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
拼音
yǐ笔顺
𠄌 丶 丿 丶竖提端正,长短适中,中点宜小,靠上,撇画起笔稍高于竖提,右点稍长。
同音字
读音为yǐ的字 读音为yi的字基础解释
1.用;拿:~少胜多。晓之~理。赠~鲜花。 2.依;按照:~次。~音序排列。 3.因:何~知之?。不~人废言。 4.表示目的:~广视听。~待时机。 5.于;在(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日宣告成立。 6.跟“而”相同:城高~厚,地广~深。 7.姓。 8.用在单纯的方位词前,组成合成的方位词或方位结构,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前。~上。三日~后。县级~上。长江~南。五千~内。二十岁~下。详细解释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金文字形,象人。本义:用)
同本义。有一部分现已弱化成了介词
以,用也。——《说文》
以,用也。——《小尔雅》
凡师能左右之曰以。——《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封疆社稷是以。——《左传·定公十年》
纯以形式。——蔡元培《图画》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
又如:以手代足(爬行。表示甘愿认错受罚);以疏间亲(关系疏远的人离间关系亲密的人);以耳为目(把听到的当作亲眼目睹的);以指测河(用手指测量河水的深浅。比喻达不到目的)
使,令
向欲以齐事王攻 宋也。——《战国策》
又如:以彰其慢(公开过失);以介眉寿(祝寿之词);以夷攻夷(使夷人自相攻伐)
凭借;仗恃
富国以农,距敌恃卒。——《韩非子》
认为,以为
我以日始出。——《列子·汤问》
又如:以众暴寡(以人多势众的一帮去欺凌、迫害人少势弱的一方)
做,从事
教育事业最有意义,情愿终身以之的。——叶绍钧《倪焕之》
原因,缘故
何其久也?必有以也。——《诗·邶风》
无固定职业的人
以闲民。——《拾雅》
候疆候以。——《诗·周颂》
以色列的简称 。
如:阿以战争
把,拿 ——表示对事物的处置
俱以情告。——《世说新语·自新》
以刀劈狼。——《聊斋志异·狼三则》
又如:以力服人(用强制的手段使人服从)
依,按,凭 ——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或前提。犹言凭、根据
何以谓之文。——《论语》
以残年余力。——《列子·汤问》
以我酌油知之。——宋· 欧阳修《归田录》
以大中丞抚 吴者。—— 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以乡人子谒余。——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以其智力为也。——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又如:以膺大统(继承帝位);以天自诿(听天由命);以时(按时;依时)
在,于 ——表示行动的时间、处所或范围
赏以春夏而刑以秋冬。——柳宗元《断刑论》
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余以乾隆。—— 清· 姚鼐《登泰山记》
从,自,由 ——表示行动或变化的起点
自古于今,上以天子,下至庶人,蔑有好利而不仁者。——《潜夫论》
今以长沙, 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史记》
又如:以下(下等;下层);以下之人(下等人;奴婢);以繁调简(清代府、州、县缺,有繁有简,分为最要、要、中、简四等。如山东是繁缺,安徽是简缺,从山东到安徽,是以繁调简);以郄视文(从缝隙里看杂色文采。比喻见识浅陋狭隘)
为 。
如:以身殉职(为忠于本职工作而贡献出生命);以为后圆(为以后作打算)
因为,由于 ——表示行为产生的原因
以贪勤民。——《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吾以捕蛇独存。——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成以其小,劣之。——《聊斋志异·促织》
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清· 袁枚《祭妹文》
以数谏故。——《史记·陈涉世家》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又如:以致(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了下文的结果);以人废言(由于人不好,对其言论也加以否定);以利累形(因追求利禄而危害身体);以私害公(谓因私情而损害公道或公德);以理去官(旧指官员因正常原因卸任);以噎废食(由于吃饭打噎,便不敢再进食。比喻因偶然受到挫折。就停止应做的事情);以辞害意(因拘泥于辞义而误会或曲解作者的原意)
和,而 ——表示并列关系
夷以近。——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载以来。——清· 周容《芋老人传》
一鸡瞥来,径进以啄。——《聊斋志异·促织》
则,那么 ——表示条件关系
战而不胜,以亡随其后。——《战国策》
才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宋· 苏洵《六国论》
以至于寸。(才达到一寸。)——《后汉书·列女传》
表目的或结果等
智叟无以应。——《列子·汤问》
用在单纯方位词或时间词之前,表示时间、方位、数量、质量、范围之类的界限
日观以西峰。——清· 姚鼐《登泰山记》
加在句中,表示语气的舒缓或调整节奏
微我无酒,以敖以游。——《诗·邶风》
加在句尾,不示肯定语气
夫晴蛉其小者也,黄雀因是以。——《战国策》
加在能愿动词后,类似词的后缀。
如:可以;得以; 能以
〈动〉
〈名〉
〈介〉
〈助〉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以 yǐ
① 动用;使用。《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 ② 动做。《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如或知尔,则何~哉?” ③ 动认为。《邹忌讽齐王纳谏》:“皆~美于徐公。” ④ 介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视情况译为“拿”、“用”、“凭”、“把”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愿~十五城请易璧。” ⑤ 介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亦不~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⑥ 介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等。《捕蛇者说》:“而吾~捕蛇独存。”《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强秦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⑦ 介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可译为“在”、“从”。《苏武传》:“武~始元六年春至京师。”⑧ 介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战国策·周策》:“天下有变,王割汉中~楚和。”《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欲~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⑨ 连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并且”等,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夫夷~近,则游者众;险~远,则至者少。” ⑩ 连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和方式,可译为“而”,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予与四人拥火~入。” ⑪ 连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由于”。《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此者,~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⑫ 连表修饰和被修饰关系。《归去来辞》:“木欣欣~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⑬ 连表目的关系,可译为“而”“来”“用来”等。《师说》:“作《师说》~贻之。” ⑭ 连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或范围,用法同现代汉语。《张衡传》:“自王侯~下,莫不逾侈。” ⑮ 连表示在叙述某件事时又转到另一件事上,可译为“至于”。《柳毅传》:“然自约其心者,达君之冤,余无及也。~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岂有意哉!”⑯ 副通“已”。已经。《陈涉世家》:“座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怪之矣。”⒄ 动通“已”。停止。《齐桓晋文之事》:“无~,则王乎?”⒅ 副只是。《冯谖客孟尝君》:“君家所寡有者,~义耳。”
以(I)y?
