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进的与是什么意思
与拼音:yǔ
释义:
组词
储与 俦与 揣与 称与 俵与 裁与 把与 胞与 赐与 一与一 莫之与京 将夺固与 孤立寡与 卵与石斗 耻与哙伍 民胞物与 丰取刻与 目窕心与 目窕心与拼音
yǔ笔顺
一 ㇉ 一三个横向笔画大致均匀,竖向笔画取左斜势,下横左伸,宜长。
同音字
读音为yǔ的字 读音为yu的字基础解释
1.给。信件已交~本人。2.交往。3.赞许;赞助。4.等待。5.姓。6.跟;向。7.和。批评~自我批评。详细解释
〈动〉
(会意。小篆字形,“一、勺”合起来,表示赐予别人东西。“與”,从与,从舁( yú),共同抬起,与,给予。合起来表偕同、朋友。本义:赐予,施予,给予)
同本义
与,赐也,通作“与”。——《正字通》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 亚父。——《史记·项羽本纪》
又
则与斗卮酒。
取与者,义之表也。——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与衣裳,吏护还之乡。——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又如:赠与(赠给);交与(交给);与人方便;与受同科(行贿和受贿的人受到同等的处罚);与虎添翼(给老虎添上了翅膀。比喻给力量或才能很强的以助力,使其更强)
交往;交好
孰能相与无相与。——《庄子·大宗师》。释文:“犹亲也。”
生与来日。——《礼记·曲礼》。按,犹交也。
又如:相与(彼此往来;相互)
奖赏
上以功劳与,则民战;上以《诗》《书》与,则民学问。——《商君书》
又如:与奖;与津贴
帮助;援助
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战国策·齐策》。注:“犹助也。”
匈奴壤界兽圈,孤弱无与,此困亡之时也。—— 汉· 桓宽《盐铁论》
又如:与助(赞助);与点(谓孔子赞赏曾点的想法。后用以指长者的赞助)
随从;随着
桓公知天下诸侯多与己也。——《国语》
又如:与世推移(随着世道的变化而变化以合时宜);与世沉浮(随波逐流);与时偕行(变通逐时)
合乎 。
如:与人(合乎民意者得人心);与地(凡合乎地道者,则得地利);与天(凡合乎天道者,则得天助)
等候,等待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论语·阳货》
如:岁不我与
允许
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论语》
又如:与告(准假)
交付,偿还
岁余不入,贷钱者多不能与其息,客奉将不给。——《史记》
又如:与利息
亲近
公先与百姓而藏其兵。——《管子》
〈名〉
党与;朋党
与,党与也。从舁从与。与声。——《说文》
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彊。——《史记》
群臣连与成朋。——《汉书》
盟国,友邦
王夺之人,霸夺之与,疆夺之地。——《荀子》
又如:与国(盟国;友邦)
类;同类
夫礼之立成者为饫,昭明光节而已,少曲与焉。——《国语》
〈介〉
跟;和;及
与臣而将四矣。——《战国策·魏策》
孰与君少长。——《史记·项羽本纪》
与城为殉。——清· 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又如:这所房子与你刚才看过的那一所完全一样
为,替 。
如:与我想想
离开 。
如:与世隔绝;与众不同
对于;于
君之始入京也,与言皇上无权…君不之信。——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和;同 。
如:父亲与母亲;人群是何等兴奋与激动;成与不成,在此一举
〈助〉
与多用于轻微的疑问。吗
求之与?抑与之与?——《论语·学而》
然则师愈与?——《论语·先进》
岂非士之愿与?——《史记·蔡泽传》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战国策·魏策》
另见 yú;yù
〈动〉
参与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礼运·大同》
怀嬴与焉。——《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蹇叔之子与师。(与师,参军作战。)——《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另见 yú;yǔ
- 与 [yù]
参与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礼运·大同》
