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儿
拼音
yě ér笔顺
同音字
读音为yě的字 读音为ér的字 读音为ye的字 读音为er的字基础解释
详细解释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也儿-汉语大词典也儿衬词,无义。
●元无名氏《石榴园》第三摺:“你准备着乱撺东西,望风也儿走。”
同:也里迭兒
也儿的石-辞源3同:也兒的石
也-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也 yē
①语助用于句末。1。表判断。《石钟山记》:“此世所以不传~。”❷表疑问或反问,前面常有“安”、“何”等与它相配合。《马说》:“安求其能千里~?”❸表感叹。《捕蛇者说》:“苛政猛于虎~。”❹表祈使,常与“无”、“不”等呼应。《桃花源记》:“不足为外人道~。”❺表示陈述或解释。《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此者,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 ② 助 语气助词,用于句中。❶表判断。《黔之驴》:“虎见之,庞然大物~,以为神。”❷表陈述或解释。《劝学》:“君子生非异~,善假于物~。”❸表语气停顿。《师说》:“师道之不传~久矣,欲人之无惑~难矣。” ③ 助语气助词,用在复句的前分句末或并列的句子成分之后,表示停顿和上下文的互相关连,兼有舒缓语气和抒情的作用。《愚公移山》:“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告之于帝。”《屈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谗谄之蔽明~,邪曲之害公~,方正之不容~,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1、也讀音:以者切,音野,馬韻。釋文:
❶女陰也。从乁。象形。見《說文乀部》。
❷決辭。《孟子梁惠王》:吾之不遇魯侯天~。
❸結上之辭。《論語學而》:亦不可行~。
❹起下之辭。《論語學而》:夫子至於是邦~。
❺句中助辭。《論語學而》:其爲人~孝弟。
❻疑問詞。《漢書賈誼傳》:身死人手。爲天下笑者何~。
❼猶邪也。《禮記曲禮》:柰何去社稷~。
❽猶乎也。《論語爲政》:子張問十世可知~。
❾猶亦也。〔岑參詩〕:~知鄕信日應疏。
❿猶焉也。《論語里仁》: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王引之云〕:樂記瞻其顏色而弗與爭~。望其容貌而民不生易慢焉。亦焉~互文耳。
⓫猶矣也。《禮記樂記》:而貫革之射息~。〔王引之云〕:祭義可謂能終矣。大戴記作~。孟子民不可得而治~。中庸作矣。
⓬猶者也。《禮記檀弓》:古~墓而不墳。
⓭猶耳也。《論語先進》:未入於室~。《馬注》:升我堂矣。未入於室耳。
⓮猶兮也。《淮南詮言》:其儀一~。心如結~。
⓯盥器也。《六書正譌》:~古匜字。借爲助辭。助辭之用旣多。故正義爲所奪。又加匚爲匜以別之。實一字也。
⓰姓也。明~伯先。
2、也讀音:羊謝切,音夜,禡韻。釋文:猶亦也。〔杜甫詩〕:靑袍~自公。〔劉攽曰〕:詞人多以~字作夜音。
3、鸍釋文:同也。《說文》:秦刻石也字。
4、匜讀音:余支切,音移,支韻。唐何切,音駝,歌韻。演爾切,音酏,紙韻。釋文:
❶似羹魁。柄中有道。可以注水酒。見《說文》。〔梁正三禮圖。~、受一斗。流長六寸。漆赤中。諸侯以象飾。天子以黃金〕。
❷沃盥器也。《左僖二十三年傳》:奉~沃盥。
❸本作也。見《六書正譌》。《詳也字》。
5、渖讀音:羊者切,音也,馬韻。釋文:語助之詞終也。見《字彙補》。
〔按也字古作鸍。疑~爲鸍之譌字。亦作拈、芒〕。
6、迆讀音:演爾切,音以,紙韻。弋支切,音移,支韻。釋文:
❶衺行也。夏書曰。東~北會於匯。見《說文》。
〔按書禹貢傳。~、溢也。馬注。~、靡也〕。
❷邪倚也。《考工記總序》:戈柲六尺有六寸。旣建而~。
〔注〕:謂邪倚於車也。
