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道

拼音

suǒ dào

笔顺


同音字

读音为suǒ的字 读音为dào的字 读音为suo的字 读音为dao的字

基础解释

详细解释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索道-中華語文大辭典

索道索道ㄙㄨㄛˇ ㄉㄠˋsuǒdào以鋼索等架設在兩地之間的空中通道。

索道-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索道suǒdào
名用钢索在两地之间架设的空中通道,通常用于运输。

索道-汉语大词典

索道1.探求事物的规律。
●《宋史·章察传》:“﹝章察﹞博通经学,尤长《易》《太玄》,着《发隐》三篇,明用蓍索道之法,知以数寓道之用。”
2.用钢索牵引的一种架空的通道。
●巴金《砂丁》三:“他今天大清早就走了,他坐箱子走索道去的。”
●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一章:“天空有蛛网似的高架索道,江面上漂流着无数运送东西的小船。”

索道-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索道ㄙㄨㄛˇ ㄉㄠˋsuǒ dào用鋼索在兩地之間架設的空中通道。通常用來運送物品。

索索-辞源3

【索索】㊀恐懼貌。易 震:“震索索,視矍矍。”疏:“索索,心不安之貌。”㊁冷落貌。北周 庾信 庾子山集三 擬詠懷詩之一:“索索無真氣,昏昏有俗心。”㊂象聲詞。藝文類聚六 南朝 陳 江總 貞女峽賦:“山蒼蒼以墜葉,樹索索而摇枝。”唐 白居易 長慶集十五 渭村退居……一百韻詩:“傳呼鞭索索,拜舞珮鏘鏘。”

索索-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索索ㄙㄨㄛˇ ㄙㄨㄛˇsuǒ suǒ①內心不安的樣子。《易經.震卦.上六》:「震索索,視矍矍,征凶。」《文明小史.第一一回》:「傅知府還當是一班鬧事的人,要哄他出去打,他抵死不敢出去,只是索索的抖。」②冷寂蕭條的樣子。北周.庾信〈擬詠懷詩〉二七首之一:「索索無真氣,昏昏有俗心。」③形容風的聲音。隋.江總〈貞女峽賦〉:「山蒼蒼以墜葉,樹索索而搖枝。」清.陳維崧〈好事近.分手柳花天〉詞:「話到英雄失路,忽涼風索索。」

索索-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索索suǒsuǒ
①拟声形容轻微的声音:微风吹动树叶~作响|雨~地下着。
②形形容颤抖:他吓得脸色苍白,~发抖。

索索-汉语大词典

索索1.恐惧貌;颤抖貌。
●《易·震》:“震索索,视矍矍。”
●孔颖达疏:“索索,心不安貌。”
●《官场现形记》第五三回:“剃头的跪在地下,索索的抖。”
●茅盾《列那和吉地》五:“给它解绳索的时候,它还以为大祸到了,怕得什么似的,浑身索索地抖。”
2.冷漠,无生气貌。
●北周庾信《拟<咏怀>》之一:“索索无真气,昏昏有俗心。”
●南朝梁陶弘景《冥通记》卷四:“九日见丞云,比者情志何甚索索。”
●清曹寅《古倾杯·钞书》词:“频年嗜好,多惭糟粕,索索都无真气。”
3.引申为落落寡合之意。
●前蜀贯休《送姜道士归南岳》诗:“松品落落,雪格索索。”
4.空虚、空乏状。
●唐寒山《诗》之一六七:“房房空索索,东壁打西壁。其中一物无,免被人来惜。”
●宋梅尧臣《旌义港阻风》诗:“茆屋何飕飕,瓦罂空索索。”
5.犹瑟瑟。形容细碎之声。
●《汉书·天文志》:“永始二年二月癸未夜,东方有赤色,大三四围,长二三丈,索索如树。”
王先谦补注:“索索犹瑟瑟也……此云索索如树,盖不独以状言,且兼声言矣。”
●唐白居易《五弦弹》诗:“第一第二弦索索,秋风拂松疏韵落。”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六:“衰草萋萋一径通,丹枫索索满林红。”
●胡万春《骨肉》:“细雨在索索的下着,卖馄饨的梆子声在笃笃的敲。”

索-中華語文大辭典

索ㄙㄨㄛˇsuǒ1.粗繩子;大鏈子。[例]繩~∣~鏈│繩捆~綁。2.尋找;探求。[例]搜~∣探~∣摸~∣思~。3.索取;要求。[例]~賄∣~還∣~賠。4.孤單;孤獨。[例]離群~居∣一懷愁緒,幾年離~。5.寂寞;無興味。[例]~寞∣~然無味。6.姓。

索 -古漢語常用詞典

suǒ
①大繩子;繩索。《報任安書》:“其次關木~,被箠楚受辱。”②絞合;搓。《詩經•七月》:“晝爾於茅,宵爾~綯。”③尋求。《離騷》:“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④尋找。《扁鵲見蔡桓公》:“居五日,桓侯體痛,使人~扁鵲,已逃秦矣。”⑤索要;索取。《兵車行》:“縣官急~租,租稅從何出?”⑥孤獨。白居易《與元稹書》:“~居則以詩相慰,同處則以詩相娛。”⑦盡。《宋史•劉綺傳》:“逮未申間,敵力疲氣~。”⑧須;得;能。《長亭送別》:“久已後書兒、信兒,~與我淒淒惶惶的寄。”【辨】繩,索。“繩”指小繩子。“索”指大繩子。
【索居】獨居。
【索然】⒈離散的零落的樣子。⒉流淚的樣子。
【索笑】求笑;取笑。
【索隱】尋求事物的隱僻之理。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近义词

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