怀嬴与焉。——《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蹇叔之子与师。(与师,参军作战。)——《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另见 yú;yǔ
〈动〉
- 与 [yǔ]
(会意。小篆字形,“一、勺”合起来,表示赐予别人东西。“與”,从与,从舁( yú),共同抬起,与,给予。合起来表偕同、朋友。本义:赐予,施予,给予)
同本义
与,赐也,通作“与”。——《正字通》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 亚父。——《史记·项羽本纪》
又
则与斗卮酒。
取与者,义之表也。——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与衣裳,吏护还之乡。——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又如:赠与(赠给);交与(交给);与人方便;与受同科(行贿和受贿的人受到同等的处罚);与虎添翼(给老虎添上了翅膀。比喻给力量或才能很强的以助力,使其更强)
交往;交好
孰能相与无相与。——《庄子·大宗师》。释文:“犹亲也。”
生与来日。——《礼记·曲礼》。按,犹交也。
又如:相与(彼此往来;相互)
奖赏
上以功劳与,则民战;上以《诗》《书》与,则民学问。——《商君书》
又如:与奖;与津贴
帮助;援助
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战国策·齐策》。注:“犹助也。”
匈奴壤界兽圈,孤弱无与,此困亡之时也。—— 汉· 桓宽《盐铁论》
又如:与助(赞助);与点(谓孔子赞赏曾点的想法。后用以指长者的赞助)
随从;随着
桓公知天下诸侯多与己也。——《国语》
又如:与世推移(随着世道的变化而变化以合时宜);与世沉浮(随波逐流);与时偕行(变通逐时)
合乎 。
如:与人(合乎民意者得人心);与地(凡合乎地道者,则得地利);与天(凡合乎天道者,则得天助)
等候,等待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论语·阳货》
如:岁不我与
允许
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论语》
又如:与告(准假)
交付,偿还
岁余不入,贷钱者多不能与其息,客奉将不给。——《史记》
又如:与利息
亲近
公先与百姓而藏其兵。——《管子》
党与;朋党
与,党与也。从舁从与。与声。——《说文》
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彊。——《史记》
群臣连与成朋。——《汉书》
盟国,友邦
王夺之人,霸夺之与,疆夺之地。——《荀子》
又如:与国(盟国;友邦)
类;同类
夫礼之立成者为饫,昭明光节而已,少曲与焉。——《国语》
跟;和;及
与臣而将四矣。——《战国策·魏策》
孰与君少长。——《史记·项羽本纪》
与城为殉。——清· 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又如:这所房子与你刚才看过的那一所完全一样
为,替 。
如:与我想想
离开 。
如:与世隔绝;与众不同
对于;于
君之始入京也,与言皇上无权…君不之信。——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和;同 。
如:父亲与母亲;人群是何等兴奋与激动;成与不成,在此一举
与多用于轻微的疑问。吗
求之与?抑与之与?——《论语·学而》
然则师愈与?——《论语·先进》
岂非士之愿与?——《史记·蔡泽传》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战国策·魏策》
另见 yú;yù
〈动〉
〈名〉
〈介〉
〈助〉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与与-汉语大词典与与1.繁盛貌。
●《诗·小雅·楚茨》:“我黍与与,我稷翼翼。”
●郑玄笺:“黍与与,稷翼翼,蕃庑貌。”
●汉张衡《南都赋》:“其原野则有桑漆麻苎,菽麦稷黍。百谷蕃庑,翼翼与与。”
2.威仪合度貌。
●《论语·乡党》:“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邢昺疏:“与与,威仪中适之貌。既当君在之所,故恭敬使威仪中适,不敢解惰也。”
●唐韩愈《上巳日燕太学听弹琴诗序》:“裒衣危冠,与与如也。”
3.犹豫不决貌。
●《老子》“与兮若冬涉川”
汉河上公注:“举事辄加重慎,与与兮若冬涉川,心犹难之也。”
●《淮南子·兵略训》:“故善用兵者,见敌之虚,乘而勿假也,追而勿舍也,迫而勿去也,击其犹犹,陵其与与。”
同:與與
与-汉语大词典与(无)与(I)y?
ㄩˇ
同“与”。
与(II)yu
ㄩˋ
同“与”。
与(III)yu
ㄩˊ
同“与”。
与(2)(无)与(I)y?
