则
拼音
zé笔顺
丨 𠃍 丿 丶 丨 亅左短右长。“贝”框形端正,撇画居框的正中。“刂”两笔端正,间距适中,竖画短,竖钩长。
同音字
读音为zé的字 读音为ze的字基础解释
1.规范;榜样:以身作~。 2.规则:细~。 3.效法:~先烈之言行。 4.连词。1.表示承接关系:有~改之,无~加勉。2.表示转折关系:欲速~不达。 5.是;乃是:此~余之过也。 6.与“作”义相近,宋、元、明小说戏曲里常用:~甚(作什么)。不~声。 7.量词。用于成文的条数:试题三~。新闻两~。详细解释
(会意。金文从鼎,从刀。古代的法律条文曾刻铸在鼎上,以便让人遵守。本义:准则,法则)
同本义
则,等画物也。——《说文》
则,法也;则,常也。——《尔雅》
根天地之气,寒暑之和,水土之性,人民鸟兽草木之生物,虽不甚多,皆均有焉,而未尝变也,谓之则。——《管子·七法》
均守平则。——《周礼·大司马》
法则以驭其官。——《周礼·太宰》
掌则以逆都鄙之治。——《周礼·太史》。注:“亦法也。”
有物有则。——《诗·大雅·烝民》
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管子·形势》
又如:则天(以天为法,治理天下);则度(法度);则效(则象。效法)
等级(由则的划分等级引申而来)
《坤》作坠势,高下九则。——《汉书·叙传下》。颜师古注引 刘德曰:“九州土田上中下九等也。”
古指三百平方里以下的采邑 。王莽时以土方五十里为一则,为子男封邑
标准权衡器
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轨则,壹禀于六律。——《史记》
榜样 。
如:以身作则
划分等级
咸则三壤,成赋中邦。——《书·禹贡》
仿效,效法 。
如:则先烈之言行
做,作
众人听了,吓得不敢则声。——《红楼梦》
正相反
则无可用。——唐· 柳宗元《三戒》
则又望其真。——清· 林觉民《与妻书》
又如:人皆好名,我则不然;则不(不但,不止)
表示相反或对照
则耻师焉。——唐· 韩愈《师说》
又如:今则不然
表示平列关系
则桃李冬实。——宋· 沈括《梦溪笔谈》
则桃李夏荣。
表示假设,相当于“若”、“如果”
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史记·高祖本纪》
虽然,表示让步关系
元帅此计好则好,则怕瞒不过诸葛孔明。——《隔江斗智》
用于判断句表示肯定,相当于“就”
非死,则徙尔。——柳宗元《捕蛇者说》
则明月斜挂。——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则绿草如茵。
则人物必有概范。——蔡元培《图画》
表示前后两事时间相距很近,有因果、条件关系,相当于“即”、“便”
则难者亦易矣。——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则易者亦难矣。
则治之如所言。——清· 方苞《狱中杂记》
表示在发现某事时早已如此,或即将如此,相当于“就”、“将”
文不能取胜,则歃血于华屋之下。(那就在殿堂下歃血订盟。歃血,是古代订盟的仪式,取牲血盛于盘中,以口微微吸吞,以示守信。华屋,漂亮的堂宇,指朝会或议事的地方。)——《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表示范围,相当于“仅”、“只”
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荀子》
