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方设法的方是什么意思


拼音:fāng

释义:

组词

方面 方式 方法 方向 方向 地方 西方 方案 方针 平方米 立方米 处方药 长方形 土石方 平方公里 千方百计 生活方式 方方面面 四面八方 生产方式 大政方针 买方市场 血气方刚

拼音

fāng

笔顺

𠃌 丿
点画居中,横画宜长。撇靠横画中部起笔,下部取左斜势,斜中求正。整体布局宽松。

同音字

读音为fāng的字 读音为fang的字

基础解释

1.正四边 形或六个面都是正四边形的六面体。 2.正直:品行~正。 3.方向;方面:东~。双~。 4.办法:千~百计。领导有~。 5.地点;地区:前~。~言。 6.治病的药单:药~。处~。 7.工程上指 土、石等堆积一立方米:土~。 8.数学上指自乘的积:乘~。 9.副词。正在;方才:~兴 未艾。如梦~醒。年~十六。 10.表示响度级的单位。将声音与一个1,000赫的纯音试听比较,当两者响度被 判断为相同时,后者声压级的分贝数即被定为这个声音响度级的方数。旧写作㕫。 11.⑪量词。用于方形的东 西:一~砚台。两~图章。

详细解释

〈动〉

  1. (象形。下从舟省,而上有竝头之象。故知并船为本义。本义:并行的两船;泛指并列;并行)

  2. 同本义

    方,併船也。象两舟总头形。——《说文》

    大夫方舟。——《尔雅》。李注:“竝两船曰方舟。”

    方舟而济于河。——《庄子·山木》

    不足方。——《仪礼·乡射礼》。注:“犹併也。”

    方舟设泭。——《国语·齐语》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诗·周南·汉广》

    操军方连战舰,首尾相接。——《资治通鉴》

    蜀汉之粟,方船而下。——《史记·郦食其列传》

    又如:方轨(两车并排行驶);方轩(并排的窗户)

  3. 等同;相当

    梓人为侯,广与崇方。——《周礼·考工记》。郑玄注:“方,犹等也。”

    今者,齐、 韩相方,而国围攻焉,岂有敢曰我其以三万救是者乎哉?——《战国策》

  4. 比拟

    方丧三年。——《礼记·檀弓》。疏:“谓比方也。”

    赞票骑亦方此意。——《汉书·卫青霍去病传》。注:“比类也。”

    则三古以还年代方之,犹瀼渴之水,比诸大江。——[英]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又如:方天(可与上天相比);方比(比较)

  5. 辨别

    民神杂糅,不可方物。——《国语·楚语下》

  6. 占有

    维鹊有巢,维鸠方之。——《诗·召南·鹊巢》

  7. 通“放”( fàng)。依据;依托

    方天之休。——《左传·哀公十六年》

    维鹊有巢,维鸠方之。——《诗·召南·鹊巢》

  8. 通“仿”( fǎng)。模拟

    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於世矣。——《荀子·劝学》

    今世巧而民淫,方效汤武之时,而行神农之事。——《商君书·算地》

  9. 通“谤”( bàng)。指责别人的过失

    子贡方人。——《论语·宪问》

    或以方谢仁祖,不乃重者。——《世说新语》

〈名〉

  1. 竹木编成的筏

    就其深矣,方之舟之。——《诗·邶风·谷风》。高亨注:“方,以筏渡;舟,以船渡。”

  2. 方形

    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聊斋志异·促织》

    一个个方面大耳。——《儒林外史》

    又如:方巾(明朝书生戴的帽子);方裾(直衣襟);方员(即方圆。指物之形体);方舄(方口鞋。舄:夹底鞋)

  3. 方向;方位(方向位置) 。

    如:东方;四面八方;方客(四方宾客);方神(四方之神);方国(四邻之国)

  4. 地区;地方

    有朋自远方来。——《论语·学而》

    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汉· 贾谊《论积贮疏》

    又如:方俗(地方风俗);方帅(地方军事长官);方贡(四方的土贡);方处(地方)

  5. 方面

  6. 相对于如走廊、河流或街道的中心或分界线而言的场所、空间或方向。

    如:右方;左方;四方

  7. 相反于或相比着另一方位观察的一个方位。

    如:双方平衡

  8. 交易、战斗或辩论的一个组成部分。

    如:双方均未获胜

  9. 指四面

    若事不辑,方面何所可据?——《三国演义》

  10. 指四面,周围,四旁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晋· 陶渊明《归园田居》

    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后汉书·张衡传》

    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11. 又指统辖一个方面的大员。

    如:方面大员(独当一面的大员)

  12. 规律;道理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方:指学问。)——《庄子·秋水》

    今吾无所开吾喙,敢问其方?

    是所以语大义之方,论万物之理也。

  13. 指儒家伦理道德和学问

    使臣下百吏莫不宿道乡方而务。——《荀子·王霸》

    学道立方,离法之民也,而世尊之曰文学之士。——《韩非子·六反》

  14. 合成药物的配方

    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红楼梦》

    又如:方诊(处方和诊察病情);方脉(医方和脉象);医方

  15. 一个数的n次乘方的简称 。

    如:二的四次方是十六

  16. 品类;类别

    室家遂宗,食多方些。——《楚辞》

    故君子之朋友有乡,其恶有方。——《礼记》

    以死生为一化,以万物为一方,同精于太清之本。——《淮南子》

  17. 大地 。

    如:方局(大地);方州,方舆(大地)

  18. 平方米的简称 。

    如:铺地板十五方

  19. 立方米的简称 。

    如:一方木材

  20. 以最弱可听声为零开始的响度单位,与声强的分贝标度相当,某一声音的方数等于听起来同样响时1000赫纯音的分贝数

  21. 方法

    少有连必多方钩致。——清· 方苞《狱中杂记》

    教之以进退坐作之方。——宋· 苏轼《教战守》

    又如:千方百计;教导有方;方儿(方法;药方)

  22. 方圆。指土地面积

    荆之地方五千里, 宋之地方五百里。——《墨子·公输》

  23. 今齐地方千里,有二十城。

  24. 通“房”( fáng)

  25. 植物种子的外皮

    既方既阜,既坚既好。——《诗·小雅·大田》

  26. 住室

    周垣之高八尺,五十步一方。——《墨子·备城门》

〈形〉

  1. 方正(人行为、品性正直无邪);正直

    盘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又如:方刚(方正刚直);方切(正直而恳切);方心(方正之心);方质(方正质朴)

  2. 通“旁”( páng)。遍,广

    方施象刑惟明。——《书·益稷》

    晋国之方,偏侯也。——《国语·晋语》。注:方,大也。

    又如:方行(广泛施行)

〈副〉

  1. 方才

  2. 表示时间、相当于“始”“才”

    有五月方生者谓之晚筀。——宋· 沈括《梦溪笔谈》

  3. 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又如:如梦方醒;方当(正当,正值)

  4. 表示时间,相当于“正在”

    守门卒方熟睡。——《资治通鉴·唐纪》

    余方心动欲还。——宋· 苏轼《石钟山记》

    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 孙文《序》

    又如:方殷(正当剧盛之时)

  5. 表示时间,相当于“将”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

    余方高驰而不顾。——《楚辞·屈原·涉江》

  6. 表示情态方式,相当于“一并”

    甲兵方起于天下。——《墨子·备城门》

  7. 表示范围或程度,相当于“只”、“仅”

    赏有功,罚有罪,而不失其人,方在于人者也。——《韩非子》

〈介〉

  1. 表示时间,相当于“在”、“当”

    方其盛时必毁。——《素问》

    方是时,博鸡者以义闻于东南。——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2.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方-中華語文大辭典

方ㄈㄤfānɡ1.指方形,四個角都是九十度的四邊形。[例]長~形|正~形|這個桌子桌面是~的,不是圓的。2.指區域。[例]地~|遠~。3.位置、方位或地位的一邊。[例]東~|對~|雙~|在水一~。4.法子;辦法。[例]~法|千~百計。5.治病的藥單、配藥的單子;飲食、釀造等的配方標準。[例]藥~|偏~|處~|配~。6.數學上指同一數自乘若干次的形式。如2自乘四次,就是2的四次方,記為24。也作「冪」、「乘冪」、「乘方」。7.某一地區的。[例]~音|~言|~志。8.正直;剛直。[例]品行~正。9.才;始。[例]書到用時~恨少|如夢~醒。10.正;適。[例]來日~長|~興未艾|血氣~剛。11.〈書〉古代計算面積用語,表示縱橫各有若干長度。[例]安見~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論語‧先進》)。12.量詞。用於計算方形物品。相當於「塊」、「個」。[例]匾額一~|一~手帕|三~圖章。13.姓。14.二一四部首之一。

