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号

拼音

fán hào

笔顺


同音字

读音为fán的字 读音为hào的字 读音为fan的字 读音为hao的字

基础解释

总括的名称。

详细解释

  1. 总括的名称。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号凡而略,名详而目。目者,徧辨其事也;凡者,独举其大也……物莫不有凡号,号莫不有散名。”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凡号-汉语大词典

凡号总括的名称。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察名号》:“号凡而略,名详而目。目者,遍辨其事也;凡者,独举其大也……物莫不有凡号,号莫不有散名。”

凡-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凡 fán
① 形平常;平庸。《赤壁之战》:“巨是~人,偏在远郡。” ② 名人世间;尘世。司空图《携仙箓》:“仙~路阻两难留。” ③ 副凡是,表示概括。《察今》:“~先王之法有要于时者。” ④ 名大概;大略。《汉书·扬雄传》:“仆尝倦谈,不能一二其详,请略举~。” ⑤ 动总共;总计,表示总合。《琵琶行》:“~六百一十六言。”《出师表》:“由是先主遂诣亮,~三往,乃见。”

凡-辞源3

【凡】3画 7721·0 fán  ㄈㄢˊ  符䒦切,平,凡韻,奉。侵部。㊀所有的,一切的。書 微子:“凡有辜罪,乃罔恒獲。”莊子 達生:“凡有貌象聲色者皆物也。”㊁大槪,大旨。漢書八七下 揚雄傳 長楊賦:“僕嘗倦談,不能一二其詳,請略舉凡,而客自覽其切焉。”注:“凡,大指也。”㊂平庸。見“凡民”、“凡夫①”。㊃世俗。見“凡心”、“凡骨”。㊄ 春秋國名。相傳爲 周公支子别封之國。在今 河南 輝縣市一帶。參閲 左傳 僖二四年、襄十二年。

凡-中華大字典

1、凡讀音:符咸切,音帆,咸韻。釋文:
❶冣墈而言也。見《說文》。《段注》:冣者積也。墈者絜也。絜者束也。冣墈者總聚而絜束也。
❷非一也。《周禮幂人》:~王巾。
❸無常數之言。《周禮春官序官》:~內女之有爵者。
❹獨舉其大事也。見《春秋繁露深察名號》。
❺皆也。見《廣雅釋詁》。
❻常道也。《荀子禮論》:喪禮之~。
❼要也。見《小爾雅廣詁》。
❽概略也。《春秋序》:其發~以言例。〔今箸述家稱~例本。此〕。
❾輕微之稱。《孟子盡心》:待文王而後興者~民也。
❿庶也。《呂覽任地》:~草生藏。
⓫俗也。〔趙抃詩〕:物外尋眞頓離~。
⓬樂譜也。《宋史樂志》:無射、應鐘、用~字。〔餘詳一字〕。
⓭門~。總計一門之數也。《漢書石奮傳》:乃舉集其門~。號奮爲萬石君。
 〔注〕:總合其一門之計。五人爲二千石。故號萬石君。
⓮~將。小學家書名。《漢書藝文志》:~將一篇。
 〔注〕:司馬相如作。
⓯國名。《春秋隱七年》:天王使~伯來聘。《國在今河南輝縣境》。
⓰姓也。周公子~伯之後。
2、凢釋文:凡俗字。

凡-中華語文大辭典

凡ㄈㄢˊfán1.普通;平庸。[例]平~│~庸│自命不~。2.宗教和神話的人世間。[例]~間│下~│仙~相隔。3.大綱;大旨。[例]大~│發~起例。4.總計。[例]不知~幾│全書~三十章。5.概括之詞。[例]~是國民都有受教育的權利。6.傳統音樂中的記音符號,相當於簡譜中的「4」。參見【工尺】。7.姓。

