悖论
拼音
bèi lùn笔顺
同音字
读音为bèi的字 读音为lùn的字 读音为bei的字 读音为lun的字基础解释
详细解释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悖论-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悖论bèilùn
名逻辑学指可以同时推导或证明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的命题或理论体系。
悖论荒谬的、自相矛盾的说话、论断等。
●《社会科学战线》1978年第3期:“在日常生活与科学活动中,我们往往会遇到一些自相矛盾的论断或谈话,这些论断与谈话往往被人所忽视,或者被人所玩弄和利用作为诡辩的工具,这些就是悖论。”
悖悖惶惑貌。
●唐欧阳詹《右街副使厅壁记》:“憧憧焉斯焉而能在其中,悖悖焉斯焉而谨在其中。”
悖1ㄅㄟˋbèi1.違背。[例]~德|~理|~禮。2.衝突;矛盾。[例]並行不~。3.謬誤;不合道理。[例]~謬。4.〈書〉惑亂;糊塗。[例]先生老~乎(《戰國策‧楚策四》)?悖2ㄅㄛˊbó1.旺盛。通「勃」。2.姓。
悖-王力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悖 bèi
❶違背,相衝突。
《周易·頤》:
十年勿用,道之大~也。
《韓非子·定法》:
故新相反,前後相~。
引背叛,叛亂。
《史記·匈奴列傳》:
高后時單于書絕~逆。
❷謬誤,荒謬。
《公孫龍子·白馬》:
此天下之~言亂辭也。
《荀子·强國》:
若是其~繆也,而求有湯、武之功,可乎?
❸惑亂,糊塗。
《戰國策·楚策四》:
先生老~乎?
❹遮蔽。
《莊子·胠篋》:
故上~日月之明。
❺bó。通「勃」。興起的樣子。
《左傳·莊公十一年》:
禹、湯罪己,其興也~焉。
悖
(一)bèi 《廣韻》蒲昧切,去隊並。又蒲没切。微部。
(1)心乱;惑乱。也作“誖”。《説文·言部》:“誖,亂也。或从心。”《廣韻·隊韻》:“悖,心亂。”《管子·度地》:“桓公曰:‘寡人悖,不知四害之服奈何?’”《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老臣罷病悖亂,唯大王更擇賢將。”明馬中錫《中山狼傳》:“夙行失道,望塵驚悖。”
(2)违背;违反。《玉篇·心部》:“悖,逆也。”《國語·周語上》:“是以事行而不悖。”韋昭注:“悖,逆也。”《漢書·高五王傳》:“悖逆人倫。”顔師古注:“悖,乖也。”唐柳宗元《時令論上》:“百工無悖于時。”
(3)叛乱。《史記·秦始皇本紀》:“殄熄暴悖,亂賊滅亡。”《論衡·恢國》:“管、蔡悖亂,周公東征。”宋王安石《贈右屯衛大將軍李公墓碑》:“大將悖城,千里逃閉。”
(4)谬误;荒谬。《公孫龍子·迹府》:“先生之言悖。”《淮南子·脩務》:“為此棄干將鏌邪而以手戰,則悖矣。”
(5)掩蔽。《莊子·胠篋》:“故上悖日月之明,下爍山川之精,中墜四時之施。”陸德明釋文:“悖,司馬云:‘薄食也。’”唐王勃《上劉右相書》:“山野悖其心迹,煙霧養其神爽。”宋蘇軾《張誠一責受左武衛將軍分司南京》:“而悖德隱惡,達于朕聽。”
(6)粗恶。《淮南子·説林》:“臨淄之女,織紈而思,行者為之悖戾。”高誘注:“悖,麤惡也。”
(7)通“勃(bó)”。盛貌。清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泰部》:“悖,叚借為勃。”《左傳·莊公十一年》:“禹湯罪己,其興也悖焉;桀紂罪人,其亡也忽焉。”杜預注:“悖,盛貌。”陸德明釋文:“悖,一作勃,同。”《韓非子·内儲説下》:“王悖然怒曰:‘劓之。’”王先慎集解:“張榜本‘悖然’作‘勃然’。”《敦煌變文集·㠠山遠公話》:“是時紅焰連天,黑煙蓬悖。”
(8)姓。《梁書·豫章王綜傳》:“綜乃改名纘,字德文,追為齊東昏服斬衰。於是有司奏削爵土,絶屬籍,改其姓為悖氏。”
(二)běi 《集韻》必每切,上賄幫。
倔强。《廣雅·釋詁一》:“悖,强也。”王念孫疏證:“悖、怏者,《方言》:‘鞅、侼,强也。’注云:‘謂强戾也。’悖、侼,怏、鞅竝通。”
1、悖讀音:蒲沒切,音孛,月韻。釋文:
❶誖或字。《說文言部》:誖。亂也。从言。孛聲。~。誖或从心。
❷盛貌。通勃。《左莊十一年傳》:其興也~焉。
❸姓也。《古今姓氏書辯證》:梁武帝第二子豫章王綜。叛入魏。帝改綜之子直氏曰~。未旬日而復之。