方 -古漢語常用詞典

fāng
①兩船相並,也指並排竹木做成的筏。《詩經•穀風》:“就其深矣,~之舟之。”②方形,與“圓”相對。《促織》:“形若土狗,梅花翅,~首,長頸。”③正直。《屈原列傳》:“~正之不容也。”④方向;方位。《赤壁賦》:“不知東~之既白。”⑤區域;地方。《六則》:“有朋自遠~來,不亦樂乎。”⑥方圓;周圍。《歸園田居》:“~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⑦比擬;相比。《察變》:“則三古以還年代~之,猶瀼渴之水。”⑧方法;計策。《赤壁之戰》:“以魯肅為贊軍校尉,助畫~略。”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比及三年,可使有勇,旦知~也。”?秋水》:“吾長見笑於大~之家。”⑩藥方;單方。《林黛玉進賈府》:“請了多少名醫修~配藥,皆不見效。”⑾當;在。《伶官傳序》:“故~其盛也,舉天下之豪傑。”⑿才;剛剛。《雁蕩山》:“伐山取材,~有人見之。”《左忠毅公逸事》:“廡下一生伏案臥,文~成草。”⒀正;正在。《荊軻刺秦王》:“秦王~還柱走,卒惶急不知所為。”⒁將要;就要。?涉彙》:“吾~高馳而不歐。”⒂縱橫;方圓。?鄒忌諷齊王納諫》:“今齊之地~千裏。”
【方技】指醫、蔔、星、相之術.
【方士】方術之士,指古代從事仙、煉丹等迷信活動的人。
【方夏】中國。
【方輿】1.指地,古代以為天圓地方,又有天為蓋。2.指天下。

方-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方方04ㄈㄤfāng名①四個角都是九十度的四邊形。如:「正方形」、「長方形」。②區域。如:「地方」、「遠方」。③古代稱地為「方」。《淮南子.本經》:「戴圓履方,抱表懷繩。」漢.高誘.注:「圓,天也;方,地也。」④位置、地位的一邊或一面。如:「東方」、「四面八方」、「對方」、「我方」、「雙方」。⑤法子、辦法。如:「方法」、「千方百計」、「教導有方」。⑥治病的藥單、配藥的單子。如:「藥方」、「偏方」、「祕方」、「處方」。《鏡花緣.第二九回》:「此跌打損傷第一奇方。」⑦數學上的乘方。如:「平方」、「立方」。⑧量詞。計算方形物品的單位。相當於「塊」、「個」。如:「匾額一方」、「一方手帕」、「三方圖章」。⑨姓。如明代有方孝孺。⑩二一四部首之一。形①方形的。如:「方桌」、「方陣」。②某一地的。如:「方音」、「方言」、「方志」。③正直。如:「品行方正」。《老子.第五八章》:「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漢書.卷五六.董仲舒傳》:「悼王道之不昭,故舉賢良方正之士。」副①才、始。如:「書到用時方恨少」、「如夢方醒」。《紅樓夢.第四回》:「今年方四十上下,只有薛蟠一子。」②正、適。如:「來日方長」、「方興未艾」。《論語.季氏》:「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③將。《後漢書.卷一七.馮異傳》:「璽書勞異曰:『方論功賞,以答大勛。』」《資治通鑑.卷六五.漢紀五十七.獻帝建安十三年》:「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介當、在。《莊子.人間世》:「方今之時,僅免刑焉。」《漢書.卷六六.楊敞傳》:「惲家方隆盛時,乘朱輪者十人。」

方-诗词曲语辞辞典


1 副词,已,已经,表示已然,不是一般“正”“才”的意思。
▶岑参《秋夕听罗山人弹三峡流泉》诗:“知音难再逢,惜君方老年。”
▶戴叔伦《奉天酬别郑谏议云逵、卢拾遗景亮见别之作》诗:“前悲涕未干,后喜心已戚。而我方老大,颇为风眩迫。”
▶卢论《落第后归山下旧居留别刘起居昆季》诗:“潘岳方称老,嵇康本厌喧=谁堪将落羽,回首仰飞翻。”句中凡言“方老”,均犹云已老。
▶皇甫冉《赠恭顺皇后挽歌》诗:“徂谢年方久,哀荣事独稀。”
▶刘禹锡《历阳书事七十韵》诗:“受谴时方久,分忧政未成。”前例为追挽诗;后例作者有序云:“长庆四年八月,余自夔州转历阳。”按作者自永贞遭贬,至长庆四年将近二十年。故二例中“方久”都为已久义。
▶钱起《晚次宿预馆》诗:“乡心不可问,秋气又相逢,飘泊方千里,离悲复几重。”
▶权德舆《新月与儿女夜听琴举酒》诗:“乃知大隐趣,宛若沧洲心。方结偕老期,岂惮华发侵。”
▶姚合《题凤翔西郭新亭》诗:“西郭尘埃外,新亭制度奇……结构方殊绝,高低更合宜。”“方”往往与“复”“岂”“更”字相应。
▶李益《送诸暨王主簿之任》诗:“别愁已万绪,离曲方三奏;远宦一辞乡,南天异风候。”“方”与“已”互文,且古代别宴所奏曲,如“阳关三叠”之类,通常以三遍为率,故“方”不可解作“才”。
▶张祜《夜雨》诗:“愁肠方九回,寂寂夜未央。”
▶杜牧《并州道中》诗:“行役我方倦,苦吟谁复闻?”
▶吴融《歧阳蒙相国对宅因抒怀投献》诗:“已得静居从马歇,不堪行色被蝉催;故园兰菊三千里,旅梦方应校懒回。”
▶《鸣凤记》剧二八:“桑榆方暮景,那堪半世孤灯,希孟母,教曾参。”
▶《东郭记》剧三:“自从夫君去后,春间添下孩儿,忽忽时光,又方初夏。”
2 副词,将,近,表示将然,也不是“正”“才,’的意思。
▶鲍照《发后渚》诗:“江上气早寒,仲秋始霜雪;从军乏衣粮,方冬与家别。”方冬,将冬或近冬,即上文所说的仲秋。
▶武元衡《晨兴寄赠窦使君》诗:“江陵岁方晏,晨起眄庭柯:白露伤红叶,清风断绿萝。”方晏,等于说将暮。下二句景物描写证明尚在深秋。
▶杜甫《喜闻官军已临贼境廿韵》:“天步艰方尽,时和运更遭。”
▶陆游《日暮至湖上》诗:“粉落竹方老,红凋荷更香。”
▶谢适《虞美人》词:“九秋风露又方阑,何口小窗相对、话悲欢。”
▶李纲《水龙吟》词:“美景良辰,玉颜方老,欲留何计。”义同上。
▶《助字辨略》卷二“方”字条收有此义,并引《诗经》和庾信赋,可见这种用法来源已久。又见“方来”。

