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目共睹的目是什么意思


拼音:mù

释义:

组词

摽目 部目 兵目 垂目 敕目 嗔目 撑目 齿目 策目 比目鱼 眵目糊 打眼目 鬼目草 黄目尊 稗耳贩目 闭目塞听 闭目塞耳 避人眼目 不堪入目 本来面目 保留剧目 避人耳目 长目飞耳

拼音

笔顺

𠃍
外框上下等宽。横向笔画平行均匀,右边竖段稍长于左竖。

同音字

读音为mù的字 读音为mu的字

基础解释

1.眼睛:有~共睹。历历在~。 2.网眼;孔:八十~筛。一方寸的网上,竟有百~之多。 3.看:~为奇迹。 4.大项中再分的小项:项~。细~。 5.生物学中把同一纲的生物按照彼此相似的特征分为若干群,每一群叫一目,如鸟纲分为雁形目、鸡形目、鹤形目等,松柏纲分为银杏目、松柏目等。目以下为科。 6.目录:书~。药~。剧~。 7.名称:题~。名~。 8.下围棋时所围的空白交叉点,一个点为一目:中方棋手仅以一~半之优获胜。 9.姓。

详细解释

〈名〉

  1. (象形。甲骨文和小篆字形。象眼睛形,外边轮廓象眼眶,里面象瞳孔。小篆处理为线条。先秦时期多用“目”,两汉以后,用眼逐渐多起来。“目”具有书面语色彩。本义:眼睛)

  2. 同本义

    目,人眼,象形。——《说文》

    目者,气之清明者也。——《礼记·郊特牲。》

    目者,心之符也。——《韩诗外传》

    夫妻反目。——《易·小畜卦》

    睅其目,皤其腹。——《左传·宣公二年》

    满目萧然。——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瞋目大怒。——晋· 干宝《搜神记》

    目似瞑。——《聊斋志异·狼三则》

    目不忍睹。——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又如:目不斜视(眼睛不向旁边看,形容为人正派);目见耳闻(亲眼看见,亲耳听到);目治手营(亲眼观察,亲手试验);目空一世(什么都不放在眼里。形容骄傲自大);目眩神摇(眼花缭乱,心神摇荡);目无下尘(眼睛不朝下看。形容态度高傲。下尘,下风,喻指比自己低下的人);目耗(眼睛昏花);目指(用眼睛示意指点);目眦(眼眶);目珠(眼球);目睛(眼珠);目精(眼珠;眼睛)

  3. 目光;眼力

    四海注目。——《晋书·孙惠传》

    又如:目捷(目光敏捷);目击道存(眼光一接触便知“道”之所在。形容悟性好);目色(视力);目使颔令(用眼色和下颔示意以役使别人。形容态度骄横);目注(目光注视);目波(水波似的目光、谓目光流盼如水波);目逆(以目光相迎);目极(用尽目力远望)

  4. 孔眼

    举一纲而万目张。——郑玄《诗谱序》

    又如:纲举目张;一个60目的筛

  5. 条目;要目 。

    如:目次(书刊上的目录。表示内容的篇目次序)

  6. 目录 。

    如:参考书目;故事节目

  7. 首领;头目

    夷目嘉符。——《广东军务记》

    又如:目把(指西南少数民族中的小首领)

  8. 分类学上位于科之上、纲之下的类别 。

    如:松柏目

  9. 名目,数目;行列

    不在使者之目。——宋· 文天祥《后序》

〈动〉

  1. 观看,注视

    指目陈胜。——《史记·陈涉世家》

    指目牵引。——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又如:目过(过目;细看);目下十行(形容看书速度极快);目及(看到);目染(因经常看见而受到影响);目笑(目视而窃笑);目礼(以目注视,表示敬意);目断(犹望断。一直望到看不见);目识(看后即记住);目属(瞩目;注视);目艳(看到美好的事物而感到羡慕);目为(看作)

  2. 递眼色,使眼

    酒阑,吕布因目留 高祖。——《史记·高祖本纪》

    数目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又如:目交心通(以眼色传情,心中相互沟通);目挑眉语(以眉目挑逗传情);目指气使(用眼神和气色示意,以支使别人。形容态度骄横);目禁(用眼色禁止别人言行);目语额瞬(眉毛眼睛能作态示意)

  3. 看待

    不敢以说书目敬亭。—— 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目-中華語文大辭典

目ㄇㄨˋmù1.眼睛。[例]眉清~秀|~瞪口呆。2.看;看待。[例]~為異類|一~了然。3.網上的孔;網眼。[例]網~︱綱舉~張。4.項目;條目。[例]綱~︱名~|細~︱要~。5.目錄;題目。[例]書~|劇~|篇~。6.生物分類系統中的一個階層。在綱與科之間。[例]生物學家將生物分為界、門、綱、~、科、屬、種七個階層,惟病毒不列入其中。7.指圍棋棋盤上縱線和橫線的交叉點,一個交叉點為「一目」。以得「目」多者為勝。[例]二~勝|勝一~半。8.姓。9.二一四部首之一。