2、悖讀音:蒲昧切,音佩,隊韻。釋文:
❶逆也。《詩桑柔》:覆俾我~。
❷惑也。《呂覽正名》:足以喩治之所~。
❸謬也。《淮南修務》:豈不~哉。
❹違也。《荀子性惡》:皆反于性而~于情者也。
❺誤也。《國策秦策》:計有一二者難~也。
❻亂也。《呂覽誣徒》:問事則前後相~。
❼薄食也。《莊子胠篋》:上~日月之明。
❽君臣故弻茲謂~。見《漢書五行志》引《京房易傳》。
〔注〕:弻猶相戾也。
❾老而受刑謂之~。見《御覽刑法部》引《書大傳》。
3、悖讀音:必每切,賄韻。釋文:强也。見《廣雅釋詁》。
4、孥讀音:農都切,音奴,虞韻。暖五切,音弩,麌韻。奴故切,音怒,遇韻。釋文:
❶子也。《書甘誓》:予則~戮汝。
〔注〕:罪並及其子也。
❷妻子也。《孟子梁惠王》:罪人不~。
❸子弟也。《太玄眾》:丈人摧~。
❹通帑。鳥尾也。《左襄二十八年傳》:以害鳥帑。
〔注〕:鳥尾曰帑。
〔疏〕:帑者細弱之名。於人則妻子爲帑。於鳥則鳥尾曰帑。妻子爲人之後。鳥尾亦鳥之後。故俱以帑爲言也。
〔按文六年疏曰。說文。帑、金幣所藏。字書帑從子。經傳妻帑亦從巾〕。
5、哱讀音:普沒切,音馞,月韻。釋文:
❶吹氣聲。見《廣韻》。
❷亂也。見《類篇》。
❸~囉。軍器。《紀效新書號令篇》:凡吹~囉。是要眾兵起身。
6、哱讀音:補妹切,音背,隊韻。釋文:同誖。亂也。見《集韻》。
7、愂釋文:同勃。見《類篇》。
8、誖讀音:方未切,音沸,未韻。補妹切,音背,霽韻。蒲昧切,音佩,隊韻。分物切,音弗,物韻。薄沒切,音孛,月韻。《悖同》。釋文:
❶亂也。見《說文》。
❷乖也。《漢書王商傳》:誣罔~大臣節。
❸惑也。《漢書司馬遷傳》:愍學者不達其意而師~。
❹癡也。見《廣雅釋詁》。
❺逆也。見《玉篇》。
❻惛也。見《集韻》。
悖㈠心710ㄅㄛˊbó形旺盛。通「勃」。《左傳.莊公十一年》:「禹湯罪己,其興也悖焉。」悖㈡心710ㄅㄟˋbèi動①違背、違反。《荀子.性惡》:「皆反於性而悖於情也。」《國語.周語上》:「而後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②衝突、矛盾。《淮南子.脩務》:「聖人憂民如此其明也,而稱以無為,豈不悖哉!」
悖-康熙字典悖
【卯集上】【心字部】 悖
★【唐韻】【韻會】【正韻】蒲沒切【集韻】薄沒切,𠀤音孛。【說文】亂也。【玉篇】逆也。【周語】是以事行而不悖。【註】步沒切。
◎又盛貌。【左傳·莊十一年】其興也悖焉。【註】悖,盛貌。一作勃。
◎又姓。
★又【玉篇】【廣韻】【集韻】𠀤蒲昧切,音佩。【詩·大雅】覆俾我悖。【註】蒲對反。
★又【集韻】【韻會】𠀤補昧切,音背。義同。
★又【玉篇】【集韻】【韻會】𠀤必每切。【博雅】强也。 本作誖,从言。或从心作悖。或从口作哱。籀从二或,作𢨋,上下反覆,皆相惑,故爲誖也。梁王以佛有悖音,改悖爲背。嗣後該讀入聲者,多讀去聲矣。 【集韻】悖,亦作𢟥。考證:〔【周語】是以行事而不悖。〕 謹照原文行事改事行。
【读音】bèi
【繁体】悖
悖<动>
(形声。从心,孛)声。本义:违反,违背)
同本义[becontraryto;goagainst]
悖其所辞。――《荀子·正名》。注:“违也。”
毋悖于时。――《礼记·月令》。注:“犹逆也。”
故新相反,前后相悖。――《韩非子·定法》
又如:悖言(违逆之言);悖暴(背理凶暴);并行不悖
掩蔽[screen]
上悖日月之明。――《庄子·胠箧》。司马注:“悖,薄食也。”
山野悖其心迹,烟雾养其神爽。――《上刘右相书》
叛乱[rebel]
周成王,管、蔡悖乱,周公东征。――《论衡·恢国篇》
殄熄暴悖,乱贼灭亡。――《史记》
悖<形>
惑乱;糊涂[beconfuse
悖bèi
①相反;违犯:并行不~。
②违背道理;错误。
【悖论】逻辑学或数理逻辑概念。即:对于一个命题,如果假定这命题为真,可合乎逻辑地推出这个命题为假;如假定这个命题为假,则可合乎逻辑地推出这个命题为真。如,命题'我正在说谎'就是一个悖论。
【悖谬】荒谬;不合道理。又作背谬。
【悖逆】旧指违犯正道,犯上作乱。
【悖入悖出】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东西,也会被别人用不正当的手段拿去;胡乱弄来的钱又胡乱花掉。
────────────────—
悖bó1.盛貌。2.变色貌。参见"悖然"。3.猝然,忽然。参见"悖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