方-中国历史辞典

商代、周初对周围少数部族的称呼。如鬼方、土方等。

方-中華大字典

1、方讀音:分房切,音芳,陽韻。釋文:
❶併船也。象兩舟省總頭形。見《說文》。
❷泭也。《詩谷風》:~之舟之。
 〔案段玉裁云。泭者、編木以爲渡。併船爲本義。編木爲引伸之義〕。
❸併也。《文選班固答賓戲》:侯伯~軌。
❹謂竝行也。《漢書揚雄傳》:雖~征僑與偓佺兮。
❺宜也。《左閔二年傳》:授~任能。
❻四角形也。《考工記輪人》:圜者中規。~者中矩。
❼四邊同也。《孟子梁惠王》:文王之囿。~七十里。
❽猶邊也。《史記扁鵲倉公傳》:視見垣一~人。
❾旁也。《周書皇門》:乃~求論擇。
❿祭名。《詩甫田》:以社以~。《傳》:迎四方氣於郊也。
⓫地也。《淮南本經》:戴圓履~。
⓬邦國也。《書湯誥》:誕吿萬~。
⓭常也。《禮記檀弓》:左右就養無~。
⓮謂物之~正有圭角鋒鋩也。《禮記儒行》:毀~而瓦合。
⓯法術也。《左昭二十九年傳》:官修其~。
⓰朔~。近玁狁之國也。《詩出車》:往城于~。
⓱處所也。《易繫辭》:故神無~而易無體。
⓲東西南北之位也。《禮記內則》:敎之數與~名。
⓳猶嚮也。《詩皇矣》:萬邦之~。下民之王。
⓴謂~正也。《漢書武帝紀》:故詳延天下~聞之士。
㉑猶等也。《考工記梓人》:爲侯廣與崇~。
㉒猶道也。《禮記樂記》:樂行而民鄕~。
㉓猶文章也。《禮記樂記》:變成~謂之音。
㉔猶事也。《易復》:后不省~。
㉕商紂邑名。《周書世俘》:呂他命伐越戲~。
 〔注〕:越、戲、~。紂三邑。
㉖所謂~者。內外相應也。言行相稱也。見《韓非子解老》。
㉗~伎之人也。《史記扁鵲倉公傳》:問中庶子善~者。
㉘~士。有~術之士也。見《後漢桓譚傳注》。
㉙謂醫藥也。《史記扁鵲倉公傳》:乃悉取其禁~書。盡與扁鵲。
㉚房也。謂孚甲始生而未合時也。《詩生民》:實~實苞。
㉛齊等也。種生不雜也。《詩大田》:旣~旣皁。
㉜版也。《禮記中庸》:布在~策。
㉝猶橫也。《國語齊語》:以~行於天下。
㉞當也。《漢書文帝紀》:~春和時。
㉟放也。《書堯典》:~命。燉族。
 〔按文選魏都賦注。~命、放棄王命也〕。
㊱逆也。《孟子梁惠王》:~命虐民。
㊲有也。《詩鵲巢》:維鵲有巢。維鳩~之。
㊳比也。《論語憲問》:子貢~人。
㊴別也。《國語楚語》:不可~物。
㊵今也。《詩小我》:~何爲期。
㊶未至之辭。見《詩板疏》。
㊷將也。漸也。《禮記樂記》:三步以見~。
 〔注〕:謂將舞。必先三舉足。以見其舞之漸也。
㊸且也。《詩正月》:民今~殆。
㊹又也。《詩大田》:來~禋祀。
 〔箋〕:成王之來。則又禋祀四方之神、祈報焉。
㊺謂異道術也。《管子任法》:皆私設立~以敎於國。
㊻縛也。《孫子九地》:是故~馬埋輪。未足恃也。
 〔注〕:曹公曰。~、縛馬也。
㊼大也。見《廣雅釋詁》。
㊽義也。見《廣雅釋詁》。
㊾類也。見《廣雅釋詁》。
㊿表也。見《廣雅釋詁》。
(51)爲也。見《廣雅釋詁》。
(52)始也。見《廣雅釋詁》。
(53)禮法也。《論語先進》:且知~也。
(54)行蟲也。《禮記樂記》:~以類聚。
 〔疏〕:行蟲有性識道理。故稱~。
(55)地名。《詩六月》:侵鎬及~。〔當今陜西寧夏等地〕。
(56)姓也。周~叔。
 〔又〕:複姓。漢東~朔。尙~禁。
(57)~相。猶言放想可畏怖之貌。見〔周禮~相氏注〕。
(58)~空。紗薄如空也。《後漢章帝紀》:詔齊相省冰紈~空。
(59)~諸。陰燧大蛤也。《淮南天文》:~諸見月則津而爲水。
(60)畢~。鳥名。《山海經西山經》:章莪之山。有鳥。狀如鶴。一足。赤文靑質而白喙。名曰畢~。見則其邑有譌火。
(61)天~。國名。卽今阿刺伯。回敎亦稱天~敎。
(62)鬼~。國名。《易旣濟》:高宗伐鬼~。〔今貴州省地〕。
(63)~皇。狀如蛇。兩首。五采文。見《莊子達生釋文》引《司馬注》。
 〔又〕:~皇。卽彷徨。觀名也。《文選揚雄賦》:溶~皇於西淸。
 〔按荀子禮論。於是其中焉。~皇周挾。注。~皇、讀爲仿偟〕。
(64)~明者。上下四~明神之象也。《儀禮覲禮》:加~明于其上。
(65)~程。古算法名。九章之一也。以御錯糅正負。
 〔又〕:代數術謂兩代數式相等之式、亦曰~程。或謂之~程式。
(66)~田。古算法名。九章之一也。以御田疇界域。
(67)數學以自乘之數謂之~。亦曰平~。又有帶縱~。再乘之數謂之立~。再乘以上之各方數。統稱之多乘~。
(68)俗謂不通時宜爲~頭。見《輟耕錄》。
(69)~丈。詳丈字。
(70)謂寓宅也。日本語。如伊籐~、大隈~。猶我國書作某宅某寓也。
(71)對人尊稱也。日本語。此~、猶言此公。何~、猶言那位。
(72)~針。日本語。謂所定辦事宗旨也。
(73)通坊。《文選何晏賦》:屯坊列署。
(74)通謗。《論語憲問》:子貢~人。《釋文》:~、鄭本作謗。
(75)通舫。見《爾雅釋水釋文》。
(76)通放。見《莊子天地釋文》。
(77)通旁。《史記五帝紀》:共工旁聚布功。
 〔按旁、書堯典作~〕。
(78)通房。《史記殷本紀》:遇女鳩女房。
 〔按房、書序作~〕。
(79)通蝄。《周禮方相氏》:敺~良。
 〔注〕:~良。罔兩也。
 〔按說文作蝄蜽〕。
2、方讀音:符方切,音房,陽韻。釋文:~與。縣名。《漢書高帝紀》:沛公攻胡陵~與。
 〔注〕:音房預。屬山陽郡。〔當今山東魚臺縣北〕。
3、方讀音:甫兩切,音倣,養韻。釋文:效也。見《集韻》。
4、倣讀音:分罔切,音紡,養韻。〔通作仿、昉。亦作放、方〕。釋文:傚也。依也。〔韓愈文〕:遂令天下之人。轉相~效。
5、放讀音:甫妄切,音舫,漾韻。釋文:
❶逐也。見《說文放部》。
❷宥之以遠曰~。《左莊六年傳》:~公子黔牟於周。
 〔按古有待~之禮。~者、黜~於外。後世遂以爲簡~差缺之稱。雖非遷貶亦曰~〕。
❸縱也。《左昭十六年傳》:獄之~紛。
 〔按如~鷹~、鶴。皆縱義〕。
❹逸也。《孟子盡心》:如追~豚。
❺置也。《論語微子》:隱居~言。
 〔注〕:~置不復言世務。
 〔按俗言安、~擱~。皆置義〕。
❻寄也。《淮南兵略》:~乎九天之上。
❼遣也。《白居易樂府》:怨女三千~出宮。
❽散也。《宋史食貨志》:以爲水旱閣~之備。
 〔按如後世倉穀。春~秋收〕。
❾去也。《禮記曲禮》:無~飯。
 〔注〕:去其黏手餘飯於器中。
❿息也。《書武成》:~牛於桃林之野。〔漢書張良傳作息牛〕。
⓫蕩也。《文選嵇康書》:重增其~。
⓬失也。《漢書敍傳》:厥事~紛。
⓭違也。《書大誥》:大~王命。
⓮妄也。見《廣雅釋言》。
⓯開也。《李華文》:南北~門。豈有差別。
 〔按今言開~。卽此義〕。
⓰發也。〔趙師秀詩〕:花~林逋村。
⓱展也。〔范成大詩〕:久坐蒲團焦葉~。
 〔按俗言~寬、~鬆、~長、~大、婦女~足。皆展義〕。
⓲豁免也。《湘山野錄》:眞宗一切蠲~。吳俗始蘇。
⓳復其身也。《梁書武帝紀》:詔諸州見在北人爲奴婢者。竝及妻兒。悉可原~。
 〔按此略如林肯~奴〕。
⓴~射。謂動物分泌毒液以射人也。
6、放讀音:分兩切,音昉,養韻。釋文:
❶依也。《論語里仁》:~於利而行〕。禮記檀弓〕:則吾將安~。
❷效也。《書堯典》:曰~勳。
 〔疏〕:能~效上世之功。
❸至也。《孟子梁惠王》:~於琅邪。
❹~賵。猶髣髴也。《漢書禮樂志》:相~賵。
❺~齊。人名。《書堯典》:~齊曰。
❻~皋。山名。《山海經中山經》:~皋之山。
7、放讀音:分房切,音方,陽韻。釋文:倂船也。《荀子子道》:不~舟。不避風。則不可涉也。
8、汸讀音:敷方切,音芳,符方切,音房,陽韻。釋文:水名。《山海經南山經》:箕尾之山。~水出焉。南流注於淯。
 〔按類篇引作淓〕。
9、汸讀音:分房切,音方,陽韻。釋文:
❶泉名。見《棟花磯隨筆》。《詳蹶字》。
❷方或字。見《說文方部》。
10、汸讀音:普郞切,音滂,陽韻。釋文:~~。水盛貌。《荀子富國》:~~如河海。
11、眖釋文:古方字。見《字彙補》。