〡ˇ
〔《广韵》羊己切,上止,以。〕
1.任用;使用;运用。
●《书·立政》:“继自今立政,其勿以憸人。”
●孔颖达疏:“王当继续从今已往立其善政,其勿用憸利之人。”
●马王堆汉墓帛书《道原》:“人皆以之,莫知其名。人皆用之,莫见其刑(形)。”
●《礼记·儒行》:“礼之以,和为贵。”
按,《论语·学而》以作“用”。
●《韩非子·扬权》:“圣人执要,四方来效。虚而待之,彼自以之。”
旧注:“以,用也。君但虚心以待之,彼则各自用其能也。”
●唐张说《故洛阳尉马府君碑》:“王者之师,将德是以。讨叛惟武,携远在宽。”
2.使。
●《管子·水地》:“﹝庆忌﹞乘小马,好疾驰,以其名呼之,可使千里外一日反报……蟡者一头而两身,其形若蛇,其长八尺,以其名呼之,可以取鱼鳖。”
按,“可以”与“可使”为互文,又《山海经·北山经》
郭璞注引《管子》“可以”作“可使”。
●《孟子·公孙丑上》:“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
●《战国策·秦策一》:“泠向谓秦王曰:‘向欲以齐事王,使攻宋也。宋破,晋国危,安邑王之有也。’”
高诱注:“以,犹‘使’也。”
3.认为。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公﹞告郈孙,郈孙以可,劝。”
●《新唐书·萧瑀传》:“﹝瑀﹞每燕见,辄言:‘玄龄辈朋党盗权,若胶固然,特未反耳。’帝曰:‘知臣莫若君。朕虽不明,宁顿懵臧否?’因为瑀晓解。瑀以帝有所偏信,帝积久亦不平。”
●清黄轩祖《游梁琐记·易内奇案》:“张父大悦,以富媳必多妆奁,可增岁入。”
4.及,连及。
●《易·小畜》:“九五,有孚挛如,富以其邻。象曰:有孚挛如,不独富也。”
●李鼎祚集解引虞翻曰:“以,及也。”
●《国语·周语上》引《汤誓》:“余一人有罪,无以万夫。”
●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一:“言无及万夫。”
按,《吕氏春秋·顺民》引《汤誓》“以”作“及”。
5.缘故;原因;道理。
●《诗·邶风·旄丘》:“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列子·周穆王》:“华子既悟,迺大怒,黜妻罚子,操戈逐儒生。宋人执而问其以。”
●三国魏曹丕《与吴质书》:“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炳烛夜游,良有以也。”
6.即,立即。详“以时”。
7.代词。何,何处。
8.代词。此,这。
●《礼记·檀弓下》:“岁旱,穆公召县子而问然,曰:‘……吾欲暴巫而奚若?’曰:‘天则不雨,而望之愚妇人,于以求之,毋乃已疏乎!’”陈澔集说:“于以求之,犹言于此求之也。”
●《战国策·魏策三》:“‘无梁孰与无河内急?’王曰:‘梁急。’‘无梁孰与无身急?’王曰:‘身急。’曰:‘以三者,身,上也;河内,其下也。秦未索其下,而王效其上,可乎?’”
9.介词。拿;用。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公子﹞醒,以戈逐子犯。”
●宋何薳《春渚纪闻·紫姑书大字》:“墨浆以大器贮,备濡染也。”
●鲁迅《野草·题辞》:“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10.介词。表示处置或主使。犹言带着、率领。
●《左传·僖公五年》:“宫之奇以其族行。”
●《史记·晋世家》:“里克、邳郑欲内重耳,以三公子之徒作乱。”
●明冯梦龙《智囊补·察智·于文传》:“王诱妾以儿来,寻逐妾,杀儿,焚之。”
11.介词。介绍论事的标准。犹言“以……论”;“论……”。
●《左传·宣公四年》:“以贤,则去疾不足;以顺,则公子坚长。”
●《公羊传·隐公元年》:“立适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孟子·万章下》:“以位,则子,君也;我,臣也;何敢与君友也?以德,则子事我者也,奚可以与我友?”
12.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凭藉或前提。犹言凭、根据。
●《后汉书·荀彧传》:“会张邈、陈宫以兖州反操,而潜迎吕布。”
●宋苏轼《张文定公墓志铭》:“发民筑城,日夜不得休息,民大惊扰,争迁居城中。男女昏会,不复以年。”
●明归有光《项脊轩志》:“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13.介词。介绍具有的身份或资格。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将军苏建,杜陵人,以校尉从卫将军青,有功,为平陵侯。”
●《汉书·李广传》:“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
●钱基博《辛亥南北议和别纪》:“初,唐绍仪以清内阁总理袁世凯代表,伍廷芳以民军议和代表,自十月二十八日,开议于上海英租界之市政厅。”
14.介词。为。
●《左传·定公十年》:“所以事君,封疆社稷是以。”
杜预注:“以,犹为也。”
杨伯峻注:“意谓为国家土地之安全,于是事齐。”
15.介词。在;于。
●《左传·桓公二年》:“其弟以千亩之战生,命之曰成师。”
●《旧唐书·方伎传·神秀》:“神秀以神龙二年卒,士庶皆来送葬。”
●鲁迅《二心集·柔石小传》:“柔石,原名平复,姓赵,以一九○一年生于浙江省台州宁海县的市门头。”
16.介词。自;从。
●汉王符《潜夫论·遏利》:“自古于今,上以天子,下至庶人,蔑有好利而不亡者,好义而不彰者也。”
●《汉书·西南夷传》:“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
17.介词。与;同。
●《仪礼·乡射礼》:“主人以宾揖,先入。”
郑玄注:“以,犹与也。”