ㄩˇ
〔《广韵》余吕切,上语,以。〕
1.给予。
●《周礼·春官·大卜》:“以邦事作龟之八命:一曰征,二曰象,三曰与。”
●郑玄注引郑司农云:“与谓予人物也。”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重耳﹞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
●三国魏曹植《黄初五年令》:“功之宜赏,于疏必与;罪之宜戮,在亲不赦。”
●《古今小说·沈小官一鸟害七命》:“严氏见说儿子头有了,心中欢喜,随即安排酒饭,管待二人,与了一千贯赏钱。”
2.奖赏。
●《商君书·君臣》:“上以功劳与,则民战;上以《诗》《书》与,则民学问。”
3.交付,偿还。
●《史记·孟尝君列传》:“岁余不入,贷钱者多不能与其息,客奉将不给。”
●司马贞索隐:“与,犹还也。”
4.帮助;援助。
●《战国策·秦策一》:“楚攻魏。张仪谓秦王曰:‘不如与魏以劲之。’”
高诱注:“与,犹助也。”
●《荀子·正论》:“亲者疏之,贤者贱之,生民怨之,禹汤之后也而不得一人之与。”
●汉桓宽《盐铁论·击之》:“匈奴壤界兽圈,孤弱无与,此困亡之时也。”
5.同盟者;党与。
●《荀子·强国》:“今已有数万之众者也,陶诞比周以争与。”
杨倞注:“与,谓党与之国也。”
●《后汉书·寇荣传》:“﹝荣﹞性矜洁自贵,于人少所与。”
李贤注:“与,党与也。”
●唐韩愈《原毁》:“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
6.亲附;陪从。
●《管子·霸言》:“按彊助弱,圉暴止贪……此天下之所载也,诸侯之所与也。”
尹知章注:“与,亲也”。
●《国语·齐语》:“桓公知天下诸侯多与己也,故又大施忠焉。”
韦昭注:“与,从也。”
●唐韩愈《闵己赋》:“虽举足以蹈道兮,哀与我者为谁?”
7.随着,依照。
●唐杜甫《登舟将适汉阳》诗:“塞雁与时集,樯乌终岁飞。”
8.称赞;赞扬。
●《论语·述而》:“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
●《汉书·翟方进传》:“定陵侯长已伏其辜,君虽交通,传不云乎,朝过夕改,君子与之,君何疑焉?”
颜师古注:“与,许也。”
●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夫迷知反,往哲是与。”
9.允许,许可。
●《书·胤征》:“歼厥渠魁,胁从罔治。旧染污俗,咸与惟新。”
●《公羊传·隐公七年》:“曷为大之?不与夷狄之执中国也。”
●陈立义疏:“与者,许也。”
●《旧唐书·玄宗纪下》:“其曾任五品已上清资官以礼去职者,所司具录名奏,老疾不堪厘务者与致仕。”
10.对付。
●《管子·轻重戊》:“桓公问于管子曰:‘楚者,山东之强国也……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即以战斗之道与之矣。’”
●《史记·淮阴侯列传》:“吾平生知韩信为人,易与耳。”
11.当;敌。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鲜虞曰:‘一与一,谁能惧我!’”