方-康熙字典


【卯集下】【方字部】 方
〔古文〕𤙗
★【唐韻】府良切【集韻】【韻會】分房切,𠀤音芳。【說文】倂船也。象兩舟省總頭形。或从水作汸。【詩·周南】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傳】方,泭也。【釋文】小筏曰泭。【爾雅·釋水】大夫方舟。【註】倂兩船。【史記·酈食其傳】方船而下。【註】謂𠀤船也。
◎又【易·坤卦】六二直方大。【註】地體安靜,是其方也。【周禮·冬官考工記】圜者中規,方者中矩。【淮南子·天文訓】天道曰圓,地道曰方。方者主幽,圓者主明。
◎又【易·觀卦】君子以省方觀民設敎。【疏】省視萬方。【詩·大雅】監觀四方。【周禮·天官·冢宰】辨方正位。【註】別四方。【釋文】視日景,以別東西南北四方,使有分別也。【禮·內則】敎之數與方名。【註】方名,如東西也。
◎又【易·未濟】君子以愼辨物居方。【疏】各居其方,皆得安其所。【詩·大雅】萬邦之方,下民之王。【箋】方,猶嚮也。【疏】諸言方者,皆謂居在他所,人嚮望之,故云:方,猶嚮也。
◎又道也。【易·恆卦】君子以立不易方。【註】方,猶道也。【禮·樂記】樂行而民鄕方。【註】方,猶道也
◎又【易·復卦】后不省方。【註】方,猶事。【疏】不省視其方事也。
◎又術也,法也。【易·繫辭】方以類聚。【疏】方謂法術性行。【左傳·昭二十九年】官修其方。【註】方,法術。
◎又放也。【書·堯典】方命圯族。【釋文】方,放也。
◎又有之也。【詩·召南】維鵲有巢,維鳩方之。【傳】方,有之也。
◎又今也。【詩·秦風】方何爲期。【箋】方今以何時爲還期。【莊子·天地篇】方且本身而異形。【註】凡言方且者,言方將有所爲也。
◎又穀始生未實也。【詩·小雅】旣方旣皁。【箋】方,房也。謂孚甲始生而未合時也。
◎又倂也。【儀禮·鄕射禮】不方足。【註】方,猶倂也。
◎又旁出也。【儀禮·大射禮】左右曰方。【註】方,旁出也。
◎又板也。【儀禮·聘禮】不及百名,書於方。【註】方,板也。【禮·中庸】布在方策。【註】方,板也。策,𥳑也。
◎又常也。【禮·檀弓】左右就養無方。【註】方,猶常也。
◎又文也。【禮·樂記】變成方謂之音。【註】方,猶文章也。
◎又義之宜也。【左傳·隱三年】臣聞愛子,敎之以義方
◎又【閔二年】授方任能。【註】方百事之宜也。
◎又比方也。【論語】子貢方人。【何晏註】比方人也。
◎又【博雅】方,大也,正也。
◎又祭名。【詩·小雅】以社以方。【傳】迎四方氣於郊也。
◎又地名。【詩·小雅】侵鎬及方。【註】鎬,方,皆北方地名。
◎又姓。【詩·小雅】方叔涖止。【傳】方叔,卿士也。
◎又官名。【周禮·夏官·司馬】職方氏,土方氏,懷方氏,合方氏,訓方氏,形方氏。【前漢·朱雲傳註】尚方,少府之屬官也,作供御器物。
◎又醫方。【史記·扁鵲傳】乃悉取其禁方書,盡與扁鵲。【前漢·郊祀志】少君者,故深澤侯人主方。【註】侯家人主方藥也。
★又【廣韻】【集韻】𠀤符方切,音房。方與,縣名。【前漢·高帝紀】沛公攻胡陵方與。【註】音房預,屬山陽郡。
★又【集韻】蒲光切,音旁。彷或作方。【前漢·揚雄傳】方皇於西淸。【註】方皇,猶彷徨也。
★又文紡切。蝄或作方。【周禮·夏官·方相氏】敺方良。【註】方良,罔兩也。木石之怪夔罔兩。【張衡·東京賦】腦方良。【註】方良,草澤之神也。○按《說文》作蝄蜽。
★又【集韻】甫兩切,音倣。效也。
★又【韻補】叶膚容切【道藏·左夫人歌】騰躍雲景轅,浮觀霞上空。霄軿縱橫舞,紫蓋記靈方。

方-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方fānɡ
①形四个角都是90°的四边形或六个面都是方形的六面体:正~|长~|~块字|这块木头是~的。
②名乘方:平~|立~|2的3次~是8。
③量a)用于方形的东西:一~手帕|两~腊肉|三~图章|几~石碑;b)平方或立方的简称,一般指平方米或立方米:铺地板十五~|土石~。
④正直:~正|端~。
⑤名方向:东~|那一~|四面八~。
⑥名方面:我~|甲~|对~|双~|哪一~有道理就支持哪一~。
⑦地方:远~|~言|天各一~。
⑧方法:~略|千~百计|教导有~。
⑨(~儿)名药方:验~|偏~儿|照~抓药。
⑩书副a)正在;正当:~兴未艾;b)还;尚:来日~长。c)方才➋:如梦~醒|年~二十。
⑪(Fānɡ)名姓。

