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否
拼音
tōng fǒu笔顺
同音字
读音为tōng的字 读音为fǒu的字 读音为tong的字 读音为fou的字基础解释
犹否泰。指命运好坏、仕途升降等。《晋书·凉武昭王李玄盛传》:“经涉累朝,通否任时。”宋 欧阳修《与章伯镇书》:“伯镇 尚淹江郡,忽已愈年。大亨有时,先以小抑,亦通否之理然也。”详细解释
犹否泰。指命运好坏、仕途升降等。
《晋书·凉武昭王李玄盛传》:“经涉累朝,通否任时。” 宋 欧阳修 《与章伯镇书》:“ 伯镇 尚淹江郡,忽已愈年。大亨有时,先以小抑,亦通否之理然也。”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通否-汉语大词典通否犹否泰。指命运好坏、仕途升降等。
●《晋书·凉武昭王李玄盛传》:“经涉累朝,通否任时。”
●宋欧阳修《与章伯镇书》:“伯镇尚淹江郡,忽已愈年。大亨有时,先以小抑,亦通否之理然也。”
否否ㄈㄡˇ ㄈㄡˇfǒu fǒu表示不同意。《史記.卷一三〇.太史公自序》:「太史公曰:『唯唯,否否,不然!』」
否否-汉语大词典否否犹言不是不是。多用于应对。
●《史记·太史公自序》:“‘夫子所论,欲以何明?’太史公曰:‘唯唯,否否,不然。’”
●清戴名世《药身说》:“‘子之志其又有托于此乎?’戴子曰:‘否否。’”
●朱自清《说梦》:“说到孔子,孔子不反对做梦,难道也做不了‘至人’、‘真人’?我说,‘唯唯,否否!’”
否极泰通否极而亨
【出典】 《周易·杂卦》:“否、泰,反其类也。”东汉·赵晔《吴越春秋》卷七《勾践入臣外传》:“演易作卦,天道祐之。时过于期,否终则泰。”唐·白居易《遣怀》诗:“乐往必悲生,泰来由否极。”(见《全唐诗》卷四三四)
【释义】 “否”、“泰”本为卦名。天地交(相互作用)谓之“泰”,“泰”则亨通;天地不交谓之“否”,“否”则失利。否极泰通意谓情况坏到极点就会变好。
【例句】 ①既灭灾风,否极还须有泰通。(沈瀛《减字木兰花·成败》1658)这里用以表明对成败的认识以切题。②否极而亨,剥余而复,长至迎初度。(方岳《酹江月·戊戌寿老父》2842)这里用“否极而亨”切合老父生日冬至(古人认为冬至日为阴气极盛之后转为阳气初复),并借以祝愿老父时来运转。
否1ㄈㄡˇfǒu1.不認可;不贊成。[例]~決|~認。2.不然;不如此。[例]~則。3.接在某個詞後面,表示與之相反的意義。[例]去~|是~|無論他能~參加,本活動都照常舉行。否2ㄆ丨ˇpǐ1.惡;壞。[例]~德|~極泰來。2.品評不好的部分;貶斥。[例]臧~人物。3.《易經》六十四卦之一。參見【六十四卦】。
否-漢語大字典否
《説文》:“否,不也。从口,从不,不亦聲。”徐鍇繫傳:“否者,不可之意見於言也。”段玉裁注:“不者,事之不然也;否者,説事之不然也。故音義皆同。”
(一)fǒu 《廣韻》方久切,上有非。之部。
副词。1.表示否定,和肯定词对举时,其谓语常省略。《説文·不部》:“否,不也。”《詩·邶風·匏有苦葉》:“招招舟子,人涉卬否。”鄭玄箋:“人皆從之而渡,我獨否。”《論語·雍也》:“予所否者,天厭之。”《管子·大匡》:“夷吾將受魯之政乎,其否也?”2.用于应对,常独立使用,相当于“不”、“不然”。《孟子·滕文公上》:“許子必織布而後衣乎?曰:否,許子衣褐。”《戰國策·魏策四》:“否,非若是也。”3.用在疑问句末,构成是非问句。唐王維《雜詩》:“常有江南船,寄書家中否?”宋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陈毅《由宣城泛湖东下》:“李谢诗魂今在否?湖光照破万年愁。”