●《韩诗外传》卷四:“齐桓公独以管仲谋伐莒,而国人知之。”以,一本作“与”。
●《太平广记》卷九引晋葛洪《神仙传·王烈》:“﹝烈﹞少时本太学书生,学无不览,常以人谈论五经百家之言,无不该博。”
18.连词。表并列,相当于“和”。
●《易·鼎》:“得妾以其子,无咎。”
●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一:“言得妾与其子也。”
●《诗·大雅·皇矣》:“帝谓文王:‘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马瑞辰通释:“按以、与古通用,‘声以色’犹云‘声与色’也,‘夏以革’犹云‘夏与革’也。”
●《左传·襄公二十年》:“﹝季武子﹞赋《常棣》之七章以卒。”
●王引之《经义述闻·春秋左传中》:“以,犹‘与’也。卒,卒章也。言赋《常棣》之七章与卒章也。‘卒’下无‘章’字者,蒙上而省。”
19.连词。表承接,相当于“而”。
●《书·金縢》:“秋,大熟,未获,天大雷电以风。”
●《礼记·乐记》:“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清吴骞《扶风传信录》:“家有老母,必禀请以行。”
20.连词。表承接,相当于“则”。
●《国语·吴语》:“今大夫老,而又不自安恬逸,而处以念恶,出则罪吾众。”
韦昭注:“处,居也。居则念为恶于吴国。”
●《文子·上义》:“故有道以御人,无道则制于人。”
21.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
●汉刘向《说苑·杂言》:“少以犯众,弱以侮强,忿怒不量力者,兵共杀之。”
●《淮南子·泛论训》:“尧无百户之郭,舜无置锥之地,以有天下。”
22.连词。因为,由于。
●《左传·僖公十五年》:“郑以救公误之,遂失秦伯。”
●《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以不能取容当世,故终身不仕。”
●宋洪迈《容斋三笔·奸鬼为人祸》:“隋文帝以子秦孝王俊有疾,驰召名医许智藏。”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后记》:“临末我还要记念镰田诚一君,他是内山书店的店员……三三年七月,以病在故乡去世。”
23.连词。因而;因此。
●《礼记·缁衣》:“昔吾有先正,其言明且清,国家以宁,都邑以成,庶民以生。”
●汉刘向《列女传·卫二乱女》:“南子惑淫,宋朝是亲,谮彼蒯聩,使之出奔。悝母亦嬖,出入两君,二乱交错,咸以灭身。”
●唐韩愈《唐故秘书少监独孤府君墓志铭》:“其后,上将有所相,不可于众。君与起居舍人李约交章指摘,事以不行。”
●明冯梦龙《智囊补·兵智·项梁》:“每有大繇役及丧,梁尝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子弟,以知其能,后果举事。”按“以”
●《史记·项羽本纪》作“以是”。
24.连词。如,如果。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今郡守之权,非特六卿之重也;地几千里,非特闾巷之资也;甲兵器械,非特棘矜之用也,以遭万世之变,则不可称讳也。”
25.助词。在句中的作用相当于一个音节,不表义。
●《诗·邶风·谷风》:“习习谷风,以阴以雨。”
●唐韩愈《息国夫人墓志铭》:“婉婉夫人,有籍宫门。克承其后,以嫁以婚。”
●宋司马光《功名论》:“夫地有草木,天不雨露之,则不能以生;月有光华,日不照望之,则不能以明。”
●清顾炎武《赠人》诗:“路旁多行人,一南一以北。南北遂分手,去去焉所极。”
26.助词。表语气,用于句末,相当于“矣”。
●《战国策·楚策四》:“蜻蛉其小者也,黄雀因是以。”
●《吕氏春秋·适音》:“四欲之得也,在于胜理。胜理以治身,则生全以。生全,则寿长矣。”
按,“生全以”
●《群书治要》卷三九引作“生全矣”。
●《七国春秋平话》卷中:“六月之间,下齐七十余城,皆为郡县以。”
27.助词。用在单纯方位词前,组成合成方位词或方位结构,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
●《孟子·公孙丑上》:“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
●《史记·留侯世家》:“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如:他的年龄在三十岁以下。
28.通“已”。已经。
●《国语·晋语四》:“其闻之者,吾以除之矣。”
●《北史·宇文护传》:“吾念十九入汝家,今以八十矣,凡生汝辈三男二女。”
●宋苏舜钦《答范资政书》:“乃知君子理身格物之道,自有本也,险难以萌而不之见,宜其悔焉。”
29.通“已”。太;甚。
●《左传·文公五年》:“晋阳处父聘于卫,反过宁,宁嬴从之,及温而还。其妻问之,嬴曰:‘以刚。’《商书》曰:‘沈渐刚克,高明柔克。’夫子壹之,其不没乎!”
杨伯峻注:“以,太也。”
●《孟子·滕文公下》:“三月无君则吊,不以急乎?”
朱熹注:“以、已通,太也。”
●唐韩愈《赠张童子序》:“人皆谓童子耳目明达,神气以灵,余亦伟童子之独出于等夷也。”
30.通“已”。止。
●《孟子·梁惠王上》:“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朱熹注:“以、已通用。无已,必欲言之而不止也。”
杨伯峻注:“‘无已’犹言‘不得已’。”
31.通“已”。谓不许,不同意。
●汉枚乘《七发》:“诚必不悔,决绝以诺。”
●王念孙《读书杂志余编·文选》:“决绝以诺,‘以’与,‘已’通,言或已或诺,俱决绝而无犹豫也。《表记》(《礼记》篇名):‘君子与其有诺责也,宁有已怨。’郑注曰:‘已,谓不许也。’”
32.通“有”。
●《战国策·楚策四》:“今楚国虽小,绝长续短,犹以数千里,岂特百里哉?”