目-中華大字典

1、目讀音:莫六切,音牧,屋韻。釋文:
❶人眼也。象形。重童子也。見《說文》。《段注》:象形。總言之。嫌人不解二。故釋之曰重其童子也。
 〔按目所以司見形色。心之符。肝之使。气之精明者也。醫經云。五藏六府之精气。上注於~爲精。精之果爲眼。骨之精爲童子。筋之精爲黑眼。气之精爲白眼。血之精爲絡果。肌肉之精爲約朿果。契筋骨血肉之精與衇幷爲系。系上屬於匘。後出於頂中。今生理學云。眼如球。中空。其外爲白色不透明之鞏膜。中爲衇絡膜。內爲網膜。鞏膜有五分一圓形透明灖膜。衇絡膜有圓孔。網膜有水晶體兩面隆起。三者㬪而景物由網膜達視神經以別色相〕。
❷默也。默而內識也。見《釋名釋形體》。
❸見也。《公羊桓二年傳》:內大惡諱。此其~言之何。
 〔注〕:~、見也。斥見其大惡也。
❹言也。《穀梁閔元年傳》:其不~而曰仲孫。疏之也。
 〔注〕:不~。謂不言公子慶父。
❺注視也。《史記陳丞相世家》:陳平去楚。渡河。船人疑其有金。~之。
❻含怒側視也。《國語周語》:國人莫敢言。道路以~。
❼動~以諭也。《漢書高帝紀》:范增數~羽擊沛公。
❽極視精不轉也。《左桓元年傳》:~逆而送之。
❾徧辨其事也。見《春秋繁露深察名號》。
❿罪名也。《後漢王吉傳》:上隨其罪~。宣示屬縣。
⓫空竅也。《吳志張昭傳》:乃作射虎車爲方~。
 〔按漢書江充傳注。纚、織絲爲之。卽今方~紗。蓋亦空竅之義〕。
⓬日計也。《周禮宰夫》:三曰司。掌官灋以治~。
 〔注〕:若今日計。
⓭外也。《老子》:聖人爲腹不爲~。
 〔注〕:腹、內也。~、外也。聖人務內不務外。
⓮稱也。《魏志王衞二劉傅傳評》:惟粲等六人最見名~。
⓯條~也。《論語顏淵》:請問其~。
⓰要也。見《小爾雅廣詁》。
 〔按周禮簭人。四曰巫~。注。謂事眾筮其要所當也〕。
⓱書之序錄也。《南史張纘傳》:執四部書~曰。君讀此畢。可言優仕矣。
⓲評鑒也。《後漢許劭傳》:曹操微時。常求劭爲己~。
⓳離爲~。見《易說卦》。
⓴坤爲~。見《易頤自求口實虞注》。
㉑節~。木理之精剛者也。《禮記學記》: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
 〔注〕:節、則木理之剛。~、則木理之精。
㉒題~。品藻也。《晉書山濤傳》:濤甄拔人物。各有題~。
 〔又〕:扁額也。《北史念賢傳》:時行殿初成。未有題~。
 〔又〕:俗稱文藝之命題曰題~。
㉓四~。廣四方之見也。《書舜典》:明四~。
 〔又〕:明足以爥陰慝也。《周禮方相氏》:黃金四~。
㉔除~。選官之簿籍也。《五代史劉延朗傳》:帝乃令薛文遇手書除~。
㉕科~。唐宋以來取士之制也。韓愈有應科~時與人書。
㉖綱~。編年史之一種。《朱熹序》:大書以提要。分注以備言。名曰資治通鑑綱~。
㉗頭~。軍中長官之稱。《元典章義》:中統元年。詔軍人陣亡者家屬。仰各頭~用心照管。
 〔按荀子議兵。下之於上也。若手臂之扞頭~也。元制或卽取義於此。淸世猶有弁~正~副~等名稱〕。
㉘色~。種族名。《元史百官志》:色~人六名。正七品出身。
 〔按元史選舉志。蒙古色~人爲一榜。漢人南人爲一榜。大抵以欽察等藩部爲色~人。金滅後中原遺裔爲漢人。宋亡後江南士族爲南人〕。
㉙黃~。周時彝名。《禮記明堂位》:鬱尊用黃~。
㉚~論。知人不自知之言也。《史記越世家》:是~論也。
㉛~連。高僧名。《王定保摭言》:此不是~連訪母耶。
㉜孔~、吏~。竝官名。前代有翰林院孔~各直隸州及州吏~。
㉝州名。唐置。羈縻。屬隴右道。當今四川境內。
㉞一~、深~。竝國名。《山海經海外北經》:一~國在其東。一~中其面而居。
 〔又〕:深~國在其東。無腸之國在深~東。
㉟天~。山名。《杭州圖經》:天~山上有兩湖。如左右~。故名。
 〔又〕:星名。《晉書天文志》:輿鬼五星。天~也。主視明察奸。
㊱比~。魚名。《爾雅釋地》:東方有比~魚焉。不比不行。其名謂之鰈。
 〔按今動物學家。謂比~魚於黑暗之一面有雙~。而白色之一面無~。因常居海底。恆以白色之面向上。暗色之面向下。而向下一面之~。亦屬無用。故~之位置漸漸移於上面。然當其幼時。仍兩面各有一~。與常魚無異〕。
㊲魚~。馬名。《漢書西域傳贊》:蒲梢龍門魚~汗血之馬。
 〔又〕:僞珠也。《參同契》:魚~豈爲珠。
㊳暉~。鴆鳥名。《淮南繆稱》:暉~知晏。
㊴旋~。鳥名。《文選司馬相如賦》:交精旋~。
㊵橫~、鬼~。竝艸名。《爾雅釋艸》:傅、橫~。
 〔又〕:苻、鬼~。
㊶~宿。草名。《漢書西域傳》:馬耆~宿。〔史記大宛傳作苜蓿〕。
㊷龍~。果名。《文選左思賦》:旁挺龍~。
㊸湖~。蓮子也。〔皮日休詩〕:湖~芳來百度遊。
2、逰釋文:古目字。見《玉篇》。
3、儠釋文:古目字。見《字彙》。
4、悱釋文:古目字。見《字彙補》。