又如: 则除(唯有, 只有); 则索(只好; 须得); 则情(只好管); 则故(只管,只顾)
对已然或发生的事强调。可译为“都”、“已经”、“原来”
客则鼾睡。——明· 魏禧《大铁椎传》
则学校大备。——蔡元培《图画》
表示让步,可译为“倒”、“倒是”
则名微而众寡。——《三国志·诸葛亮传》
多用于文章或艺术品,相当于“章”、“条”。
如:新闻一则;寓言四则
〈名〉
〈动〉
〈副〉
〈量〉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则则-汉语大词典则则象声词。
●宋李之仪《戏杨元发》:“楚令尹子西将死,家老请立子玉为之后;子玉直视则则,于是遂定。”此为叹息声。
●明袁宏道《良乡三教寺记》:“遂扣扇,良久,履声则则从内出。”
●清袁枚《祭妹文》:“温《缁衣》一章,适先生奓户入,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此为赞叹声。
同:則則
则-中華語文大辭典同:則
则-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则¹(則)zé
①规范:准~|以身作~。
②规则:总~|细~|法~。
③书效法。
④量用于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试题三~|新闻两~|寓言四~。
⑤(Zé)名姓。
则
1 犹即也;就也。
▶李端《冬夜与故友聚送吉校书》诗:“途穷别则悲,何必天涯去。”言别即是悲,不必天涯之远也。
▶元稹《估客乐》诗:“估客无住着,有利身则行。”则一作即。
▶则行,即行也、白居易《金銮子晬日》诗,“若无夭折患,则有婚嫁牵。”则有,即有也;与上句若无相应。
▶《全唐诗》无名氏《天竺国胡僧念珠》诗,“若非月下滴秋露,则是井底圆春冰。”则是,即是也;与上句若非相应。
▶《草堂诗余》秦少游《桃源忆故人》词:“羞见枕衾鸳凤,闷则和衣拥。”汲古阁本《淮海词》,闷则作闷即。
▶《乐府雅词》徐师川《鹧鸪天》同:“朝廷若觅元真子,不在云边则酒边。”
▶《花庵词选》作“即酒边”。则与即同义也。
▶《救孝子》剧一:“道不的个公子登筵,不醉即饱;武夫临阵,不死则伤。”则与即互文也。
▶《虎头牌》剧一:“俺侄儿去了也,则今日往渤海搬取家小走一遭去。”则今日,即今日也。
▶《冻苏秦》剧三:“正末云:‘那里是张丞相的住宅?’张千云:‘则这个门楼便是。’正末云:‘哥哥!你在这里做甚么勾当?’张千云:4则我便是丞相爷把门的叫做张千。”此犹云即此便是,即我便是也。把门一语,紧跟上文门楼之门字而来,意言把守此门楼之门者即我便是也。
▶《魔合罗》剧二:“也不昨宵,则是今朝.被风寒暑湿吹着。”则是,就是也。
▶《黑旋风》剧四:“休言语,但开口,脖子上则一刀。”则一刀,言就一刀杀你也。
▶《三战吕布》剧楔子:“你真个不与我,我则一枪。”则一枪,言就一枪刺你也。
▶《昊天塔》剧二:“你若不说,劈了你这颗狗头来,我—斧。”则一斧,言就一斧劈你也。
▶《老生儿》剧三,:“卜儿云:4孩儿也!你为甚么不穿些好衣服?'旦儿云:‘则这般罢波!’”犹云就这般罢。
▶《朱砂担》剧四:“望上圣可怜见,我与他看经礼忏,请高僧大德,超度他生天,你则饶了我罢!”犹云就饶了我罢。
▶《冻苏秦》剧二:“孛老云:‘你出去!你出去!'正末云:‘您孩儿出去则便了也。”’犹云孩儿出去就算啦,口虽顺其言而心怀不服。