●《汉书·匈奴传上》:“单于自度战不能与汉兵。”
●《新唐书·突厥传上》:“﹝颉利可汗﹞视中国为不足与,书辞悖嫚,多须求。”
12.使。
●《晏子春秋·问上十九》:“故忠臣也者,能纳善于君,不能与君陷于难。”
●《史记·陈涉世家》:“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13.用。
●《诗·唐风·采苓》:“人之为言,苟亦无与。”
●毛传:“无与,弗用也。”
●《左传·文公三年》:“君子是以知秦穆公之为君也,举人之周也,与人之壹也。”
●《管子·海王》:“我未与其本事也。”
尹知章注:“与,用也。”
14.谓;叫做。
●《汉书·司马迁传》:“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
●王念孙《读书杂志·汉书十一》:“与,犹谓也。言世人不谓我能死节者,特谓我罪固当死,无可解免耳。古者‘与’与‘谓’同义。”
●《大戴礼记·夏小正》:“獭祭鱼,其必与之献,何也?曰:非其类也。”
●《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四·艳歌行》:“谁能刻镂此?公输与鲁班。”
15.为,是。
●《韩非子·奸劫弑臣》:“俱与有术之士,有谈说之名,而实相去千万也。”
●王先慎集解:“此言世之愚学与法术之士,皆名为有术之士,而其实不同也。”
16.制作。
●宋梅尧臣《岸贫》诗:“野芦编作室,青蔓与为门。”
17.数,计算。
●《礼记·曲礼上》:“生与来日,死与往日。”
●孔颖达疏:“生与来日者,此谓士礼。与,数也。谓生人成服杖,数来日为三日。死与往日者,谓死者殡敛,数死日为三日。”
●《楚辞·九歌·湘夫人》:“登白薠骋望,与佳期兮夕张。”
18.等待。
●《论语·阳货》:“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后汉书·冯衍传下》:“岁忽忽而日迈兮,寿冉冉其不与。”
李贤注:“与,犹待也。”
19.比得上。
●《荀子·天论》:“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
●《汉书·晁错传》:“风雨罢劳,饥渴不困,中国之人弗与也:此匈奴之长技也。”
●《明史·祝渊传》:“今四方多难,贪墨成风,求一清刚臣以司风纪,孰与宗周。”
20.如同,好像。
●《墨子·兼爱下》:“又与为人君者之不惠也,臣者之不忠也,父者之不慈也,子者之不孝也,此又天下之害也;又与今人之贱人,执其兵刃毒药水火,以交相亏贼,此又天下之害也。”
●孙诒让间诂:“又与,亦谓又如也。”
●唐刘知几《史通·惑经》:“岂与夫庸儒末学,文过饰非,使夫问者缄辞杜口,怀疑不展,若斯而已哉?”
21.犹其。
●《四游记·哥阇君臣游猎》:“我国有铜鼓一只,与厚有一十二寸。”
22.介词。同,跟。
●《诗·邶风·击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史记·淮阴侯列传》:“足下与项王有故,何不反汉与楚连和,参分天下王之?”
●唐李白《蜀道难》诗:“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23.介词。以。
●《易·系辞上》:“显道神德行,是故可与酬酢,可与佑神矣。”
韩康伯注:“可以应对万物之求,助成神化之功也。”
●《礼记·玉藻》:“大夫有所往,必与公士为宾也。”
●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一:“言必以公士为摈也。”
●唐韩愈《卫府君墓志铭》:“昆弟三人,俱传父祖业,从进士举,君独不与俗为事。”
24.介词。替。
●《孟子·离娄上》:“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
●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一:“言民之所欲,则为民聚之也。”
●《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在吴洪家里兴妖,并驼献岭上为怪的,都与我捉来!”
