嫪毐

拼音

lào ǎi

笔顺


同音字

读音为lào的字 读音为ǎi的字 读音为lao的字 读音为ai的字

基础解释

战国末秦人。本为吕不韦舍人,因与秦始皇母私通,受宠幸,权倾一时。事见《史记·吕不韦列传》。后称善淫者为“嫪毐”。

详细解释

  1. 战国末秦人。本为吕不韦舍人,因与秦始皇母私通,受宠幸,权倾一时。事见《史记·吕不韦列传》。后称善淫者为“嫪毐”。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伏狐》:“昔余乡某生者,素有嫪毐之目,自言生平末得一快意。”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嫪毐-中華語文大辭典

嫪毐嫪毐ㄌㄠˋ ㄞˇlào’ǎi人名(?-238B.C.),戰國時秦人。呂不韋門下的舍人,後假受腐刑,以宦官身分入宮,受太后寵幸。封長信侯,以山陽、河西、太原為邑,有食客三千。始皇九年(238B.C.),嬴政至雍舉行冠禮,準備親政,嫪毐擔憂與太后淫亂之事被揭發,遂趁機矯詔發卒,攻蘄年宮,嬴政令昌平君、昌文君率軍平亂,嫪毐被誅,並夷三族。

嫪毐-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嫪毐ㄌㄠˋ ㄞˇlào ǎi人名。(?~西元前238)戰國時秦人,呂不韋門下的舍人,後以宦官身分入宮,與太后私通,始皇九年被誅,並夷三族。

嫪毐-中国历史辞典

(?—前238)战国末年秦国宦官。因得太后宠幸,权势很大,门下有食客千余人,家僮几千人。秦王政(即秦始皇)八年(公元前239 年)封为长信侯,以山阳(今河南焦作东南)和河西、太原两郡作为封地。次年秦王政举行冠礼,准备亲理政务,他起兵叛乱,被捕处死。

嫪毐-汉语大词典

嫪毐战国末秦人。本为吕不韦舍人,因与秦始皇母私通,受宠幸,权倾一时。事见《史记·吕不韦列传》。后称善淫者为“嫪毐”。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伏狐》:“昔余乡某生者,素有嫪毐之目,自言生平末得一快意。”

嫪毐-辞源3

【嫪毐】公元前?—前238年。戰國末 秦相 呂不韋舍人,與 秦太后通,操縱朝政。秦王 政八年,封 長信侯。次年矯發縣卒、衛卒等,欲攻 蘄年宮爲亂,事敗被殺,夷三族。見 史記 秦始皇紀、呂不韋傳。

毐-中華語文大辭典

毐ㄞˇǎi〈書〉品行不端的士人。

毐-康熙字典


【辰集下】【毋字部】 毐
★【廣韻】於改切【集韻】【韻會】倚亥切,𠀤音唉。【說文】人無行也,一說嫪毐,秦人,以淫坐誅,故世罵淫曰嫪毐。【通雅】嫪毐,音勞靄。
★又【廣韻】烏開切【集韻】於開切,𠀤音哀。義同。
◎又【玉篇】古文娭字。

毐-中華大字典

1、毐讀音:倚亥切,音唉,賄韻。於開切,音哀,灰韻。釋文:
❶士之無行者。从士毋。賈侍中曰。秦始皇母與嫪~淫。坐誅。故世罵淫曰嫪~。見《說文》。《段注》:士之無行者。故其字从士毋。古多叚毋爲有無字。毋卽無。~之本義如此。非爲嫪~造此字也。
❷古娭字。見《玉篇》。

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毐ǎi
用于人名,嫪毒(Lào’ǎi),战国时秦国人。

毐-漢語大字典


《説文》:“毐,人無行也。从士,从毋。賈侍中説。秦始皇母與嫪毐淫,坐誅,故世駡淫曰嫪毐。讀若娭。”段玉裁本作“士之無行者”,并注:“今依顔氏《五行志》注所引正。士之無行者,故其字从士、毋。”
ǎi 《廣韻》於改切,上海影。又烏開切。之部。
男子品行不端称毐。清段玉裁《説文解字注·毋部》:“毐,士之無行者……各本作‘人無行也’,今依顔氏《五行志》注所引正。士之無行者,故其字从士、毋。”“毐之本義如此,非為嫪毐造此字也。”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近义词

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