▶《神奴儿》剧一:“你恼怎的?我则依着你。”犹云我就依着你。
▶《老生儿》剧楔子,“卜儿云:‘不与他二百两,我则与他一百两。’正末云:‘依着你,则与他一百两罢。”上则字与只同,下则字为就字义,犹云就与他一百两罢。
2 犹即使也;就使也;亦犹虽也。凡文笔作开合之势者,其上句所用之则字,可作虽字解。
▶杜甫《别蔡十四著作》诗:“天地则疮痍,朝廷多正臣。”则疮痍,犹云虽疮痍也。
▶又《喜晴》诗:“丈夫则带甲,妇女终在家。”则带甲,言虽带甲而出征也。
▶又《槐叶冷淘》诗:“献芹则小小,荐藻明区区。”则小小,虽小小也。
▶杨万里《送张悴》诗:“捕逐虎豹公则老,坐运筹策公尚少。”则老,虽老也,与下句尚字相应。
▶谢逸《柳梢青》词:“后回来则须来,便去也如何去得。无限离情,无穷江水,无边山色。”则须来,虽须来也。
▶李弥逊《声声慢》词《咏木犀》:“花儿大则不大,有许多潇洒清奇。”则不大,虽不大也。
▶李甲《帝台春》词:“拚则而今已拚了,忘则今生怎忘得?”则已拚,虽已拚也。下则字作但字解,见本条之四。
▶《花草粹编》一唐无名氏《醉公子》词:“醉则从他醉,还胜独睡时。”则从他,犹云虽任他也。
▶《金钱记》剧二:“害则害,甘心儿为他倨偬。”言病虽病,也甘心为他病也。
▶《太平乐府》八乔梦符《一枝花》套《杂情》:“小则小,心肠儿到狡猾,显出些情杂。”则小,虽小也。情杂,负心或薄幸之义。
▶《西厢》三之二:“小则小,心肠儿转关。”义同上。
▶《雍熙乐府》一《醉花阴》套《禄山戏杨妃》,“这厮也蠢则蠢,到大如皇帝福。”则蠢,虽蠢也。
▶《举案齐眉》剧二:“你悔则悔,咱须是百年恩;你恼则恼,咱须是两意肯。”则悔,虽悔也;则恼,虽恼也。
▶《乐府阳春白雪》前三关汉卿小令《沉醉东风》:“害则害,何曾惯;瘦则瘦,不似今番。”言往日虽病,而似今番之病则未曾;往日虽瘦,而似今番之瘦则未曾也。
▶《北词广正谱》十六《越调》《耍三台》《不伏老》杂剧:“老则老,老不了咱年纪;老则老,老不了我擎天柱石;老则老,老不了我虎略龙韬;老则老,老不了我妙策神机;老则老,老不了我一片忠心贯白日;老则老,尚兀自万夫难敌;老则老,添了些雪鬓霜髯,那些个驼腰曲脊。”凡云老则老,皆犹云老虽老也。
▶《认金梳》剧一:“我说则说,这关节。待不说,怎拦遮。说则说,凶徒命可兀的合该灭;我说则说,心中悲切痛伤嗟;说则说,我孤寒无靠倚;说则说,儿可也莫要心别。说则说,这人心毒害,他将你子母暗摧折。”凡六用说则说,除首次两句及末句作说就说解,中间三句皆犹云说虽说也。按剧情,陈都知杀安英而夺其妻,并欲杀其遗孤安礼,由霍王氏收养,始得成人。此为霍王氏告安礼语,盖恐其认生母而弃己也。
3 与只同;祗也(“只”原是“祗”字的简写,跟语气词的“母也天只!不谅人只”的“只”字不同。宋人的诗文里已把“祗”简写成“只”)。限量辞。
▶吴泳《摸鱼儿》词:“收听取,这气象精神,则要人来做。”则要,只要也。
▶《草堂诗余》僧仲殊《金菊对芙蓉》词《桂花》:“花则一名,种分兰色,嫩红妖白娇黄。”则一名,只一名也。
▶《争报恩》剧二:“我可也万千事不折证,则我这心儿里忍耐。遮莫他翻过天来,则你那动人情四般儿不爱,我可也不殚酒;不贪财;我不争气;不放歹。”
▶又:“你则道我不肯将门开,多管是你壁听在这窗儿外。”
▶又:“他两个数次寻我的不是,则怕久后落在他勾中,你则是早些来救我。”
▶又:“俺这官府中则要你从实的取责,不要你当厅抵赖。”
▶武汉臣《老生儿》的“钱也!则被你送了老夫也”,秦简夫《东堂老》的“这项货紧.则怕着人买将去了”,《元曲选》中各剧之曲文白文中,凡只字多数均作则字。