目 -古漢語常用詞典


①眼睛。《廉頗藺相如列傳》:“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張~叱之。”②年;看待。《陳涉世家》:“旦日,卒中往往語,皆指~陳勝。”③遞眼色;使眼神。《鴻門宴》:“範增數~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④網孔。《韓非子•外儲右下》:“善張網者,引其綱,不一一攝成~而後得。”⑤行列;條目。《後序》:“北驅予並往,而不在使者之~。”
【目論】⒈像眼睛看不見睫毛一樣的議論。比喻不見自己的過失,無自知之明。⒉膚淺之論。

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目 mù
① 名眼睛。《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叱之。” ② 动年;看待。《陈涉世家》:“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陈胜。” ③ 动递眼色;使眼神。《鸿门宴》:“范增数~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④ 名网孔。《韩非子·外储右下》:“善张网者,引其纲,不一一摄成~而后得。” ⑤ 名行列;条目。《后序》:“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

目-康熙字典


【午集中】【目字部】 目
〔古文〕𡇡𥃦𥆤
★【唐韻】【集韻】【韻會】𠀤莫六切,音牧。【說文】人眼,象形,重童子也。【春秋元命苞】肝之使也。【韓詩外傳】心之符也。【禮·郊特牲】氣之淸明者也。易說卦離爲目。【註】南方之卦,主視。故爲目。【書·舜典】明四目。【註】廣四方之視,以決天下壅蔽。
◎又【博雅】視也。凡注視曰目之。【史記·𨻰丞相世家】𨻰平去楚,渡河,船人疑其有金,目之。
◎又動目以諭也。【前漢·高帝紀】范增數目羽擊沛公。
◎又含怒側視也。【周語】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又【小爾雅】要也。【周禮·春官】簭人掌三易,以辨九簭之名,四曰巫目。【疏】是要目之事。
◎又見也。【公羊傳·桓二年】內大惡諱,此其目言之何遠也。【註】目,見也,斥見其惡也。
◎又稱也。【穀梁傳·隱元年】段,鄭伯弟也。以其目君,知其爲弟也。【註】謂稱鄭伯。
◎又條目。【論語】請問其目。【註】條件也。【前漢·劉向傳】校中祕書,各有條目。
◎又節目。【禮·學記】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方氏曰:節則木理之剛,目則木理之精。
◎又題目。【後漢·許劭傳】曹操微時,常求劭爲己目。【註】命品藻爲題目。【晉書·山濤傳】甄拔人物,各有題目,時稱山公啓事。
◎又凡目。【周禮·天官·小宰】師掌官成,以治凡。司掌官法,以治目。【公羊傳·僖五年】一事而再見者,前目而後凡也。【春秋·繁露】目者,偏辨其事也。凡者,獨舉其事也。
◎又科目。【舊唐書·懿宗紀】以宋震胡德融,考科目舉人。【宋史·選舉志】宋之科目有進土,有諸科,有武舉,常選外又有制科,有童子舉,而進士得人爲盛。
◎又黃目,周彝名。【禮·明堂位】鬱尊用黃目。
◎又暉目,鴆鳥也。【淮南子·繆稱訓】暉目知晏。【註】晏,無雲也。天將晏靜,暉目先鳴。
◎又比目,魚名。不比不行。亦謂之鰈。見【爾雅·釋地】。
◎又橫目,傅草別名。鬼目,苻草別名。俱見【爾雅·釋草】。
◎又海外有一目國,一目中其面而居。見【山海經】。
◎又天目,山名。【元和地志】上有兩峰,峰頂各一池,若天左右目。
◎又縣名。【前漢·地理志】河目縣,屬幷州。
◎又州名。【唐書·地理志】目州隷隴右道。
◎又姓。【潛夫論】目夷氏,子姓,宋微子後。
◎又目宿,草名。通作𥄕。【前漢·西城傳】馬耆目宿。【史記·大宛傳】作苜蓿。
★又叶莫筆切,音密。【夏侯湛抵疑】心有窮志,貌有飢色。吝江河之流,不以躍舟船之檝。惜東壁之光,不以寓貧婦之目。

