,騎馬發荆州。”
(2)当初;本来。《左傳·隱公元年》:“遂為母子如初。”《禮記·檀弓下》:“夫魯有初。”鄭玄注:“初,謂故事。”唐吴融《和楊侍郎》:“烟霄慚暮齒,麋鹿愧初心。”严复《救亡决论》:“夫中国以学为明善复初,而西人以学为修身事帝,意本同也。”
(3)引起追叙往事之词,犹言“原先”、“早先”。《左傳·隱公元年》:“初,鄭武公娶于申。”孔穎達疏:“杜以為凡倒本其事者,皆言初也。”唐韓愈《虢州司户韓府君墓誌銘》:“初,君樂虢之土田山水,求掾其州。”
(4)副词。1.表示时间、频率,相当于“才”、“刚刚”。《書·召誥》:“若生子,罔不在厥初生,自貽哲命。”唐白居易《長恨歌》:“遲遲鐘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清王邦畿《秋日》:“秔稻朝初熟,荷花晚更香。”毛泽东《七绝·为女民兵题照》:“曙光初照演兵场。”2.与否定词“无”、“不”等连用,表示“本来不……”、“从来不……”的意思。《詩·豳風·東山》“勿士行枚”漢鄭玄箋:“亦初無行陳銜枚之事。”孔穎達疏:“初無,猶本無。”《後漢書·獨行傳·彭脩》:“受教三日,初不奉行,豈非過邪?”明李贄《藏書·世紀列傳總目前論》:“人之是非,初無定質。”
(5)最低的(等级)。如:初等;初级。
(6)舒。《廣雅·釋詁四》:“初,舒也。”
(7)姓。《正字通·刀部》:“初,姓。宋,初暐;明,初顥。”
[反]高
初-王力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初 chū
❶開始。
《周易·既濟》:
~吉終亂。
《史記·賈誼傳》:
年少~學。
❷當初。多用於追述往事時。
《後漢書·華陀傳》:
~,軍吏李成苦欬(ké),晝夜不寐……後五六歲,有里人如成先病,請藥甚急。(欬:咳,咳嗽。歲:年。)
❸第一個。表示次序。
《史記·秦本紀》:
二年~伏,以狗禦蠱。
白居易《暮江吟》:
可憐九月~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❹副詞。才,剛剛。
《史記·秦始皇本紀》:
天下~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立國:指建立諸侯國。)
❺[初無]從來没有,並没有。
《後漢書·蓋勛傳》:
羣臣~~是言也。
初ㄔㄨchū1.(屬於一段時日的)開始的;起頭的。[例]~春|~期|清朝~年。2.開始的一段時間。[例]年~|明末清~。3.原來的。[例]~衷|~志。4.詞綴。附在某些名詞性語素前,表示第一個;附在某些基數詞前,表示序數。[例]~稿|~伏|正月~一|三月~五。5.表示動作是第一次發生或剛剛開始,相當於「才」、「剛」。[例]~創|~露鋒芒∣~生牛犢不怕虎。6.最低的(等級)。[例]~等|~級。7.姓。
初-中華大字典1、初讀音:楚居切,楚平聲,魚韻。〔同文舉要別作猡、拺。俗作憵。竝非〕。釋文:
❶始也。从刀衣。裁衣之始也。見《說文》。
〔按始訓與爾雅同〕。
❷前也。《後漢吳祐傳》:祐辭謝而已。守志如~。
❸數之始也。《易繫辭》:其~難知。
❹故事也。《禮記檀弓》:夫魯有~。
❺猶故也。《儀禮覲禮》:伯父帥乃~事。
❻始生也。《楚辭離騷》:~旣與余成言兮。
❼舒也。見《廣韻》。
❽性命之本也。《莊子繕性》:無以反其性情而復其~。
❾幼時也。《詩免爰》:我生之~。尙無爲。
❿凡倒本其事者皆言~。《左隱元年傳》:~。鄭武公娶於申。
⓫梁益之間謂鼻爲~。見《方言》。
⓬居第一之位故稱~。《易乾》:~九。
⓭~吉。朔日也。《詩小明》:二月~吉。
⓮太~者。氣之始也。見《列子天瑞》。
⓯~慮。陽上升而始謀也。《書大傳》:名曰~慮。
⓰~度。謂始生之年日也。《離騷》:皇覽余于~度兮。
⓱人名。夷齊之父物~。字子朝。見《史記伯夷傳索隱》。
2、址釋文:古初字。見《字義總略》。
3、腩釋文:武則天所製初字。見《字彙補》。
4、叭釋文:同初。見《五音集韻》。
5、鴃釋文:同初。見《字彙補》。
6、䥚釋文:古初字。見《字彙補》。
7、扯釋文:同初。見《字彙補》。
初
1 本,本来,语气副词。
▶韦应物《答崔都水》诗:“忆在沣郊时,携手望秋山,久嫌官府劳,初喜罢秩闲。”这是说本喜罢官闲居的生活。
▶杜甫《秋日荆南述怀》诗:“休为贫士叹,任受众人哈,得丧初难识.荣枯划易该。”初难识,本难知;划,忽。
▶高适《酬庞十兵曹》诗:“许国不成名,还家有惭色,托身从畎亩,浪迹初自得。”
▶耿祎《塞上曲》诗:“惯习干戈事鞍马,初从少小在边城。”
▶王维《桃源行》:“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朱昼《赠友人古镜》诗:“我有古时镜,初自坏陵得。”
▶杨万里《憩怀古堂》诗:“此堂初无情,此池谅何知,如何涉斯世,乖逢亦有时?”