25.介词。把;将。
●唐白居易《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
●宋王安石《题正觉相上人箨龙轩》诗:“不须乞米供高士,但与开轩作胜游。”
●宋莫仑《水龙吟》词:“也拟与愁排遣,奈江山遮拦不断。”
26.介词。被。
●《战国策·秦策五》:“﹝夫差﹞无礼于宋,遂与勾践禽,死于干隧。”
●王念孙《读书杂志·战国策一》:“言为勾践所禽也。”
●《二刻拍案惊奇》卷九:“不要烦烦恼恼,与别人看破了,发出议论来。”
●《红楼梦》第六九回:“众人虽素昔惧怕凤姐,然想二姐儿实在温和怜下,如今死去,谁不伤心落泪?只不敢与凤姐看见。”
27.介词。于;在。
●《公羊传·庄公三十年》:“桓公之与戎狄,驱之尔。”
●王引之《经义述闻·通说上》:“言桓公之于夷狄,驱之尔也。”
●《史记·商君列传》:“秦之与魏,譬若人之有腹心疾,非魏并秦,秦即并魏。”
●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将渡江于中流,要离力微,坐与上风。”
●《金瓶梅词话》第七三回:“明悟托生与本州……后出家为僧,取名佛印。”
28.介词。向。
●《孟子·公孙丑下》:“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
●《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箭本小弟所拾,原系他向天暗卜的。只是小弟当时不知其故,不曾与兄取得此箭在手。”
●《红楼梦》第四七回:“﹝邢夫人﹞少不得进来,先与贾母请安。”
29.介词。从;由。
●《商君书·慎法》:“上举一与民,民倍主位向私交。”
●《水浒传》第四三回:“李逵这个兄弟,此去必然有失。不知众兄弟们,谁是他乡中人?可与他那里探听个消息。”
30.连词。和;及。
●《易·说卦》:“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汉书·刑法志》:“凡有爵者,与七十者,与未龀者,皆不为奴。”
●唐韩愈《江陵途中寄翰林三学士》诗:“同官尽才俊,偏善柳与刘。”如:我们要善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31.连词。与其。
●《孟子·万章上》:“与我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吾岂若使是君为尧舜之君哉?”
●《韩非子·难二》:“与吾得革车千乘,不如闻行人烛过之一言也。”
●《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吾与富贵而诎于人,宁贫贱而轻世肆志焉。”
32.连词。如果,假如。
●《汉书·艺文志》:“汉兴,鲁申公为《诗》训故,而齐辕固、燕韩生皆为之传。或取《春秋》,采杂说,咸非其本义。与不得已,鲁最为近之。”
●王念孙《读书杂志·汉书七》:“与者,如也。言三家说《诗》,皆非其本义,如必求其本义,则鲁最为近之也。”
33.通“举”。举动;举止。
●《国语·周语下》:“夫礼之立成者为饫,昭明大节而已,少曲与焉。”
●俞樾《群经平议·周语一》:“与,古通作举。少曲举焉,谓无委曲之举动也。”
34.通“举”。记录;登记。
●《韩非子·内储说下》:“郑桓公将欲袭郐,先问郐之豪杰良臣辩智果敢之士,尽与其姓名。”
●俞樾《诸子平议·韩非子》:“与,当作举……为悉记录其姓名矣。”
35.通“举”。推举;选举。参见“与能”。
36.通“举”。高举,腾起。
●唐李商隐《重有感》诗:“岂有蛟龙愁失水,更无鹰隼与高秋。”
37.通“举”。皆;全部。
●《易·无妄》:“天下雷行,物与无妄。”
王弼注:“与,犹皆也。天下雷行,物皆不可以妄也。”
●《荀子·正论》:“将以为有益于人,则与无益于人也。”
●王念孙《读书杂志·荀子六》:“与读为举。举,皆也。言其说皆无益于人也。”
●《墨子·天志中》:“当若子之不事父,弟之不事兄,臣之不事君也,故天下之君与谓之不祥者。”
38.通“予”。仇视;憎恨。
●《谷梁传·僖公十年》:“君喟然叹曰:‘吾与女未有过切,是何与我之深也。’”
●王引之《经义述闻·春秋谷梁传》:“家大人曰,《方言》:‘予,雠也。’予、与古字通。与我之深,雠我之深也。”
与(II)yu
ㄩˋ
〔《广韵》羊洳切,去御,以。〕
1.参与。
●《论语·八佾》:“吾不与祭,如不祭。”
●《礼记·王制》:“五十不从力政,六十不与服戎,七十不与宾客之事。”
●《汉书·王莽传上》:“以光(孔光)为太师,与四辅之政。”
2.在其中。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秦伯纳女五人,怀嬴与焉。”
●《汉书·食货志下》:“汉军士马死者十余万,兵甲转漕之费不与焉。”
3.干预。
●《汉书·淮南厉王传》:“皇帝不使吏与其间,赦大王,甚厚。”
颜师古注:“谓不令吏干豫治其事。”
●宋范成大《次韵时叙》:“作诗惜春聊复尔,春亦何能与人事?”
