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无猜的两是什么意思


拼音:liǎng

释义:

组词

两楚 两旦 两骖 两帝 半两 两川 两部 两便 兼两 两点论 两合土 不两立 两部蛙 两当衫 楚两龚 公私两利 分星擘两 掂斤播两 掂斤抹两 分斤拨两 分星劈两 颠斤播两 进退两端

拼音

liǎng

笔顺

𠃌 丿 丿
上横不宜太长,框形上宽下窄,外形稍扁;两撇两点平行,间距适中。

同音字

读音为liǎng的字 读音为liang的字

基础解释

1.“两”和“二”用法不全同。读数目字只用“二”不用“两”,如“一、二、三、四”。小数和分数只用“二”不用“两”,如“零点二(0.2),三分之二”。序数也只用“二”,如“第二、二哥”。在一般量词前,用“两”不用“二”。在传统的度量衡单位前,“两”和“二”一般都可用,用“二”为多(“二两”不能说“两两”)。新的度量衡单位前一般用“两”,如“两吨、两公里”。在多位数中,百、十、个位用“二”不用“两”,如“二百二十二”。“千、万、亿”的前面,“两”和“二”一般都可用,但如“三万二千”、“两亿二千万”,“千”在“万、亿”后,以用“二”为常。 2.双方:~便。~可。~全其美。~相情愿。 3.表示不定的数目,和“几”差不多:过~天再说。他真有~下子。我跟你说~句话。 4.姓。 5.质量或重量单位,10钱等于1两,旧制16两等于1斤,1两合31.25克;后改为10市两等于1市斤,1两合50克。

详细解释

〈量〉

  1. (会意。从一,兩平分。兩亦声。本义:二十四铢为一两)

  2. 同本义 16两为1斤。今市制折合国际单位制0。05千克,十钱一两,十两一斤

    两,二十四铢为一两。——《说文》

    衡权…本起于黄钟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两者,两黄钟律之重也。——《汉书·律历志上》

  3. 双。用于鞋娄

    一两棕鞋八尺藤,广陵行遍又 金陵。—— 唐· 戴叔伦《忆原上人》

  4. 匹(长四丈)

    归夫人鱼轩,重锦三十两。——《左传·闵公二年》

  5. 通“辆”。车一乘

    武王戎车三百两。——《书·牧誓·序》

    之子于归,百两御之。——《诗·召南·鹊巢》

  6. [数]

  7. 参天两地而倚数。——《易·说卦》

    以九两系邦国之民。——《周礼·天官·大宰》。注:“两,犹耦也。”

    两小儿辩斗。——《列子·汤问》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史记·陈涉世家》

    途中两狼。——《聊斋志异·狼三则》

    两军人马。——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两骑来是谁。——唐· 白居易《卖炭翁》

    又如:两个人;两扇门;两夫妻;两头猪;两没(两者一起死亡);两肉(两只牛);两替(两批);两考(官吏的两次考绩);两榜(明清以会试(考进士)为甲榜,乡试(考举人)为乙榜,由举人考中进士,叫两榜进士,简称“两榜”)

  8. 双方;常用于相对的两个方面或成对的人或事物

    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今兄弟遘恶,此势不两全。——《三国志·魏志》

    两儿齐哭。——《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9. 两股战战。

    两鬓苍苍。——唐· 白居易《卖炭翁》

    又如:势不两立;两败俱伤;两相情愿;两袒(袒露双肩,女子兼适两夫家);两珥(指日、月两旁的光晕);两阵(亦两阵。交战的双方所布列的阵势);两握(指双拳);两视(同时看两件事物);两雄(两者一起强大);两仪(指天地);两交婚(两家的儿女相互娶嫁为婚)

  10. 表示不定数,多与“一”或“三”前后连用,义为少量

    两三点雨山前。——宋· 辛弃疾《西江月》

    竹外桃花三两枝。——宋·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拨弦三两声。——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又如:两三(几个。表示少量);两言(三言两语)

〈副〉

  1. 同时兼具两方面,双方,两下里

    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

    又如:两兼(兼具两方面);两礼(双方免礼);两誉(夸奖双方);两让(双方各自责让)