▶林淳《水调歌头》词《次赵帅开西湖韵》:“疏水绕城郭,农利遍三山。使君重本,雅志初不在游观。”
▶京镗《念奴娇》词《七夕》:“天上良宵,人间佳节,初不分今昔。”
▶张炎《一萼红》词:“爱吾庐,琴书自乐,好襟怀,初不要人知。”义并同。“初”的此种用法,六朝诗文中便已习见。刘淇《助字辨略》卷一“初”字条引魏志及陶渊明诗,均解作“本”,杨树达《词诠》、吕叔湘《文言虚字》并收此义。
2 又相当于“全”“都”,表范围的副词,多用于否定句中。
▶权德舆《祗役江西路上以诗代书寄内》诗:“伊予多昧理,初不涉世务。适因拥肿材,成此懒慢趣。”意云你我全不涉猎世务。
▶韩愈《寄崔二十六立之》诗:“文如翻水成,初不用意为。”
▶薛能《升平词》诗:“日日听歌谣,区中尽祝尧;虫螳初不害,夷狄近全销。”此一作曹唐诗。
▶黄庭坚《子瞻、子由人侍次韵》:“乐天名位聊相似,却是初无富贵心。”
▶陆游《登太平塔》诗:“我从平地来,忽寄百尺巅;眼力与脚力,初不减当年。”
▶元好问《感兴》诗:“勤如韩子初无补,晚似冯公岂见招。”
▶陈师道《南柯子》词:“但有寒暄问,初无凤鸟过。”
▶周邦彦《丑奴儿》词《梅花》:“洗尽铅黄,素面初无一点妆。”
▶张矩《沁园春》词《为壑相寿》:“思昔买臣,怀绶会稽,年犹五旬。算初无功用,维持国事;但将富贵,夸耀时人。”
▶张抡《醉落魄》词《芙蕖》:“如今霜落枯荷折,清香无处重寻觅,浮生似此初无别。”
▶《词综》卷三一刘焘《花心动》词《梅》:“暗香孤韵冰霜里,初不怕春寒要勒。”义并同上。
▶“初”的这种用法亦习见于六朝诗文,《助字辨略》卷一“初”字条引《后汉书•独行列传》:“受教三日,初不奉行。”释作“全不奉行”“自初及终不奉行”。
▶此外,《世说新语》中此类用法亦多,《雅量》篇:“谢太傅于柬(刺)船行,小人引船或迟或疾,或停或待,又放船纵横,撞人触岸,公初不呵谴,人谓公无嗔喜。”
▶《词诠》将“初”的两种用法作为一条来谈,未免稍嫌疏略,因为“初”在上述场合都不宜仍解作“本来”。
初chū
①开始的:~夏|~冬。
②名开始的一段时间:年~|月~|本学期~。
③第一个:~伏|~旬|~一(农历每月的第一天,等于“第一个一”,区别于“十一、二十一”)|~十(农历每月的第十天,等于“第一个十”,区别于“二十、三十”)。
④副第一次;刚开始:~试|~出茅庐|~学乍练。
⑤最低的(等级):~级|~等。
⑥原来的:~心|~志|~愿。
⑦原来的情况:和好如~。
⑧(Chū)名姓。
初衣28ㄔㄨchū名①根本、本原。《淮南子.俶真》:「是故聖人之學也,欲以返性於初,而游心於虛也。」《史記.卷四七.孔子世家》:「進取不忘其初。」②起源、開始。如:「年初」、「月初」、「和好如初」。唐.柳宗元〈封建論〉:「天地果無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③姓。如宋代有初暐。形①從前、原來。如:「初衷」、「初心」。②最先、開頭。如:「初秋」、「初民」、「初雪」。③最低的。如:「初級」、「初等」。④陰曆每月一日到十日,皆冠上「初」字,表上旬的。如:「初一」、「初二」。副①第一次的。如:「初戀」、「初學」、「初試啼聲」。②甫、剛剛。如:「初出茅廬」。《書經.召誥》:「嗚呼!若生子,罔不在厥初生,自貽哲命。」《史記.卷四九.外戚世家》:「天下初定未久,繼嗣不明。」③全、始終。用於否定句,表範圍。《後漢書.卷八一.獨行傳.彭脩傳》:「受教三日,初不奉行,廢命不忠,豈非過邪?」
初-汉语大词典初chū
ㄔㄨ
〔《广韵》楚居切,平鱼,初。〕
1.起始;开端。
●《书·伊训》:“今王嗣厥德,罔不在初。”
●孔传:“言善恶之由无不在初,欲其慎始。”
●《史记·乐书》:“佚能思初,安能惟始。”
●唐柳宗元《贞符序》:“惟人之初,总总而生,林林而群。”
●元耶律楚材《壬年元日》诗之一:“旧岁昨日尽,新年此日初。”
