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筒
拼音
hào tǒng笔顺
同音字
读音为hào的字 读音为tǒng的字 读音为hao的字 读音为tong的字基础解释
旧时军队中传达命令的管乐器,筒状,管细口大,最初用竹、木等制成,后用铜制成。详细解释
旧时军中用以传令的筒状乐器,初以竹木为之,后用铜制。
老舍 《赵子曰》第六:“ 雍和宫 的号筒,时时随着北风吹来。”
比喻宣传工具,喉舌。
瞿秋白 《乱弹·狗样的英雄》:“一点不错!你们是绅商地主高利贷资产阶级的杀人的号筒……你们这些号筒,想号召民众来帮助军阀混战。” 萧乾 《我爱新闻工作》:“只有当一个记者肯给他当号筒时才受到那种礼遇。”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号筒-中華語文大辭典同:號筒
号筒-辞源3同:號筒
号筒-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同:號筒
号筒-汉语大词典号筒1.旧时军中用以传令的筒状乐器,初以竹木为之,后用铜制。
●老舍《赵子曰》第六:“雍和宫的号筒,时时随着北风吹来。”
2.比喻宣传工具,喉舌。
●瞿秋白《乱弹·狗样的英雄》:“一点不错!你们是绅商地主高利贷资产阶级的杀人的号筒……你们这些号筒,想号召民众来帮助军阀混战。”
●萧干《我爱新闻工作》:“只有当一个记者肯给他当号筒时才受到那种礼遇。”
号筒hàotǒnɡ
名旧时军队中传达命令的管乐器,筒状,管细口大,最初用竹、木等制成,后用铜制成。
[同]号角
角
号
喇叭
同:號筒子
筒-中華語文大辭典筒ㄊㄨㄥˇtǒnɡ1.粗的竹管。[例]竹~。2.指筒狀物。[例]話~|炮~|聽~。3.衣服鞋襪等的筒狀部分。[例]褲~|長~襪|高~靴。4.★〈口〉放入(筒狀物中)。[例]褲管太小,腿~不進去。5.量詞。用於計算筒裝物。[例]一~筷子。
筒-汉语大词典筒(I)t?ng
ㄊㄨㄥˇ
〔《广韵》徒红切,平东,定。〕
1.管;竹管。
●汉王充《论衡·量知》:“截竹为筒,破以为牒,加笔墨之迹,乃成文字。”
●唐杜甫《引水》诗:“白帝城西万竹蟠,接筒引水喉不干。”
2.泛指管筒状器物。
●《吕氏春秋·古乐》:“昔黄帝令伶伦作为律……次制十二筒。”
高诱注:“六律六吕各有管,故曰十二筒。”
●南朝梁陆倕《新刻漏铭》:“金筒方员之制,飞流吐纳之规。”
●唐白居易《醉封诗筒寄微子》诗:“为向两州部吏道:莫辞来去递诗筒。”
●张天翼《春风》:“这么声明了几句,他就把那本书卷成一筒,--拿来打手势。”如:烟筒;电筒;邮筒;传声筒。
3.指衣服等的圆筒状部分。
●张天翼《脊背与奶子》:“长太爷两只手抽出了袖筒。”
4.钓筒。一种捕鱼用具。
●晋郭璞《江赋》:“筒洒连锋。”一本作“筒”。
●唐许浑《泛五云溪》诗:“急濑鸣车轴,微波漾钓筒。”
●宋苏轼《夜泛西湖》诗之三:“渔人收筒及未晓,船过惟有菰蒲声。”
5.套上或纳入圆筒状物。
●张天翼《儿女们》二:“手筒到了袖子里,可是怕弄了那些大毛,就又把手抽出来。”
●张天翼《儿女们》二:“手筒到袖子里去又拿出来,过会儿又忍不住要筒进去。”
6.指圈成圆筒形。
●柳溪《爬在旗杆上的人--献给耿长锁》:“田野的道路上站着一个撑伞的青年,摆着手势,然后把手筒在嘴上喊叫着什么。”
7.量词。用于筒状物装的东西。
●宋陆游《斋居纪事》:“凡纸必作筒收,每筒不过二十五幅。”