方-漢語大字典


《説文》:“方,併船也。象兩舟省緫頭形。汸,方或从水。”按:方像耒,上短横像柄首横木,下长横即足所蹈履处,旁两短画或即饰文。古者秉耒而耕,刺土曰推,起土曰方。
(一)fāng 《廣韻》府良切,平陽非。陽部。
(1)相并的两船。《説文·方部》:“方,併船也。”段玉裁注:“併船者,並兩船為一。”也指竹木编成的筏子。《詩·周南·漢廣》:“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毛傳:“方,泭也。”陸德明釋文:“《方言》云:‘泭謂之ॴ֯܌ॴ֨̂之筏。筏,秦、晋之通語也。’”
(2)并;并排。清徐灝《説文解字注箋·方部》:“方之引申為凡相併之稱。”《儀禮·鄉射禮》:“左足履物,不方足。”鄭玄注:“方,猶併也。”《史記·酈生陸賈列傳》:“蜀漢之粟,方船而下。”司馬貞索隱:“方船,謂并舟也。”《漢書·揚雄傳上》:“敦萬騎於中營兮,方玉車之千乘。”顔師古注:“方,並也。”
(3)齐等;相当。《詩·大雅·生民》:“實方實苞,實種實褎。”鄭玄箋:“方,齊等也。”《周禮·考工記·梓人》:“梓人為侯,廣與崇方。”鄭玄注:“方,猶等也。”孫詒讓正義:“方猶等也者……此廣與崇方,亦言侯之廣與其高齊等也。”《戰國策·趙策三》:“今者,齊、韓相方,而國圍攻焉,豈有敢曰我其以三萬救是者乎哉?”鮑彪注:“方,猶比,猶敵。”
(4)比拟。《廣韻·陽韻》:“方,比也。”清段玉裁《説文解字注·方部》:“方,引申為比方。”《禮記·檀弓上》:“服勤至死,方喪三年。”孔穎達疏:“方,謂比方也。有比方父喪禮以喪君。”《列子·天瑞》:“雖未及嬰孩之全,方於少壯,間矣。”清鄭觀應《盛世危言·藏書》:“其大公無我之心,方之古人,亦何多讓?”
(5)品类;辈类。《廣雅·釋詁三》:“方,類也。”《楚辭·招魂》:“室家遂宗,食多方些。”《禮記·緇衣》:“故君子之朋友有鄉,其惡有方。”鄭玄注:“鄉、方,喻輩類也。”三國魏嵇康《難宅無吉凶攝生論》:“天地廣遠,品物多方。”
(6)方形。跟“圆”相对。《集韻·陽韻》:“方,矩也。”《正字通·方部》:“方,圓之對,矩所出也。”《周禮·考工記·輿人》:“圜者中規,方者中矩。”《孫子·勢》:“木石之性,安則静,危則動,方則止,圓則行。”張預注:“木石之性,置之安地則静,置之危地則動,方正則止,圓斜則行,自然之勢也。”又指正方形的边。《銀雀山漢墓竹簡·孫子兵法·十陣》:“方陣之法,必薄中厚方,居陣在後。”宋李誡《營造法式·總釋下·總例》:“方一百,其斜一百四十有一。”
(7)指大地。《淮南子·本經》:“戴圓履方。”高誘注:“圓,天也;方,地也。”《太玄·攡》:“圜則杌棿,方則嗇ࠫģ\u0002”范望注:“圜,謂天也;方,謂地也。”
(8)古代书写用的木板。《正字通·方部》:“方、策,版也。大曰策,小曰方。”《儀禮·聘禮》:“百名以上書於策,不及百名書於方。”鄭玄注:“策,簡也;方,板也。”《史記·張丞相列傳》:“秦時為御史,主柱下方書。”裴駰集解引如淳曰:“方,版也。謂書事在版上者也。”唐韓愈《與孟尚書書》:“聖賢事業,具在方册。”
(9)药方,单方。《莊子·逍遥遊》:“客聞之,請買其方百金。”《隋書·藝術傳·許智藏》:“智藏為方奏之,用無不效。”《鏡花緣》第二十九回:“此跌打損傷第一奇方。”又开药方;医治。《説苑·修文》:“匍匐以救之,湯粥以方之。”《潛夫論·述散》:“凡治病者,必先知脈之虚實,氣之所結,然後為之方。”
(10)东汉末年黄巾军的军事建制。《後漢書·皇甫嵩傳》:“(張角)遂置三十六方,方猶將軍號也。大方萬餘人,小方六七千,各立渠帥。”
⑪殷、周称邦国之辞。《易·觀》:“先王以省方觀民設教。”《書·多方》:“告爾四國多方,惟爾殷侯尹民。”杨树达《積微居小學述林》:“方者,殷、周稱邦國之辭……故干寶云:‘方,國也。’是也。”
⑫境,边境。《廣雅·釋詁四》:“方,表也。”王念孫疏證:“四方,猶言四表。”《史記·孝文本紀》:“朕既不明,不能遠德,是以使方外之國或不寧息。”《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武將行師,方難克弭。”《後漢書·孝和帝紀》:“文加殊俗,武暢方表。”明余繼登《典故紀聞》卷十五:“而邊方險遠,類難急致。”又边际。唐柳宗元《天對》:“東西南北,其極無方。”清王夫之《讀通鑑論·宣帝》:“夫法之立也有限,而人之犯也無方。以有限之法,盡無方之慝,是誠有所不能該矣。”
⑬方向;方位。《易·未濟》:“君子以慎辨物居方。”俞樾平議:“居方者,處置其方位也。”《莊子·駢拇》:“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成玄英疏:“夫指南為北,其迷尚小;滯迹喪真,為惑更大。”《史記·天官書》:“日方南金居其南,日方北金居其北,曰贏。”張守節正義引鄭玄曰:“方,猶向也。”
⑭古代祭祀名,指四方之祭。《詩·小雅·甫田》:“以我齊明,與我犧羊,以社以方。”毛傳:“迎四方氣於郊也。”南朝宋殷琰《昭夏樂》:“圓火夕耀,方水朝清。”
⑮地方;区域。《廣雅·釋言》:“方,所也。”《易·繫辭上》:“故神无方而易无體。”孔穎達疏:“方是處所之名。”《論語·學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明朱有燉《義勇辭金》第四折:“英雄割據,非止一方。”有时专指地方行政单位。《管子·乘馬》:“方六里命之曰暴,五暴命之曰部,五部命之曰聚。聚者有市,無市民乏。五聚命之曰某鄉,四鄉命之曰方。官制也。”《資治通鑑·漢獻帝初平四年》:“是時,徐方百姓殷盛。”胡三省注:“古語多謂州為方,故八州八伯謂之方伯。”
⑯方圆;周围。《孟子·梁惠王上》:“地方百里而可以王。”漢曹操《奏定制度》:“門施内外塾,方三十畝。”
⑰一边或一面。如:对方;双方;敌方。《詩·秦風·蒹葭》:“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朱熹注:“一方,彼一方也。”《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扁鵲以其言飲藥三十日,視見垣一方人。”司馬貞索隱:“方,猶邊也。言能隔墻視彼邊之人,則眼通神也。”
⑱法度;准则。《詩·大雅·皇矣》:“萬邦之方,下民之王。”毛傳:“方,則也。”漢馬融《長笛賦》:“取予時適,去就有方。”《後漢書·桓譚傳》:“如此天下知方,而獄無怨濫矣。”李賢注:“方,猶法也。”
⑲义理;道理。《廣雅·釋詁二》:“方,義也。”《廣韻·陽韻》:“方,道也。”《易·繫辭上》:“方以類聚,物以羣分。”孔穎達疏:“方,道也。方謂法術性行。”《禮記·樂記》:“樂行而民鄉方。”孔穎達疏:“方,猶道也,而民歸鄉仁義之道也。”
⑳常法;定规。《孟子·離婁下》:“湯執中,立賢無方。”焦循正義:“惟賢則立,而無常法。”《文心雕龍·附會》:“夫文變無方,意見浮雜。”《資治通鑑·漢獻帝建安五年》:“且(曹)操善用兵,變化無方。”
㉑方正;正直。《廣雅·釋詁一》:“方,正也。”《老子》第五十八章:“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漢書·王莽傳上》:“莽色厲而言方,欲有所為,微見風采。”顔師古注:“外示凛厲之色,而假為方直之言。”唐韓愈《送窮文》:“矯矯亢亢,惡圓喜方。”
㉒方法;办法。《韓非子·揚權》:“上有所長,事乃不方。”俞樾平議:“謂不得其方也。”《史記·周本紀》:“襃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萬方,故不笑。”明張居正《陳六事疏》:“若使訓練有方,亦豈盡皆無用。”又方略;谋略。《三國志·吴志·陸遜傳》:“願將軍廣為方計,以全獨克。”宋王安石《和吴御史汴渠詩》:“念非老經綸,豈易識其方。”《宋史·虞允文傳》:“上諭以進取之方,期以某日會河南。”
㉓古代指医卜星相等方术。《莊子·天下》:“惠施多方,其書五車。”成玄英疏:“既多方術,書有五車。”《史記·秦始皇本紀》:“秦法,不得兼方,不驗,輒死。”《史記會注考證》卷六引岡白駒曰:“秦法,凡方士不得兼兩伎。”清方苞《陳馭虚墓誌銘》:“少好方,無所不通。”
㉔辨别。《國語·楚語下》:“民神雜糅,不可方物。”韋昭注:“方,猶别也。”《禮記·内則》:“四十始仕,方物出謀發慮。”俞樾平議:“方物者,辨别其事也。惟能辨别其事,故能出謀發慮也。”
