觊觎
拼音
jì yú笔顺
同音字
读音为jì的字 读音为yú的字 读音为ji的字 读音为yu的字基础解释
希望得到(不应该得到的东西):祖国神圣领土,岂容列强~。详细解释
非分的希望或企图。
《左传·桓公二年》:“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覬覦。” 杜预 注:“下不冀望上位。”《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宗庙乏祀,社稷无位;羣凶覬覦,分裂诸夏。”《旧唐书·崔元略传》:“时 刘栖楚 自为京兆尹,有覬覦相位之意。” 清 魏源 《庐山王文成公纪功碑歌》:“ 明 季中叶患尾大,爪牙覬覦强宗盟。”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中国地质略论》:“ 中国 者, 中国 人之 中国 ……可容外族之赞叹,不容外族之覬覦者也。”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觊觎-中華語文大辭典同:覬覦
觊觎-汉语大词典觊觎非分的希望或企图。
●《左传·桓公二年》:“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
杜预注:“下不冀望上位。”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宗庙乏祀,社稷无位;群凶觊觎,分裂诸夏。”
●《旧唐书·崔元略传》:“时刘栖楚自为京兆尹,有觊觎相位之意。”
●清魏源《庐山王文成公纪功碑歌》:“明季中叶患尾大,爪牙觊觎强宗盟。”
●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中国地质略论》:“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可容外族之赞叹,不容外族之觊觎者也。”
觊觎jìyú
书动希望得到(不应该得到的东西):祖国圣领土,岂容列强~。
【觊觎】非分的希望和企图。《左传·桓公二年》:“庶人、工、商, 各有分亲, 皆有等衰。 是以民服事其上, 而下无觊觎。”
觊觎-辞源3同:覬覦
觊觎-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同:覬覦
觊觎之志-中华成语大词典觊觎之志
【拼音】:jì yú zhī zhì
解释
觊觎:非分的希望或企图。指非分之想。
出处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八回:“君多内宠,公子突、公子仪、公子亹三人,皆有觊觎之志。”
示例
近义词
觊觎之心
反义词
语法
作主语、宾语;指非分之想
觊觎之心
【拼音】:jì yú zhī xīn
解释
觊觎:非分的希望或企图。指非分之想。
出处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八回:“君多内宠,公子突、公子仪、公子亹三人,皆有觊觎之志。”
示例
那知那声色犬马,奇技淫物,适足以起大盗~。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九十三回
近义词
觊觎之志、非分之想
反义词
语法
作主语、宾语;指非分之想
同:覬覦之志
觊觎之心-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同:覬覦之心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近义词
jì yú
1、[觊望]jì wàng
希图,企望。
2、[觊幸]jì xìng
希图侥幸。《诗·桧风·素冠》“庶见素冠兮”汉 郑玄 笺:“无三年之恩於其父母而废其丧礼,故覬幸一见素冠。”《北史·房彦谦传》:“况乎蕞尔一隅,蜂扇螘聚,杨谅 之愚鄙,羣小之凶慝,而欲凭陵畿甸,覬幸非望者哉。”宋 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九:“每虑及此,肝胆摧落,是以不胜犬马之情,子私其父,日夜覬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