●汉赵晔《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季札使还,至吴,阖闾以位让,季札曰:‘苟前君无废,社稷以奉,君也。吾谁怨乎?’”社稷以奉,《史记·吴太伯世家》作“社稷有奉”。
33.通“又”。
●《左传·成公十六年》:“旧不必良,以犯天忌,我必克之。”
●《淮南子·人间训》:“民春以力耕,暑以强耘,秋以收敛,冬间无事,以伐林而积之。”
●王念孙《读书杂志·淮南内篇十八》:“‘以伐林而积之’,当从《太平御览》所引,作‘又伐林而积之’。”
以(II)si
ㄙˋ
〔《集韵》象齿切,上止,邪。〕
通“似”。
●《易·明夷》:“内难而能正其志,箕子以之。”
●陆德明释文:“以之,郑、荀、向作‘似之’。”
高亨注:“按‘以’借为‘似’。”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令尹似君矣,将有他志”孔颖达疏引服虔云:“言令尹动作以君仪,故云‘以君矣’。”是服虔所见本“似”作“以”。
●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西堤》:“水底偶平不平,而声以鸣不鸣。”
以
《説文》:“㠯,用也。从反已。賈侍中説,已,意已實也。象形。”邵瑛羣經正字:“《詩·何人斯》釋文:㠯,古以字。《漢書》以皆作㠯。張謙中曰:㠯,秦刻作以。《説文》不加人字。”按:甲骨文、金文“㠯”字像耕地的农具,“以”像人用“㠯”形。“耜”字即从“㠯”字出。所以古文借“㠯”为“以”,训为“用”。
(一)yǐ 《廣韻》羊已切,上止以。之部。
(1)用;使用。《玉篇·人部》:“以,用也。”《書·梓材》:“以厥庶民。”孔傳:“言當用其衆人之賢者與其小臣之良者。”孔穎達疏:“以,用也。”《論語·微子》:“不使大臣怨乎不以。”何晏集解:“孔曰:‘以,用也。’”《楚辭·九章·涉江》:“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王逸注:“以,亦用也。”《論衡·程材》:“洗洿泥者以水,燔腥者用火。”
(2)使;令。《書·君奭》:“我不以後人迷。”《戰國策·秦策一》:“向欲以齊事王攻宋也。”高誘注:“以,猶使也。”《西京雜記》卷二:“於是上案圖以昭君行。”
(3)凭借;仗恃。《韓非子·五蠧》:“富國以農,距敵恃卒。”《論衡·卜筮》:“欲知天,以人事。”《三國演義》第二十二回:“以明公之神武,撫河朔之强盛,興兵討曹賊,易如反掌。”
(4)认为;以为。清王引之《經傳釋詞》卷一:“以,猶謂也。”《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告臧孫,臧孫以難;告郈孫,郈孫以可。”《漢書·元帝紀》:“人人自以得上意。”唐柳宗元《為裴中丞上裴相賀破東平狀》:“竊以自古中興之主,必有命代之臣。”
(5)为(wèi),为了。《左傳·定公十年》:“所以事君,封疆社稷是以。”杜預注:“以,猶為也。”
(6)做;从事。《玉篇·人部》:“以,為也。”《論語·為政》:“視其所以。”《韓非子·揚權》:“虚而待之,彼自以之。”叶圣陶《倪焕之》:“教育事业最有意义,情愿终身以之的。”
(7)及;连及。清王引之《經傳釋詞》卷一:“以,猶及也。”《易·小畜》:“富以其鄰。”《論語·堯曰》:“朕躬有罪,無以萬方。”《淮南子·原道》:“凡人中壽七十歲,然而趨舍指湊,日以月悔也。”高誘注:“積日至月則悔前之非。”
(8)率领;带领。《左傳·僖公五年》:“宫之奇以其族行。”《國語·周語中》:“(富辰)乃以其屬死之。”韋昭注:“帥其徒屬,以死狄師。”《史記·南越列傳》:“欲使莊參以二千人往使。”
(9)原由;缘故。《正字通·人部》:“以,故也。”《詩·邶風·旄丘》:“何其久也,必有以也。”三國魏曹丕《與吴質書》:“古人思炳燭夜遊,良有以也。”《列子·周穆王》:“宋人執而問其以。”
(10)有。《管子·治國》:“今也倉廪虚而民無積,農民以鬻子者。”《楚辭·九辯》:“君之門以九重。”《戰國策·楚策四》:“今楚國雖小,絶長續短,猶以數千里,豈特百里哉?”
⑪可以;能够。《詩·齊風·猗嗟》:“四矢反兮,以禦亂兮。”鄭玄箋:“必四矢者,象其能禦四方之亂也。”《孟子·滕文公下》:“大則以王,小則以霸。”《韓非子·揚權》:“以賞者賞,以刑者刑。”
⑫指无固定职业的人。《拾雅》卷十六:“以,閒民。”《詩·周頌·載芟》:“侯彊侯以。”鄭玄箋:“以謂閒民,今時傭賃也。”按:《周禮·天官·大宰》“閒民”鄭玄注:“謂無事業者,轉移為人執事。”
⑬代词。1.相当于“其”。《吕氏春秋·本生》:“非夸以名也,為其實也。”《春秋繁露·精華》:“以所任賢,謂之主尊國安。”《漢書·酷吏傳·尹齊》:“(尹齊)事張湯,湯素稱以為廉。”2.表示近指,相当于“此”、“这”。《論語·憲問》:“以告者過也。”《韓非子·愛臣》:“晋之分也,齊之奪也,皆以羣臣之太富也。夫燕宋之所以弑其君者,皆以類也。”《史記·龜策列傳》:“龜見寡人,延頸而前,以何望也?縮頸而復,以何當也?”3·表示疑问,相当于“何”、“哪里”、“什么”。《詩·召南·采蘩》:“于以采蘩?于沼于沚。”又《邶風·擊鼓》:“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⑭副词。1.表示程度深,相当于“太”、“甚”。《孟子·滕文公下》:“三月無君則弔,不以急乎?”《史記·伍子胥列傳》:“子之報仇,其以甚乎?”宋王安石《推命對》:“而屑屑焉甘意於誕謾虚怪之説,不以溺哉?”2.表示同样,相当于“亦”、“也”。《論衡·書虚》:“禹王如舜,事無所改,巡狩所至,以復如舜。”3.表示范围,相当于“惟”、“只”。《戰國策·齊策四》:“君家所寡有者,以義耳。”《史記·韓世家》:“彼韓急則將變而佗從,以未急,故復來耳。”4.表示情态方式,相当于“如此”、“这么”。《論語·子張》:“叔孫武叔毁仲尼,子貢曰:‘無以為也!仲尼不可毁也。’”《水經注·江水》:“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⑮介词。1.表示对事物的处置,相当于“用”、“拿”、“把”。《詩·衛風·木瓜》:“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唐李白《嘲魯儒》:“問以經濟策,茫如墜煙霧。”2.表示方式、依凭,相当于“依”、“按”、“凭”。《易·繫辭上》:“方以類聚,物以羣分。”《商君書·更法》:“禮、法以時而定,制、令各順其宜。”《漢書·張騫傳》:“騫以郎應募,使月氏。”南朝梁宗懍《荆楚歲時記》:“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3.表示行动的时间、处所、范围,相当于“在”、“于”。