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目共睹的共是什么意思
共拼音:gòng
释义:
组词
一共 拢共 满共 总共 公共 共同 共鸣 共勉 共处 共青团 共生矿 共同体 共存亡 共命鸟 同心共济 同舟共济 有目共睹 雅俗共赏 同心协力 和平共处 共同市场 公共汽车拼音
gòng笔顺
一 丨 丨 一 丿 丶同音字
读音为gòng的字 读音为gong的字基础解释
详细解释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共-古代漢語常用詞詞典_王力版同:恭
共-古代漢語常用詞詞典_王力版223.【共】
一讀gǒng,上聲。通“拱”。拱手。論語鄉黨:“子路共之。”
引申爲環繞。論語爲政:“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二讀gōng,平聲。通供。供給,供應。左傳僖公四年:“王祭不共。”又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三讀gōng,平聲。通恭。左傳文公十八年:“父義,母慈,兄友,弟共,子孝。”
四副詞。共同。論語子罕:“可與共學。”
又動詞,表示共同享受,或共同佔有。論語公冶長:“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
又表示具有共同的情況。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
1、共讀音:渠用切,蛩去聲,宋韻。釋文:
❶同也。从廿廾。見《說文共部》。《段注》:卄、二十幷也。二十人皆竦手。是爲~也。周禮、尙書、供給供奉字。皆借~字爲之。
❷公也。《禮記王制》:爵人于朝。與眾~之。
❸眾也。《荀子正名》:物也者。大~名也。
❹皆也。《禮記內則》:~帥時。
❺合也。《論語公冶》:與朋友~。〔合、卽通~之意。吳志。周瑜與孫策相友善。有無通~。卽此義〕。
❻壹也。《莊子庚桑楚》:~其德也。
2、共讀音:居容切,音恭,冬韻。釋文:
❶同恭。敬也。《左昭七年傳》:三命滋益~。
❷貌正曰~。《左昭十一年傳》:不道不~。
❸具也。《詩小明》:靖~爾位。
❹給也。《左隱十一年傳》:不能~億。
❺供職事也。《書舜典》:汝~工。
❻法也。《詩長發》:受小~大~。
❼猶授也。《周禮大祝》:九曰~祭。
❽國名。《詩皇矣》:侵阮徂~。
〔按漢~縣。古~伯國也。屬河南郡。今屬河南輝縣治〕。
❾地名。《左隱元年傳》:太叔出奔~。
〔注〕:今汲郡~縣。〔今屬河南輝縣〕。
❿諡法。晉~太子。楚~王。
⓫~水。謂降水也。見《水經濁漳水注》。
⓬~工。官稱。《書堯典》:~工方鳩僝功。
〔又〕:霸九州者。見《山海經海外北經注》。
⓭通供。《左閔二年傳》:不~是懼。《釋文》:~、本作供。
⓮通龔。《禮記祭法》:~工氏。《家語》:作龔工氏。
⓯通躬。《體記緇衣》:匪其止~。《釋文》:皇本作躬。
⓰通恭。《詩抑》:溫溫~人。《釋文》:~、本作恭。
3、共讀音:古勇切,恭上聲,腫韻。釋文:向也。《論語爲政》:居其所而眾星~之。
4、共讀音:居用切,音蛬,宋韻。釋文:供養也。《左僖四年傳》:敢不~給。
5、共讀音:忌遇切,音具,遇韻。釋文:具也。《周禮內饔》:掌~羞脩刑膴胖骨鱐。以待共膳。
〔注〕:掌~。~、當爲具。
6、闭釋文:古共字。見《字彙補》。
7、旦釋文:同共。見《字彙》。
共1ㄍㄨㄥˋɡònɡ1.一起、一同;同時享有或承受。[例]~享|同甘~苦|同舟~濟。2.相同的;一樣的。[例]~同|~識。3.總計;合計。[例]總~|一~|代表團~來了八個人。4.指共產黨。[例]中~|國~和談。共2ㄍㄨㄥɡōnɡㄍㄨㄥˋɡònɡ1.姓。2.參見【共工】。
共-漢語大字典共
《説文》:“共,同也。从廿、廾。ٯ܌古文共。”
(一)gòng 《廣韻》渠用切,去用羣。東部。
(1)共同,共同具有或承受。《説文·共部》:“共,同也。”《論語·公冶長》:“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唐聶夷中《古興》:“前聖後聖同,今人古人共,一歲如苦飢,金玉何所用?”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题〈芥子园画谱三集〉赠许广平》:“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