▶刘克庄《贺新郎》词:“恰近洛人修禊节,莫惜飞觞临水,怕则怕追锋征起。”则怕,只怕也。
▶方岳《哨遍》词,“恐古时月与今人异,恨则恨今人不千岁。但见今冰轮如洗,阿谁曾自古看到隋唐世。”则恨,只恨也。
▶《冻苏秦》剧三;"我喜则喜一盏琼花酿;恨则恨十分他这个冰雪般凉。”义同上。
▶《乐府阳春白雪》前三关汉卿小令《沉醉东风》:“忧则忧,鸾孤凤单;愁则愁,月缺花残。
▶为则为,俏冤家;害则害,何曾惯;瘦则瘦,不似今番。恨则恨,孤祎绣衾寒;怕则怕,黄昏到晚。”除害则害、瘦则瘦两则字应作虽字解外,余五则字皆只字也。又见“不则”“则不”。
按 “则”之“只”义,从宋人话本和元曲里,可以看到两种情况:凡“只”字都写成“则”字;只、则两字互用,同时出现,不以为嫌。如《碾玉观音》“将来也只是献与官员府第”“崔宁叉着手只应得诺”等写作“只”;“不则一日”“不则一番”“则听得街上闹吵吵”“崔宁又则应得诺”等写作“则”。元曲中,如杨显之《潇湘雨》剧四《端正好》“雨如倾,敢则是风如扇”《滚绣球》“则俺这两般儿景物凄然”“我只见雨淋淋写出潇湘景,更和这云淡淡妆成水墨天,只落的两泪涟涟”等。与只同;但也。转捩辞。
▶李甲《帝台春》词:“拚则而今已拚了,忘则今生怎忘得。”上则字作虽字解,下则字作但字解。言虽一时拚舍,但终不能忘情也。
▶《西厢》一之一:“且休题眼角留情处;则这脚踪儿将心事传。”言但这脚踪已传将心事也。
▶涵芩本《单刀会》剧四:“俺哥哥合情受汉家基业,则你这东吴国的孙权,和俺刘家却是甚枝叶?”言但是你们姓孙的与我刘家有甚宗亲关系也;意言荆州本是刘家旧物,你东吴是别姓,不能索取也。
▶《谢金吾》剧四:“便不合离边关,到帝都;便不合将谢家十七口一时屠。则俺个官家怎不看功劳簿,纵有那弥天罪,也准赎。”言但君王怎不看功劳簿也。
▶《荐福碑》剧三:“千里而来,早则不兴阑了子猷访戴。干赔了对践红尘踏路的芒鞋。则俺那守饶州范学士,故人安在。”言但不见故人范学士也。
▶《丽春堂》剧二:“你的是无价宝;则我的也不是无名器。”言但我的也不坏也。
▶《西厢》三楔子:“说道张生好生病重,则俺姐姐也不弱。”言但是鸾鸾之病也不弱于张生也。
▶《赵礼让肥》剧三:“我是个杀人放火犓搜汉,则他这孝心肠感动我这铁心肠。”言但为他孝心所感动也。
▶《梧桐叶》剧一;“虽是坐享富贵,则夫妇分离,不知音耗,这烦恼如之奈何!”言但夫妇分离无音耗,不胜烦恼也。
▶《留鞋记》剧一:“姐姐!我说便说了,则没个媒人,怎生是好?”言但无媒人也。
▶又:“姐姐!我去便去,则是把什么做定礼那?”则是即但是。
▶《潇湘雨》剧一:“得一官半职回来,改换家门,则是休忘了我的思念。”义同上。
4 犹作也;做也。
▶杨万里《过乐平县》诗:“笋蕨都无且则休,菜无半叶也堪羞。”则休,犹云作休或作罢。
▶吕滨老《二郎神》词:“过了莺花休则问,风共月一时闲却。”则问,犹云作问。
▶《花草粹编》七徐渊子《一剪梅》词:“道学从来不则声,行也东铭,坐也西铭。”不则声,犹云不做声。
▶《朱砂担》剧二:“你自睡去,我拽上这门,插上这锁。你但则声,我就杀了你。”义同上。又见“则剧”“则甚”。
5 语助辞,与者同。
▶《贬黄州》剧一:“近闻又生怨谤,妄斥朝廷,未知真伪,左右!唤御史台来,朕问取则。”
▶又四:“来到朝外,只索进见驾则。”
▶又••“卿离朕数年,远居南服,颇觉辛苦,可也想朕来不曾,你试说一遍则。”
▶《云窗梦》剧四:“早来到也,咱见相公去则。”
▶又:“小生来到府前,须索过去则。”
同:則
则-中草药辞典【读音】zé
【繁体】則
则<名>