㉕为。《廣雅·釋詁三》:“方,為也。”
㉖占有;依托。《廣雅·釋詁一》:“方,有也。”《詩·召南·鵲巢》:“維鵲有巢,維鳩方之。”毛傳:“方,有之也。”俞樾平議:“方之猶附之也……附有附益之義,故傳曰有之也。”《左傳·哀公十六年》:“方天之休。”俞樾平議:“方天之休者,欲其保有天之休命也。”
㉗缚马。《孫子·九地》:“是故方馬埋輪,未足恃也。”曹操注:“方,縛馬也。”
㉘古代音乐术语。指由单声变为五声成为歌曲,如五色交错成为文章。《禮記·樂記》:“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鄭玄注:“方,猶文章也。”孫希旦集解:“聲之别有五:其始形也,止一聲而已。然既形則有不能自已之勢,而其同者以類相應,有同必有異,故又有他聲之雜焉,而變生矣。變之極而抑揚高下,五聲備具,猶五色之交錯而成文章,則成為歌曲,而謂之音矣。”
㉙数学以一数自乘为方。如:平方;2的3次方。宋沈括《夢溪筆談·技藝》:“古法,凡算方積之物有‘立方’,謂六幕(冪)皆方者,其法再自乘則得之。”
㉚古代掘地为坑叫方。《字彙·方部》:“古謂掘土為阬曰方,今作土功筭(算)程課者猶以方計。”《漢書·張湯傳》:“湯給事内史,為寧成掾,以湯為無害,言大府,調茂陵尉,治方中。”顔師古注:“孟康曰:‘方中,陵上土作方也,湯主治之。’……古謂掘地為阬曰方。”《資治通鑑·魏明帝景初元年》:“而使穿方舉土,面目垢黑。”胡三省注:“方,穴土為方也。”
㉛量词。1.用于方形的物体。《十六國春秋·前趙録·劉聰》:“左右取得,開有一方白玉。”《儒林外史》第十一回:“數錢去鎮上打了三斤一方肉。”巴金《利娜·第十三封信》:“我一个人寂寞地坐在房里,肘靠在桌上,牙齿咬着我那方花纱手帕。”2.计量面积或体积。旧制面积一方即一丈见方。体积一方因所计量的物质而异,砂土一般以方一丈、厚一尺为一方,石头则以长、阔、厚各一尺为一方。公制指平方米或立方米。3.我国历史上田地的面积单位。有不同的定制。如宋熙宁五年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参见《文獻通考·田賦四》);清代札萨克图一亩则二百八十八弓,十亩为晌,四十五晌为方(参见《清史稿·食貨志一·田制》)。
㉜副词。1.表示时间。a.相当于“始”、“才”。《廣雅·釋詁一》:“方,始也。”《詩·大雅·行葦》:“方苞方體,維葉泥泥。”孔穎達疏:“此葦方欲茂盛,方欲成體。”南朝宋謝靈運《從斤竹澗越嶺西行》:“岩下雲方合,花上露猶泫。”《紅樓夢》第四回:“(薛姨媽)今年方五十上下,只有薛蟠一子。”b.相当于“正在”。《詩·鄘風·定之方中》:“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朱熹注:“此星昏而正中,夏正十月也。”《漢書·高帝紀》:“沛公、項羽方攻陳留,聞(項)梁死,士卒恐。”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书生意气,挥斥方遒。”c.相当于“且”、“将”。《詩·秦風·小戎》:“方何為期,胡然我念之。”朱熹注:“方,將也。”《後漢書·馮異傳》:“璽書勞異曰:‘方論功賞,以荅大勲。’”《資治通鑑·漢獻帝建安十三年》:“今治水軍八十萬衆,方與將軍會獵於吴。”2.表示情态方式,相当于“一并”。《書·微子》:“小民方興,相為敵讎。”孫星衍疏:“方者,《漢書·叙傳》注:‘晋灼云:並也。’”《墨子·備城門》:“甲兵方起於天下。”于省吾新證:“方,猶並也。”《漢書·刑法志》:“故象刑非生(於)治古,方起於亂今也。”3.表示范围或程度,相当于“只”、“仅”。《韓非子·説疑》:“賞有功,罰有罪,而不失其人,方在於人者也。”高亨注:“方,猶僅也。在,猶及也。”
㉝介词。表示时间,相当于“在”、“当”。《素問·瘧論》:“方其盛時必毁。”《漢書·楊敞傳附楊惲》:“惲家方隆盛時,乘朱輪者十人。”宋王安石《游褒禪山記》:“方是時,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章炳麟《商鞅》:“方孝公以国事属鞅,鞅自是得行其意,政令出内,虽乘舆亦不得违法而任喜怒。”
㉞通“謗(bàng)”。讥评,规谏。《論語·憲問》:“子貢方人。”陸德明釋文:“鄭本作謗,謂言人之過惡。”《三國志·魏志·高堂隆傳》:“昔漢文帝稱為賢主,躬行約儉,惠下養民,而賈誼方之,以為天下倒懸,可為痛苦者一,可為流涕者二,可為長嘆息者三。”
㉟周代北方地名,约在今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一带。《詩·小雅·六月》:“侵鎬及方,至于涇陽。”鄭玄注:“鎬也,方也,皆北方地名。”又《出車》:“王命南仲,往城于方。”朱熹注:“方,朔方,今靈、夏等州之地。”
㊱姓。《通志·氏族略三》:“方氏,周大夫方叔之後,以字為氏。《風俗通》云:‘方雷氏之後。’”
(二)fáng 《廣韻》符方切,平陽奉。陽部。
(1)〔方與〕古县名。故城在今山东省鱼台县。《集韻·陽韻》:“方與,縣名。在山陽郡。”《史記·樊酈滕灌列傳》:“(樊噲)從攻胡陵、方與,還守豐,擊泗水,監豐下,破之。”張守節正義:“(方與)房預二音。”
(2)违;逆。《書·堯典》:“方命圮族。”蔡沈集傳:“方命者,逆命而不行也。”《馬王堆漢墓帛書·稱》:“疑則相傷,雜則相方。”《鏡花緣》第二回:“此事只好得罪,有方尊命了。”
(3)通“房”。1.谷始生未实之称。清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壯部》:“方,叚借為房。”《詩·小雅·大田》:“既方既皁,既堅既好。”鄭玄箋:“方,房也。謂孚甲始生而未合時也。”2.房子。《墨子·備城門》:“五十步一方,方尚必為關籥守之。”俞樾平議:“方者,房之叚字。五十步置一房,為守者入息之所。”
(4)通“防”。防护,防备。清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壯部》:“方,叚借為防。”《墨子·備城門》:“毋百以亢疾犂,壁皆可善方。”张纯一集解:“方,同防。禦也。”
(三)fǎng 《集韻》甫兩切,上養非。陽部。
同“放(倣)”。仿效;模拟。《集韻·養韻》:“放,效也。或从人,亦作方。”《荀子·勸學》:“方其人之習君子之説,則尊以徧矣,周於世矣。”《漢書·衛青霍去病傳贊》:“(霍)票騎亦方此意,為將如此。”顔師古注:“方,比類也。”
(四)páng 《集韻》蒲光切,平唐並。陽部。
(1)〔方羊〕也作“彷徉”。徘徊;游荡。《集韻·唐韻》:“彷,彷徉,徘徊也。或作方。”《左傳·哀公十七年》:“如魚竀尾,衡流而方羊裔焉。”孔穎達疏:“方羊,遊戲,喻衛侯淫縱。”
(2)〔方洋〕翱翔;驰骋。《漢書·吴王劉濞傳》:“吴王内以朝錯為誅,外從大王後車,方洋天下,所向者降,所指者下,莫敢不服。”顔師古注:“方洋,猶翱翔也。方,音房,又音旁。洋,音羊。”
(3)〔方皇〕1.即“仿偟(彷徨)”。徘徊。《荀子·禮論》:“方皇周挾,曲得其次序,是聖人也。”楊倞注:“方皇,讀為仿偟,猶徘徊也。”《漢書·揚雄傳上》:“覽樛流於高光兮,溶方皇於西清。”顔師古注:“方皇,彷徨也。”2.古代传说中的怪物。《莊子·達生》“野有彷徨”唐陸德明釋文:“方,音旁,本亦作彷,同。皇,本亦作徨,同。司馬云:‘方皇,狀如蛇,兩頭,五采文。’”
(4)通“旁”。博大;周遍。《廣雅·釋詁一》:“方,大也。”清段玉裁《説文解字注·方部》:“方,又叚借為旁。”《書·堯典》:“湯湯洪水方割。”王引之述聞:“家大人曰:方皆讀為旁,旁之言溥也,徧也。”《墨子·天志上》:“方施天下。”孫詒讓閒詁:“畢云:方猶旁。詒讓案:方旁古通……方施,言施溥徧于天下也。”《漢書·武帝紀》:“故詳延天下方聞之士,咸薦諸朝。”王先謙補注:“方聞之士,即博聞之士也。”
(五)wǎng 《集韻》文紡切,上養微。陽部。
〔方良〕即“蛧蜽”。古代传说中的山精鬼怪名。《集韻·養韻》:“蛧,《説文》:‘蛧蜽,山川之精物。’或作方。”《周禮·夏官·方相氏》:“ࢿۯ܈驅)方良。”鄭玄注:“方良,罔兩也……《國語》曰:‘木石之怪夔、罔兩。’”
(六)fēng
响度级的单位名,零方相当于人耳刚能听到的1000赫兹响度级。