目-汉语大词典

目mu
ㄇㄨˋ
〔《广韵》莫六切,入屋,明。〕
1.眼睛。
●《易·鼎》:“巽而耳目聪明。”
●汉王充《论衡·命义》:“非正色目不视,非正声耳不听。”
●明高启《梦松轩记》:“目接其光辉,身承其教训。”
●豫剧《叶含嫣》:“忽听得谯楼更鼓三点,我这里用目偷把他观。”
2.目光;眼力。
●《孟子·告子上》:“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
●三国蜀诸葛亮《便宜十六策·治军》:“工非鲁般之目,无以见其工巧。”
●清龚自珍《最录李白集》:“苏轼、黄庭坚、萧士赟皆非无目之士,苏黄皆尝指某篇为伪作,萧所指有七篇。”
3.观看;注视。
●《左传·宣公十二年》:“目于眢井而拯之。”
杜预注:“欲入井,故使叔展视虚废井而求拯己。”
●《汉书·樊哙传》:“初入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
●唐韩愈《送陈秀才彤序》:“吾目其貌,耳其言,因以得其为人。”
●宋范仲淹《滕君墓志铭》:“予目此数事,乃知君果非常人才。”
●清黄燮清《灾民叹》诗:“徐泗更萧条,道路不忍目。”
4.用眼色表态示意。
●《国语·周语上》:“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韦昭注:“不敢发言,以目相眄而已。”
●《汉书·高帝纪上》:“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
颜师古注:“不欲对坐者显言,故动目而留之。”
●清袁枚《书鲁亮侪》:“田公默然,两司目之退。”
●熊秉坤《武昌起义谈》:“余亦莫知所措,急目之速返。”
5.品题;品评。
●《后汉书·许劭传》:“曹操微时,常卑辞厚礼,求为己目。”
李贤注:“令品藻为题目。”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世目周侯嶷如断山。”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卷八:“王济为太原大中正,访问者论邑人品状,至孙楚,则曰:‘此人非卿所能目,吾自为之。’”
6.看法。
●《北史·李彪传》:“赫赫之威,振于下国;肃肃之称,着自京师。天下改目,贪暴敛手。”
●明方孝孺《答王秀才书》:“俾世俗易心改目,以勉其远且大者。”
7.看待;看作。
●唐白居易《不出门》诗:“不知天壤内,目我为何人?”
●明沈德符《野获编·内阁三·言官论人》:“言者目为奇货。”
●秦牧《艺海拾贝·“果王”的美号》:“美果有的也被称为‘果中之王’,有些虽没有这个绰号,但实际上也被人目为‘最好的果子’。”
8.孔眼。
●《尸子》卷上:“上纲苟直,百目皆开。”
●汉桓宽《盐铁论·诏圣》:“夫少目之罔不可以得鱼,三章之法不可以为治。”
●南朝宋颜延之《庭诰》:“得鸟者罗之一目,而一目之罗无时得鸟矣。”
●唐刘知几《史通·叙事》:“捕高鸟者张其万罝,而获之由于一目。”
●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永乐大典》:“故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揭其纲而目必张,振其始而末具举。”
9.条目;要目。
●《论语·颜渊》:“请问其目。”
朱熹集注:“颜渊闻夫子之言,则于天理人欲之际已判然矣,故不复所疑闻而直请其条目也。”
●唐元稹《批宰臣请上尊号第二表》:“百吏虽存,官业多旷;万目虽设,纪律未张。”
●明何景明《赠向先生序》:“君子之治也,设其纲纪,而有其目,与民守之。”
10.标题;题目。
●《后汉书·襄楷传》:“琅邪宫崇诣阙,上其师干吉于曲阳泉水上所得神书百七十卷,皆缥白素朱介青首朱目,号《太平清领书》。”
李贤注:“目,题目也。”
●明沈德符《野获编补遗·著述·献异书》:“太祖洪武二十二年,河南开封府封邱县民刘安寿进禁书,其目曰:《五符太乙书》一十种。”
11.目录。
●《南史·张缵传》:“﹝缵﹞尝执四部书目曰:‘若读此毕,可言优仕矣。’”
●鲁迅《书信集·致李小峰》:“杂感上集已编成……名《三闲集》。希由店友便中来取,草目附呈。”如:编目;有目无书。
12.名称。
●《后汉书·酷吏传·王吉》:“凡杀人皆磔尸车上,随其罪目,宣示属县。”
李贤注:“目,罪名也。”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章表》:“章表之目,盖取诸此也。”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兰香》:“兰香者,罗勒也。中国为石勒讳,故改,今人因以名焉。且兰香之目,美于罗勒之名,故即而用之。”
●清俞樾《茶香室三钞·梓潼文君》:“是其人秉正不阿,故有忠义之目。”
13.称。
●《谷梁传·隐公元年》:“段,郑伯弟也。何以知其为弟也?杀世子母弟,目君。以其目君,知其为弟也。”
范宁注:“目君,谓称郑伯也。”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巨洋水》:“泉溪之上,源麓之侧有一祠,目之为冶泉祠。”
●明陈继儒《珍珠船》卷一:“李白每醉为文未尝差,人目为醉圣。”
●沈从文《一个女剧员的生活》:“吃过咖啡,散席了,有两个与萝较好的女子,包围到这个被人目为皇后的人,坐在一个屏风后谈话去了。”
14.指竹节。
●唐高适《咏马鞭》:“龙竹养根凡几年,工人截之为长鞭,一节一目皆天然。”
15.首领;头目。
●清魏源《道光洋艘征抚记上》:“我守兵炮沉其数小舟,伤其洋目、洋兵数十。”参见“目把”、“目兵”。
16.指下围棋时所围的空格。一空格称一目,一目当一子。终局时以目多少判胜负。
●《新民晚报》1989.10.8:“双方互围八九十目的大空。以至对局下了近百手,双方便进入收官。”如:胜二目;负一目半。
17.生物分类系统上所用的等级之一,在“纲”以下的属类。
●鲁迅《坟·人之历史》:“又集与此相似者,谓之猫科;科进为目,为纲,为门,为界。”如:食肉目;蔷薇目。