《左傳·桓公二年》:“晋穆侯之夫人姜氏,以條之役生太子。”《論衡·偶會》:“夫物以春生夏長,秋而熟老。”唐柳宗元《斷刑論》:“賞以春夏而刑以秋冬。”4.表示行动或变化的起点,相当于“从”、“自”、“由”。《墨子·迎敵詞》:“敵以東方來,迎之東壇。”《史記·西南夷列傳》:“今以長沙、豫章往,水道多,絶難行。”《潛夫論·遏利》:“自古于今,上以天子,下至庶人,蔑有好利而不亡者。”5.表示行为产生的原因,相当于“因为”、“由于”。《論語·衛靈公》:“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韓非子·喻老》:“千丈之隄以蟻螻之穴潰。”宋范仲淹《岳陽樓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6.表示论事的对象、依据及标准,相当于“以……而论”、“就……而论”。《左傳·宣公四年》:“以賢,則去疾不足;以順,則公子堅長。”《孟子·萬章下》:“以位,則子君也,我臣也,何敢與君友也。以德,則子事我者也,奚可以與我友。”7.表示比较,相当于“算是”、“要数”。鲁迅《书信·致杨霁云(一九三四年五月二十二日)》:“我当按时往候,其时间以下午为佳。”毛泽东《实践论》:“其中,尤以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给予人的认识发展以深刻的影响。”8.表示行动涉及的对象,相当于“与”、“同”。《詩·邶風·擊鼓》:“不我以歸,憂心有忡。”鄭玄箋:“以,猶與也。”《尹文子·大道上》:“宋公以楚人戰於泓。”宋王安石《舟中讀書》:“未能忘感概,聊以古人謀。”
⑯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和”、“而”。清王引之《經傳釋詞》卷一:“以,猶而也。”《詩·大雅·皇矣》:“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不長夏以革。”馬瑞辰通釋:“以、與古通用。聲以色猶云聲與色也,夏以革猶云夏與革也。”《論衡·自紀》:“文必麗以好,言必辯以巧。”宋王安石《遊褒禪山記》:“夫夷以近則遊者衆,險以遠則至者少。”2.表示顺承关系,用于两个动作之间,前者为后者的方式,后者为前者的目的或结果,相当于“而”。《詩·邶風·燕燕》:“瞻望弗及,佇立以泣。”《山海經·海外西經》:“操干戚以舞。”唐柳宗元《三戒·黔之驢》:“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3.表示条件关系,相当于“则”、“那么”。《戰國策·齊策一》:“戰而不勝,以亡隨其後。”《史記·楚世家》:“見鳥六雙,以王何取?”4.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此”。《正字通·人部》:“以,因也。”《韓非子·姦劫弑臣》:“孝公得商君,地以廣,兵以强。”《漢書·溝洫志》:“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彊。”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5.表示目的,相当于“去”、“用来”等。《書·泰誓》:“作奇技淫巧以悦婦人。”漢曹操《步出夏門行》:“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6.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戰國策·楚策一》:“五國以破秦,必南圖楚。”《韓詩外傳》卷八:“御曰:‘此是螳蜋也,其為蟲知進而不知退,不量力而輕就敵。’莊公曰:‘以為人,必為天下勇士矣!’”
⑰助词。1.用在单纯方位词与时间词之前,表示时间、方位、数量、质量、范围之类的界限。《論語·雍也》:“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史記·秦本紀》:“秦以往者數易君,君臣乖亂。”清龔自珍《明良論一》:“崇文門以西,彰義門以東,一日不再食者甚衆。”2.加在句中,表示语气的舒缓或调整节奏。《詩·邶風·柏舟》:“微我無酒,以敖以游。”又《谷風》:“習習谷風,以陰以雨。”3.加在句尾,表示肯定语气。《戰國策·楚策四》:“夫蜻蛉其小者也,黄雀因是以。”4.加在能愿动词后,类似词的后缀。如:可以;能以;得以。5.相当于“所”。《管子·法法》:“故列尊禄重,無以不受也;勢利官大,無以不從也。”《晏子春秋·内篇問下二十》:“不阿以私,不誣所能。”《淮南子·説林》:“足以ሀΨ\u0005淺矣。”
⑱通“已”。1.完结;停止。《正字通·人部》:“以,與已同,畢也,止也。”《墨子·號令》:“事以,各以其記取之。”《禮記·檀弓下》:“則豈不得以?”孔穎達疏:“豈不得休已者哉。”《風俗通·聲音》:“不驕不溢,好禮不以。”2.副词。表示完成,相当于“既”、“已经”。《正字通·人部》:“以,與已同。”《國語·晋語四》:“其聞之者,吾以除之矣。”《三國志·魏志·杜襲傳》:“吾計以定,卿勿復言。”宋王安石《送江寧彭給事赴闕》:“未信逸身今以老,且當憂國每如惔。”
⑲以色列的简称。
⑳姓。《萬姓統譜·紙韻》:“以,見《姓苑》。以彤,漢人。”
(二)sì 《集韻》象齒切,上止邪。之部。
通“似”。《集韻·止韻》:“佀,或作似,亦省。”《莊子·馬蹄》:“夫赫胥氏之時,民居不知所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遊,民能以此也。”成玄英疏:“此至淳之世,民能如此也。”《漢書·高帝紀上》:“鄉者夫人兒子皆以君。”顔師古注引如淳曰:“以或作似。”按:《史記·高祖本紀》作“皆似君”。
【读音】yǐ
【繁体】以
以<动>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金文字形,象人。本义:用)
同本义。有一部分现已弱化成了介词[use]
以,用也。――《说文》
以,用也。――《小尔雅》
凡师能左右之曰以。――《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封疆社稷是以。――《左传·定公十年》
纯以形式。――蔡元培《图画》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
又如:以手代足(爬行。表示甘愿认错受罚);以疏间亲(关系疏远的人离间关系亲密的人);以耳为目(把听到的当作亲眼目睹的);以指测河(用手指测量河水的深浅。比喻达不到目的)
使,令[take]
向欲以齐事王攻宋也。――《战国策》
又如:以彰