〈动〉

  1. 等同;比并

    御下,两马,掉鞅。——《左传》

    又如:两大(两者并大);两帝(两个天子并立);两当(两者相当)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两两-汉语大词典

两两1.成双成对。
●《史记·天官书》:“魁下六星,两两相比者,名曰三能。”
●南朝陈徐陵《为陈武帝作相时与北齐广陵城主书》:“既通宫闱,无容静默,两两相对,俱有损伤。”
●宋梅尧臣《送石昌言舍人还蜀拜扫》诗:“舍人亦与泰阶近,两两联裾如雁行。”
●元张可久《小梁州·郊行即事》曲:“小桥流水落红香,两两鸳鸯。”
2.犹言稀稀落落。
●宋王安石《次韵王禹玉平戎庆捷》:“天子坐筹星两两,将军归佩印累累。”
●明张五山《驻马听·秋游莫愁湖因过陈荩卿看菊》曲:“妆点秋光,黄叶丹枫飘两两;轻摇兰桨,沙鸥汀鹭起双双。”

两两-中華語文大辭典

同:兩兩

两两-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同:兩兩

两两-辞源3

同:兩兩

两-漢語大字典


两“兩”的简化字。

两-汉语大词典

两(I)li?ng
ㄌ〡ㄤˇ
〔《广韵》良奖切,上养,来。〕
1.数词。二。常用于成对的人或事物以及同时出现的双方。
●《诗·齐风·还》:“并驱从两肩兮,揖我谓我儇兮。”
●《论语·八佾》:“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
●汉苏武《诗四首》之三:“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唐杜牧《洛中送冀处士东游》诗:“处士拱两手,笑之但掉头。”
●老舍《骆驼祥子》一:“这一派哥儿们的希望大概有两个,或是拉包车,或是自己买上辆车。”
2.表示不定数,多与‘一’或‘三’前后连用,义为少量。
●唐杜牧《池州春送前进士蒯希逸》诗:“楚岸千万里,燕鸿三两行。”
●老舍《骆驼祥子》一:“弄好了,也许一下子弄个一块两块的;碰巧了,也许白耗一天,连‘车份儿’也没着落,但也不在乎。”
3.两个人或两件事物。
●《庄子·人间世》:“吾未至乎事之情,而既有阴阳之患矣;事若不成,必有人道之患。是两也,为人臣者不足以任之,子其有以语我来。”
●《文选·潘岳〈射雉赋〉》:“逸群之俊,擅场挟两。”
李善注:“不但欲擅一场而已,又挟两雌也。”
●清孔尚任《桃花扇·入道》:“你看他两分襟,不把临去秋波掉。”
4.指对立的两面或两个极端。
●宋张载《正蒙·太和》:“两不立,则一不可见。”
●《续资治通鉴·宋孝宗淳熙九年》:“自宰相、执政、侍从、卿监、正员郎分为五等,除致仕遗表已议裁减外,将逐郊荫补恩泽,每等降杀,以两酌中,定为止数。”
5.指联系、协调双方的人或事物。
●《周礼·天官·大宰》:“以九两系邦国之民。一曰牧,以地得民;二曰长,以贵得民;三曰师,以贤得民;四曰儒,以道得民;五曰宗,以族得民;六曰主,以利得民;七曰吏,以治得民;八曰友,以任得民;九曰薮,以富得民。”
郑玄注:“两,犹耦也。所以协耦万民。”
●贾公彦疏:“谓王者于邦国之中立法,使诸侯与民相合耦而联缀,不使离散有九事。”
6.加倍;翻一番。
●《易·系辞下》:“《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
●《汉书·律历志上》:“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
7.两次;两度。
●南朝宋谢惠连《七月七日夜咏牛女》诗:“昔离秋已两,今聚夕无双。”
●宋苏轼《送李公择》诗:“比年两见之,宾主更献酬。”
●鲁迅《书信集·致许寿裳》:“府校迩来大致粗定,藐躬穷奇,所至颠沛,一遘于杭,两遇于越。”
8.同时兼具两方面。
●《荀子·解蔽》:“身尽其故则美,类不可两也。”
●《荀子·解蔽》:“自古及今,未尝有两而能精者也。”
●《吕氏春秋·权勋》:“利不可两,忠不可兼。不去小利则大利不得,不去小忠则大忠不至。”
9.等同;比并。