(会意。金文从鼎,从刀。古代的法律条文曾刻铸在鼎上,以便让人遵守。本义:准则,法则)
同本义[criterion;norm;standard;rule]
则,等画物也。――《说文》
则,法也;则,常也。――《尔雅》
根天地之气,寒暑之和,水土之性,人民鸟兽草木之生物,虽不甚多,皆均有焉,而未尝变也,谓之则。――《管子·七法》
均守平则。――《周礼·大司马》
法则以驭其官。――《周礼·太宰》
掌则以逆都鄙之治。――《周礼·太史》。注:“亦法也。”
有物有则。――《诗·大雅·庶民》
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管子·形势》
又如:则天(以天为
则zé
⒈规则,规律,制度:准~。法~。总~。细~。
⒉榜样,模范:以身作~。
⒊效法:~先人之法。
⒋就,便,那么:有~改之,无~加勉。唇亡~齿寒。
⒌却(〈表〉转折):今~不然。
⒍乃,是,就是(〈表〉肯定判断):此~岳阳楼之大观也。
⒎做,作,常见于古小说中:~甚(做什么)?不~声。
⒏连词。用于对比句或两件事先后相承:内~百姓疾之,外~诸侯叛之。响了预备铃,~同学们陆续走入教室。
⒐假若,假使:今~来,沛公(刘邦)恐不得有此。
⒑量词,指成文的条数:寓言两~。试题五~。新闻三~。
⒒在一、二、三等数字后,表示列举事项:一~屋少,二~人多,故住房紧张。
⒓[四则]算术中指加、减、乘、除四种方法。
────────────────—
则zhī1.姓。
则(I)ze
ㄗㄜˊ
〔《广韵》子德切,入德,精。〕
1.划分等级。
●《书·禹贡》:“咸则三壤,成赋中邦。”
●孔颖达疏:“土壤各有肥瘠,贡赋从地而出,故分其土壤为上中下,计其肥瘠,等级甚多,但举其大较定为三品。”
2.引申为等级。
●《汉书·叙传下》:“《坤》作地势,高下九则。”
●颜师古注引刘德曰:“九则,九州土田上中下九等也。”
3.古指三百平方里以下的采邑。
●《周礼·春官·大宗伯》:“五命赐则。”
郑玄注:“则,地未成国之名。王之下大夫四命,出封加一等,五命。赐之以方百里、二百里之地者,方三百里以上为成国。”
●王莽时以土方五十里为一则,为子男封邑。
参阅《汉书·王莽传中》。
4.相同,均等。
●《左传·昭公七年》:“六物不同,民心不壹,事序不类,官职不则。”
●王引之《经义述闻·春秋左传下》:“则犹等也,均也。”
●《吕氏春秋·功名》:“今之世,至寒矣,至热矣,而民无走者,取则行钧也。”
5.标准权衡器。
●秦权铭文《始皇廿六年诏书》:“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史记·律书》:“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轨则,壹禀于六律。”
●《汉书·律历志上》:“权与物钧而生衡,衡运生规,规圜生矩,矩方生绳,绳直生准,准正则平衡而钧权矣。是为五则。”
●《宋史·律历志一》:“其则,用铜而镂文,以识其轻重。”
●湘潭出土宋铜则铭文:“铜则,重一百斤。黄字号。”
●清王筠《说文句读·刀部》:“则,盖即今之天平法马也。”
6.谓权衡,衡量。
●《三国志·蜀志·张嶷传》:“取古则今。”
7.规律;法则。
●《诗·大雅·烝民》:“天生烝民,有物有则。”
●《管子·形势》:“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
●汉贾谊《鵩鸟赋》:“合散消息,安有常则?千变万化,未始有极!”
