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論
拼音
hé lùn笔顺
同音字
读音为hé的字 读音为lùn的字 读音为he的字 读音为lun的字基础解释
详细解释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何論-辞源3【何論】唐 宋進士應試的一種文體名。宋 陸游 老學庵筆記一:“國初 韻略,載進士所習,有何論一首。施肩吾 及第勑亦列其所習何論一首。何論蓋如三傑佐 漢孰優,四科取士何先之類。”
無論如何-中華語文大辭典無論如何无论如何ㄨˊ ㄌㄨㄣˋ ㄖㄨˊ ㄏㄜˊwúlùn-rúhé不管怎樣。[例]~你也得去|~,也要做完再說。
無論如何-教育部成語典【台湾】無論如何㊣ㄨˊ ㄌㄨㄣˋ ㄖㄨˊ ㄏㄜˊwú lùn rú hé釋義不管怎樣。文明小史・第四十二回:「然而無論如何多花錢,兒子在監牢裡,只能與別的囚犯平等,再不能聽他自由的了。」備註附修訂本參考資料號FL00000027575無論如何備註頻5書中國成語大辭典、實用分類學生成語辭典(上)(下)、成語分類辭典(上)(下)(上)、中國成語大辭典、漢英對照成語辭典號FL00000036383
無論如何-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無論如何ㄨˊ ㄌㄨㄣˋ ㄖㄨˊ ㄏㄜˊwú lùn rú hé不管怎樣。《文明小史.第四二回》:「然而無論如何多花錢,兒子在監牢裡,只能與別的囚犯平等,再不能聽他自由的了。」
何何-汉语大词典何何古代杭州地区卖芝麻者的吆喝声。
●明李诩《戒庵老人漫笔·武林俗呼》:“土俗多南渡遗风……粜芝麻者叫何何,旧姓何者曾鬻此故也。”
論论1ㄌㄨㄣˋlùn1.有條理地分析說明(事理)。[例]討~︱爭~︱~說│高談闊~。2.評定;衡量。[例]~處(ㄔㄨˇ chǔ)│~資排輩︱~功察罪︱按質~價。3.介詞:(1)引進某種單位或標準,相當於「按」、「按照」。[例]工錢~天算│這雞蛋是~斤賣,還是~個兒賣?(2)引進說話的著眼點,相當於「從……方面來說」、「就……來說」。[例]~智力,~力氣,我不如他;~吃苦,~耐力,我比他強。4.談論;看待。[例]相提並~︱一概而~。5.分析說明事理或判斷是非等方面的言論或文章。[例]謬~︱奇談怪~∣長篇大~。6.主張;學說;觀點。[例]進化~︱唯物~︱人性~∣不刊之~。7.文體的一種,以議論為主(多用於書名或篇名)。[例]〈六國~〉︱〈過秦~〉。8.姓。論论2ㄌㄨㄣˊlún指《論語》。[例]上《~》|下《~》│余是以少誦《詩》、《~》。
論 -古漢語常用詞典lùn
①討論;議論。《出師表》:“每與臣~此事,未嘗不歎息痛恨於桓靈也。”②評定賞罰;判定。《出師表》:“宜付有司~其刑賞。”③說。《桃花源記》:“乃不知有漢,無~魏晉。”④辯論。《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今日廷~。”⑤研究;研討。《五蠹》:“~世之事,因為之備。”⑥言論;主張;學說。《甘藷疏序》:“餘不侫,獨持迂~。”⑦文體的一種,即議論文。《文選序》:“~則析理精微,銘則序事清潤。”
638.【論】
一評論,研究。論語憲問:“世叔討論之。”孟子萬章下:“尚論古之人。”
又爲辯論。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今日廷論。”
又爲議論。司馬遷報任安書:“論列是非。”曾鞏戰國策目錄序:“豈好爲異論哉?”
