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
拼音
ér笔顺
丿 乚撇画先竖行后朝左下角方向撇出,不宜太长;竖弯钩起笔略高于左撇,与撇间距适当,圆转自然,钩底宜平。
同音字
读音为ér的字 读音为er的字基础解释
详细解释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儿儿-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同:兒兒
儿-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儿 ér
① 名儿童;小孩子。《两小儿辩日》:“也子东游,见两小~辩斗。”《促织》:“民日贴妇卖~,便无休止。” ② 名青年男子。《促织》:“市中游侠~得佳者笼养之。” ③ 名儿子。《木兰诗》:“阿爷无大~,木兰无长兄。”《左忠毅公逸事》:“吾诸~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 ④ 名儿子或女儿对父母的自称。《孔雀东南飞》:“~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又;“兰之惭阿母:‘~实无罪过’” ⑤ 名词缀。《朝天子·咏喇叭》:“喇叭,锁呐,曲~小腔儿大。”
儿²(兒)ér
后缀(注音作r)。
①名词后缀,主要有下面几种作用。a)表示小,如:盆儿、棍儿、窟窿儿、小车儿;b)表示词性变化,如:吃儿、盖儿、卷(juǎn)儿(动词名词化);亮儿、尖儿、零碎儿(形容词名词化);c)表示具体事物抽象化,如:门儿、根儿、油水儿;d)区别不同事物,如:白面-白面儿(海洛因),老家-老家儿(父母和家中其他长辈)。
②少数动词的后缀:玩~|火~。参看〖儿化〗。“兒”另见948页Ní。
1、儿讀音:而鄰切,音仁,眞韻。釋文:古文奇字潅也。見《說文》。
〔按潅、卽人字。通志。人、象立人。~、象行人。六書故。人、~、非二字。特因所合而變其勢。合於左者。若伯若仲。合於下者。若兒若見〕。
2、儿讀音:居拜切,音戒,卦韻。釋文:仁人也。見《集韻》。
3、人讀音:而鄰切,音仁,眞韻。釋文:
❶天地之性。最貴者也。象臂脛之形。見《說文》。
〔按性字古文以爲生字。許偁古語。不改其字也〕。
❷仁也。仁生物也。故易曰立人之道。曰仁與義。見《釋名釋形體》。
❸眾辭。《穀梁隱四年傳》:其稱~以立之。何也。得眾也。
❹謂朋友九族也。《論語憲問》:修已以安~。
❺謂人君。百里諸侯也。《老子》:~多技巧。
❻謂道人也。《老子》:~之所畏。
❼謂凡人小人也。《列子仲尼》:~之游也。
❽猶言性質也。《蘇軾文》:其爲~剛愎不遜。
❾法律家謂主體曰~。有自然~法~之分。自然~、謂權利義務之重要主體。通常但稱爲~。法~、則依法律而有人格之團體也。
❿古官屬之微者多稱~。如周官庖~漿~之類是。
⓫一~。君也。《書呂刑》:一~有慶。
⓬二~。父母也。《詩小宛》:有懷二~。
⓭良~。夫也。《詩綢繆》:見此良~。
⓮~間。猶言世間也。莊子有~間世篇。
⓯~兮。憐哀也。《方言》:沅澧之原。凡言相憐謂之嘳。九疑湘潭之閒。謂之~兮。
⓰舊曆正月七日爲~日。《董勛問禮俗》。一日爲雞。二日爲狗。三日爲豬。四日爲羊。五日爲牛。六日爲馬。七日爲~。
⓱~魚。卽鯢也。《山海經北山經》:決決之水多~魚。
⓲左~。中~。翟國二邑也。
⓳姓也。明~傑。
〔又〕:左~。聞~。俱複姓。
4、兒讀音:如支切,音唲,支韻。釋文:
❶孺子也。从人。象小~頭囱未合。見《說文》。《段注》:子部曰。孺。乳子也。乳子。乳下子也。雜記謂之嬰兒。女部謂之嬰婗。兒孺雙聲。引伸爲凡幼小之稱。
❷倪也。《韻會》:~、倪也。人之始生。如木有端倪。
❸嬬也。《倉頡篇》:~。嬬也。謂嬰~嬬嬬然。幼弱之形也。
❹男曰~。女曰嬰。見《玉篇》引《倉頡》。
❺輕易之稱。《後漢呂布傳》:大耳~爲叵信。
❻語辭。如元人曲中車~、馬~、衾~、枕~、之類、
❼~齒。齒落更生細者也。《詩閟官》:黃髮~齒。
❽禦~。地名。《國語越語》:北至於禦~。〔今嘉興語~鄕〕。
5、兒讀音:五虀切,音霓,齊韻。釋文:
❶通倪。弱小也。見《韻會》。
❷姓也。六國時~良。日本大將~玉。
儿ㄖㄣˊrén1.「人」的古字。2.二一四部首之一。
儿-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儿儿02ㄖㄣˊrén名①同「人」。《說文解字.儿部》:「儿,古文奇字人也。」元.戴侗《六書故.卷八.人》:「按人、儿非二字,特因所合而稍變其勢。合於左者,若『伯』若『仲』,則不變其本文而為人;合於下者,若『兒』若『見』則微變其本文為儿。」②二一四部首之一。
儿-中華語文大辭典同:兒
儿-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儿¹(兒)ér
①小孩子:婴~|幼~|~童。
②年轻的人(多指青年男子);男~|健~|~女英雄。
③名儿子:~孙|~媳|生~育女|妻~老小。
④雄性的:~马|~狗。
儿即人。
▶薛能《海棠》诗:“明年应不见,留此赠巴儿。”
▶温庭筠《访知玄上人遇暴经因有赠》诗:“客儿自有翻经处,江上秋来蕙草荒。”均犹言巴人、客人,并不含幼小义。
▶李南金《贺新郎》词《感怀》:“且尽樽前今日意,休记绿窗眉妩,但春到,儿家庭户。”此词自抒胸臆,非代言体,“儿家”即人家。
▶谢应芳《风人松》词《寄朱原道为生日贺》:“天生襟度容江海,每开尊,坐客如云。此日醉看蓬矢,吾儿应吐华茵。”亦犹云吾人、吾辈。
▶张翥《水调歌头》词:“萧然世味,前身恐是出家儿。”
▶《冻苏秦》剧二:“你常好是立儿不觉坐儿饥,枉使会拖刀计。”
▶《看钱奴》剧四:“为甚么,骂这厮,骂那厮,他道俺贫儿到底做贫儿。”义并同。
按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晋语‘儿’‘人’二字通用。《世说》载桓温行经王大将军墓,望之曰:‘可儿,可儿。’盖谓‘可人’为‘可儿’也。故《晋书》及孙绰与庾亮笺,皆以为‘可人’。又陶渊明不欲束带见乡里小儿,亦是以‘小人’为、儿’耳,故《宋书》云‘乡里小人’也。”其实以“儿”作“人”,不独晋代如此,历代均有其例,恐属于方音的歧异。
儿(无)儿(I)ren
ㄖㄣˊ
〔《集韵》而邻切,平真,日。〕
“人”的古字。
●见《说文·儿部》。
儿(II)er
ㄦˊ
同“儿”。
儿(2)(无)儿(I)er
ㄦˊ
〔《广韵》汝移切,平支,日。〕
1.婴孩。
●《老子》:“专气致柔,能婴儿。”
●《老子》:“若婴儿未孩。”
●唐韩愈《乳母墓铭》:“[乳母李]入韩氏,乳其儿愈。”
●唐苏鹗《苏氏演义》卷上:“儿者,嬬也。谓婴儿嬬嬬然,输输然,幼弱之象也。”
2.特指男孩。
●《仓颉篇》卷下:“男曰儿,女曰婴。”
●唐韩愈《游西林寺》诗:“中郎有女能传业,伯道无儿可保家。”
●《中国歌谣资料·背时年》:“年来了,是冤家,儿要帽,女要花。”
3.儿女对父母的自称。
●唐韩愈《琴操·履霜操》诗:“父兮儿寒,母兮儿饥。儿罪当笞,逐儿何为?”