凡-漢語大字典


《説文》:“凡,最括也。从二。二,偶也。从ࠄΣ\u0002ࠄί܌古文及。”郭沫若《卜辭通纂》:凡字,槃之初文也。象形。”
fán 《廣韻》符咸切,平凡奉。談部。
(1)概括之辞,纲要。《説文·二部》:“凡,最括也。”段玉裁注:“(凡)聚括之謂,舉其凡,則若网在綱。”《春秋繁露·深察名號》:“號凡而略,名詳而目。目者,徧辨其事也;凡者,獨其大也。”《漢書·揚雄傳下》:“僕嘗倦談,不能一二其詳,請略舉凡,而客自覽其切焉。”顔師古注:“凡,大指也。”晋杜預《〈春秋〉序》:“其發凡以言例,皆經國之常制,周公之垂法,史書之舊章。”清方苞《又書〈貨殖傳〉後》:“是篇兩舉天下地域之凡,而詳略異焉。”
(2)总共;总计。《史記·陳涉世家》:“陳勝王凡六月。”唐薛逢《追昔行》:“一夕凡幾更,一更凡幾聲。”《徐霞客遊記·滇遊日記九》:“梯凡三轉,一里而至其頂。”
(3)皆,一切。《廣雅·釋詁三》:“凡,皆也。”《詩·小雅·常棣》:“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唐韓愈《原道》:“凡吾所謂道德云者,合仁與義言之也。”
(4)平常的;平庸的。如:平凡;自命不凡。《廣韻·凡韻》:“凡,常也,輕也。”《孟子·盡心上》:“待文王而後興者,凡民也;若夫豪傑之士,雖無文王猶興。”《新唐書·孫逖傳》:“援筆成篇,理趣不凡。”清洪昇《長生殿·彈詞》:“我聽你這琵琶,非同凡手。”
(5)世俗的。与超脱现实世界的所谓上天、仙界相对。唐李中《寄廬山簡寂觀重道者》:“似醒一夢歸凡世,空向彤霞寄夢頻。”《西遊記》第二回:“去時凡骨凡胎重,得道身輕體亦輕。”清魏源《華嶽吟上》:“萬仞壑壑,兩面井,生死關,仙凡境。”
(6)工尺谱记音符号之一,表示音阶上的一级。《宋史·樂志十七》:“無射、應鍾用‘凡’字,各以上下分為清濁。”《遼史·樂志》:“各調之中,度曲協音,其聲凡十,曰:五、凡、工、尺、上、一、四、六、勾、合。”
(7)春秋时国名。《正字通·几部》:“凡,國名,在濬州。”《左傳·襄公十二年》:“為邢、凡、蔣、茅、胙、祭臨於周公之廟。”杜預注:“六國皆周公之支子,别封為國,共祖周公。”《莊子·田子方》:“楚王與凡君坐,少焉,楚王左右曰:‘凡亡’者三。”成玄英疏:“凡是國名,周公之後,國在汲郡界,今有凡城是也。”
(8)姓。《廣韻·凡韻》:“凡,姓。周公子凡伯之後。”

凡-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凡³(凢)fán
名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4”。参看438页〖工尺〗。