方-汉语大词典

方(I)fāng
ㄈㄤ
〔《广韵》府良切,平阳,非。〕
“放”的被通假字。
1.相并的两船;竹木编成的筏。亦指以舟、筏渡水。
●《诗·邶风·谷风》:“就其深矣,方之舟之。”
高亨注:“方,以筏渡;舟,以船渡。”
●宋叶适《刘子怡墓志铭》:“导溪之水,舟可方兮,扶其艰凶,底太康兮。”
按,《说文·方部》:“方,并船也,象两舟省总头形。”
2.并列,并排。
●《仪礼·乡射礼》:“不方足。”
郑玄注:“方,犹并也。”
●《汉书·扬雄传上》:“敦万骑于中营兮,方玉车之千乘。”
颜师古注:“方,并也。”
●晋陆机《赠冯文罴迁斥丘令》诗:“方骥齐镳,比迹同尘。”
●明叶子奇《草木子·杂制》:“中原平衍,设立许多沟浍,许多阡陌,使车不得方其轨,骑不得骋其足也。”
3.引申指一并;一齐。
●《墨子·备城门》:“甲兵方起于天下,大攻小,强执弱。”
●于省吾新证:“方,犹并也。”
●《汉书·叙传下》:“文武方作,是庸四克。”
●颜师古注引晋灼曰:“方,并也。”
4.等同;相当。
●《周礼·考工记·梓人》:“梓人为侯,广与崇方。”
郑玄注:“崇,高也;方,犹等也。”
●《后汉书·耿弇传》:“昔韩信破历下以开基,今将军攻祝阿以发迹……功足相方。”
●宋庄季裕《鸡肋编》卷下:“自灵武罢兵,计费六百余亿,方前世数倍矣。”
5.比拟;比喻。
●《礼记·檀弓上》:“服勤至死,方丧三年。”
●孔颖达疏:“方,谓比方也。有比方父丧礼以丧君。”
●汉仲长统《昌言·论理乱》:“暴风疾霆,不足以方其怒;阳春时雨,不足以喻其泽。”
●晋葛洪《抱朴子·至理》:“形者,神之宅也。故譬之于堤,堤坏则水不留矣;方之于烛,烛糜则火不居矣。”
●唐刘知几《史通·叙事》:“昔文章既作,比兴由生,鸟兽以媲贤愚,草木以方男女。”
6.比较;对比。
●《后汉书·周举传》:“陛下初立,遵脩旧典,兴化致政,远近肃然。顷年以来,稍违于前,朝多宠幸,禄不序德……准今方古,诚可危惧。”
●《晋书·王湛传》:“时人谓湛上方山涛不足,下方魏舒有余。”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一》:“《述征记》曰:盟津河津恒浊,方江为狭,方淮济为阔。”
●宋周密《癸辛杂识续集·蜘蛛珠》:“内府一珠向以数千锭得之于海贾,方之此珠,不及其半,盖绝代之宝也。”
●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一:“至于倭文端之守正不阿,清操绝俗;文文忠之匪躬尽瘁,驯扰强藩,方之姚宋忠唐、范韩翊宋,殆无恧色。”
7.品类;类别。
●《礼记·缁衣》:“故君子之朋友有乡,其恶有方。”
郑玄注:“乡、方,喻辈类也。”
●《淮南子·精神训》:“以死生为一化,以万物为一方,同精于太清之本。”
高诱注:“方,类也。”
●三国魏嵇康《难宅无吉凶摄生论》:“天地广远,品物多方,智之所知,未若所不知者众也。”
8.方形。与“圆”相对。
●《周礼·考工记·舆人》:“圜者中规,方者中矩。”
●《公羊传·昭公二十五年》“国子执壶浆”
汉何休注:“壶,礼器。腹方口圆曰壶。”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夙惠》:“晏乃画地令方,自处其中。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
●宋苏轼《余去金山五年复至》诗:“清风偶与山阿曲,明月聊随屋角方。”
9.指大地。
●《淮南子·本经训》:“戴圆履方,抱表怀绳。”
高诱注:“圆,天也;方,地也。”
参见“方载”。
10.方向;方位。
●《诗·齐风·鸡鸣》:“东方明矣,朝既昌矣。”
●《文选·张衡〈东京赋〉》:“飞云龙于春路,屯虎神于秋方。”
薛综注:“秋方,西方也。”
●南朝宋鲍照《拟古》诗之一:“南国有儒生,迷方独沦误。”
●唐韩愈《魏博节度使沂国公先庙碑铭》:“田侯作庙,相方视址。见于蓍龟,祖考咸喜。”
●《水浒传》第六六回:“四下里,十数处火光亘天,四方不辨。”
11.方面。
●《文子·自然》:“能法天者,天不一时,地不一材,人不一事,故绪业多端,趋行多方。”
●唐王维《画学秘诀》:“山分八面,石有三方。”
●王统照《湖畔儿语》:“每在此时,一方引动我对于自然景物的鉴赏,一方却激发起无限的悠渺寻思。”
12.旁边;一侧。
●《诗·秦风·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郑玄笺:“在大水之一边,假喻以言远。”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以其言饮药三十日,视见垣一方人。以此视病,尽见五脏症结。”
●司马贞索隐:“方犹边也。言能隔墙见彼边之人,则眼通神也。”
13.谓偏离中心。
●《仪礼·大射仪》:“大射正立于公后,以矢行告于公,下曰留,上曰扬,左右曰方。”
郑玄注:“留,不至也;扬,过去也;方,旁出也。”
●清王鸣盛《蛾术编·说通二·方》:“射者发矢,必以中的为善……惟学亦然。今之学者皆方也。求其能不至、过去者且少焉,况能中的者乎?”
14.四周围绕。亦指界限或界线。
●《尉缭子·分塞令》:“中军,左右、前后军,皆有地分,方之以行垣,而无通其交往。”
●宋曾巩《〈新序〉目录序》:“天下之士,各自为方,而不能相通,世之人不复知夫学之有统、道之有归也。”
15.地方;地区。
●《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之一:“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旧唐书·宪宗纪下》:“朝廷大体,以恤人为本。一方不稔,即宜赈救。”
●清卓尔堪《哭舍弟子厚》诗之二:“遣弟遥迎汝,魂兮附榇来……故陇荒无恙,殊方孤可哀。”
16.古代计量面积用语。后加表示长度的数字或数量词,表示纵横若干长度的意思。多用于计量土地。
●《论语·先进》:“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宋苏轼《论河北京东盗贼状》:“今又不雨,自秋至冬,方数千里,麦不入土。”
17.上古指邦国。亦指古行政区的州。
●《诗·大雅·常武》:“如雷如霆,徐方震惊。”
高亨注:“徐方,徐邦。”
●《后汉书·陶谦传》:“﹝谦﹞为徐州牧……是时徐方百姓殷盛,谷实甚丰,流民多归之。”
●《资治通鉴·汉献帝初平四年》引此文,胡三省注曰:“古语多谓州为方,故八州八伯谓之方伯。《书》曰‘惟彼陶唐,有此冀方’,《诗》曰‘徐方不庭’,是也。”
18.境域;边境。参见“方外”、“方表”。
19.古代祭祀名。指秋祭四方之神。
●《诗·小雅·甫田》:“以我齐明,与我牺羊,以社以方。”
●朱熹集传:“方,秋祭四方,报成万物。”
●《诗·小雅·大田》:“来方禋祀,以其骍黑。”
●郑玄笺:“成王之来,则又禋祀四方之神。”
20.道理;常规。
●《易·恒》:“君子以立不易方。”
●孔颖达疏:“方,犹道也。”
●《后汉书·班彪传论》:“﹝彪﹞行不逾方,言不失正。”
●唐张九龄《上封事书》:“伏望更发睿图……使官修其方,人受其福,天下幸甚。”
●宋沈作哲《寓简》卷一:“制动也有柅,变通也无方。”
●清王韬《陆操新义序》:“其临敌也,攻守冲御,变化无方。”
21.方法;方略。
●《左传·昭公三十年》:“彼出则归,彼归则出,楚必道敝。亟肄以罢之,多方以误之……必大克之。”
●《三国志·吴志·陆逊传》:“﹝孙桓﹞为备所围,求救于逊,逊曰:‘未可。’……及方略大施,备果奔溃。桓后见逊曰:‘前实怨不见救,定至今日,乃知调度自有方耳。’”
●宋范仲淹《乞王洙充南京讲书状》:“精治人之术,薀致君之方。”
●叶圣陶《北上日记·一月十八日》:“南京政府尚议论纷纷,迄无应付之方。”
22.方正;刚直。
●《管子·霸言》:“夫王者之心,方而不最。”
尹知章注:“心虽方直,未为其最。”
●汉贾山《至言》:“使皆务其方,以高其节,则群臣莫敢不正身修行尽心,以称大礼。”
●唐韩愈《欧阳生哀辞》:“﹝詹﹞气醇以方,容貌嶷然。”
●明李贽《耿楚倥先生传》:“长者性方行独,身世孤单,生平不爱见俗人。”
●王闿运《王仲章碣》:“唯义是从,温而能方。”
23.辨别。参见“方物”。
24.据有。
●《诗·召南·鹊巢》:“维鹊有巢,维鸠方之。”
●毛传:“方,有之也。”
25.系缚。
●《孙子·九地》:“是故方马埋轮,未足恃也。”
曹操注:“方,缚马也。”
26.古代指医卜星相等方术。
●《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成玄英疏:“既多方术,书有五车。”
●清方苞《陈驭虚墓志铭》:“少好方,无所不通。”
27.方子;方剂。药方。
●《庄子·逍遥游》:“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客闻之,请买其方以百金。”
●宋陆游《村居书事》诗:“酒户知贫焚旧券,医翁怜病献新方。”
●张天翼《清明时节》:“有几张嘴……还介绍了几个专治跌打损伤的灵方。”
28.方子;方剂。指处方,开方子。
●汉王符《潜夫论·述赦》:“凡治病者,必先知脉之虚实,气之所结,然后为之方。”
29.方子;方剂。饮食、酿造等业上的配方标准。
●《南齐书·虞悰传》:“悰善为滋味……上就悰求诸饮食方,悰秘不肯出。”
●唐王建《设酒寄独孤少府》诗:“自看和酿一依方,绿着松花色较黄。”
30.古代书写文字用的木版。
●《仪礼·聘礼》:“百名以上书于策,不及百名书于方。”
郑玄注:“方,板也。”
●《史记·龟策列传褚少孙论》:“写取龟策卜事,编于下方。”
●清袁枚《随园随笔·尺牍》:“《独断》又曰:凡书字有多有少,一行可尽者书之简,简不容,书之方,方不容,书之册。”
31.古谓掘土成坑为方。
●《三国志·魏志·明帝纪》“己未,有司奏文昭皇后立庙京都”裴松之注引三国魏鱼豢《魏略》:“而使﹝群臣﹞穿方举土,面目垢黑……甚非谓也。”
●《资治通鉴·魏明帝景初元年》引此文,胡三省注曰:“方,穴土为方也。”
参见“方中”。
32.古人灼龟取兆,方为兆名之一。
●宋苏洵《六经论·易》:“卜者听乎天……龟漫而无理者也,灼荆而钻之,方功义功,惟其所为,而人何预焉。”
参见“方兆”。
33.违背;违拗。
●马王堆汉墓帛书《称》:“疑则相伤,杂则相方。”
●章炳麟《原名》:“是施自方其命,岂不悖哉?”
参见“方命”。
34.数学上一个数自乘若干次的运算方法。
●宋沈括《梦溪笔谈·技艺》:“古法,凡算方积之物有立方,谓六幂皆方者,其法再自乘则得之。”如:2的3次方是8。
35.量词。用于体积和面积。体积一方因计量物不同而不同:砂土一般以方一丈、厚一尺为一方,石头则以长、宽、高各一尺为一方。面积除田亩外,其他面积一方指一丈见方。公制指平方米或立方米。
36.量词。古代田地的面积单位。有不同的定制。如宋熙宁五年,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
●清代札萨克图一亩则二百八十八弓,十亩为晌,四十五晌为方。
参阅《文献通考·田赋四》、《清史稿·食货志一·田制》。
37.量词。用于方形的物体。
●北魏崔鸿《十六国春秋·前赵·刘聪》:“左右取得,开有一方白玉。”
●《西游记》第三一回:“那沙僧一闻孙悟空三个字……就如拾着一方金玉一般。”
●《儒林外史》第三十回:“﹝郭铁笔﹞拿出一个锦盒子,里面藏着两方图书。”
●巴金《春》十一:“她摸出一方手帕来揩眼睛。”
38.副词。方始;方才。
●《诗·大雅·公刘》:“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起行。”
●朱熹集传:“方,始也。”
●唐韩愈《次硖石》诗:“数日方离雪,今朝又出山。”
●元《初至临海》诗之二:“停马方问俗,渔唱起前汀。”
●清秋瑾《宝剑歌》:“死生一事付鸿毛,人生到此方英杰。”
●沈从文《从文自传·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我﹞到六岁时,我的弟弟方两岁,两人同时出了疹子。”
39.副词。将,将要。表未来。
●《诗·秦风·小戎》:“方何为期,胡然我思之?”马瑞辰通释:“方之言将也。”
●汉荀悦《汉纪·高祖纪》:“信方斩,叹曰:‘悔不用蒯通之言,为女子所执’。”
●北周庾信《哀江南赋》:“小人则将及水火,君子则方成猿鹤。”
●唐皎然《送秘上人游京》诗:“共君方异路,山伴与谁同。”
40.副词。表示某种状态正在持续或某种动作正在进行。犹正。
●《左传·定公四年》:“国家方危,诸侯方贰,将以袭敌,不亦难乎?”
●《史记·陈涉世家》:“燕人曰:‘赵方西忧秦,南忧楚,其力不能禁我。’”
●唐韩愈《与鄂州柳中丞书》之二:“愚初闻时,方食,不觉弃匕箸起立。”
●宋欧阳修《秋声赋》:“欧阳子方夜读书,闻声有自西方来者,悚然而听之。”
●《红楼梦》第一回:“﹝士隐﹞方欲进来时,只见从那边来了一僧一道。”
41.副词。仅仅;仅只。
●《韩非子·说疑》:“赏有功,罚有罪,而不失其人,方在于人者也。”
高亨注:“方,犹仅也。在,犹及也。”
●《朱子语类》卷五一:“所谓事之宜,方是指那事物当然之理,未说到处置合宜处也。”
42.副词。却,反而。表示语气转折。
●《周书·文帝纪上》:“﹝高欢﹞以奸志未从,恐先泄漏,乃密白朝廷,使杀高干,方哭对其弟,称天子横戮。”
●宋司马光《乞未禁私市先赦西人第二札子》:“万一激怒西人,致生边患,兵连祸结……岂不危哉!而执政方以为西人微弱,不敢复动,数遣来使,诚心内附,置之度外,不以为虞。”
43.介词。当,在。
●《素问·疟论》:“方其盛时必毁。”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九:“方是时,士大夫失职如此,安得不兆乱乎?”
44.通“谤”。讥评。参见“方人”。
45.周代北方地名。在今陕西、宁夏回族自治区一带。
●《诗·小雅·出车》:“王命南仲,往城于方。”
●朱熹集传:“方,朔方,今灵夏等州之地。”
46.姓。
●《通志·氏族三》:“方氏,周大夫方叔之后,以字为氏。《风俗通》云:‘方雷氏之后。’”
方(II)fang
ㄈㄤˊ
〔《广韵》符方切,平阳,奉。〕
1.通“房”。谷物初生尚未结实之谓。
●《诗·小雅·大田》:“既方既皂,既坚既好。”
●郑玄笺:“方,房也,谓孚甲始生而未合时也。”
●《诗·大雅·生民》:“实方实苞,实种实袖。”
马瑞辰通释:“方为谷始吐芽。”
2.通“防”。防御。
●《墨子·备城门》:“毋百以亢疾犁,壁皆可善方。”
●张纯一集解:“方,同‘防’,御也。”
方(III)pang
ㄆㄤˊ
〔《集韵》蒲光切,平唐,并。〕
1.通“旁”。广大;广博。
●《国语·晋语一》:“晋国之方,偏侯也。”
韦昭注:“方,大也。”
参见“方割”。
2.指遍及。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沔水一》:“自白马迄此,则平川夹势,水丰壤沃,利方三蜀矣。”
3.见“方羊”。
4.见“方皇”。
方(IV)w?ng
ㄨㄤˇ
〔《集韵》文纺切,上养,微。〕
见“方良”。
方(V)fēng
ㄈㄥ
响度级单位。用方表示的声音的响度级,数值上等于根据人耳判断为等响的1000赫纯音的声压级的分贝数。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fāng