以yǐ
⒈拿,把,用,将:~礼相待。~理服人。~儆效尤。~退为进。~逸待劳。
⒉依,顺,按照:~次进入。~此类推。
⒊因,因为:不~人废言。不~失败而灰心。
⒋在,于(指日、时):~1921年7月1日成立了中国共产党。
⒌来,目的在于:学文化,~增长知识。遵守交通规则,~免发生车祸。
⒍连词:~及。~至(一直到)。~致(因而)。所~。
⒎文言连词。用法同"而":城高~厚。地广~深。
⒏语气词。跟"可"、"得"、"足"、"能"、"堪"等连用:可~合作。得~观赏。足~胜任。堪~媲美。
⒐放于位置词前〈表〉时间、方位、数量等的界限:五天~内。长江~南。七尺~下。
⒑[以为]认为:~为不错。~为好办。
⒒〈古〉通"已"。已经:固~怪之矣。
⒓[以往]过去:水比~往清洁了。
以以丨ˇyǐ1.介詞:(1)引進動作行為賴以實現的工具、手段等,相當於「用」。[例]~己度人|~禮相待。(2)引進動作行為依據的方式、標準,相當於「依照」、「按照」。[例]~受害程度賠償|~身高來進行儀隊選拔的標準。(3)引進動作行為的原因,相當於「因為」、「由於」。[例]不~物喜,不~己悲|勿~善小而不為。(4)用於具有「給予」一類詞義的動詞或動賓短語後,引進動作行為給予的事物。[例]報~忠心|他向受難者家屬致~最大歉意。(5)用於單音節方位詞之前,表示時空和方位的界限。[例]午夜~前|濁水溪~北。2.連詞。連接兩個動詞性短語或分句,表示後者是前者的目的。[例]結草銜環,~報大恩|業者提出優惠方案,~招徠顧客。3.指以色列。[例]~阿戰爭。(英Israel)4.姓。
以-康熙字典以
【子集中】【人字部】 以
〔古文〕㠯
★【韻會】【正韻】𠀤養里切,怡上聲。爲也。【論語】視其所以。
◎又因也。【詩·邶風】何其久也,必有以也。【左傳·昭十三年】我之不共,魯故之以。【註】以魯故也。【列子·周穆王篇】宋人執而問其以。
◎又用也。【論語】不使大臣怨乎不以
◎又【左傳·僖二十六年】凡師能左右之曰以。【易·師卦】能以衆正
◎又【詩·周頌】侯彊侯以。【註】彊民有餘力來助者,以閒民轉移執事者。
◎又同已。【孟子】無以,則王乎。
◎又古以與聲相通。【禮·燕禮】君曰:以我安。【註】猶與也。【魏書·李順傳】此年行師,當克以不。【韓愈·剝啄行】凡今之人,急名以官。【註】韓文與多作以。
◎又【集韻】與似同。【易·明夷】箕子以之。鄭氏,荀氏皆作似。考證:〔【詩·衞風】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謹照原書衞風改邶風。
1、以讀音:養里切,怡上聲,紙韻。〔古作㠯〕:釋文:
❶用也。从反巳。見《說文》。
❷故也。《列子周穆王》:宋人執而問其~。
❸爲也。《論語爲政》:視其所~。
❹因也。《詩旄丘》:必有~也。
❺此也。《禮記射義》引《詩》:凡~庶士。
❻太也。甚也。《左文五年傳》:嬴曰~剛。
❼及也。《易小畜》:富~其鄰。《虞注》:及也。
❽由也。《大戴記子張問入官》:距諫者。慮之所~塞也。
❾傭也。《詩載芟》:侯彊侯~。
〔箋〕:~、謂閒民。今時傭賃也。
❿至也。《老子》:~正治國。
⓫助詞。《論語泰伯》:可~託六尺之孤。可~寄百里之命。
⓬語詞之用也。《書堯典》:~親九族。
⓭猶而也。《易繫辭》: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知。
⓮猶使也。《國策秦策》:向欲~齊事王。
⓯猶與也。《詩擊鼓》:不我~歸。
⓰猶維也。〔韓愈表〕:伏~佛者。夷狄之一法耳。
⓱猶謂也。《禮記檀弓》:吾~將爲賢人也。
⓲猶爲〖去聲〗也。《左定十年傳》:封疆社稷是~。
⓳用爲物事之區分。《論語述而》:自行束脩~上。
⓴凡師能左右之曰~。見《左僖二十六年傳》。
㉑能東西之曰~。《國語魯語》:魯人~莒人先濟。
㉒通似。《易明夷》:文王~之。《釋文》:~、荀向本作似。
㉓通已。《史記留侯世家》:殷事~畢。
2、噾釋文:同以。見《漢孔宙碑》。
3、㕥讀音:音申,眞韻。釋文:吟也。見《龍龕手鑑》。
〔按隸書以字。亦或如是〕。
4、已讀音:養里切,音以,紙韻。羊吏切,音異,寘韻。釋文:
❶止也。《詩風雨》:雞鳴不~。
❷畢也。《國語齊語》:有司~于事而竣。
❸此也。《爾雅釋詁》:~。此也。
❹甚也。《禮記檀弓》:毋乃~疏乎。
❺黜棄也。《論語公冶長》:三~之。
❻猶去也。《詩墓門》:知而不~。
❼過也。《荀子議兵》:~朞三年。
❽太也。《孟子離婁》:仲尼不爲~甚者。
❾病愈也。《呂覽至忠》:王之疾必可~也。
❿不許也。《禮記表記注》:寧有~怨。
⓫副其言也。《史記灌夫傳》:~然諾。
⓬了也。《禮記檀弓》:吾得正而斃焉。斯~矣。
⓭~而。踰時也。《史記高祖紀》:~而有身。
⓮語終辭。《漢書梅福傳》:亦無及~。
⓯發端歎辭。《書大誥》:~。予維小子。
⓰~乎。決絕辭。《左昭十二年傳》:~乎~乎。
⓱~矣哉。絕望之詞。《離騷》:~矣哉。國無人。莫我知兮。
⓲通以。《荀子非相》:人之所以爲人者何~也。
⓳~~。驚怪之辭。《世說新語》:郗公有錢數千萬。嘉賓一日乞與親友略盡。郗公聞之。驚怪~~。
5、㠯釋文:古以字。見《廣韻》。
以 yǐ
❶用。
屈原《九章·涉江》:
忠不必用兮,賢不必~。
❷率領。
《左傳·僖公五年》:
宫之奇~其族行。
❸認爲,以爲。
《戰國策·齊策一》: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於臣,皆~美於徐公。
❹原因。
《列子·周穆王》:
宋人執而問其~。
❺介詞。因爲。
《史記·孫子吴起列傳》:
孫臏~此名顯天下。
又表示目的,相當於現代漢語的「以便」。
《左傳·僖公二十二年》:
楚人伐宋~救鄭。
[是以]因此。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分兵屯田,爲久駐之基。(基:基地。)
❻介詞。用。
《韓非子·難一》:
~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子:你。陷:戳穿。)
❼介詞。憑借……身份,按照。
《漢書·張騫傳》:
騫~郎應募使月氏(zhī)。(郎:官名。月氏:古國名。)
《論語·衛靈公》:
君子不~言舉人,不~人廢言。
❽介詞。在……時候。
《史記·秦始皇本紀》:
(秦始皇)~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於邯鄲。
❾連詞。用法相當於「而」。
《國語·晉語四》:
狐偃(yǎn),其舅也,而惠~有謀。(狐偃:人名。惠:通「慧」。聰明。)
❿和「上」、「下」、「東」、「西」等連用,表示時間、方位、數量的界綫。如「以上」、「以東」。⓫通「已」。已經。
《史記·陳涉世家》:
固~怪之矣。