目-王力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目 mù
❶眼睛。
《荀子·勸學》:
~不能兩視而明。(眼睛不能同時看清兩件東西。)
❷看。
《史記·陳涉世家》:
皆指~陳勝。(全都指着和看着陳勝。)
引遞眼色。
《史記·項羽本紀》:
范增數~項王。(范增:人名。數:屢次。)
❸網眼。
鄭玄《詩譜序》:
舉一綱,而萬~張。(舉:提起。綱:魚網的總繩。張:張開。)成語有「綱舉目張」。
❹條目,細目。
《論語·顔淵》:
請問其~。
❺名稱。
劉知幾《史通序》:
予既在史館而成此書,故便以《史通》爲~。(予:我。)

目-中草药辞典

【读音】mù
【繁体】目
目<名>
(象形。甲骨文和小篆字形。象眼睛形,外边轮廓象眼眶,里面象瞳孔。小篆处理为线条。先秦时期多用“目”,两汉以后,用眼逐渐多起来。“目”具有书面语色彩。本义:眼睛)
同本义[eye]
目,人眼,象形。――《说文》
目者,气之清明者也。――《礼记·郊特牲。》
目者,心之符也。――《韩诗外传》
夫妻反目。――《易·小畜卦》
睅其目,皤其腹。――《左传·宣公二年》
满目萧然。――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瞋目大怒。――晋·干宝《搜神记》
目似瞑。――《聊斋志异·狼三则》
目不忍睹。――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又如:目
目mù
⒈眼睛:~不暇接。有~共睹。
⒉看:众~睽睽。众~昭彰。
⒊孔,网眼:网~。纲举~张。
⒋名称,标题:~录。书~。题~。
⒌条文,大项中再分的小项:条~。大纲细~。
⒍[目光]眼光,眼睛的神采:~光如炬(炬:火把)。
⒎[目前][目下]眼前,现在,说话的时候。
⒏[目击]亲眼看到的。
⒐[目标]
①射击、攻击或寻找的对象:对准~标。
②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奋斗的~标。
⒑[目的]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想要与要求得到的结果:有计划,有~的。不达~的,誓不罢休。