二判罪。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故以十二月晦論棄市渭城。”
三文體之一種。這是對人或對事的議論。蕭統文選序:“論則析理精微。”
“論”字作動詞用時讀lún,陽平聲;作名詞用時讀lùn,去聲。
[辨]議,論。“議”著重在得失,所以“議”的結果往往是作出決定;“論”著重在是非,所以“論”的結果往往是作出判斷。“議”往往是許多人在一起,你一句我一句地交換意見;“論”不一定要有許多人在一起。作爲名詞用時,“議”和“論”更有分別:“議”是建議,而“論”是評論或議論。
論 lùn
❶討論,研究。
《韓非子·五蠹》:
~世之事,因爲之備。(研究當時的社會情況,從而相應地採取措施。)
引議論,評論。
諸葛亮《出師表》:
每與臣~此事。
《商君書·禁使》:
賞隨功,罰隨罪,故~功察罪,不可不審也。
又辯論。
《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今日廷~。(廷:朝廷。)
❷判罪。
《史記·吕后本紀》:
其群臣或竊饋,輒(zhé)捕~之。(饋:贈送食物。輒:就。)
❸文體的一種。
蕭統《文選序》:
~則析理精微。(析理:分析道理。)
❹lún。通「倫」。條理,順序。
《荀子·性惡》:
~而法。(有條理而合乎法度。)
辨議,論。「議」着重在得失,所以「議」的結果往往是作出決議;「論」着重在是非,所以「論」的結果往往是作出判斷。「議」往往是許多人在一起交换意見,「論」不一定要有許多人。作爲名詞時,「議」是建議,「論」是評論或議論。
1、論讀音:盧昆切,音崘,元韻。龍春切,音倫,眞韻。盧困切,音軂,願韻〔按集韻眞韻、訓言有理也。元願二韻、訓同說文。攷說文二徐本、俱惟載盧昆切。段玉裁云。皇侃依俗分去聲平聲。異其解。不知古無異義。亦無平去之別也。今錯觀諸注家。雖或異讀。義究無殊。是段說誠通。故併列集韻各音於此〕。釋文:
❶議也。見《說文》。《王注》:御覽引作難也。
❷評也。見《論語憲問皇疏》。
❸辨說也。《荀子解蔽》:由辭謂之道。盡~矣。
❹思也。《詩靈臺》:於~鼓鐘。
〔按段注說文曰。~从侖會意。亼部曰。侖、思也。詩於~。正侖之假借〕。
❺倫也。有倫理也。見《釋名釋典藝》。
❻發言爲~。《荀子解蔽》:以正志行察~。則萬物官矣。
❼謂先聖格言。《荀子正名》:章之以~。
❽選擇也。《荀子王霸》:~一相。
❾敍也。《淮南脩務》:惟聖人~之。
❿明也。《呂覽適音》:以~其敎。
⓫道也。見《初學記》引《廣雅》。
⓬猶別也。《呂覽振亂》:不可以不熟察此~也。
〔按周禮大司樂疏云。~者語中之別〕。
⓭謀慮也。《考工記序》:或坐而~道。
〔注〕:謂謀慮治國之政令也。
⓮吿也。陳也。《史記張儀傳》:臣請~其故。
⓯說也。《文選張衡賦》:不可勝~。
⓰猶~量也。《呂覽論人》:此賢主之所以~人也。
⓱知也。《淮南說山》:以近~遠。
⓲綸也。輪也。理也。次也。撰也。見〔論語序名曰~語釋文〕。
〔按邢昺疏云。以此書可以經綸世務。故曰綸也。圓轉無窮。故曰輪也。蘊含萬理。故曰理也。篇章有序。故曰次也。羣賢集決。故曰撰也〕。
⓳謂考其德行道藝。《禮記王制》:凡官民材。必先~之。
⓴謂~說賞罰也。《荀子王制》:王者之~。
㉑~以評議臧否。以當爲宗。《文選陸機賦》:~精微而朗暢。
㉒文體之一。《文心雕龍論說》:述經敍理曰~。~也者。彌綸羣言而硏精一理者也。
㉓決罪曰~。《後漢魯丕傳》:坐事下獄。司寇~。
㉔經~。謂~撰書禮。樂施政事。《易屯》:君子以經~。
〔按釋文又引黃頴云。經~。匡濟也〕。
㉕~語。四子書之一。《漢書藝文志》:~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旣卒。門人相與輯而~纂。故謂之~語。
㉖國~。女眞語。言貴也。《金史百官志》:其官長皆稱曰勃極列。次曰國~忽魯勃極列。國~、言貴。忽魯、猶總帥也。
〔按淸語云固倫〕。
㉗~川。州名。《唐書地理志》:劒南道~川州。開元後置。〔今四川境〕。
㉘~理學。卽名學。詳名字。
㉙通綸。《禮記中庸》:爲能經綸天下之大經。《釋文》:~、本又作綸。
㉚同掄。《國語齊語》:、~比協材。
〔注〕:擇也。
〔按說文手部。掄、擇也。此其叚借〕。
㉛同倫。《荀子性惡》:少言則徑而省。~而法。
〔注〕:~、或爲倫。
㉜姓也。~弓仁。本吐蕃族。
〔又〕:三字姓。金有烏古~曰商。
2、侖讀音:盧昆切,音論,元韻。釋文:
❶思也。見《說文亼部》。
❷敍也。見《正字通》。
❸淪也。《太玄中》:昆~旁薄幽。
❹昆~。圜也。凡物之圜渾者曰昆~。
〔又〕:山名。卽崑崙。
❺離~。神名。見《山海經西山經》。
3、俶釋文:論本字。見《說文》。
4、惋釋文:同論。見《字彙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