●郭沫若《我的学生时代》:“我在初,认真是想学一点医。”
2.表示序次居第一。
●《易·干》:“初九:潜龙,勿用。”
●孔颖达疏:“居第一之位故称初。”
●《儿女英雄传》第三六回:“姐姐,看着我饶他个初次罢。”
●朱自清《白种人--上帝的骄子》:“我凝视过许多初会面的孩子,他们都不曾向我抗议。”
3.用于农历每月开头十天之前,表示它是该月中的第一个一、二……十日,以别于十一、十二……二十日。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张天翼《儿女们》:“不然的话到下月初八就来接新娘子。”
4.本原。
●《庄子·缮性》:“无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
郭象注:“初,谓性命之本。”
●《淮南子·俶真训》:“圣人之学也,欲以返性于初,而游心于虚也。”
●唐韩愈《符读书城南》诗:“欲知学之力,贤愚同一初。”
●严复《救亡决论》:“夫中国以学为明善复初,而西人以学为修身事帝,意本同也。”
5.本,本来。
●《诗·豳风·东山》“勿士行枚”汉郑玄笺:“初无行陈衔枚之事。”
●孔颖达疏:“初无犹本无。”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桓玄诣殷荆州,殷在妾房昼眠,左右辞,不之通。桓后言及此事,殷云,初不眠,纵有此,岂不以‘贤贤易色’也。”
●宋苏轼《与吴秀水书》:“夫南方虽号为瘴疠地,然死生有命,初不由南北也。”
●清方文《子房山》诗:“助汉以诛秦,初非好功业。”
6.全;始终。
●《后汉书·独行传·彭修》:“受教三日,初不奉行,废命不忠,岂非过邪?”
●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六·化鹤》:“每日粥饭外,即面壁不语,或竟夕不卧,亦不诵经参禅,如是六七年,初不解衣。”
7.往昔;从前。
●《左传·隐公元年》:“遂为母子如初。”
●汉扬雄《太玄·养》:“星如岁如,复继之初。”
范望注:“初为故也。”
●唐韩愈《王公墓志铭》:“婺州大旱,人饿死,户口亡十七八。公居五年,完富如初。”
●宋晁冲之《临江仙》词:“寻常相见了,犹道不如初。”
8.用作追叙往事之词,用于句首。
●《左传·隐公元年》:“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
●孔颖达疏:“杜以为凡倒本其事者皆言初也。”
●《史记·孟尝君列传》:“初,冯欢闻孟尝君好客,蹑跷而见之。”
●唐李公佐《谢小娥传》:“初,父之死也,小娥梦父谓曰:‘杀我者,车中猴,门东草。’”
9.故事;成规。
●《礼记·檀弓下》:“夫鲁有初,公室视丰碑,三家视桓楹。”
郑玄注:“初,谓故事。”
10.方才,刚刚。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
●汉刘向《说苑·谈丛》:“初沐者必拭冠,新浴者必振冠。”
按,《楚辞·渔父》作“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唐韩愈《送侯参谋赴河中幕》诗:“忆昔初及第,各以少年称。”
●《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两个初煨黄栗子,半抄新炒白芝麻。”
●柳青《铜墙铁壁》第十五章:“石得富跑出一身大汗,初进来不觉得,渐渐地感到身上发冷。”
11.最低程度。参见“初级”、“初等”。
12.舒缓,从容。
●唐杜甫《寄李十四员外布二十韵》:“试待盘涡歇,方期解缆初。”
仇兆鳌注:“水势可畏,故嘱其从容而解缆。”
13.姓。
●宋有初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