8.规章;法度。
●《书·五子之歌》:“有典有则,贻厥子孙。”
●《周礼·天官·大宰》:“以八则治都鄙。”
郑玄注:“则亦法也。典、法、则所用异,异其名也。”
●汉张衡《东京赋》:“辩方位而正则,五精帅而来摧。”
●南朝宋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陈琳》:“复睹东都辉,重见汉朝则。”
9.楷模;准则。
●《诗·大雅·抑》:“敬慎威仪,为民之则。”
●晋陆机《文赋》:“俯贻则于来叶,仰观象于古人。”
●元刘祁《归潜志》卷三:“不若居高养蒙,不为世网所羁,颇以李白为则。”
●巴金《家》二五:“这期间,不顾一切阻挠以身作则做一个开路先锋的便是许倩如。”
10.仿效;效法。
●《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史记·孔子世家》:“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
●《三国志·魏志·鲜卑传》:“故其勒御部众,拟则中国。”
●宋叶适《司马温公祠堂记》:“而廉夫畏其洁,高士则其操,儒先宗其学。”
●明方孝孺《许士修墓铭》:“言必出乎正,动必由乎礼。趋舍取予,咸则乎古之君子。”
11.犹形迹。
●《敦煌变文集·难陀出家缘起》:“唯愿世尊莫形则,要甚从头请说看。”
蒋礼鸿通释:“形则,就是形迹。”
12.作,做。
●宋杨万里《过乐平县》诗:“笋蕨都无且则休,菜无半叶也堪羞。”
●《二刻拍案惊奇》卷八:“沈将仕谨依其言,不敢则一声。”
●朱自清《执政府大屠杀记》:“我上面流血的那一位,虽滴滴地流着,直到第一次枪声稍歇,我们爬起来逃走的时候,他也不则一声。”
13.立即,马上。
●《汉书·王莽传上》:“应声涤地,则时成创。”
14.副词。犹乃,就是。加强肯定语气。
●《左传·哀公十五年》:“虽陨于深渊,则天命也。”
●《三国志·吴志·太史慈传》“策命慈往抚安焉”
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卿则州人,昔又从事,宁能往视其儿子,并宣孤意于其部曲?”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15.副词。即,就。表示前后两事时间相距很近。
●《荀子·荣辱》:“粮食大侈,不顾其后,俄则屈安穷矣。”
●《史记·项羽本纪》:“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
16.副词。犹乃,才。
●《诗·小雅·出车》:“既见君子,我心则降。”
●《孟子·梁惠王下》:“齐人将筑薛,吾甚恐,如之何则可?”
17.副词。只,仅。
●《荀子·劝学》:“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宋刘克庄《贺新郎·张倅生日》词:“怕则怕,追锋征起。”
●元关汉卿《沉醉东风》曲:“忧则忧鸾孤凤单,愁则愁月缺花残,为则为俏冤家。”
●《警世通言·小夫人金钱赠年少》:“许多房奁,尽被官府籍没了,则藏得这物。”
18.连词。表承接。a.用于顺承,犹即,就。
●《易·系辞下》:“寒往则暑来,暑往寒来。”
●《史记·项羽本纪》:“项羽闻龙且军破,则恐。”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19.连词。表承接。b.用于逆承,犹言原来,早已。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孟子·公孙丑上》:“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宋苏轼《石钟山记》:“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画皮》:“心疑所作,乃逾垝垣,则室门亦闭。”
20.连词。表承接。c.所连接的后一部分是前一部分的结果,犹言就,那么。
●《孟子·梁惠王上》:“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唐刘禹锡《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红楼梦》第十三回:“月满则亏,水满则溢。”
21.连词。表转折,犹却。
●汉王充《论衡·儒增》:“实欲言十则言百,百则言千矣。”
●唐韩愈《师说》:“爱其子,择其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红楼梦》第二回:“这两句文虽甚浅,其意则深。”
●沈从文《从文自传·一个老战兵》:“他们则爱他的师傅,一近身时就潇洒快乐了许多。”
22.连词。表平列。
●《论语·里仁》:“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唐韩愈《论今年权停举选状》:“今若暂停举选,或恐所害实深,一则远近惊惶,二则人士失业。”
●《红楼梦》第二五回:“谁知宝玉昨儿见了他,也就留心,想着指名唤他来使用,一则怕袭人等多心,二则又不知他是怎么个情性,因而纳闷。”
23.连词。表递进。犹而。
●《荀子·君道》:“人主不能不有游观、安燕之时,则不得不有疾病、物故之变焉。”
●《史记·蒙恬列传》:“纣杀王子比干而不悔,身死则国亡。”
●唐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饮则食兮寿而康。”
24.连词。表假设。犹若,如果。
●《书·洪范》:“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
●《史记·高祖本纪》:“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金王若虚《太一三代度师萧公墓表》:“虽然再三,则渎,亦恐徒劳耳。”
25.连词。表因果。犹因此,所以。
●《易·豫》:“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
●《左传·昭公二十年》:“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
●《后汉书·孔融传》:“先君孔子与君先人李老君同德比义,而相师友,则融与君累世通家。”
26.连词。表选择。
●《韩非子·显学》:“今夫与人相若也,无丰年旁入之利,而独以完给者,非力则俭也。”
●汉贾谊《治安策》:“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
27.连词。表让步。犹言固然,虽然。
●《孟子·滕文公上》:“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
●晋傅玄《马先生传》:“巧则巧矣,非尽善也。”
●元无名氏《隔江斗智》第一摺:“元帅此计好则好,则怕瞒不过诸葛孔明。”
28.助词。用于句中,无实义。
●《诗·齐风·鸡鸣》:“匪鸡则鸣,苍蝇之声。”
29.助词。用于句末,表语气,犹只,哉,者。
●《国语·楚语上》:“是知天咫,安知民则。”
●俞樾《群经平议·国语二》:“则亦与只同……《楚辞·大招篇》每句末皆用只字,盖楚语然也。”
●《荀子·宥坐》:“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何则,陵迟故也。”
●元无名氏《云窗梦》第四摺:“早来到也,咱见相公去则。”
30.助词。用于句首。无义。
●明王衡《郁轮袍》第一摺:“则我姓裴名迪,关中人也。”
●《古今小说·杨八老越国奇逢》:“则你这安西府汉子,姓甚名谁?”