以人35ㄧˇyǐ動①用。如:「以禮待之」、「以身作則」。《左傳.襄公十年》:「我辭禮矣,彼則以之。」漢.王充《論衡.程材》:「洗洿泥者以水,燔腥者用火。」②仰賴、憑藉。《韓非子.五蠹》:「富國以農,距敵恃卒。」漢.王充《論衡.卜筮》:「欲知天,以人事。」③認為。如:「以為」。《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告臧孫,臧孫以難;告郈孫,郈孫以可勸。」唐.柳宗元〈為裴中丞上裴相賀破東平狀〉:「竊以自古中興之主,必有命代之臣。」④可、能夠。《詩經.齊風.猗嗟》:「四矢反兮,以禦亂兮。」《孟子.滕文公下》:「大則以王,小則以霸。」⑤令、使。《戰國策.秦策一》:「向欲以齊事王,使攻宋也。」介①因為、由於。《論語.衛靈公》:「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韓非子.喻老》:「千丈之隄,以蟻螻之穴潰。」②按、依。《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商君書.更法》:「禮法以時而定,制令各順其宜。」③在、於。《左傳.桓公二年》:「其弟以千畝之戰生,命之曰成師。」唐.柳宗元〈斷刑論〉:「賞以春夏而刑以秋冬。」④加在前、後、左、右、上、下、往、來、東、西、南、北等字之前,表時空和方位的界限。如:「自古以來」、「長安東路以西」、「價格在一千元以上」。⑤連及。《易經.小畜.九五》:「有孚攣如,富以其鄰。」《論語.堯曰》:「朕躬有罪,無以萬方。」連①而、且。《詩經.邶風.燕燕》:「瞻望弗及,佇立以泣。」《禮記.樂記》:「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②因此。《漢書.卷二九.溝洫志》:「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彊。」《文選.諸葛亮.出師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③目的在於。如:「以免」、「以致於」。《書經.泰誓下》:「郊社不修,宗廟不享。作奇技淫巧以悅婦人。」④與、和。《儀禮.鄉射禮》:「各以其耦進,反于射位。」助置動詞後,無義。如:「得以」、「能以」。《論語.泰伯》:「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副①太、甚。《孟子.滕文公下》:「三月無君則弔,不以急乎?」《史記.卷六六.伍子胥傳》:「子之報仇,其以甚乎?」②既、已經。通「已」。《三國志.卷二三.魏書.杜襲傳》:「吾計以定,卿勿復言。」③愈益、更加。《呂氏春秋.恃君覽.觀表》:「魏日以削,秦日益大。」《史記.卷五.秦本紀》:「及其後世,日以驕淫。」名①緣故、理由。《詩經.邶風.旄丘》:「何其久也,必有以也。」《列子.周穆王》:「宋人執而問其以,華子曰:『曩吾忘也。』」②以色列的簡稱。如:「以阿戰爭」。③姓。如漢代有以彤。
以 -古漢語常用詞典yǐ
①用;使用。《涉江》:“忠不必用兮,賢不必~。”②做。《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如或知爾,則何~哉?”③認為。《鄒忌諷齊王納諫》:“皆~美於徐公。”④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借的工具、方法,可視情況譯為“拿”、“用”、“憑”、“把”等。《廉頗藺相如列傳》:“願~十五城請易璧。”⑤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廉頗藺相如列傳》:“秦亦不~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⑥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於”等。《捕蛇者說》:“而吾~捕蛇獨存。”《廉頗藺相如列傳》:“且~強秦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⑦表示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地點,可譯為“在”、“從”。《蘇武傳》:“武~始元六年春至京師。”⑧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帶領”。《戰國策•周策》:“天下有變,王割漢中~楚和。”《信陵君竊符救趙》:“(公子)欲~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⑨表示並列或遞進關系,可譯為“而”、“又”、“並且”等,也可省去。《遊褒禪山記》:“夫夷~近,則遊者眾;險~遠,則至者少。”⑩表示承接關系,“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後一動作行為的手段和方式,可譯為“而”,也可省去。《遊褒禪山記》:“予與四人擁火~入。”⑾表示因果關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由於”。《廉頗藺相如列傳》:“吾所以為此者,~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⑿表修飾和被修飾關系。《歸去來辭》:“木欣欣~向榮,泉涓涓而始流。”⒀表目的關系,可譯為“而”“來”“用來”等。《師說》:“作《師說》~貽之。”⒁表示時間、方位、數量的界限或範圍,用法同現代漢語。《張衡傳》:“自王侯~下,莫不逾侈。”⒂表示在敘述某件事時又轉到另一件事上,可譯為“至於”。《柳毅傳》:“然自約其心者,達君之冤,餘無及也。~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豈有意哉!”⒃通“已”。已經。《陳涉世家》:“座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怪之矣。”⒄通“已”。停止。《齊桓晉文之事》:“無~,則王乎?”⒅只是。《馮諼客孟嘗君》:“君家所寡有者,~義耳。”
【以往】以後。
【以為】⒈認為。⒉使……成為。⒊把……當作。⒋作為;用作。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yǐ
1、[可以]kě yǐ
1.表示可能或能够:不会的事情,用心去学,是~学会的。这片麦子已经熟了,~割了。 2.表示许可:你~走了。 3.好;不坏;过得去:这篇文章写得还~。 4.厉害:你这张嘴真~。天气实在热得~。
2、[以少胜多]yǐ shǎo shèng duō
用少量兵力战胜强大的敌人。