●《逸周书·小开》:“贵而不傲,富而不骄,两而不争。”
朱右曾校释:“两,谓权相侔。”
●《管子·禁藏》:“夫物有多寡,而情不能等;事有成败,而意不能同;行有进退,而力不能两。”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君后三岁而侯。侯八岁为将相,持国秉,贵重矣,于人臣无两。”
●《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虽然蓬头垢面,那玉貌花容,从来无两。”
●清顾炎武《赠万举人寿祺》诗:“何人诇北方,处士才无两。”
10.犹言分散不统一。
●《吕氏春秋·执一》:“天子必执一,所以抟之也。一则治,两则乱。”
参见“两政”。
11.整治,修饰。
●《左传·宣公十二年》:“吾闻致师者,左射以菆,代御执辔,御下两马,掉鞅而还。”
杜预注:“两,饰也。”
●孔颖达疏:“饰马者,谓随宜刷刮马。”
12.重量单位。古制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今市制折合国际单位制0.05千克,十钱一两,十两一斤。
●《淮南子·天文训》:“十二粟而当一分,十二分而当一铢,十二铢而当半两,衡有左右,因倍之,故二十四铢为一两。”
●《汉书·律历志上》:“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
13.量词。用于鞋、袜等成对使用的衣物。
●《诗·齐风·南山》:“葛屦五两,冠緌双止。”
●孔颖达疏:“屦必两只相配,故以一两为一物。”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桑柘》:“十五年,任为弓材,亦堪作履”
原注:“一两六十。”
●唐戴叔伦《忆原上人》诗:“一两棕鞋八尺藤,广陵行遍又金陵。”
●元萨都剌《茅山道士》诗:“道人自有爱山癖,蜡屐平生几两穿。”
●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献五·癖》:“阮方吹火蜡屐,叹曰:‘未知此生当着几两屐!’”
14.量词。用于两股相交的物品。
●汉扬雄《法言·孝至》:“由其德,舜禹受天下不为泰;不由其德,五两之纶、半通之铜亦泰矣。”
李轨注:“纶如青丝绳也。”
15.量词。犹匹。用于帛、锦。每两四丈。
●《礼记·杂记下》:“纳币一束,束五两,两五寻。”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夏,齐侯将纳公,命无受鲁货,申丰从女贾,以币锦二两,缚一如瑱,适齐师。”
杜预注:“二丈为一端,二端为一两,所谓匹也。”
●《续资治通鉴·宋太宗雍熙三年》:“令图不虞其诈自以为终获大功,私遗休格重锦十两。”
16.古代军队编制单位。二十五人为一两。
●《周礼·地官·小司徒》:“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
郑玄注:“伍、两、卒、旅、师、军皆众之名。两,二十五人。”
●《尉缭子·兵教下》:“自伍而两,自两而师,不一其令。”
17.通“魉”。
●汉刘向《说苑·辨物》:“木之怪,夔罔两。”罔两即魍魉。
两(II)liang
ㄌ〡ㄤˋ
〔《广韵》力让切,去漾,来。〕
“辆”的古字。
1.量词。用于车辆。
●《书·牧誓序》:“武王戎车三百两。”
●孔颖达疏:“数车之法,一车谓之一两。”
●《史记·货殖列传》:“其辂车百乘,牛车千两。”
●宋欧阳修《苏主簿挽歌》:“三年弟子行丧礼,千两乡人会葬车。”
●清魏源《圣武记》卷八:“以车三百两塞街巷。”
2.借指车。
●《后汉书·吴佑传》:“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
李贤注:“车有两轮,故称‘两’也。”
●前蜀贯休《读玄宗幸蜀记》诗:“圣两归丹禁,承干动四夷。”
3.容纳一辆车。
●宋沈括《万春圩图记》:“圩中为通涂二十二里以长,北与堤会,其袤可以两车。”
原注:“两,去声。”