(2)副词。一同;皆。《論語·子罕》:“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史記·高祖本紀》:“天下共立義帝,北面事之。今項羽放殺義帝於江南,大逆無道。”《隋書·北狄傳·契丹》:“婦人不再嫁,以為死人之妻難以共居。”《三國演義》第一百零九回:“司馬師兄弟,共持大權,將圖篡逆。”鲁一同《拉粮船》:“行人共说拉船苦,谁传此声中都女。”
(3)合计,总共。《徐霞客遊記·楚遊日記》:“由新庵北下龍頭嶺,共五里。”《紅樓夢》第五十三回:“前兒那一包碎金子,共是一百五十三兩六錢七分。”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死魂灵百图〉小引》:“共计一百零五图。”
(4)介词。表示所连及的对象,相当于“跟”、“同”。唐王勃《滕王閣序》:“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元馬致遠《漢宫秋》第二折:“他也他也紅妝年幼,無人搭救。昭君共你每有甚麽殺父母冤讎!”蘇曼殊《碎簪記》:“計余前後來此凡十三次,獨遊者九次,共曇諦法師一次,共法忍禪師一次。”
(5)连词。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和”、“与”。宋辛棄疾《鷓鴣天·黄沙道中即事》:“松共竹,翠成堆,要擎殘雪鬭疎梅。”元佚名《百花亭》第四折:“兵不擇少共多,敵不避生和死。”
(6)副词。表示程度深,相当于“极”、“甚”。南朝齊謝朓《和伏武昌登孫權故城》:“文物共葳蕤,聲明且葱蒨。”唐劉長卿《夏中海紅摇落一花獨開》:“共憐芳意晚,秋露未湏漙。”张相匯釋:“共憐,猶云深憐也。”
(7)共产党的简称。如:中共。朱德《纪念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导师孙中山先生》:“(孙中山)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二)gōng 《廣韻》九容切,平鍾見。東部。
(1)通“恭”。恭敬。清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豐部》:“共,叚借為恭。”《左傳·僖公二十七年》:“公卑࣏̼/u>,࣏̼/u>不共也。”陸德明釋文:“共,音恭,本亦作恭。”《漢書·王莽傳上》:“成王不能共事天地,修文武之烈。”顔師古注:“共,讀曰恭。”
(2)通“供”。供给。清段玉裁《説文解字注·共部》:“《周禮》、《尚書》供給、供奉字,皆借‘共’為之。”《周禮·天官·小宰》:“令百官府共其財用,治其施舍,聽其治訟。”陸德明釋文:“共,音恭,《禮》本供字皆作共。”《左傳·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陸德明釋文:“共,本亦作供。”《資治通鑑·漢武帝建元六年》:“此必委質為藩臣,世共貢職。”胡三省注:“共,讀曰供。”
(3)通“宫”。宫刑。《荀子·正論》:“治古無肉刑,而有象刑:墨黥;慅嬰;共,艾畢。”梁启雄柬釋:“劉(台拱)曰:‘共,當作宫。’郝(懿行)曰:‘共艾畢者,《慎子》謂以艾畢當宫是也。’(今本畢作韠。)”
(4)古国名。1.在今甘肃省泾川县北。《詩·大雅·皇矣》:“密人不恭,敢距大邦,侵阮徂共。”鄭玄箋:“阮也,徂也,共也,三國犯周而文王伐之。”2.在今河南省辉县市。《左傳·隱公元年》:“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杜預注:“共國,今汲郡共縣。”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歷代州域形勢一》:“共,今衛輝府輝縣,即古共國。”
(5)古地名。指吴越之地。《逸周書·王會》:“共人玄貝,海陽大蟹。”孔晁注:“共人,吴越之蠻。”
(6)姓。《集韻·鍾韻》:“共,姓。”
(三)gǒng 《集韻》古勇切,上腫見。東部。
(1)拱手。后作“拱”。清徐灝《説文解字注箋·共部》:“共,古拱字。”《儀禮·鄉飲酒禮》:“坐奠觶,退,共。”鄭玄注:“共,拱手也。”《逸周書·度邑》:“叔旦恐,泣涕共手。”《潛夫論·本政》:“二世所以共亡天下者,丞相御史也。”引申为拱卫,环绕。《論語·為政》:“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衆星共之。”朱熹集注:“言衆星四面旋繞而歸向之也。”
(2)象征法权的玉。《詩·商頌·長發》:“受小共大共,為下國駿厖。”毛傳:“共,法。”