4.通“预”。预先,事先。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天不可与虑兮,道不可与谋。”
●司马贞索隐:“与,音预也。”
5.通“豫”。迟疑。
●《老子》:“与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
6.通“豫”。喜悦。
●《淮南子·天文训》:“圣人不与也。”
高诱注:“与,犹说也。”
与(III)yu
ㄩˊ
〔《广韵》以诸切,平鱼,以。〕
1.语气词。表疑问或反诘。
●《论语·学而》:“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
●《楚辞·渔父》:“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史记·刺客列传》:“此人暴虐吾国相,王县购其名姓千金,夫人不闻与?何敢来识之也?”
2.语气词。表感叹。
●《诗·商颂·那》:“猗与那与,置我鞀鼓。”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进取不忘其初。’”
3.助词。表句中停顿。
●《论语·公冶长》:“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国语·周语上》:“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史记·孝文本纪》:“朕之不明与嘉之,其奚哀悲之有!”裴骃集解引如淳曰:“与,发声也。得卒天年已善矣。”
与(舆)yú
同“欤”。另见1599页yǔ;1602页yù。
1、与讀音:演女切,音予,語韻。釋文:賜予也。一勺爲~。見《說文》。
〔按~與予三字。古通〕。
2、與讀音:演女切,音与,語韻。
〔按~、中從与。祗四畫。下作錏。三畫。合共七畫。舊字書均歸八畫。非。今迻此〕。釋文:
❶黨~也。見《說文舁部》。
〔注〕:臣鍇曰。春秋左傳曰。伯有聞子皮之甲不豫攻已也。喜曰。子皮~我矣。
〔按段玉裁云。黨、當作攩。攩、朋羣也。~、當作与。与、賜予也。共舉而与之也〕。
❷用也。見《玉篇》。
❸善也。見《廣韻》。
❹親也。《管子霸言》:諸侯之所~也。
❺許也。《國語齊語》:子~之。
❻從也。《國語晉語》:桓公知天下諸侯多~已也。
❼待也〕。論語陽貨〕:歲侕我~。
❽猶說也。《淮南天文》:聖人不~也。
❾偕也。《漢書淮南憲王傳》:正直是~。
❿謀也。《論語述而》:惟我~爾有是夫。《釋文》:~、謀也。
⓫謂舉也。《易无妄》:物~无妄。《虞注》:~、謂舉也。
⓬施也。《周禮謚法》:愛民好施曰~。
⓭猶還也。《史記孟嘗君傳》:貸錢者多不能~其息。
⓮辭也。《國語周語》:其~能幾何。
⓯猶助也。《國策齊策》:君不~勝者。而~不勝者。
⓰語辭。《左襄二十九年傳》:是盟也。能~幾何。
〔按王引之云。~字是語辭。無意義也〕。
⓱猶爲〖平聲〗也。《韓非外儲說左》:名~多~之。其實少。
〔按王引之云。言明爲多~之。而其實少也〕。
⓲猶爲〖去聲〗也。《孟子離婁》:所欲~之聚之。
〔按王引之云。言民之所欲。則爲民聚之也〕。
⓳以也。《禮記中庸》:可~入德矣。
〔按王引之云。言可以入德矣〕。
⓴類也。《國語周語》:夫禮之立成者爲飫。昭明大節而已。少曲~焉。
㉑和也。《國策燕策》:內寇不~。外敵不可拒。
㉒謂予人物也。《周禮春官大卜》:以邦事作龜之八命。三曰~。
〔注〕:鄭司農云。~、謂予人物也。玄謂~謂所~共事也。