两-中国历代职官辞典


步兵编制。“两”原指车辆,《风俗通》(《书·牧誓》引疏引):“车有两轮,故称为两”。古以车战,每辆隶属的甲士、步卒有五个“伍”,即二十五人,所以《司马法》和《两礼·地官》都说:“二十五人为两”,两的长官称“两司马”。

两-中華大字典

1、两釋文:兩俗字。
2、兩讀音:里養切,良上聲,養韻。釋文:
❶二十四銖爲一~。从一㒳。㒳、平分也。見《說文》。《段注》:一字衍。禾部曰十二粟爲一分。十二分爲一銖。律曆志曰。衡權本起於黃鐘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銖。~之爲~。二十四銖爲~。按~者、㒳黃鐘之重。故从㒳也。
❷耦也。《周禮太宰》:以九~繫邦國之民。
 〔注〕:~、猶耦也。所以協耦萬民。
❸貳也。《周禮太宰》:立其~。
❹比並也。《史記周勃世家》:貴重矣。於人臣無~。
❺匹也。《左閔二年傳》:重錦三十~。
 〔注〕:三十四也。
❻飾也。《左宣十二年傳》:御下~馬。
❼衡名。《小爾雅》:二十四銖曰~。
 〔按民國三年三月公布權度條例。營造尺庫平制。~、單位。十錢爲一~。萬國權度通制。十新錢爲一新~。十新~爲一新斤〕。
❽度名。二丈爲一端。二端爲一~。《左昭二十六年傳》:以幣錦二~。
❾隊伍之編制二十五人也。《周禮小司徒》:五人爲伍。五伍爲~。
❿同掚。《左宣十二年傳》:~馬掉鞅而還。
 〔註〕:~、或作掚。
⓫同輛。《書牧誓序》:戎車三百~。
⓬同緉。《詩南山》:葛屨五~。
⓭南齊百姓及朝士。以方帛塡胷。名曰假~。見《南史齊和帝紀》。
3、兩讀音:力讓切,良去聲,漾韻。釋文:車乘也。《詩鵲巢》:百~御之。

两-中華語文大辭典

同:

两-康熙字典


【子集下】【入字部】 兩
〔古文〕㒳
★【唐韻】【正韻】良獎切【集韻】【韻會】里養切,𠀤良上聲。【說文】再也。【易·繫辭】兼三才而兩之
◎又【玉篇】匹耦也。【周禮·天官·大宰之職】以九兩繫邦國之民。【註】兩猶耦也,所以協耦萬民,聯繫不散,有九事也
◎又【韻會】匹也。【左傳·閔二年】重錦三十兩。【註】三十匹也
◎又車數曰兩。【後漢·吳祐傳】載之兼兩。【註】車有兩輪,故稱兩
◎又【玉篇】二十四銖爲兩
◎又【雞林類事】四十曰麻兩
◎又【史記·平準書】更鑄四銖錢,其文爲半兩
◎又【南史·齊和帝紀】百姓及朝士皆以方帛塡胸,名曰假兩
★又【唐韻】【集韻】【韻會】力讓切【正韻】力仗切,𠀤良去聲【詩·召南】百兩御之。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liǎng

1、[两个]liǎng gè

两个钱的省称。指一些钱财。康濯《太阳初升的时候·买牛记》:“最近大秋刚罢,组长估摸着今年虽说雨水缺,他组里大家的收成也都够七成,加上副业甚么的,他们四家还都积攒了两个,多少有点底垫了;于是他拿了个主意:想让大伙碰股买头牛。”

2、[三言两语]sān yán liǎng yǔ

指很少的几句话:这个问题很复杂,不是~说得清楚的。

3、[两头]liǎng tóu

两方面。

4、[两边]liǎng biān

1.物体的两个边儿:这张纸~长短不齐。 2.两个方向或地方:这间屋子~有窗户,光线很好。老大娘常常~走动,看望两个外孙女儿。 3.双方;两方面:~都说好了,明儿下午赛球。

