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难而退
拼音
zhī nán ér tuì笔顺
同音字
读音为zhī的字 读音为nán的字 读音为ér的字 读音为tuì的字 读音为zhi的字 读音为nan的字 读音为er的字 读音为tui的字基础解释
详细解释
按字解释
知:知道。
难:困难。
而:连接动词、形容词或词组、分句等。
退:退缩。
词典解释
知难而退-中華語文大辭典同:知難而退
知难而退-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同:知難而退
知难而退-汉语大词典知难而退1.谓作战时应见机而动,如果力不能克则应退却,以免受损失。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军志曰:‘允当则归。’又曰:‘知难而退。’”
●《吴子·料敌》:“凡此不如敌人,避之勿疑。所谓见可而进,知难而退也。”
●《晋书·蔡豹传》:“诏曰:‘知难而退,诚合兵家之言。’”
2.泛指因遇困难而退缩。
●宋杨万里《答本路安抚张尚书》:“某不才多病之身……知难而退,弃官九载。”
●刘白羽《战斗的幸福》:“谁知他们在河边测了测水位,却知难而退,倒转车身回去了。”
知难而退
【拼音】:zhī nán ér tuì
解释
原指作战要见机而行,不要做实际上无法办到的事。后泛指知道事情困难就后退。
出处
《左传·宣公十二年》:“见可而行,知难而退,军之善政也。”
示例
尤其是因为在那一级里有三、四个“吵客”,弄得那位英文教员不得不~。 ★邹韬奋《经历·新饭碗问题》
近义词
听天由命、畏葸不前、望而却步
反义词
知难而进、力争上游、再接再厉
语法
作谓语、宾语;指人的态度
英文
withdraw after learning of the difficulties
德文
vor Schwierigkeiten zurückscheuen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晋国和楚国为争夺霸权相互进行战争,郑国处于他们之间,他依附晋国,楚国就派兵征服它。晋国听说楚国出兵就派荀林父、士会、先榖等率军讨伐楚国,听到他们已经结盟,士会同意荀林父知难而退的做法,先榖不同意造成兵败
同:知難而退
知难而退-汉语同义词反义词词典[反]知难而进
见可而进,知难而退-中华成语大词典见可而进,知难而退
【拼音】:jiàn kě ér jìn,zhī nán ér tuì
解释
根据实际情况决定进攻和退却。
出处
汉·荀悦《汉纪·高帝纪》:“赵兵出国迎战,见可而进,知难而退,怀内顾之心,无必死之计。”
示例
臣又闻圣人不凝滞于物,~,理有变通,情无拘执。宋·邵伯温《闻见前录》卷六
近义词
反义词
语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知難而退知难而退ㄓ ㄋㄢˊ ㄦˊ ㄊㄨㄟˋzhīnán’értuì原指戰爭中見到形勢不利時,該退卻就退卻。今多指知道有困難,就退縮不前。[例]見可而進,~,軍之善政也|~,永遠無法成功。
知難而退-教育部成語典【台湾】知難而退㊣ㄓ ㄋㄢˊ ㄦˊ ㄊㄨㄟˋzhī nán ér tuì知難而行、勇往直前釋義作戰時遇形勢不利就先行退兵。◎語出《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後用「知難而退」泛指行事遇到困難就退縮不前或伺機退卻。典源《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楚子入居于申,使申叔去穀,使子玉去宋,曰:「無從晉師!晉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晉國。險阻艱難,備嘗之矣;民之情偽,盡知之矣。天假之年,而除其害,天之所置,其可廢乎?《軍志》①曰:『允當②則歸。』又曰:『知難而退。』又曰:『有德不可敵③。』此三志者,晉④之謂矣。」注①《軍志》:周代的兵書,現已亡佚。②允當:公平適當。③不可敵:不可與之為敵。④晉:周代諸侯國。春秋時據有今山西省大部分與河北省西南地區,地跨黃河兩岸。後為韓、趙、魏三家所分,遂亡。《左傳・宣公十二年》夏,六月,晉師救鄭。荀林父將中軍,先縠佐之;士會將上軍,郤克佐之;趙朔將下軍,欒書佐之。……及河,聞鄭既及楚平,桓子欲還,曰:「無及於鄭而勦民,焉用之?楚歸而動,不後。」隨武子曰:「善。會聞用師,觀釁而動。德刑、政事、典禮不易,不可敵也,不為是征。……德立刑行,政成事時,典從禮順,若之何敵之?見可而進,知難而退,軍之善政也。兼弱攻昧,武之善經也。子姑整軍而經武乎!猶有弱而昧者,何必楚?」典故「知難而退」原是古代兵書中的一個術語,意思是:作戰時應隨機應變,遇形勢不利就先行退兵。在《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及《左傳・宣公十二年》中都引錄了這個術語。春秋時代,晉、楚為最兩個最大的國家,彼此都無不想擊敗對方以爭奪霸權,常藉其他小國之名向對方開戰。根據《左傳・僖公二十八年》記載,楚成王出兵包圍宋國,宋國向晉國求援,晉文公於是準備向楚國開戰。