也也丨ㄝˇyě1.表示同樣。[例]我是學生,他~是學生。2.用在複句中,表示兩事、兩種情況並列。[例]他會德語,~會法語|你去~行,不去~行。3.用在單句中,表示暗含與另一件事相同。[例]昨天他~去了嗎|明天我~要參加。4.表示無論這樣或那樣,後果都相同。[例]哪怕家人反對,他~要跟她結婚|不管困難多大,我們~要克服。5.表示轉折或讓步。[例]即使你不說,我~知道|~唯有這麼做,事情才能解決。6.表示強調語氣。[例]一點~不誇張|他工作忙,連飯~忘了吃。7.表示委婉語氣。[例]這樣~好|假日到郊外走走,倒~不錯。8.〈書〉助詞:(1)用於句尾,表示肯定、疑問、感嘆、祈使的語氣。[例]孔子,魯人~|不知為不知,是知~|斯可忍,孰不可忍~|流離喪子,何其悲~。(2)用於句中,調整音節或表示語氣的停頓。[例]其為人~孝弟|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其為氣~,至大至剛。9.姓。
也-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也乙23ㄧㄝˇyě助①表示判斷或肯定的語氣。如:「是不為也,非不能也。」《史記.卷一.五帝本紀》:「舜,冀州之人也。」②表示疑問的語氣。如:「何也?」、「孰可忍,孰不可忍也?」清.薛福成〈觀巴黎油畫院記〉:「此畫果真邪?幻也?」③表示感嘆的語氣。如:「悲也!」《左傳.成公二年》:「惜也!不如多與之邑。」④用來引起下文。《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子產之從政也,擇能而使之。」《孟子.離婁下》:「地之相去也,千有餘里。」⑤數事並舉而論時用。《禮記.中庸》:「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⑥置於句中,以調整音節語氣。如:「你再也休提。」元.蕭德祥《殺狗勸夫.第二折》:「可不道一部笙歌出入隨,抵多少水盡也鵝飛。」⑦表示或者、還是。元.李文蔚《燕青博魚.第三折》:「姦夫在那裡?姓張姓李?姓趙姓王?可是長也矮,瘦也胖?」《水滸傳.第四〇回》:「你見我府裡那個門子,卻是多少年紀?或是黑瘦也白淨肥胖?」⑧用於句中,表示停頓語氣。《論語.先進》:「柴也愚,參也魯。」唐.柳宗元〈黔之驢〉:「形之龐也類有德。」副①同樣。如:「我懂,你也懂。」、「這個問題我也碰過。」②強調兩事並列。如:「客人中也有坐車的,也有走路的。」《紅樓夢.第八回》:「也不至於太冷落,也不至於太熱鬧了。」③表示強調。如:「一點也不」、「再也不敢」、「連爸媽也樂得開懷大笑。」④表示轉折。《紅樓夢.第二回》:「如今外面的架子雖未甚倒,內囊卻也盡上來了。」⑤表示委婉、讓步。如:「這樣也好!」、「也只好如此了!」
也-王力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也 yě
❶句末語氣詞,表示判斷或肯定。
《莊子·逍遥遊》:
《齊諧》者,志怪者~。
《韓非子·五蠹》: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皆守株之類~。
❷句末語氣詞,與「何」等詞相應,表示疑問語氣。
《晏子春秋·内篇諫上》:
孔與據皆從寡人而涕泣,子之獨笑,何~?(孔、據:人名。)
❸句中語氣詞,表示語氣的停頓,以引起下文。
《論語·雍也》:
人不堪其憂,回~不改其樂。(回:顔回。)
❹副詞。也(後起意義)。
庾信《鏡賦》:
不能片時藏匣裏,暫出園中~自隨。(片時:指很短的時間。)
楊萬里《過百家渡》:
~知漁父趁魚急。(趁:追趕。)
也语句中间之衬字,与作语助辞用者异。
▶《昊天塔》剧三:“兀的不屈沉杀俺宣花也这柄蘸金斧。”意言宣花之蘸金斧,也字乃衬字,不为义。宣即五色相宣之宣,今云闪色,宣花意言花纹交错。宣花斧或蘸金斧,通以称军器用之斧。《昊天塔》系演孟良盗骨故事,此孟良语,孟良固用斧者也。
▶《冯玉兰》剧一:“俺父亲呵!待明朝早晨便拜辞也禁门;待明朝早晨便来到也水滨;待明朝早晨便开船也动身。”此三也字亦均为衬字。
▶《陈州粜米》剧一:“哎哟天那!兀的不送了我也这条老命。”
▶《石榴园》戏三:“你准备着乱撺东西望风也儿走。”
也(I)yě
〡ㄝˇ
〔《广韵》羊者切,上马,以。〕
1.语气助词。表判断语气。
●《庄子·逍遥游》:“南冥者,天池也。”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和氏璧,天也所共传宝也。”
●《红楼梦》第一回:“此开卷第一回也。”
2.语气助词。表解释语气。
●《左传·庄公十年》:“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狼》:“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3.语气助词。与疑问、反诘、祈使等词连用,表相应语气。