5、[两年]liǎng nián

我要编辑词条。

6、[两者]liǎng zhě

《两者》是台湾女歌手张悬演唱的一首歌曲,由吴青峰填词、张悬作曲。收录在张悬2012年8月10日发行专辑《神的游戏》中。

7、[两侧]liǎng cè

两边;两旁。

8、[一两]yī liǎng

1.计量单位。古以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今以一斤的十分之一为一两,一两为十钱。《淮南子·天文训》:“十二銖而当半两,衡有左右,因倍之,故二十四銖为一两。”汉 刘向《说苑·辨物》:“十六黍为一豆,六豆为一銖,二十四銖重一两,十六两为一斤。”《宋史·律历志一》:“一两者,合二十四銖为二千四百黍之重。” 2.古代布帛,以古尺二丈为一端,二端为一两。《左传·昭公二十六年》“以币锦二两,缚一如瑱,适 齐 师”晋 杜预 注:“二丈为一端,二端为一两,匹也。”《周礼·地官·媒氏》“凡嫁子娶妻,入币纯帛,无过五两”唐 贾公彦 疏:“古者二端相向卷之,共为一两。” 3.犹一双。明 刘绩《忆原上人》诗:“一两棕鞋八尺藤,广陵 行徧又 金陵。” 4.指少数。《三国志·魏志·华佗传》:“若当灸,不过一两处,每处不过七八壮,病亦应除。”《晋书·纪瞻传》:“然失之者亿万,得之者一两耳。”《红楼梦》第九回:“谁敢望‘请’,只求听一两句话就有了。”老舍《正红旗下》二:“母亲是不喜欢算计一两文钱的人。” 5.一辆。《史记·货殖列传》“牛车千两”唐 张守节 正义:“车一乘为一两。”

9、[两岸]liǎng àn

1.指江、河、海峡等两边的地方。 2.特指中国大陆和台湾省,因大陆与台湾省处在台湾海峡两岸,故名。

10、[两地]liǎng dì

1.两处;两个地方。南朝 梁 何逊《与胡兴安夜别诗》:“念此一筵笑,分为两地愁。”唐 元稹《齐煚饶州刺史王堪澧州刺史制》:“俾分两地之忧,佇听二天之谚。”《儿女英雄传》第二二回:“想我 何玉凤 遇见这位 安伯父,两地成全,一丘合葬,可见‘不求人’的这句话断説不起。”鲁迅 许广平 有《两地书》。如:他们分居两地多年了。 2.犹两府。借指中书省、枢密院。宋 无名氏《新编分门古今类事·子京两地》:“宋子京 在 蜀 有诗三百篇,名曰《猥藁》。常吟曰:‘碧云自有三年信,明月长为两地愁。’以公之才望,竟不登两地,愁愤而薨,人以为此诗之讖也。”宋 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范仲淹、富弼 皆在两地,所宜尽心,为国家诸事建明,不得顾避。”

11、[两周]liǎng zhōu

1.战国时由周王室分裂而成的西周、东周两个小国的合称。 2.指周代。

12、[两厢]liǎng xiāng

1.两边的厢房。 2.两旁:站立~。

13、[两面]liǎng miàn

1.两个面。 2.两个方面。 3.具有双重面貌。

14、[两手]liǎng shǒu

1.(~儿)指本领或技能:有~儿。留~儿。给大家露~。 2.指相对的两个方面的手段、办法等:为防不测做~准备。

15、[两端]liǎng duān

1.事物的两个顶端;两头。 2.谓两个极端。 3.犹两者。 4.指游移于两者之间的态度。 5.犹两种、两类。

16、[两旁]liǎng páng

方位词。左右两边:卫队站在门口~。马路~种着整齐的梧桐树。

17、[两极]liǎng jí

1.地球的南极和北极。 2.电极的阴极和阳极;磁极的南极和北极。 3.比喻两个极端或两个对立面:~分化。

18、[两性]liǎng xìng

1.雄性和雌性;男性和女性:~生殖。 2.两种性质:~化合物。氨基酸既有酸性也有碱性,它是~的。

19、[两难]liǎng nán

这样或那样都有困难:进退~。去也不好,不去也不好,真是~。

20、[两用]liǎng yòng

1.并用;一起使用。 2.两种用法或两种用途。如:两用笔、两用车。

21、[两江]liǎng jiāng

清代初年把江南、江西两省合称为两江。康熙后江南省虽分为江苏、安徽二省,但统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的总督仍称两江总督。