㉓數也。《禮記曲禮》:生~來日。死~往日。
㉔及也。《禮記檀弓》:~人之葬聖人也。
㉕如也。《漢書韓信傳》:大王自料勇悍仁彊。孰~項王。
㉖幷也。《公羊襄二十年傳》:~季子同母者四。
㉗隨也。《淮南墬形》:蛤蠏珠龜。~月盛衰。
㉘同也。《史記夏本紀》:~益予衆庻稻鮮食。
㉙操也。見《方言》。
㉚~時。謂逐時也。《史記仲尼弟子傳》:~時轉貨貲。
㉛有~。兩足共行也《莊子養生》:主人之貌有~也。
㉜容~。閑舒也。《漢書禮樂志》:澹容~。
〔又〕:以求從容自放。而遂其侈心也。《莊子人間世》:因案人之所感。以求容~其心。
〔又〕:自得貌。《史記司馬相如傳》:翺翔容~。
㉝大~。官名。見《正字通》。
㉞胡不~。國名。《山海經大荒北經》:有胡不~之國。列姓黍食。
㉟姓也。見《正字通》。
3、與讀音:羊諸切,音余,魚韻。釋文:
❶語辭。通作歟。見《集韻》。
〔按禮記檀弓。喪不剝奠也~。疏。~、語辭〕。
❷發聲也。《漢書文帝紀》:朕之不明~。嘉之。
❸譽也。見《廣雅釋詁》。
❹疑而未定之辭。《論語泰伯》:君子人~。
❺邪辭也。《淮南精神》:不識天下之以我備其物~。
❻旉~。開舒也。《漢書禮樂志》:旉~萬物。
〔注〕:師古曰。旉、古敷字。敷~、言開舒也。
❼~~。蕃蕪貌。《詩楚茨》:我黍~~。〔又威儀中適之貌。《論語鄕黨》:~~〕:如也。
〔又〕:往來貌。《漢書揚雄傳》:淫淫~~。
❽敦~。山名。《山海經北山經》:敦~之山。
❾人名。《書舜典》:讓於殳斨曁伯~。
〔注〕:殳斨、伯~、二臣名。
4、與讀音:羊茹切,音豫,御韻。釋文:
❶及也。見《集韻》。
〔按禮記王制。六十不~戎服。注。~、音豫。及也〕。
❷以我臨物也。《易雜卦傳》:或~或求。
❸猶兼也。《儀禮士昬禮》:我~在。
❹卽也。《呂覽求人》:自爲~。
❺猶寄也。《禮記射儀》:~爲人後者。
❻疑貌。《莊子大宗師》:~乎其觚而不堅也。
❼閼~。地名。《史記秦本紀》:中更胡傷。攻趙閼~。〔當今山西沁縣西北〕。
❽方~。縣名。漢置。屬山陽郡。當今山東魚臺縣北。
❾通豫。《禮記曲禮》:定猶~也。《釋文》:~、本亦作豫。
5、與讀音:停亥切,音唉,賄韻。釋文:与也。見《集韻》。
同:與
与-中華語文大辭典与1ㄩˇyǔ〈書〉賜予。同「與」。[例]次王橋,為巢所敗,更~鄭畋四節度盟,屯渭橋(《新唐書‧卷二二一‧西域列傳上‧黨項》)。与2ㄩˋyù「與」的異體字;「與」的簡化字。与3ㄩˊyú「與」的異體字;「與」的簡化字。
与-中華大字典1、与釋文:同蠧。見《字彙補引穆天子傳》。
2、嶚釋文:同蠹。見《字彙》。
3、蠹釋文:同蠧。見《篇海》。
4、蠹讀音:當故切,音妒,遇韻。釋文:
❶本作琵。《說文䖵部》:蠧。木中蟲。从䖵。橐聲。《段注》:在木中食木者也。今俗謂之蛀。音注。左傳曰公聚朽~。
❷凡蝕害衣書者皆爲~。《周禮翦氏》:掌除~物。
❸凡侵害財物者皆爲~。《左襄二十七年傳》:財用之~。
❹曝書袪蟲亦謂之~。《穆天子傳》:天子東遊。次雀梁。~書于羽陵。
〔注〕:謂暴書中~魚。因云~書也。
❺壞也。《公羊宣十二年傳》:皮不~。
❻害也。《國策秦策》:則是一舉而壞韓~魏。
❼蠀螬。秦晉之間謂之~。見《方言》。
❽桂~。食品也。《漢書南越趙佗傳》:桂~一器。
〔注〕:此蟲食桂。故味辛。而漬之以蜜、食之也。
❾蜭。一名毛~。卽蛓也。見《爾雅釋蟲疏》。
5、雨釋文:同蠧。見《直音》。
【读音】yǔ
【繁体】與
与<动>
(会意。小篆字形,“一、勺”合起来,表示赐予别人东西。“與”,从与,从舁(鉹??),共同抬起,与,给予。合起来表偕同、朋友。本义:赐予,施予,给予)