31.量词。犹篇,条。如宋洪迈《容斋随笔》卷一标“二十九则”。
●清阮葵生《茶余客话》卷十六:“佛书以一条为一则。”
●艾芜《笑话一则》:“我们乡下,流行一则笑话。”
32.通“贼”。害。
●《书·盘庚中》:“汝有戕则在乃心。”
●杨树达曰:“则假为贼。”
●见《积微居读书记·读〈尚书〉札记》。
●《老子》:“物壮则老,是谓不道。”
●高亨正诂:“则读为贼,害也。”
33.通“测”。测度。
●《墨子·备水》:“置则瓦井中,视外水深大以上,凿城内水渠。”
岑仲勉注:“则同测。”
●《史记·礼书》:“小人不能则也。”
●《荀子·礼论》作“小人不能测也。”
34.通“测”。深。
●《庄子·逍遥游》:“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闻一多校释:“则读为测……测与远对举,测训深,深亦远也。”
35.通“侧”。隐蔽。
●《楚辞·九怀·尊嘉》:“望淮兮沛沛,滨流兮则逝。”
王逸注:“意欲随水而隐遁也。”
闻一多校释:“则当为侧。”
36.通“侧”。偏;旁。参见“则微”。
则(II)zhī
ㄓ
姓。
●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一·奇姓》:“诸城有则姓,音支。”
则²(則)zé
书
①连a)表示两事在时间上相承:每一巨弹堕地,~火光迸裂。b)表示因果关系:物体热~胀,冷~缩。c)表示转折关系:欲速~不达。d)表示对比:这篇文章太长,另一篇文章~又过短。e)用在相同的两个词之间表示让步:好~好,只是太贵。
②助用在“一、二(再)、三”等后面,列举原因或理由:墨子在归途上,是走得较慢了,一~力乏,二~脚痛,三~干粮已经吃完,难免觉得肚子饿,四~事情已经办妥,不像来时的匆忙。
③是;乃是:此~余之过也。
则 zé
① 名法则;准则。《叔向贺贫》:“宣其德行,顺其宪~。” ② 名榜样。屈原《离骚》:“愿依彭咸之遗~。” ③ 动效法。《易经·击辞》:“河山图,洛出书,圣从~之。” ④ 名等级。《汉书·叙传》:“坤作地势,高下九~。” ⑤ 副用于加强判断,相当于“乃”、“就是”。《岳阳楼记》:“此~岳阳楼之大观也。” ⑥ 副表示限定范围,相当于“只”、“仅仅”。《两小儿辩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如盘盂。” ⑦ 连表示顺承,相当于“就”、“便”。《寡人之于国也》:“河内凶,~移其民于河东。”⑧ 连表示转折,相当于“却”、“可是”。《师说》:“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耻师焉。” ⑨ 连表示后一件事是新发现的情况,相当于“原来已经”。《殽之战》:“郑穆公使视客馆,~束载、厉兵、秣马矣。” ⑩ 连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假使”。《史记·项羽本纪》:“谨守成皋,~汉欲挑战,慎勿与战。” ⑪ 连表示让步,相当于“倒”、“倒是”。《国语·晋语》:“美~美矣,抑臣亦有惧矣。” ⑫ 助无意义。《诗经·齐风·鸡鸣》:“匪鸡~鸣,苍蝇之声。” ⑬ 助表示疑问,相当于“呢”。《荀子·宥坐》:“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何~?陵迟故也。”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zé
1、[以身作则]yǐ shēn zuò zé
用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
2、[守则]shǒu zé
共同遵守的规则:学生~。
3、[原则]yuán zé