凡-汉语大词典

凡fan
ㄈㄢˊ
〔《广韵》符咸切,平凡,奉。〕
1.所有;凡是。
●《易·益》:“凡益之道,与时偕行。”
●唐韩愈《送孟东野序》:“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儒林外史》第二四回:“总寓内都挂着一班一班的戏牌牌,凡要定戏,先几日要在牌上写一个日子。”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
2.总计;总共。
●《易·击辞上》:“干之策二百一十有六,神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
●《后汉书·皇甫规传》:“所著赋、铭、碑、赞、祷文、吊、章表、教令、书、檄、笺记,凡二十七篇。”
●唐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一:“起义旗,至发引,凡四十八日。”
●明陆深《春雨堂随笔》:“北齐文宣天保七年,筑长城,东至于海,前后所筑,东西凡三千余里。”
●郭沫若《蒲剑集·由“墓地”走向“十字街头”》:“歌舞者出场凡两次。”
3.皆,都。
●《书·微子》:“卿士师师非度,凡有辜罪,乃罔恒获。”
●孔传;“六卿典士相师效为非法度,皆有辜罪,无秉常得中者。”
●《公羊传·襄公二十七年》:“献公怒曰;‘黜我者,非宁氏与孙氏,凡在尔。’公子鱄不得已而与之约。”
●《汉书·王莽传上》:“乱则统其理,危则致其安,祸则引其福,绝则继其统,幼则代其任,晨夜屑屑,寒暑勤勤,无时休息,孳孳不已者,凡以为天下,厚刘氏也。”
●《三国志·魏志·华佗传》:“佗之绝技,凡此类也。”
4.只是;不过是。
●金王若虚《孟子辨惑》:“盖孟子之言,随机立教,不主故常,凡引人于善地而已。”
●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结构》:“加生旦以美名,原非市恩于有托;抹净丑以花面,亦属调笑于无心。凡以点缀词场,使不岑寂而已。”
5.大旨;大略。
●《汉书·扬雄传下》:“仆尝倦谈,不能一二其详,请略举凡,而客自览其切焉。”
颜师古注:“凡,大指也。”
●《文献通考·经籍五》:“大抵古书未有无序者,皆系之于篇末,盖以总其凡也。”
●清全祖望《刘继庄传》:“此固非一人所能为,但发其凡,而分观其成,良亦古今未有之奇也。”
6.平常;普通。
●《后汉书·崔骃传》:“盖树高靡阴,独木不林,随时之宜,道贵从凡。”
李贤注:“《老子》曰:‘和其光而同其尘。’故言道贵从其凡。”
●《南史·齐河东王铉传》:“铉年三、四岁,高帝尝昼卧缠发,铉上高帝腹上弄绳,高帝因以绳赐铉。及崩后,铉以宝函盛绳,岁时辄开视,流涕呜咽。人才甚凡,而有此一至。”
●宋叶适《北村记》:“余海滨之人,山凡水俗,常恨不得生长其地而尚友其贤豪。”
7.尘世。
●宋赵抃《游雁荡将抵温州寄太守石牧之》诗:“霜风双鬓雪鬖鬖,物外寻真顿离凡。”
●元王恽《灵岩寺》诗:“地灵连海岱,境胜隔仙凡。”
8.工尺谱中记音符号之一。
●《宋史·乐志十七》:“无射、应钟用‘凡’字。”
参见“工尺谱”。
9.古国名。
●姬姓,始封之君为周公之子。在今河南辉县西南。
●《春秋·隐公七年》:“冬,天王使凡伯来聘。”
杜预注:“凡伯,周卿士,凡国伯爵也。”
●《庄子·田子方》:“楚王与凡君坐,少焉,楚王左右曰‘凡亡’者三。”

凡 -古漢語常用詞典

fán
①平常;平庸。《赤壁之戰》:“巨是~人,偏在遠郡。”②人世間;塵世。司空圖《攜仙籙》:“仙~路阻兩難留。”③凡是,表示概括。《察今》:“~先王之法有要於時者。”④大概;大略。《漢書•揚雄傳》:“仆嘗倦談,不能一二其詳,請略舉~。”⑤總共;總計,表示總合。《琵琶行》:“~六百一十六言。”《出師表》:“由是先主遂詣亮,~三往,乃見。”
【凡鳥】1.家禽,比喻普通平常。曾鞏《鴻雁》:“性殊~自知時,飛不亂行聊漸陸。”2.指庸才。劉義慶《世說新語•簡傲》:“題門上作‘風’字而去……‘鳳’字,~也。”

凡-古代漢語常用詞詞典_王力版

673.【凡】
一平凡,平庸。孟子盡心上:“待文王而後興者凡民也。”杜甫丹青引:“一洗萬古凡馬空。”
引申爲塵世的。跟仙相對(後起義)。司空圖攜仙籙詩:“仙凡路阻兩難留。”
二副詞。表示概括。詩經小雅常棣:“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孟子盡心上:“故凡同類者舉相似也。”韓愈送孟東野序:“凡載於詩書六藝,皆鳴之善者也。”
[大凡]大概,一般地說。韓愈送孟東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
三副詞。總共。司馬遷報任安書:“凡百三十篇。”柳宗元愚溪詩序:“愚泉凡六穴。”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近义词

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