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翳
拼音
méi yì笔顺
同音字
读音为méi的字 读音为yì的字 读音为mei的字 读音为yi的字基础解释
1.指射猎。 2.喻出卖朋友的人。详细解释
指射猎。
《文选·潘岳<射雉赋>序》:“余徙家於 琅邪 ,其俗实善射。聊以讲肄之餘暇,而习媒翳之事。” 吕延济 注:“媒者,少养雉子,至长狎人,能招引野雉,因名曰媒;翳者,所隐以射者也。”《南史·齐纪下·废帝东昏侯》:“每出,輒与鹰犬队主 徐令孙 、媒翳队主 俞灵韵 齐马而走,左右争逐之。”
喻出卖朋友的人。
清 龚自珍 《发大心文》:“脱令我今生遇有恶缘,未可明言,便须知我前生误作媒翳害它人故。”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媒翳-汉语大词典媒翳1.指射猎。
●《文选·潘岳<射雉赋>序》:“余徙家于琅邪,其俗实善射。聊以讲肄之余暇,而习媒翳之事。”
吕延济注:“媒者,少养雉子,至长狎人,能招引野雉,因名曰媒;翳者,所隐以射者也。”
●《南史·齐纪下·废帝东昏侯》:“每出,辄与鹰犬队主徐令孙、媒翳队主俞灵韵齐马而走,左右争逐之。”
2.喻出卖朋友的人。
●清龚自珍《发大心文》:“脱令我今生遇有恶缘,未可明言,便须知我前生误作媒翳害它人故。”
【媒翳】媒,鳥媒,繫活鳥以誘他鳥前來,伺機捕捉;翳,伏射的地方。因也稱射獵爲媒翳。文選 晉 潘安仁(岳)射雉賦題 注引 射雉賦 序:“聊以講肄之餘暇,而習媒翳之事。”唐 呂延濟 注:“媒者,少養雉子,至長狎人,能招引野雉,因名曰媒;翳者,所隱以射者也。”
翳翳-辞源3【翳翳】㊀深晦不明貌。晉 陸機 陸士衡集一 文賦:“理翳翳而愈伏,思乙乙其若抽。”乙乙,一本作“軋軋”。晉 陶潛 陶淵明集五 歸去來兮辭:“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㊁草木茂密成蔭貌。全唐詩五三四 許渾 題四皓廟:“紫芝翳翳多青草,白石蒼蒼半綠苔。”宋 王安石 臨川集十四 半山春晚卽事詩:“翳翳陂路靜,交交園屋深。”
翳翳-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翳翳ㄧˋ ㄧˋyì yì隱約不明的樣子。《文選.陶淵明.歸去來辭》:「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
翳翳-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翳翳】阴暗的样子。《文选·陆机<文赋>》:“理翳翳而愈伏, 思轧轧其若抽。”
翳翳-汉语大词典翳翳1.晦暗不明貌。
●《文选·陆机<文赋>》:“理翳翳而愈伏,思轧轧其若抽。”
吕延济注:“翳翳,暗貌。”
●晋陶潜《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诗:“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
●宋周邦彦《木兰花令》词:“孤灯翳翳昏如雾,枕上依稀闻笑语。”
2.草木茂密成荫貌。
●唐许浑《题四皓庙》诗:“紫芝翳翳多青草,白石苍苍半绿苔。”
●宋王安石《半山春晚即事》诗:“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
●萧三《游晋西北赠续范亭先生》诗:“马背寻诗过晋西,夹山杨柳绿翳翳。”
媒媒昏昧不明貌。
●《庄子·知北游》:“媒媒晦晦,无心而不可与谋。”
●陆德明释文引李颐云:“媒媒,晦貌。”
