鎏金
拼音
liú jīn笔顺
同音字
读音为liú的字 读音为jīn的字 读音为liu的字 读音为jin的字基础解释
1.用金汞合金制成的金泥涂饰器物的表面,经过烘烤,汞蒸发而金固结于器物上的一种传统工艺。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三章第三节:“近年 辽宁、河北 各地出土大批 辽 代鎏金和银制手工艺品。”《文物》1973年第6期:“涂金时用牙刷柄形的铜棒先蘸盐、矾等混合液体,然后轻沫金泥涂器上,用无烟炭火温烤,使水银蒸发,金泥即固于器上,这就是古代的鎏金,也就是后世的火镀金。” 2.指供涂饰用的金泥。清 李斗《扬州画舫录·新城北录中》:“佛高九尺五寸……傅以鎏金,巍然端像。”参见“鎦金”。详细解释
用金汞合金制成的金泥涂饰器物的表面,经过烘烤,汞蒸发而金固结于器物上的一种传统工艺。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三章第三节:“近年 辽宁 、 河北 各地出土大批 辽 代鎏金和银制手工艺品。”《文物》1973年第6期:“涂金时用牙刷柄形的铜棒先蘸盐、矾等混合液体,然后轻沫金泥涂器上,用无烟炭火温烤,使水银蒸发,金泥即固于器上,这就是古代的鎏金,也就是后世的火镀金。”
指供涂饰用的金泥。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新城北录中》:“佛高九尺五寸……傅以鎏金,巍然端像。”参见“ 鎦金 ”。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鎏金-中華語文大辭典鎏金鎏金ㄌ丨ㄡˊ ㄐ丨ㄣliújīn一種傳統鍍金方法。用溶解在水銀裡的黃金塗在器物表面上,再晾乾、烘烤、壓光,所鎏金層可經久不褪。也作「鎦金」。[例]~佛像。
鎏金-汉语大词典鎏金1.用金汞合金制成的金泥涂饰器物的表面,经过烘烤,汞蒸发而金固结于器物上的一种传统工艺。
●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三章第三节:“近年辽宁、河北各地出土大批辽代鎏金和银制手工艺品。”
●《文物》1973年第6期:“涂金时用牙刷柄形的铜棒先蘸盐、矾等混合液体,然后轻沫金泥涂器上,用无烟炭火温烤,使水银蒸发,金泥即固于器上,这就是古代的鎏金,也就是后世的火镀金。”
2.指供涂饰用的金泥。
●清李斗《扬州画舫录·新城北录中》:“佛高九尺五寸……傅以鎏金,巍然端像。”
参见“镏金”。
鎏鎏ㄌ丨ㄡˊliú〈書〉純金;成色好的黃金。
鎏-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鎏金917ㄌㄧㄡˊliú名成色佳的金子。《集韻.平聲.尤韻》:「鎏,美金謂之鎏。」
鎏-中華大字典1、鎏讀音:力求切,音畱,尤韻。釋文:
❶美金謂之~。見《集韻》。
❷冕飾也。垂玉也。今典籍作旒。見《五音集韻》。
2、旒讀音:力求切,音劉,尤韻。釋文:
❶旌旗下埀之旓也。《詩干旄箋》:以縫紕旌旗之~縿。
❷以絲繩貫玉垂。冕前後者。《禮記玉藻》:天子玉藻。十有二~。
3、瑬讀音:力求切,音留,尤韻。釋文:
❶旒本字。《說文》:~。垂玉也。冕飾。《王注》:經典皆借斿爲之。或用俗旒字。衮冕十二斿。鷩冕九斿。毳冕七斿。希冕五斿。玄冕三斿。公羊襄十四年傳。君若綴流然。釋文。一本作贅旒。是借流爲~也。《互詳旒字》。
❷旗之下垂者。《宋書禮志》:鸞輅駕。四馬旂九~。
❸同璆。美金。見《玉篇》。
鎏liú
书
①成色好的金子。
②同“镏”(liú)。
【读音】liú
【繁体】鎏
鎏〈名〉
成色好的金子[finegold]
美金谓之鎏――《集韵·尤韵》
同“镏”[gold-plating]
鎏银
[silvering]镀银或包银的行为或过程
鎏liú成色好的金子。
鎏
【戌集上】【金字部】 鎏
★【集韻】力求切,音留。美金謂之鎏。
◎又【五音集韻】垂玉也。冕飾也。今典籍作旒。
【鎏】18画 3010·9 liú ㄌㄧㄡˊ 集韻力求切,平,尤韻,來。㊀美金。也作“瑬”。見 玉篇 集韻。㊁塗飾金泥。後通作“鎦”。明 劉侗 于奕正 帝京景物略四 城隍廟市:“(宣廟銅罏)鎏金色者次本色,爲掩銅質也。”原注:“鎏腹以下曰湧祥雲,鎏口以下曰覆祥雲。”
鎏-漢語大字典鎏
鎏liú 《集韻》力求切,平尤來。
(1)美金。《玉篇·金部》:“鎏,美金。”《集韻·尤韻》:“鎏,美金謂之鎏。”
(2)将金汞合金涂在器物表面,经过火烘烤,汞蒸发,金滞留的一种传统工艺。明劉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西城内·城隍廟市》:“鎏金色者次本色,為掩銅質也。”清張德瀛《詞徵》卷六:“明宣廟鎏金銅盤,方徑三寸五分。”
(3)同“旒(瑬)”。古代冠冕悬垂的玉串。《康熙字典·金部》引《五音集韻》:“鎏,垂玉也,冕飾也。今典籍作旒。”按:今本《五音集韻》作“瑬”。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liú jīn
1、恩……再将私库里的并蒂莲花鎏金步摇赏给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