(四)hóng 《集韻》胡公切,平東匣。東部。
(1)〔共池〕地名。《集韻·東韻》:“共池,地名。”
(2)通“洪”。大。《左傳·莊公二十四年》:“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先君有共德而君納諸大惡,無乃不可乎?”俞樾平議:“共,當讀為洪。《爾雅·釋詁》:‘洪,大也。’德之洪也,猶曰德之大也。下文曰‘侈,惡之大也。’洪與大,文異而義同……洪,從共聲,故即叚共為之。”
共㈠八46ㄍㄨㄥˋgòng副①一起、一同。如:「共鳴」、「共存」、「和平共處」。《史記.卷八.高祖本紀》:「天下共立義帝,北面事之。」②合、總計。如:「共計」、「籃子裡共有十顆蘋果。」動分享、合用。《論語.公冶長》:「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形相同的。如:「共識」、「共相」。連跟、和。唐.王勃〈滕王閣序〉:「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元.關漢卿《救風塵.第一折》:「姻緣簿全憑我共你,誰不待揀個稱意的?」共㈡八46ㄍㄨㄥgōng動供給。通「供」。《左傳.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形恭敬。通「恭」。《左傳.文公十八年》:「父義,母慈,兄友,弟共,子孝。」名姓。如黃帝時有共鼓。共㈢八46ㄍㄨㄥˇgǒng動①雙手抱拳。通「拱」。《荀子.賦》:「聖人共手,時幾將矣。」②環繞、護衛。通「拱」。《論語.為政》:「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共-王力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共 gòng
❶共有,共享。
《論語·公冶長》:
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敝之而無憾。
《世説新語·棲逸》:
衣食有無,常與村人~。
又共同,一道。
《漢書·鼂錯傳》:
幼則同遊,長則~事。
引總共。
《徐霞客遊記·楚遊日記》:
北上龍頭嶺,~五里。
❷gōng(工)。通「恭」。恭敬。
《史記·賈誼傳》:
~承嘉惠兮,俟罪長沙。(承:接受。嘉惠:美好的恩惠。俟罪:待罪。這裏指做官。)
❸gōng(公)。供給。
《史記·倉公傳》:
適其~養。(適:舒適。)這個意義後來寫作「供」。
❹gǒng(汞)。拱手,兩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恭敬。
《荀子·賦篇》:
聖人~手。
❺gǒng(汞)。環繞。
《論語·爲政》:
居其所而衆星~之。上述❹❺又寫作「拱」。
共(I)gong
ㄍㄨㄥˋ
〔《广韵》渠用切,去用,群。〕
1.同用;共同具有或承受。
●《论语·公冶长》:“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孟子·滕文公上》:“三年之丧,齐疏之服,饘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
●何其芳《我好像听见了波涛的呼啸》诗:“看我们六万万人多么亲密地患难与共,幸福与同!”如:同甘共苦;休戚与共。
2.副词。皆,共同,一起。
●《礼记·内则》:“少事长,贱事贵,共帅时。”
郑玄注:“共,犹皆也。帅,循也。时,是也。礼皆如此也。”
●南朝宋鲍照《代白头吟》:“古来共如此,非君独抚膺。”
●唐韩愈《秋怀诗》之二:“白露下百草,萧兰共雕悴。”如:同舟共济;和平共处;共鸣。
3.副词。甚;深。
●南朝齐谢朓《和伏武昌登孙权故城》诗:“文物共葳蕤,声明且葱蒨。”
●唐白居易《浔阳秋怀赠许明府》诗:“共思除醉外,无计奈愁何。”
参阅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共》。
4.总共。
●《水浒传》第二三回:“前后共吃了十五碗。”
●《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颜俊﹞又拨两个安童伏侍,连前番跟去的小乙,共是三人。”
●毛泽东《迎接中国革命的新高潮》:“我军如能于今后数月内,再歼其四十至五十个旅,连前共达一百个旅左右,则军事形势必将发生重大的变化。”
5.介词。表示涉及的对象。犹同;跟。
●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永宁寺》:“荣即共穆结异姓兄弟。穆年大,荣兄事之。”