楚成王得知這個消息,便立刻命令軍隊撤離,他說:「千萬不要和晉國軍隊交戰!晉文公重耳登基前在外流亡十九年,嚐盡各種艱難險阻,也詳知民情。而今上天賜予天命,我們怎麼能以人力違逆天意呢?《軍志》裡說:『如果對方是適當的人選,就應該退兵。』又說:『知道形勢不利就應先行退卻。』又說:『不要與有德者為敵。』這三者都針對晉國來說的啊!」楚成王話中的「知難而退」,即是引自兵書《軍志》。另外,典源又見《左傳・宣公十二年》,內容則是表述楚國攻打鄭國,晉國派兵援鄭,但晉軍抵達前鄭國就已投降,晉軍統帥荀林父(ㄈㄨˇ)於是打算班師回朝。當時,中軍副將先縠(ㄏㄨˊ)不同意,主張追擊楚軍,上軍主將士會勸他說:「一個國家若是德行、刑罰、政令、事務、典章、禮儀都具備,那就不應與他為敵。楚國現在正是這樣,我們如何能與他為敵?何況,看到有可乘之機就前進,看到形勢不利就先退卻,如此才是用兵之道啊!」士會的這番話,其中也用到「知難而退」一語,在《左傳》的這兩個篇章裡,此語所表述的都是一種戰略運用。後來「知難而退」則被用來泛指行事遇到困難退縮不前或應伺機退卻。書證①《左傳・僖公二十八年》:「《軍志》曰:『允當則歸。』又曰:『知難而退。』又曰:『有德不可敵。』此三志者,晉之謂矣。」(源)②《左傳・宣公十二年》:「見可而進,知難而退,軍之善政也。」(源)③《吳子・料敵》:「不如敵人,避之勿疑。所謂見可而進,知難而退也。」④《藝文類聚・卷二三・人部七・鑒誡》引三國魏・王昶〈家誡〉:「若樂毅帥弱燕之眾,東破強齊,收七十餘城,其功盛矣,知難而退,保身全名。」⑤唐・皇甫湜〈答李生第二書〉:「夫無難而退,謙也;知難而退,宜也,非謙也。」⑥《兒女英雄傳・第三一回》:「你看這群賊,要果然得著這位姑娘些底細,就此時認些晦氣走了,倒也未嘗不是知難而退。」⑦《冷眼觀・第一回》:「我心中本來有點瞧不起這一班人,他既知難而退,正合我的意思。」用法⒈義作戰時遇形勢不利則行退兵。類用在「殘弱怯戰」的表述上。例①敵軍見到我軍兵力強大,便知難而退,開始撤軍。②只要我方繼續加強防禦工事,對方屢攻不進,就會知難而退。⒉義指行事遇到困難退縮不前或應伺機退卻。類用在「顧忌畏縮」的表述上。例①想要成就事業,必須冒險犯難,不能有知難而退的想法。②既然知道自己的能力有限,就該知難而退,何必硬撐呢?③這次試鍊的條件很嚴格,目的就是希望沒能力的人知難而退。④相親時,她故意說一些讓對方難堪的話,就是要對方知難而退。
出处
引证
现代-老舍-四〇-《四世同堂》:他本想,抓住老二,给老二两句极难听的话,自然,他希望,别人也就“知难而退”了。
唐-房玄龄等--《晋书·钟雅传》: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古之道也。
元-郝经--《班师议》:若以几不可失,敌不可纵,亦既渡江不能中止,便当乘虚取鄂,分兵四出,直造临安,疾雷不及掩耳,则宋亦可图。如其不可,知难而退,不失为金兀术也。
宋-朱熹--《答尤延之书》:初欲冒进,一吐所怀,知难而退,忧则违之,今亦已矣。
近代-文康-三一回-《儿女英雄传》:你看,这群贼要果然得着这位姑娘些底细,就此时认些晦气走了,倒也未尝不是知难而退。
当代-陈祖德-二〇-《超越自我》:棋手应该无畏地在棋坛上给人打下来,而不能知难而退。
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军志曰:“允当则归。”又曰:“知难而退。”
战国-吴起--《吴子·料敌》:凡此不如敌人,避之勿疑。所谓见可而进,知难而退也。
宋-杨万里--《答本路安抚张尚书》:某不才多病之身……知难而退,弃官九载。
当代-刘白羽--《战斗的幸福》:谁知他们在河边测了测水位,却知难而退,倒转车身回去了。
唐-皇甫湜--《答李生第二书》:生称以知难而退为谦。夫无难而退,谦也;知难而退,宜也,非谦也。
故事
现代-老舍-四〇-《四世同堂》:他本想,抓住老二,给老二两句极难听的话,自然,他希望,别人也就“知难而退”了。
唐-房玄龄等--《晋书·钟雅传》: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古之道也。
元-郝经--《班师议》:若以几不可失,敌不可纵,亦既渡江不能中止,便当乘虚取鄂,分兵四出,直造临安,疾雷不及掩耳,则宋亦可图。如其不可,知难而退,不失为金兀术也。
宋-朱熹--《答尤延之书》:初欲冒进,一吐所怀,知难而退,忧则违之,今亦已矣。
近代-文康-三一回-《儿女英雄传》:你看,这群贼要果然得着这位姑娘些底细,就此时认些晦气走了,倒也未尝不是知难而退。
当代-陈祖德-二〇-《超越自我》:棋手应该无畏地在棋坛上给人打下来,而不能知难而退。
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军志曰:“允当则归。”又曰:“知难而退。”
战国-吴起--《吴子·料敌》:凡此不如敌人,避之勿疑。所谓见可而进,知难而退也。
宋-杨万里--《答本路安抚张尚书》:某不才多病之身……知难而退,弃官九载。
当代-刘白羽--《战斗的幸福》:谁知他们在河边测了测水位,却知难而退,倒转车身回去了。
唐-皇甫湜--《答李生第二书》:生称以知难而退为谦。夫无难而退,谦也;知难而退,宜也,非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