●《诗·邶风·旄丘》:“何其久也?”此表疑问语气。
●《庄子·胠箧》:“然则乡之所谓知者,不乃为大盗积者也?”此表反诘语气。
●《史记·项羽本纪》:“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此表祈使语气。
4.语气助词。表呼唤语气。
●元关汉卿《窦娥怨》第三摺:“婆婆也,你只看窦娥少爷无娘面。”
●元无名氏《争报恩》第二摺:“哎,儿也,则被你痛杀我也。”
5.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停顿。
●《诗·陈风·墓门》:“夫也不良,国人知之。”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武安君之死也,以秦昭王五十年十一月。”
●宋王谠《唐语林·补遗四》:“其树也,大株而白枝,叶似槐。”
6.语气助词。衬词。无义。
●元萧德祥《杀狗劝夫》第二摺:“可不道一部笙歌出入随,抵多少水尽也鹅飞。”
7.副词。犹亦。承接上文,表示同样。
●北周庾信《镜赋》:“不能片时藏匣里,暂出园中也自随。”
●唐岑参《赴北庭度陇思家》诗:“西向轮台万里余,也知乡信日应疏。”
●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死》:“往往有一种仪式,是请别人宽恕,自己也宽恕了别人。”
8.副词。表选择。
●《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只要嫁个读书官人,教授却是要也不?”
●《水浒传》第二二回:“柴大官人在庄上也不?”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菱角》:“烛坐勿寐,我往视新妇来也未。”
9.副词。连用,表并列。
●《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也不干风事,也不干雨事,也不干柳絮事,也不干蝴蝶事,也不干黄莺事,也不干杜鹃事,也不干燕子事,是九十日春光已过,春归去。”
●杨朔《走进太阳里去》:“在这样的人民面前,山也得低头,河也得让路,任何力量也不能阻挡我们前进。”
10.副词。表转折或让步。
●《红楼梦》第六二回:“虽众人要行礼,也不曾受。”
●鲁迅《呐喊·阿Q正传》:“即使偶有想进城的,也就立刻变了计,碰不着危险。”
11.副词。表强调。
●《水浒传》第九回:“相国寺一株柳树,连根也拔将出来。”
●《儒林外史》第三回:“这样文字,连我看一两遍也不能解……真乃一字一珠!”
●鲁迅《二心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我们的劳苦大众……连识字教育的布施也得不到。”
12.副词。表委婉。
●元关汉卿《望江亭》第三摺:“着我过去切鲙,得些钱钞养活我来也好。”
●《红楼梦》第一一八回:“我也没有法儿了,也只得由着你们去罢!”
●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二:“韩长脖原先也还阔,往后才穷下来的。”
13.通“他”。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彼显有所出事,迺自以为也故,说者与知焉,则身危。”
●王念孙《读书杂志·史记四》:“也,读为他。他故,他事也……他字古或通作也。《墨子·备城门》篇:‘城上皆毋得有室,若也可依匿者,尽除去之。’也与他同。《贾子·脩政语》篇:‘是以明主之于言也,必自也听之,必自也择之,必自也聚之,必自也藏之,必自也行之。’《说苑·君道》篇‘自也’皆作‘自他’。”
14.通“它”。
●清李调元《卍斋璅录》丁录:“也,古通它。故沱、池、驰、蛇、沱皆读沱。”
●容庚《金文编》第十三:“它,与也为一字,形状相似,误析为二,后人别构音读。”
也(II)yi
〡ˊ
〔《集韵》演尔切,上纸,以。〕
“匜”的古字。
●《两周金文辞大系·鲁大司徒匜铭》:“鲁大司徒子仲白作其庶女厉孟姬剩也。”
郭沫若考释:“匜,按《说文·乙部》‘也’。朱骏声《通训定声》:‘此字当即匜字,后人加匚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