●南唐张泌《河传》词:“斜阳似共春光语。”
●鲁迅《热风·随感录四十》:“我有兄弟姊妹,幼时共我玩耍,长来同我切磋,待我很好。”
6.连词。表示并列。犹和;与。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二:“到此怎惜我贞共孝,多被贼人控持了。”
●元邓玉宾《粉蝶儿》套曲:“若是更损贤良,欺忠孝……只争个迟共早,终须报。”
●清李渔《蜃中楼·寄书》:“他也曾拨琵琶细诉昭君怨,道是胡人恶洁,喜的是腥共膻。”
7.共产党的简称。如:中共中央;国共合作。
共(II)g?ng
ㄍㄨㄥˇ
〔《集韵》古勇切,上肿,见。〕
通“拱”。
1.拱手,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恭敬。
●《仪礼·乡饮酒礼》:“司正实觯,降自西阶。阶闲北面坐奠觯退,共少立。”
郑玄注:“共,拱手也。”
●《论语·乡党》:“子路共之。”
参见“共手”。
2.环绕。
●《论语·为政》:“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朱熹集注:“言众星四面旋绕而归向之也。”
3.法。
●《诗·商颂·长发》:“受小球大球,为下国缀旒……受小共大共,为下国骏厖。”
●王引之《经义述闻·毛诗下》:“毛传曰:球,玉也。共,法也。引之谨案:球、共皆法也。球读为救,共读为拱。《广雅》曰:拱、救,法也……《诗》共字古本或作拱。”
共(III)gōng
ㄍㄨㄥ
〔《广韵》九容切,平钟,见。〕
1.通“供”。供给;供应;供奉。
●《周礼·夏官·羊人》:“共其羊牲。”
郑玄注:“共,犹给也。”
●《左传·僖公四年》:“王祭不共,无以缩酒。”
●《汉书·王莽传下》:“共酒食,具资用。”
2.通“供”。供职,奉职。
●宋王安石《施逊可大理寺丞制诰》:“尔共其职事,在法当迁。”
●《续资治通鉴·元仁宗延佑七年》:“卿等不必言,其各共乃事。”
●《清史稿·太宗纪二》:“尔诸臣宜同心匡辅,各共厥职。”
3.通“恭”。恭敬。
●《左传·文公十八年》:“父义、母慈、兄友、弟共、子孝,内平外成。”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共承嘉惠兮,俟罪长沙。”
●南朝梁元帝《金楼子·兴王》:“戊午,师渡盟津,诸侯咸会,共行天罚。”
●清姚鼐《内阁学士张公墓志铭》:“取士,国重典也,敢忘共乎?”
●清魏源《默觚上·学篇十一》:“是以君令臣必共,父命子必宗,夫唱妇必从。”
4.古国名。在今甘肃省泾川县北。
●《诗·大雅·皇矣》:“密人不恭,敢距大邦,侵阮徂共。”
5.古国名。在今河南省辉县,西周时为共伯封国,后为卫邑。
●《左传·隐公元年》:“大叔出奔共。”
●《左传·闵公二年》:“益之以共滕之民为五千人。”
6.谥号。
●《左传·襄公十三年》:“赫赫楚国,而君临之,抚有蛮夷,奄征南海,以属诸夏,而知其过,可不谓共乎?请谥之‘共’。”
●《国语·晋语二》:“猛足言于狐突曰:‘……申生受赐,以至于死,虽死何悔!’是以谥为共君。”
韦昭注:“谥法,既过能改曰共。”
7.姓。
●春秋时有共华。见《左传·僖公十年》。
共(IV)hong
ㄏㄨㄥˊ
〔《集韵》胡公切,平东,匣。〕
通“洪”。
大。
●清冯桂芬《崇节俭议》:“俭,德之共也;奢,恶之大也。从古无以奢昌而俭败者。”
参见“共德”。
gòng
①共有;共用。《論語》:“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敝之而無憾。”《赤壁之戰》:“此為長江之險已與我~之矣。”②共同;一起。《廉頗藺相如列傳》:“和氏璧,天下所~傳寶也。”③同樣;一樣。《與朱元思書》:“風煙俱淨,天山~色。”④跟;與。《祭妹文》:“即遊亦尚有幾許心中言要汝知聞,~汝籌畫也。”⑤和;與。《滕王閣序》:“秋水~長天一色。”⑥總共。《核舟記》:“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八扇。”
gōng
①通“恭”,恭敬。《左傳•文公十八年》:“父義,母慈,兄友,弟~,子孝。”②通“供”,供給;供應。《燭之武退秦師》:“行李之往來,~其乏困。”
gǒng
①通“拱”,拱手,兩手合在胸前,表示恭敬。《荀子•賦篇》:“聖人~手。”②環繞。又寫作“拱”。《論語•為政》:“居其所而眾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