目-漢語大字典


《説文》:“目,人眼。象形。重童子也。ࡇo܌古文目。”段玉裁注:“(古文)囗象面,中象眉目。江沅曰,外象匡,内象̧࣮ۮ。”徐灝箋:“小篆从古文變耳。‘目’篆本横體,因合於偏旁,而易横為直。”
mù 《廣韻》莫六切,入屋明。沃部。
(1)人的眼睛。《説文·目部》:“目,人眼。”《易·鼎》:“巽而耳目聰明。”《國語·吴語》:“(伍員)將死,曰:‘以懸吾目於東門,以見越之入,吴國之亡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在竅為目。”王冰注:“目所以司見形色。”唐劉知幾《史通·内篇·言語》:“是則董狐、南史,舉目可求;班固、華嶠,比肩皆是者矣。”也指动物的眼睛。漢魏伯陽《周易參同契》卷上:“魚目豈為珠,蓬蒿不成檟。”
(2)看;注视。《廣雅·釋詁一》:“目,視也。”《正字通·目部》:“目,凡注視曰目之。”《左傳·宣公十二年》:“目於眢井而拯之。”杜預注:“視虚廢井而求拯。”孔穎達疏:“當目視於眢井而拯出之。”《史記·陳丞相世家》:“(陳平)渡河,船人見其美丈夫獨行,疑其亡將,要中當有金玉寳器,目之,欲殺平。”清黄燮清《災民嘆》:“徐泗更蕭條,道路不忍目。”
(3)以目表示愤懑。《釋名·釋形體》:“目,默也,默而内識也。”《正字通·目部》:“目,凡恚怒側視亦曰目。”《國語·周語上》:“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韋昭注:“不敢發言,以目相眄而已。”《漢書·金日磾傳》:“弄兒或自後擁上項,日磾在前,見而目之。”顔師古注:“目,視怒也。”《新唐書·李忠敏傳》:“鄭注誣逐宰相宋申錫,天下以目。”
(4)以目示意。《正字通·目部》:“目,意有所使而顧之曰目。”《史記·高祖本紀》:“酒闌,吕公因目固留高祖。”《漢書·高帝紀》:“范增數目羽擊沛公,羽不應。”唐白行簡《李娃傳》:“(李)娃曰:‘不見責僻陋,方將居之,宿何害焉?’生數目姥,姥曰:‘唯唯。’”清袁枚《書魯亮儕》:“田公默然,兩司目之退,魯不謝走出,至屋霤外,田公變色,下階呼曰:‘來!’”
(5)看待。唐白居易《不出門》:“不知天壤内,目我為何人。”明李贄《焚書·童心説》:“後學不察,便謂出自聖人之口也,决定目之為經矣。”鲁迅《准风月谈·新秋杂识》二:“所以最妥当是救月亮,那怕爆竹放得震天价响,天狗决不至于来咬,月亮里的酋长(假如有酋长的话)也不会出来禁止,目为反动的。”
(6)看法。《北史·李彪傳》:“赫赫之威,振於下國;肅肅之稱,著自京師。天下改目,貪暴斂手。”明方孝孺《答王秀才書》:“俾世俗易心改目,以勉其遠且大者。”
(7)看重。唐韓愈《司徒兼侍中中書令贈太尉許國公神道碑銘》:“公少依舅氏,讀書習騎射,事親孝謹,偘偘自將,不縱為子弟華靡遨放事,出入敬恭,軍中皆目之。”《新唐書·宗室傳·李從晦》:“(李從晦)奬目後進,名知人。”清袁枚《隨園詩話》卷一:“光武貧時,與李通訟逋租於嚴尤,尤奇而目之。”
(8)眼力;眼界。《孟子·告子上》:“不知子都之姣者,無目者也。”三國蜀諸葛亮《便宜十六策·治軍》:“工非魯般之目,無以見其工巧。”唐王之涣《登鸛雀樓》:“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清魏源《默觚下·治篇七》:“才臣疏節闊目,往往不可小知。”
(9)孔眼。《韓非子·外儲説右下》:“善張網者,引其綱,不一一攝萬目而後得。”《素問·解精微論》:“目者,其竅也。”《三國志·吴志·張昭傳》:“然猶不能已,乃作射虎車,為方目。閒不置蓋,一人為御,自於中射之。”《天工開物·粹精·攻黍》:“凡麻篩與米篩小者同形,而目密五倍。”
(10)要目;条目。《小爾雅·廣詁》:“目,要也。”《論語·顔淵》:“顔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宋史·李綱傳上》:“棁受事目,不措一辭,還報。”明李贄《藏書·世紀列傳總目前論》:“起自春秋,訖於宋元,分為紀傳,總類别目,用以自怡。”又生物学把同一纲的生物按照彼此相似的特征分为几个群叫目。如:鸟纲中有雁形目、鸡形目等;松柏纲中有银杏目、松柏目等。鲁迅《坟·人之历史》:“又集与此相似者,谓之猫科;科进为目,为纲,为门,为界。”
⑪目录。《南史·張弘策傳附張纘》:“(纘)嘗執四部書目曰:‘若讀此畢,可言優仕矣。’”唐韓愈《上張僕射書》:“有小吏持院中故事節目十餘事來示愈。”鲁迅《且介亭杂文·随便翻翻》:“留心过学者所开的参考书目,结果都不满意。”
⑫名;名目。《篇海類編·身體類·目部》:“目,名號也,名目也。”《後漢書·酷吏傳·王吉》:“凡殺人皆磔屍車上,隨其罪目,宣示屬縣。”李賢注:“目,罪名也。”宋曹勛《北狩見聞録》:“死生一切唯命,不必以此為目也。”清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福建·土田》:“土田之目有二:曰官田,曰民田。”又数目。《遼史·食貨志上》:“歲秋,社民隨所穫,户出粟庤倉,社司籍其目。歲儉,發以振民。”
⑬称,称呼。《穀梁傳·隱公元年》:“段,鄭伯弟也。何以知其為弟也?殺世子母弟目君。以其目君,知其為弟也。”范甯注:“目君,謂稱鄭伯。”《文心雕龍·總術》:“夫文以足言,理兼詩書,别目兩名,自近代耳。”唐封演《封氏聞見記·圖畫》:“(鄭)虔工書畫,又工詩,故有三絶之目。”《清朝野史大觀·清人逸事·三聖七賢》:“時(曾)文正幕中,有三聖七賢之目,皆一時宋學宿儒。”
⑭标题。《後漢書·襄楷傳》:“琅邪宫崇詣闕,上其師干吉於曲陽泉水上所得神書百七十卷,皆縹白素朱介青首朱目,號《太平清領書》。”李賢注:“目,題目也。”唐劉知幾《史通·内篇·六家》:“又録開皇、仁壽時事,編而次之,以類相從,各為其目,勒成《隋書》八十卷。”《農桑輯要·原序》:“於是徧求古今所有農家之書,披閲參考,删其繁重,摭其切要,纂成一書,目曰《農桑輯要》。”
⑮品评;品题。《後漢書·許劭傳》:“曹操微時,常卑辭厚禮,求為己目。”《世説新語·賞譽》:“山公舉阮咸為吏部郎,目曰:‘清真寡欲,萬物不能移也。’”清趙翼《廿二史劄記·晋書·九品中正》:“王濟為太原大中正,訪問者論邑人品狀,至孫楚,則曰:‘此人非卿所能目,吾自為之。’”
⑯首领;头领。《元典章·聖政》:“仰各頭目,用心照管。”《清史稿·祁ࡎԥ³》:“(英兵)登岸侵擾,其兵目伯麥闖入三元里,民憤,磔之。”
⑰树木枝干纹理纠结不顺的部位。《周禮·考工記·弓人》:“析幹必倫,析角無邪,斲目必荼。”鄭玄注引鄭司農云:“目,幹節目。”《吕氏春秋·舉難》:“尺之木必有節目,寸之玉必有瑕瓋。”《禮記·學記》:“先其易者,後其節目。”
⑱姓。《萬姓統譜·屋韻》:“目,目夷之後,以王父字為氏。周目夷,字子魚,宋襄公庶兄。”