●老舍《二马》第二段五:“马威把小箱子打开,把两筒茶叶递给父亲。”
筒(II)dong
ㄉㄨㄥˋ
〔《广韵》徒弄切,去送,定。〕
洞箫。
●《说文·竹部》:“筒,通箫也。”
段玉裁注:“所谓洞箫也。《广雅》云‘大者二十三管,无底’是也。《汉章帝纪》吹洞箫。如淳曰:‘洞者,通也,箫之无底者也。’”
●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释甬》:“五篇上《竹部》云:‘筒,通箫也’……按器之通箫,人之直项,为状狭而长者也。”
筒(2)(无)筒(I)t?ng
ㄊㄨㄥˇ
〔《广韵》徒红切,平东,定。〕
1.管;竹筒。
●《韩非子·说疑》:“御觞不能饮者,以筒灌其口。”
●《汉书·律历志上》:“黄帝使泠纶,自大夏之西,昆仑之阴,取竹之解谷生……制十二筒以听凤之鸣。”
2.筒状物。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三辅决录》云:‘前队大夫范仲公,盐豉蒜果共一筒。’”
●《警世通言·旌阳宫铁树镇妖》:“真君飞升之后,里人与其族孙许简,就其地立祠,以所遗诗一百二十首,写于竹简之上,载之巨筒。”
●清吴锡麟《南越调金经·句留处观荷》曲:“夕阳沉半林,持筒饮,十分凉到心。”
3.指筒状。
●元徐再思《蟾宫曲·西湖夏宴》曲:“卷荷筒翠袖生香,忙处投闲,静处寻凉。”
●清朱彝尊《山坡羊·饮池上》套曲:“渚烟冷,露华凝,香筒笑卷青荷柄。”
4.指仅有小口供存贮之器。
●《汉书·赵广汉传》:“教吏为缿筒。”
颜师古注:“缿若今盛钱藏瓶,为小孔,可入而不可出,或缿或筒,皆为此制,而用受书,令投于其中也。”
筒(II)y?ng
ㄩㄥˇ
〔《集韵》尹竦切,上肿,以。〕
盛箭之具。
●汉刘向《新序·义勇》:“﹝芊尹文﹞抽弓于韔,援矢于筒,引而未发也。”
●《左传·昭公十三年》“奉壶饮冰”
晋杜预注:“冰,箭筒盖,可以取饮。”
1、筒讀音:徒弄切,音洞,送韻。釋文:通簫也。見《說文》。《段注》:所謂洞簫也。廣雅云。大者二十三管。無底。是也。漢章帝紀。吹洞簫。如淳曰。洞者、通也。簫之無底者也。
2、筒讀音:徒東切,音同,東韻。釋文:
❶竹管也。見《一切經音義》引《三蒼》。
〔按呂覽適音云。黃帝命伶倫制十二~。以別十二律。今凡截竹爲~。其管之圓而空者。俗皆謂之竹~〕。
❷射~。竹名。《異物志》:射~竹、細小。通長無節。出交趾。
❸碧~。桮屬。《正字通》:唐人有碧~桮詩。言卷荷葉爲~飮酒也。
❹郫~。盛酒器也。《韻府》:蜀郫縣大竹。截爲~。盛酒。閉以藕絲。包以蕉葉。信宿香達於外。曰郫~。
3、筩讀音:徒東切,音同,東韻。釋文:
❶鵏竹也。見《說文》。《段注》:漢律曆志曰。制十二~以聽鳳之鳴。此~之一耑也。
❷長也。見《廣雅釋詁》。《疏證》:~者、狹長也。史記三王世家廣陵王策云。毋侗好佚。褚少孫釋之曰。毋長好佚樂也。論衡齊世篇云。上世之人。侗長佼好。義竝與~同。
❸缿~。《漢書趙廣漢傳》:趙廣漢爲潁川太守。敎吏爲缿~。
〔注〕:若今盛錢藏瓶。爲小孔。可入而不可出。或缿或~。皆爲此制。而用受書。令投入其中也。
〔按猶今郵政信箱、店家錢~之類〕。
❹鉤名。《文選郭璞賦》:~灑連鋒。罾罶比船。
〔注〕:~、灑、皆鉤名。
4、筩讀音:杜孔切,音動,董韻。釋文:候管。見《集韻》。
5、筩讀音:尹竦切,音勇,腫韻。釋文:箭室也。《左昭十三年傳》:奉壷飮冰。
〔注〕:冰、箭~蓋。可以取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