(二)pǐ 《廣韻》並鄙切,上旨並。之部。
(1)闭塞;阻隔不通。《廣雅·釋詁一》:“否,隔也。”《廣韻·旨韻》:“否,塞也。”《易·否》:“否之匪人。”陸德明釋文:“否,閉也;塞也。”《漢書·薛宣傳》:“夫人道不通,則陰陽否鬲。”顔師古注:“否,閉也。”《水經注·泗水》:“穴有通否,水有盈漏。”清鄭觀應《盛世危言·吏治》:“官司益多,否塞益甚。”
(2)困穷;不顺。如:否极泰来。《左傳·宣公十二年》:“執事順成為臧,逆為否。”《墨子·非儒下》:“窮達賞罰幸否,有極,人之知力不能為焉。”唐玄宗《經鄒魯祭孔子而歎之》:“歎鳳嗟身否,傷麟怨道窮。”严复《救亡决论》:“而此日之人心世道,真成否极之秋。
(3)恶;低劣。《易·鼎》:“利出否,以從貴也。”陸德明釋文:“否,惡也。”《莊子·漁父》:“不擇善否,兩容頰適。”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宫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清王夫之《宋論·仁宗》:“至於既簡在位,或賢或否,則以功而明試之。”
(4)六十四卦之一。卦形为☀,坤下乾上。表示天地不交,上下隔阂,闭塞不通之象。《易·否》:“象曰:天地不交,否。”
1、否讀音:俯九切,音缶,有韻。釋文:
❶不也。見《說文》。
〔注〕:不可之意見於言。故从口。
❷口不許也。《孟子萬章》:~。不然也。
❸無也。《書堯典》:~德忝帝位。
❹非也。《墨子尙賢》:女何擇~人。
❺承上之詞。猶於是也。《書無逸》:民~則厥心違怨。~則厥口詛祝。
2、否讀音:部鄙切,音痞,紙韻。釋文:
❶卦名。坤下乾上。《易否》:天地不交。~。
❷惡也。臧~。善惡也。《詩抑》:未知臧~。
〔又〕:褒貶人物亦曰臧~。
❸穢也。《易鼎》:利出~。
〔疏〕:寫出~穢之物也。
❹閉不行也。見《玉篇》。〔卽~卦之字義〕。
3、不讀音:必墨切,音北,職韻。分物切,音弗,物韻。
〔案~音滋歧異。古多讀平上二聲。切韻指掌圖。定爲逋骨切。今讀與之合。惟今北方讀如幫鋪切。南方亦有異讀。此音北從段玉裁〕。釋文:
❶鳥飛上翔。~下來也。从一。一猶天也。象形。見《說文》。
❷弗也。《禮記射義》:好學~倦。好禮~變。〔~訓作弗〕。
❸無也。《詩君子于役》:~日~月。〔言無一定之日月。序所謂行役無期度也。凡經傳~字。他本亦多引作無〕。
❹非也。《禮記中庸》:苟~至德。至道不凝焉。
〔疏〕:~、非也。
❺反語詞。如~亦、亦也。~有、有也。~盈、盈也。~顯、顯也。~難、難也。
❻發聲詞。《爾雅釋魚》:龜左倪~類。右倪~若。
〔疏〕:~、發聲也。
❼不然也。不可也。見《韻會》。
❽未也。見《正韻》。
❾毋也。《書召誥》:王~敢後。〔言毋敢或後也〕。
❿勿也。《孟子滕文公》:夷子~來。〔言夷子勿來也〕。
⓫~周。山名。《淮南原道》:觸~周之山。
〔注〕:在崑崙西北。
〔按方輿紀。崑崙山在陜西肅州衞西北。後肅州衞爲甘肅酒泉縣。山當在今甘肅境〕。
⓬通丕。《書康誥》:惟乃丕顯考文王。〔丕通作~。~顯。顯也。~顯考。顯考也〕。
4、不讀音:俯九切,音缶,有韻。釋文:
❶弗也。見《廣韻》。
❷同否。《詩何人斯》:否難知也。
〔箋〕:否。不通也。我與汝情不通。汝與於譖我與否。復難知也。
5、不讀音:芳無切,音旉,虞韻。釋文:華~注。山名。《左成二年傳》:三周華~注。〔一名靡笄山。在今山東歷縣東北十五里〕。
6、不讀音:方鳩切,音垺,尤韻。釋文:
❶夫~。鳥名。隹也。或作鳺鴀。《爾雅釋鳥》。䳡其。鳺鴀。
〔疏〕:陸璣云。今小鳩也。一名䳕鳩。幽州人或謂鴡䳨。梁宋間謂之隹。揚州人亦然。
❷未定之辭。〔陶潛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
7、不讀音:補靡切,音彼,紙韻。釋文:
❶鄙也。《荀子賦論》:君子所敬。而小人所~者與。
〔注〕:謂小人所鄙也。
❷~借。卽麻作之履也。見《方言》。
8、不讀音:必幽切,音彪,尤韻。釋文:姓也。晉汲郡人~準。《正字通》:~姓之~。轉注古音音彪。
9、鄌釋文:古否字。見《字彙補》。
否
【丑集上】【口字部】 否
〔古文〕𠘶
★【唐韻】方九切【集韻】【韻會】【正韻】俯九切,𠀤音缶。【說文】不也。【徐鍇曰】不可之意見於言,故从口。【集韻】口不許也。【書·益稷】否則威之。【詩·周南】害澣害否
◎又【小雅】嘗其旨否。【集韻】通作不。
★又【廣韻】符鄙切【集韻】【韻會】部鄙切,𠀤音痞。【玉篇】閉不行也。【廣韻】塞也,易卦名。
★又【集韻】【韻會】𠀤補美切,音鄙。【集韻】惡也。【正韻】穢也。【易·師卦】初六,師出以律,否臧凶。【疏】否爲破敗,臧爲有功
◎又【鼎卦】初六,鼎顚趾,利出否。【註】否,謂不善之物也。【疏】寫出否穢之物也。【詩·大雅】未知臧否。【又】邦國若否。○按《釋文》書益稷,詩烝民,否字俱兼缶鄙二音。
★又叶府眉切,音𤰞。【楚辭·九章】心純尨而不泄兮,遭讒人而嫉之。君含怒以待臣兮,不淸徵其然否。
★又叶方矩切,音甫。【𨻰琳·大荒賦】覽六五之咎休兮,乃貧尼而富虎,嗣反覆其若兹兮,豈云行之臧否。
否 fǒu
❶不然,不是這樣。
《戰國策·魏策四》:
~,非若是也。(不,不是這個樣子。)
❷在用肯定、否定式表示選擇的句子裏,表示否定的一方面。
李斯《諫逐客書》:
不問可~,不論曲直。(曲直:是非。)
❸pǐ。惡,邪惡。
《史記·秦始皇本紀》:
善~陳前,靡有隱情。(陳:陳列,指呈現。靡有:没有。)
❹pǐ。閉塞不通。
《素問·六元正紀大論》:
地氣騰,天氣~隔。
[否泰]本是《周易》的兩個卦名,天地相交,通順叫「泰」,天地不相交,不通順叫「否」。後來把運氣的好壞稱爲「否泰」。
《古詩爲焦仲卿妻作》:
~~如天地。成語有「否極泰來」。
否㈠口47ㄈㄡˇfǒu副不同意。相當於口語中的「不」字。如:「否認」、「否決」。《戰國策.魏策四》:「否,非若是也。」助①不然。如:「否則」。②用在問句句尾,表示詢問。如:「知道否?」否㈡口47ㄆㄧˇpǐ名①《易經》卦名。六十四卦之一。坤(☷)下乾(☰)上。象天地不交,萬物不通之義。②壞、惡。如:「否極泰來」。《詩經.大雅.抑》:「於呼小子,未知臧否。」《文選.諸葛亮.出師表》:「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形不好、惡劣的。如:「否德」。漢.桓寬《鹽鐵論.復古》:「窮夫否婦,不知國家之慮。」動貶斥。如:「臧否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