目-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目目05ㄇㄨˋmù名①眼睛。如:「耳聰目明」、「魚目混珠」、「賞心悅目」、「眉清目秀」。《詩經.衛風.碩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②條款、細則。如:「項目」、「條目」、「細目」。《論語.顏淵》:「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顏淵曰:『請問其目。』」③列在書本前供方便查尋的條文。如:「書目」、「篇目」、「目次」、「四庫全書總目」。④名稱、標題。如:「品目」、「名目」、「題目」。⑤首領。如:「頭目」。⑥生物學中分類的階層名稱。如:「界、門、綱、目、科、屬、種。」⑦二一四部首之一。動稱呼。《穀梁傳.隱公元年》:「以其目君,知其為弟也。」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1、[眼目]yǎn mù

1.指眼睛:强烈的灯光炫人~。 2.为人暗中察看情况并通风报信的人:安插~。

2、[目光]mù guāng

1.指视线:大家都把~集中在他身上。 2.眼睛的神态:~炯炯(明亮)。 3.眼光;见识:~敏锐。

3、[耳目]ěr mù

1.耳朵和眼睛:掩人~(比喻以假象蒙骗别人)。 2.指见闻:~所及。~一新。~不广。 3.指替人刺探消息的人:~众多。

4、[眉目]méi mù

事情的头绪:把事情弄出点~再走。

5、[一目了然]yī mù liǎo rán

一眼就能看得清清楚楚。

6、[头目]tóu mù

某些集团中为首的人(多含贬义):大~。小~。

7、[目前]mù qián

时间词。指说话的时候:~形势。到~为止。

8、[项目]xiàng mù

事物分成的门类:服务~。体育~。建设~。

9、[目标]mù biāo

1.射击、攻击或寻求的对象:看清~。发现~。 2.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奋斗~。