●明高明《琵琶记·南浦嘱别》:“儿今去,爹妈休要意悬。”
4.南北朝时有对兄亦自称“儿”者。
●《北史·齐安德王延宗传》:“﹝后主﹞乃以延宗为相国,并州刺史,总山西兵事。谓曰:‘并州阿兄取,儿今去也。’”后主为延宗之堂弟。
5.父母对儿女的称呼。
●元关汉卿《窦娥冤》第四摺:“哎!我屈死的儿也,则被你痛杀我也。”
●明汤显祖《牡丹亭·训女》:“儿啊,爹三分说话你自心模,难道八字梳头做目呼。”
6.古代年轻女子的自称。
●《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五·木兰诗》:“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唐张鷟《游仙窟》:“十娘曰:‘儿近来患嗽,声音不彻。’”
●清和邦额《夜谭随录·香云》:“贤妹之言是也,公子风韵都美,儿亦慕悦久矣。”
7.对年少男子的称呼。
●唐薛逢《醉春风》诗:“歌儿舞女亦随后,暂醉始知天地长。”
●唐归仁《牡丹》诗:“除却解禅心不动,算应狂杀五陵儿。”
8.对情人的昵称。犹言心肝。
●《金瓶梅词话》第二八回:“西门庆道:‘我的儿,你到明日做一双儿穿在脚上。你不知我达达一心只喜欢穿红鞋儿,看着心里爱。’”
9.轻蔑之词,犹言小子。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
●《后汉书·袁绍传》:“袁本初坐作声价,好养死士,不知此儿终欲何作。”
●唐韩愈《调张籍》诗:“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
●清吴伟业《哭志衍》诗:“高谭群儿惊,健笔小儒怍。”
10.人。
●唐修睦《题田道者院》诗:“入门空寂寂,真个出家儿。”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晋语儿、人二字通用。《世说》载桓温行经王大将军墓,望之曰:‘可儿,可儿。’盖谓‘可人’为‘可儿’也。”
●清和邦额《夜谭随录·邱生》:“生亦笑曰:‘真可儿也!敢问芳名?’”
11.雄性。
●唐郑棨《开天传信记》:“又有妇人投状争猫儿,状云:若是儿猫,即是儿猫;若不是儿猫,即不是儿猫。”句中一、三“儿猫”言雄猫;二、四“儿猫”言妇人之猫。
●《清史稿·兵志十二》:“凡马牡曰儿,牝曰骒。”
12.词尾。名词词尾。
●南朝梁沈约《领边绣》诗:“萦丝飞凤子,结缕坐花儿。”
●唐杜甫《水槛遣心》诗之一:“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元赵禹圭《风入松·忆旧》曲:“眼儿里见了心儿里恋,口儿里不敢胡言。”
●清秋瑾《敬告姊妹们》:“花儿、朵儿、扎的、镶的,戴着;绸儿、缎儿、滚的、盘的,穿着。”
13.词尾。动词词尾。
●《西游记》第三十回:“那猪八戒不大老实,他走走儿,骂几声。”
14.词尾。形容词词尾。
●《西游记》第十九回:“贫僧是胎里素,自幼儿不吃荤。”
●茅盾《子夜》十五:“葆生,不要急!有话慢慢儿讲,大家商量!”
15.词尾。量词词尾。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四:“碧天涯几缕儿残霞,渐听得珰珰地昏钟儿打。”
●周恩来《一年来的谈判及前途》:“因为凡是民主的地方,就没有独裁者的份儿。”
儿(II)ni
ㄋ〡ˊ
〔《广韵》五稽切,平齐,疑。〕
1.“齯”的古字。参见“齯齿”。
2.姓。
●汉有儿宽。见《汉书》本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