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慌无措

拼音

jīng huāng wú cuò

笔顺


同音字

读音为jīng的字 读音为huāng的字 读音为wú的字 读音为cuò的字 读音为jing的字 读音为huang的字 读音为wu的字 读音为cuo的字

基础解释

由于惊慌,一下子不知怎么办才好。同“惊惶失措”。

详细解释

  • 【解释】:由于惊慌,一下子不知怎么办才好。同“惊惶失措”。

按字解释

惊:精神突然受到刺激而紧张或不安。

慌:慌张,急忙,忙乱。

无:没有,跟“有”相对。

措:安放,安排。

词典解释

惊慌无措-中华成语大词典

惊慌无措
【拼音】:jīng huāng wú cuò
解释
由于惊慌,一下子不知怎么办才好。同“惊惶失措”。
出处
清·蒲松龄《翻魇殃》第十二回:“这谣言传的凶……一家人惊慌无措。”
示例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40回:“吓得太太~,李夫人面面相觑,无计可施。”
近义词
惊慌失措
反义词
泰然自若
语法
作谓语、状语;指不知所措

惊慌无措-汉语大词典

惊慌无措同“惊惶失措”。
●清蒲松龄《翻魇殃》第十二回:“这谣言传的凶……一家人惊慌无措。”

惊慌失措-中華語文大辭典

同:驚慌失措

惊慌失措-中华成语大词典

惊慌失措
【拼音】:jīng huāng shī cuò
解释
失措:失去常态。由于惊慌,一下子不知怎么办才好。
出处
《北齐书·元晖业传》:“(元)孝友临刑,惊慌失措,晖业神色自若。”
示例
遇到危险情况,应该沉着冷静,不要~。
近义词
惊惶失措、张皇失措
反义词
泰然自若、谈笑自若、处处泰然
歇后语
木工箱里丢鸡蛋
语法
作谓语、状语;指不知所措
英文
lose one's head
日文
驚いて常態(じょうたい)を失う
成语故事
南北朝时期,北魏景穆帝的玄孙元晖业为人正直,十分有骨气。北魏被北齐所灭后,齐神武帝将魏孝武帝的皇后嫁给魏孝庄帝的侄子元韶。元晖业当着齐文宣帝痛骂元韶,被齐文宣帝下令处死,同时还有元孝友,孝友吓得惊惶失措。元晖业神色自若从容就义

惊慌失措-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同:驚慌失措

惊慌失措-汉语大词典

惊慌失措同“惊惶失措”。
●魏巍《东方》第四部第十一章:“郭祥他们乘势一阵猛打,惊慌失措的敌人已经忘了抵抗,只顾往坦克上乱爬。”
●陈登科《赤龙与丹凤》第一部九:“我们若是惊慌失措,必然要动摇军心。”

慌忙无措-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同:慌忙無措

惊慌-中華語文大辭典

同:驚慌

惊慌-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同:驚慌

惊慌-汉语大词典

惊慌亦作“惊荒”。
害怕慌张。
●《刘知远诸宫调·知远别三娘太原投事》:“知远听得道,好惊荒,别了三翁,急出祠堂。”
●元高文秀《襄阳会》第二摺:“玄德公自离开新野赴襄阳,被刘琮所谋,索是惊慌来也。”
●茅盾《残冬》四:“赵阿大料不到真命天子的故事会引出这样严重的结果,心里着实惊慌。”

出处

明·郭勋《英烈传》第29回:“更深夜静,不提防汉兵直抵矶下,鼓噪而前,惊慌无措。”

引证

明-郭勋--《英烈传》:更深夜静,不提防汉兵直抵矶下,鼓噪而前,惊慌无措。

-金玉舟--《赵匡胤》:刘承佑吓得惊慌无措,急忙召苏逢吉共议应对之策。

清-钱彩-第40回-《说岳全传》:吓得太太惊慌无措,李夫人面面相觑,无计可施。

故事

明-郭勋--《英烈传》:更深夜静,不提防汉兵直抵矶下,鼓噪而前,惊慌无措。

-金玉舟--《赵匡胤》:刘承佑吓得惊慌无措,急忙召苏逢吉共议应对之策。

清-钱彩-第40回-《说岳全传》:吓得太太惊慌无措,李夫人面面相觑,无计可施。

造句

接龙

措置乖方 方寸不乱 乱箭攒心 心花怒放 放长线钓大鱼 鱼目混珠 珠还合浦

组词

近义词

jīng huāng wú cuò

1、[惊慌失措]jīng huāng shī cuò

失措:失去常态。由于惊慌,一下子不知怎么办才好。

反义词

jīng huāng wú cuò

1、[泰然自若]tài rán zì ruò

不以为意,神情如常。形容在紧急情况下沉着镇定,不慌不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