1、[地方]dì fāng

1.中央下属的各级行政区划的统称。2.军队方面指军队以外的部门、团体等。3.本地;当地。

2、[方向]fāng xiàng

1.指东、南、西、北等 2.正对的位置自一点向外引伸的路线 。

3、[东方]dōng fāng

1.太阳升起的那个大方向;面朝北时的右方。 2.指亚洲(习惯上也包括埃及) 3.具有东方特点的事物(如民族、文艺或风俗) 4.--复姓如:东方朔(西汉人,知识丰富,生性恢谐。长于文辞,有不少关于他的传说)

4、[四方]sì fāng

1.东、南、西、北,泛指各处:~响应。奔走~。 2.属性词。正方形或立方体的:~的木头匣子。四四方方的大脸。

5、[前方]qián fāng

前线,两军之间冲突或作战的地带。

6、[四面八方]sì miàn bā fāng

泛指周围各地或各个方面:人们从~来到北京。我们小组里的人来自~。

7、[方正]fāng zhèng

1.成正方形,不偏不歪:字写得很~。 2.正直:为人~。~不阿(形容十分正直,不曲意逢迎)。

8、[对方]duì fāng

跟行为的主体处于相对地位的一方:老王结婚了,~是幼儿园的保育员。打球要善于抓住~的弱点来进攻。

9、[北方]běi fāng

1.方位词。北。 2.北部地区,在我国一般指黄河流域及其以北的地区。

10、[方面]fāng miàn

相对的或并列的几个人或事物中的一部分叫一个方面:优势是在我们~,不是在敌人~。必须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

11、[方式]fāng shì

说话做事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工作~。批评人要注意~。

12、[方法]fāng fǎ

关于解决思想、说话、行动等问题的门路、程序等:工作~。学习~。思想~。

13、[方案]fāng àn

进行工作的具 体计划或关于某一问题的规定:建厂~。汉语拼音~。

14、[官方]guān fāng

政府方面:~消息。~人士。~评论。他的发言不代表~。

15、[双方]shuāng fāng

在某一件事情上相对的两个人或集体:男女~。缔约国~。~互不相让。

16、[平方]píng fāng

1.也叫二次方。两个相同的数相乘,叫做这个数的平方。如3×3叫做3的平方,记作32。 2.指平方米。

17、[下方]xià fāng

1.下边;处于较低位置的。 2.指人间;下界。

18、[上方]shàng fāng

1.前面。 2.古代阴阳五行家指东方和北方。 3.天上;上界。 4.住持僧居住的内室。亦借指佛寺。 5.上邦,大国。 6.上级。 7.同“尚方”。 8.同“尚方”。泛指宫廷中主管膳食、方药的官署。 9.上方剑的简称。

19、[三方]sān fāng

1.三个不同的方向,也指不同方向的三个地域。 2.太平天囯避“皇”字讳,称三皇为三方。参见“三方五氏”。

20、[西方]xī fāng

1.方位词。西 2.(Xīfāng)指欧美各国,有时特指欧洲各国和美国:~国家。 3.佛教徒指西天。

21、[南方]nán fāng

1.南。 2.南部地区,在中国指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地区。

22、[配方]pèi fāng

1.把不完全平方式变为完全平方式,叫做配方。如把x2+6x加上()2,得x2+6x+9,即(x+3)2。 2.根据处方配制药品。 3.指药品、化学制品、冶金产品等的配制方法。

23、[大方]dà fāng

1.对于财物不计较、不吝啬。2.自然不俗气;无拘束。3.(样式、颜色等)不俗气。

24、[中方]zhōng fāng

1.指中原地区。 2.中国方面。

25、[多方]duō fāng

1.表示从多方面:~设法。~劝慰。 2.表示用多种方法:~营救。

26、[远方]yuǎn fāng

距离较远的地方:~的来客。

27、[后方]hòu fāng

1.方位词。后面;后头:在我舰的~,发现一艘潜艇。 2.远离战线的地区(跟“前线、前方”相对)。

28、[方针]fāng zhēn

指引事业前进 的方向和目标:~政策。教育~。

29、[处方]chǔ fāng

1.医生给病人开药方:不是医生,没有~权。 2.开的药方:按~抓药。

30、[军方]jūn fāng

军方不止是一个组织的名称,还是一个魔法的名称。军方是黑守·菲利叶·优一根据预言的术式构成而创造的类似预言的魔法,原始构造为一个只有数张榻榻米大小由魔法构成的房间,通过不断地加入人类使得“军方”这个魔法逐渐复杂化,以至复杂到足以改写“预言”的程度。

31、[女方]nǚ fāng

女的一方面(多用于有关婚事的场合)。

32、[男方]nán fāng

男的一方面(多用于有关婚事的场合)。

33、[方言]fāng yán

一种语言在不 同地方经过历史演变而形成的分支。通行于一定的地区内。如汉语的粤方言、吴方言等。

34、[买方]mǎi fāng

1.指买入的一方买方市场。 2.买者;购进货物者。

35、[卖方]mài fāng

出售东西的一方。

36、[秘方]mì fāng

秘密传授的不为一般人知道的药方:祖传~。

37、[偏方]piān fāng

民间流传的不见于古典医学著作的中药方。

38、[方形]fāng xíng

1.四边都相等的矩形。 2.所有内角均为直角的平行四边形。

39、[魔方]mó fāng

一种智力玩具,是一个可以变换拼装的正方体,由若干块小正方体组成,六个平面色彩不同。游戏时使六面颜色混杂,经过转换,以恢复原状。

40、[敌方]dí fāng

敌人方面。

近义词

fāng

1、[]zhèng

1、[]zhēng

1.垂直或符合标准方向。这幅画挂得不~。2.位置在中间。3.用于时间,指正在那一点上或在那一段的正中。4.正面。5.正直。6.正当。7.纯正。8.合乎法度;端正。9.属性词。基本的;主要的。10.姓。

正月。

反义词

fāng

1、[]yuán

1.圆周所围成的平面。 2.圆周的简称。 3.形状像圆圈或球的:~桌。滚~。滴溜~。圈画得很~。 4.圆满;周全:这话说得不~。这人做事很~,各方面都能照顾到。 5.使圆满;使周全:~场。~谎。自~其说。 6.我国的本位货币单位,一圆等于十角或一百分。也作元。 7.圆形的货币:银~。铜~。也作元。 8.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