1.说话或行事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性。~问题。坚持~。基本~。 2.指总的方面;大体上:他~上赞成这个方案,只在细节上提了些意见。
4、[法则]fǎ zé
1.规律:自然~。 2.法规。 3.模范;榜样。
5、[细则]xì zé
有关规章、制度、措施、办法等的详细的规则:工作~。管理~。
6、[否则]fǒu zé
如果不是这样:首先必须把场地清理好,~无法施工。看问题必须全面,~的话,就难免以偏概全。
7、[规则]guī zé
1.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交通~。书刊借阅~。饭店管理~。 2.规律;法则:自然~。造字~。 3.(在形状、结构或分布上)合乎一定的方式;整齐:~四边形。这条河流的水道原来很不~。
8、[准则]zhǔn zé
言论、行动等所依据的原则:行动~。国际关系~。
9、[实则]shí zé
实际上;其实:他表面上赞成,~是敷衍大家。
10、[通则]tōng zé
适合于一般情况的规章或法则:民法~。
11、[总则]zǒng zé
列在法律、条例、规章开头的概括性的条文。
12、[正则]zhèng zé
具有全等正多边形各面的以及多面体的所有角均相等的。
13、[附则]fù zé
附在法规、条约、规则、章程等后面的补充性条文,一般是关于生效日期、修改程序等的规定。
14、[然则]rán zé
文言连词。用在句子的开头,对上文表示承接,有“既然如此,那么”的意思:~如之何则可?(那么怎样办才成?)
15、[再则]zài zé
表示更进一层或另外列举原因、理由:兴修水利可灌溉农田,~还能发电。他学习成绩差,原因是不刻苦,~学习方法也不对头。
16、[分则]fēn zé
根据总则制定的各项具体性条文。
17、[四则]sì zé
加、减、乘、除四种数学运算的统称:~题。~运算。整数~。分数~。
18、[罚则]fá zé
有关处罚的规定或条文。
19、[或则]huò zé
(大多叠用):天晴的日子,老人家~到城外散步,~到河边钓鱼。
20、[定则]dìng zé
公认的定理或法则;确定不移的原则。
21、[虽则]suī zé
连词。虽然:我们~多费了几天工夫,但是学了不少东西。
22、[税则]shuì zé
征税的规则和实施条例。
23、[铁则]tiě zé
比喻确定不移的法则;铁律: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一个~。
24、[要则]yào zé
重要的准则。
25、[则例]zé lì
依据法令或成案作为定例。
26、[简则]jiǎn zé
简要的规则。
27、[则甚]zé shèn
做什么。
28、[矩则]jǔ zé
规矩法则。
29、[早则]zǎo zé
1.幸而。 2.早该;早已。
30、[反则]fǎn zé
反归其法则。
31、[取则]qǔ zé
取作准则、规范或榜样。
32、[圜则]huán zé
犹天道。借指天。
33、[爨则]cuàn zé
烧火做饭。
34、[则溪]zé xī
旧时我国少数民族水族居住地地方区域名称。参阅 清 李宗昉《黔记》卷四。
35、[等则]děng zé
犹等级。
36、[式则]shì zé
法则;规范。
37、[嫔则]pín zé
为妇的准则。
38、[士则]shì zé
士大夫的楷模、榜样。《三国志·魏志·邓艾传》:“年十二,随母至 潁川,读故 太丘 长 陈寔 碑文,言‘文为世范,行为士则’,艾 遂自名 范,字 士则。后宗族有与同者,故改焉。”
39、[常则]cháng zé
1.一定的规律。 2.犹言正,正是。
40、[五则]wǔ zé
1.指衡量事物的五个标准。 2.谓帝王应恪守的五项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