10、[目的]mù dì

想要达到的地点或境地;想要得到的结果:~地。~是想探索问题的由来。

11、[节目]jié mù

文艺演出或广播电台、电视台播送的项目:~单。文艺~。今天晚会的~很精彩。

12、[科目]kē mù

1.按事物的性质划分的类别(多指关于学术或账目的)。 2.科举考试分科取士的名目。

13、[题目]tí mù

1.概括诗文或讲演内容的词句。 2.练习或考试时要求解答的问题:考试~。

14、[栏目]lán mù

报纸、杂志等版面上按内容性质分成的标有名称的部分:小说~。每逢寒暑假,报纸增设《假期生活》~。

15、[盲目]máng mù

眼睛看不见东西,比喻认识不清:~行动。~崇拜。~乐观。

16、[目录]mù lù

1.按一定次序开列出来以供查考的事物名目:图书~。财产~。 2.书刊上列出的篇章名目(多放在正文前)。

17、[瞩目]zhǔ mù

注视;注目:举世~。

18、[心目]xīn mù

1.指内心或视觉方面的感受:犹在~。以娱~。 2.指想法和看法:在他的~中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

19、[目击]mù jī

亲眼看到:~者。~其事。

20、[醒目]xǐng mù

(文字、图画等)形象明显,容易看清:大字标题十分~。

21、[数目]shù mù

通过单位表现出来的事物的多少:你数好以后,就把~告诉他。

22、[目睹]mù dǔ

亲眼看到:耳闻~。

23、[眩目]xuàn mù

耀眼。

24、[剧目]jù mù

戏剧的名目:传统~。保留~。

25、[明目]míng mù

1.明亮,视力好的眼睛。 2.把眼睛睁亮,使其看得更清楚。

26、[曲目]qǔ mù

歌曲、乐曲或戏曲的名目:这次演唱会演出的~有三十多个。评弹《真情假意》是个中篇~。

27、[面目]miàn mù

1.事物的外表、形态;面貌。 2.忠烈之面目。 3.比喻事物所呈现的景象。 4.指面子、脸面。

28、[夺目]duó mù

(光彩)耀眼:鲜艳~。放出~的光辉。

29、[炫目]xuàn mù

(光彩)耀眼:装饰华丽~。

30、[书目]shū mù

1.图书的目录。 2.曲艺上指评书、评话、弹词等说唱节目。

31、[目测]mù cè

不用仪器仅用肉眼测量。

32、[纲目]gāng mù

大纲和细目:拟定调查~。《本草~》。

33、[账目]zhàng mù

账上记载的项目:清理~。定期公布~。

34、[瞠目]chēng mù

眼直直地瞪着,形容受窘、惊恐的样子:~以对。~相视。

35、[目眩]mù xuàn

眼花:头晕~。灯光强烈,令人~。

36、[名目]míng mù

事物的名称:巧立~。~繁多。

37、[课目]kè mù

1.课程的项目。 2.军事训练中进行讲解和训练的项目。

38、[目送]mù sòng

眼睛注视着离去的人或载人的车、船等:~亲人远去。

39、[条目]tiáo mù

(法规、条约、章程等)按内容分的细目。

40、[侧目]cè mù

不敢从正面看,斜着眼睛看,形容畏惧而又愤恨:~而视。世人为之~。

近义词

1、[]yǎn

1.人和动物的视觉器官。通称眼睛。 2.小洞;窟窿:泉~。炮~。拿针扎一个~儿。 3.(~儿)指事物的关键所在:节骨~儿。 4.围棋用语,由同色棋子围住的一个或两个空交叉点。 5.戏曲中的拍子:二黄慢板,一板三~。 6.用于井、窑洞:一~井。一~旧窑洞。

2、[]gāng

1.提网的总绳。比喻事物的最主要部分:提~挈(qiè)领。~举目张。 2.古指大批运输货物的组织:花石~。 3.生物分类系统所用等级之一。在门之下,目之上:鸟~。哺乳~。

3、[主意]zhǔ yi

1.主见:大家七嘴八舌地一说,他倒拿不定~了。 2.办法:出~。馊~。这个~好。人多~多。

4、[宗旨]zōng zhǐ

主要的目的和意图:本学会以弘扬祖国文化为~。

5、[目前]mù qián

时间词。指说话的时候:~形势。到~为止。

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