22、[两栖]liǎng qī

1.可以在水中生活,也可以在陆地上生活:~动物。水陆~。~作战。 2.比喻工作或活动在两种领域:影视~明星。

23、[两翼]liǎng yì

1.两个翅膀:鸟的~。飞机的~。 2.军队作战时,在正面部队两侧的部队:敌人的正面和~都遭到了猛烈的攻击。

24、[两院]liǎng yuàn

议会的上、下院。各国两院名称不同。如 美国 国会叫参议院、众议院;英国 叫贵族院、平民院;法国 叫共和国参议院、国民议会。

25、[两制]liǎng zhì

内制和外制的合称。指翰林学士和中书舍人。《宋史·真宗纪一》:“﹝ 咸平 元年十月﹞丙午,许羣臣著述诣閤献,令两制銓简。”明 宋濂《大明故资善大夫章公神道碑铭》:“章 为东南著姓,自 五季 以迄于 宋 代多显者,内则两制八座,外则州牧邑宰,皆未尝无其人。”参阅 宋 赵昇《朝野类要·两制》。

26、[两颊]liǎng jiá

两边的脸,脸用文学点的称呼是“面颊”,所以脸颊就是“脸”。

27、[银两]yín liǎng

旧时用银子为主要货币,以两为单位,因此做货币用的银子称为银两(总称)。

28、[两广]liǎng guǎng

广东和广西的合称。

29、[两班]liǎng bān

古代帝王朝会,官员依文武分成东西两列,谓之两班。亦借指文武官员。

30、[两湖]liǎng hú

1.宋代合称荆湖南、荆湖北两路(宋行政区划名)为两湖。 2.清代以后合称湖南省、湖北省为两湖。

31、[两汉]liǎng hàn

西汉和东汉的合称。

32、[市两]shì liǎng

市制重量单位,一市两等于一市斤的十分之一。

33、[两仪]liǎng yí

1.指天地。《易·繫辞上》:“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孔颖达 疏:“不言天地而言两仪者,指其物体;下与四象(金、木、水、火)相对,故曰两仪,谓两体容仪也。”《晋书·挚虞传》:“考步两仪,则天地无所隐其情;準正三辰,则悬象无所容其谬。”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三折:“当日三才始判,两仪初分;乾坤:清者为乾,浊者为坤,人在中间相混。”金一《文学上之美术观》:“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生矣。” 2.借指君主的父母。《旧唐书·儒学传下·卢粲》:“又 安乐公主 承两仪之泽,履福禄之基,指 南山 以锡年,仰北辰而永庇。” 3.指阴阳、男女。鲁迅《彷徨·高老夫子》:“蕊珠仙子 也不很赞成女学,以为淆乱两仪,非天曹所喜。”

34、[两当]liǎng dāng

1.亦作“两襠”。亦称“两当衫”。即半臂。古时短袖衣,形似今之背心。 2.两者相当。 3.两者一起充当。

35、[两晋]liǎng jìn

西晋和东晋的合称。

36、[斤两]jīn liǎng

分量。多用于比喻:你要掂掂他的话的~。

37、[两利]liǎng lì

两方面都得到便利或利益:公私~。合则~,分则俱伤。

38、[两税]liǎng shuì

1.夏税和秋税的合称。 2.见“两税法”。

39、[两便]liǎng biàn

1.彼此方便(多用作套语):您甭等我了,咱们~。 2.对双方或两件事都有好处:~之法。公私~。

40、[两讫]liǎng qì

商业用语,指卖方已将货付清,买方已将款付清,交易手续已了:货款~。

近义词

liǎng

1、[]èr

1.数目。一加一的 和。 2.序数:一穷~白。 3.两样:不~价。

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