●《淮南子·道应训》作“墨墨恢恢”。
【媒₂媒₂】昏昧不明。莊子 知北遊:“媒媒晦晦,无心而不可與謀。”淮南子 道應作“墨墨恢恢,無心可與謀”。
翳-中華語文大辭典翳翳丨ˋyì1.〈書〉遮蔽。[例]陰~∣障~。2.眼角膜上長出障蔽視線的白斑。[例]眼~。
翳-漢語大字典翳
《説文》:“翳,華蓋也。从羽,殹聲。”
yì 《廣韻》於計切,去霽影。又烏奚切。脂部。
(1)用羽毛制成的车盖。《説文·羽部》:“翳,華蓋也。”朱駿聲通訓定聲:“以羽覆車葢,所謂羽葆幢也。”《山海經·海外西經》:“(夏后啓)左手操翳。”郭璞注:“翳,羽葆幢也。”《晋書·輿服志》:“載金鼓、羽旗、幢翳。”
(2)隐藏;藏匿。《廣韻·霽韻》:“翳,隱也。”《韓非子·内儲説下》:“意者堂下其有翳憎臣者乎?”《文選·揚雄〈甘泉賦〉》:“迺登夫鳳皇兮而翳華芝。”李善注:“韋昭曰:鳳皇為車飾也。翳,隱也。”《三國志·魏志·管寧傳》:“抱道懷貞,潛翳海隅。”
(3)遮蔽,掩盖。《方言》卷十三:“翳,掩也。”郭璞注:“謂掩覆也。”漢劉向《九歎·遠逝》:“阜隘狹而幽險兮,石嵾嵯以翳日。”唐劉禹錫《磨鏡篇》:“流塵翳明鏡,歲久看如漆。”《徐霞客遊記·滇遊日記十一》:“在平蕪中而獨不為蕪翳。”
(4)隐蔽猎人的一种猎具。《禮記·月令》:“田獵罝罘、羅罔、畢、翳,餧獸之藥,毋出九門。”鄭玄注:“翳,射者所以自隱也。”《三國志·魏志·崔琰傳》:“唯世子燔翳、捐褶,以塞衆望。”《文選·潘岳〈射雉賦序〉》:“聊以講肄之餘暇,而習媒翳之事。”吕延濟注:“翳者,所以隱射也。”
(5)士卒躲避对方兵器的器具。《管子·小匡》:“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甲不解壘,兵不解翳。”尹知章注:“翳所以蔽兵,謂脅盾之屬。”《國語·齊語》:“諸侯甲不解纍,兵不解翳。”韋昭注:“翳,所以蔽兵也。”宋王安石《上田正言書》之二:“今上接祖宗之成,兵不釋翳者蓋數十年。”
(6)眼球上所生障蔽视线的膜。如:白翳;翳子。《素問·六元正紀大論》:“甚則黄黑昬翳流行氣交。”《宋史·文苑傳六·劉恕》:“獨閉閤,晝夜口誦手抄,留旬日,盡其書而去,目為之翳。”宋蘇軾《贈眼醫王生彦若》:“運鍼如運斤,去翳如拆屋。”
(7)阴影。《三國志·蜀志·卻正傳》:“有聲有寂,有光有翳。”唐孟浩然《將適天台留别臨安李主簿》:“故林日已遠,郡木坐成翳。”
(8)起障蔽作用的东西。如:云翳;氛翳;纤翳。唐曹松《碧角簟》:“八尺碧天無點翳,一方青玉絶纖塵。”《新語·慎微》:“罷雲霽翳,令歸山海。”《徐霞客遊記·遊恒山日記》:“風翳净盡,澄碧如洗。”
(9)阻挡;堵塞。《廣雅·釋詁二》:“翳,障也。”《國語·楚語下》:“今吾聞夫差好罷民力以成私好,縱過而翳諫。”韋昭注:“翳,鄣也。”宋王明清《揮麈後録》卷一:“合抱之木,交絡翳塞。”
(10)摒弃;除掉。《國語·周語下》:“奪其資,民離叛,是遠屏其民也,是去其藏而翳其人也。”韋昭注:“翳,猶屏也。……一曰翳,滅也。”《新唐書·李元諒傳》:“元諒培高浚淵,身執苦與士卒均,葘翳榛莽,闢美田數十里。”
⑪凤凰一类的鸟。《玉篇·羽部》:“翳,鳥名也,鳳屬也。”《山海經·海内經》:“有五彩之鳥,飛蔽一鄉,名曰翳鳥。”漢司馬相如《上林賦》:“拂翳鳥,捎鳳凰。”
⑫树木自己死掉。《詩·大雅·皇矣》:“作之屏之,其葘其翳。”毛傳:“木立死曰葘,自斃為翳。”
⑬副词。相当于“只”、“惟”。唐李白《贈徐安宜》:“歲晚托深期,翳君獨桃李。”王琦注:“翳,惟也。”孙中山《民报发刊词》:“翳我祖国,以最大之民族,聪明强力,超绝等伦,而沉梦不起,万事堕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