3、[以后]yǐ hòu
方位词。现在或所说某时之后的时期:从今~。五年~。毕业~。~我们还要进一步研究这个问题。
4、[以上]yǐ shàng
1.表示位置、次序或数目等在某一点之上:半山~石级更陡。县级~干部。 2.指前面的(话):~所说的是总的原则,下面讲具体做法。
5、[足以]zú yǐ
完全可以;够得上:这些事实~说明问题。
6、[以身作则]yǐ shēn zuò zé
用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
7、[以为]yǐ wéi
认为:不~然。这部电影我~很有教育意义。我~是谁呢,原来是你。
8、[所以]suǒ yǐ
1.表示因果关系。a)用在下半句表示结果:我和他在一起工作过,~对他比较熟悉。b)用在上半句主语和谓语之间,提出需要说明原因的事情,下半句说明原因:我~对他比较熟悉,是因为我和他在一起工作过。也说之所以。c)上半句先说明原因,下半句用“是…所以…的原因(缘故)”:我和他在一起工作过,这就是我~对他比较熟悉的原因。d)“所以”单独成句,表示“原因就在这里”:~呀,要不然我怎么这么说呢! 2.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忘其~。不知~。
9、[以及]yǐ jí
连词。连接并列的词或短语,语义上一般前重后轻:这里种植麦子、高粱、玉米、谷子、棉花~其他大田作物。
10、[以来]yǐ lái
方位词。表示从过去某时直到现在的一段时期:自古~。长期~。有生~。改革开放~。
11、[以下]yǐ xià
1.表示位置、次序或数目等在某一点之下:气温已降到零度~。请勿携带三岁~儿童入场。 2.指下面的(话):~就要谈谈具体办法。
12、[以前]yǐ qián
方位词。现在或所说某时之前的时期:解放~。三年~。很久~。~他在这里工作过。
13、[难以]nán yǐ
难于:~形容。~置信。心情~平静。
14、[以往]yǐ wǎng
从前;以前:产品的质量比~大有提高。这地方~是一片荒野。
15、[予以]yǔ yǐ
给以:~支持。~警告。~表扬。~批评。
16、[以外]yǐ wài
方位词。在一定的时间、处所、数量、范围的界限之外:十天~。办公室~。五步~。除此~,还有一点要注意。
17、[以免]yǐ miǎn
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目的是使下文所说的情况不至于发生:加强安全措施,~发生工伤事故。
18、[以此]yǐ cǐ
1.犹言用这,拿这。 2.因此。
19、[得以]dé yǐ
可以;能够:发扬民主,让大家的意见~充分发表出来。
20、[以内]yǐ nèi
方位词。在一定的时间、处所、数量、范围的界限之内:本年~。长城~。五十人~。
21、[以便]yǐ biàn
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使下文所说的目的容易实现:请在信封上写清邮政编码,~迅速投递。
22、[加以]jiā yǐ
1.“加以”跟“予以”不同之处是“予以”可以用在一般名词之前,表示给予,如“予以自新之路”,“加以”没有这种用法。 2.表示进一步的原因或条件:他本来就聪明,~特别用功,所以进步很快。
23、[何以]hé yǐ
1.拿什么:~教我? 2.为什么:前已商定,今~变卦?
24、[以致]yǐ zhì
连词。用在下半句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造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他事先没有充分调查研究,~做出了错误的结论。
25、[以期]yǐ qī
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前半句所说希望达到的目的:再接再厉,~全胜。
26、[无以]wú yǐ
即无已,不停止,不得已。
27、[以次]yǐ cì
1.依照次序:~入座。 2.次序在某处以后的;以下:~各章,内容从略。
28、[以太]yǐ tài
1.17世纪的物理学家为解释光在真空中的传播而提出的没有质量但有极大刚性,并且无处不在(包括真空和物质内)的一种介质。20世纪初的物理实验证明以太不存在。 2.中国近代康有为等借自物理学的哲学名词。康有为把以太和仁等同起来。谭嗣同用以太表示物质,认为自然界的事物都是以太的结晶,是世界的本原;同时又把仁、兼爱、慈悲等看作以太的作用。严复认为以太就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说的物质性的“一清之气”。孙中山认为以太是“太极”,是世界的物质始基,地球(行星)是由以太进化而成的。
29、[施以]shī yǐ
给予。
30、[报以]bào yǐ
bào yǐ,汉语词语,指用……来回报(某人或某事)。
31、[借以]jiè yǐ
用在下半句的开头,表示把上半句所说的内容作为凭借,以达到某种目的:略举几件事实,~证明这项工作的重要性。
32、[给以]gěi yǐ
1.给 2.“给以”后面只说所给的事物(并且多为抽象事物),不说接受的人。要是说出接受的人,“给以”就要改成“给”:职工生病的时候,应当给他帮助。对于劳动竞赛中优胜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他们适当的奖励。
33、[素以]sù yǐ
平时用。
34、[藉以]jiè yǐ
谓凭借某种事物或手段以达到某一目的。
35、[于以]yú yǐ
1.犹言于何。在何处。 2.犹言于何。用什么。 3.犹言至于。 4.犹是以。 5.因此;是以。
36、[以是]yǐ shì
1.因此。 2.犹言用这,拿这。
37、[以否]yǐ fǒu
亦作“以不”。犹言与否。表疑问之词,其作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吗”。不,同“否”。《魏书·李顺传》:“卿往积岁,洞鉴废兴,若朕此年行师,当克以不?”《北史·元祯传》:“禎 告诸 蛮 曰:‘尔乡里作贼如此,合死以不?’”唐 韩愈《送杨少尹序》:“不知 杨侯 去时,城门外送者几人?车几两?马几匹?道边观者亦有叹息知其为贤以否?”朱熹 考异:“以、与通用。”《旧唐书·虢王凤传》:“融 私使问其所亲成均助教 高子贡 曰:‘可入朝以否?’子贡 报曰:‘来必取死。’”
38、[兼以]jiān yǐ
加以。
39、[过以]guò yǐ
见“过与”。
40、[以时]yǐ shí
1.按一定的时间。 2.及时,即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