同本义[givegrant;offer]
与,赐也,通作“与”。――《正字通》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史记·项羽本纪》
又
则与斗卮酒。
取与者,义之表也。――汉·司马迁《报任安书》
与衣裳,吏护还之乡。――唐·柳宗元《童区寄传》
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清·袁枚《黄生借书说》
又如:赠与(赠给);交与(交给);与人方便;与受同科(行贿和受贿的人
与(與)yǔ
⒈跟,同,和:~众不同。~虎谋皮。我~你们一道走。
⒉给,授予:交~。送~。赠~。
⒊交往,友好:彼此相~。不欺其~(其与:指结交好的国家)。
⒋赞许,帮助:朝过夕改,君子~之。君不~胜者,而~不胜者。
⒌[与其]比较连词。常跟"不如"、"不若"、"宁可"等连用:~其乘车,不如乘飞机。
────────────────—
与(與)yú同"欤"。
────────────────—
与(與)yù参加,参预:~会。参~。~闻(亲自听到。参与其事且得知内情)。
与
同“與”。《説文·勺部》:“与,賜予也。一勺為与。此与與同。”《玉篇·勺部》:“与,賜也,許也,予也。亦作與。”按:今为“與”的简化字。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yǔ
1、[相与]xiāng yǔ
1.彼此往来;相处:这人是很难~的。 2.相互:~议论。 3.旧时指相好的人。
2、[与人为善]yǔ rén wéi shàn
跟别人一同做好事。《孟子·公孙丑上》:“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后指善意地帮助别人:批评同志要采取~的态度。
3、[与其]yǔ qí
连词。比较两方面的利害得失,选取一方面,舍弃另一方面。“与其”表示舍弃的一面,肯定的一面前常用“不如”“宁可”“毋宁”等词呼应:在做某一项工作时,~看得容易些,不如看得困难些。
4、[施与]shī yǔ
以财物周济人;给予(恩惠)。
5、[给与]jǐ yǔ
同“给予”。
6、[与众不同]yǔ zhòng bù tóng
跟大家不一样。
7、[与否]yǔ fǒu
(助)表示比较正反两方面情况。
8、[赠与]zèng yǔ
赠送;法律上指把自己的财产无条件地转移给他人;作为经济上的援助所给与的货币或财产。也作赠予。
9、[与共]yǔ gòng
在一起:生死~。朝夕~。荣辱~。
10、[让与]ràng yǔ
谓将自己的财物或权利移转于他人。
11、[与门]yǔ mén
1.”电平时,输出才为“ 2.”电平,否则输出为“ 3.”电平。
12、[付与]fù yǔ
交给:将贷款~对方。
13、[与与]yǔ yǔ
1.繁盛貌。 2.威仪合度貌。 3.犹豫不决貌。
14、[嘉与]jiā yǔ
奖励优待;奖掖扶助。
15、[舍与]shě yǔ
施舍给。
16、[俦与]chóu yǔ
指同伴。
17、[揣与]chuāi yǔ
谓强加某事某物于人。
18、[徒与]tú yǔ
门徒;党与。
19、[夷与]yí yǔ
迟疑不前。
20、[许与]xǔ yǔ
1.谓结交引为知己。 2.称许。
21、[课与]kè yǔ
犹赋予。
22、[与么]yǔ me
犹这么,如此。
23、[与国]yǔ guó
友好结盟的国家。
24、[巽与]xùn yǔ
顺从,附和。
25、[增与]zēng yǔ
增加,增添。
26、[与参]yǔ cān
参与;参加。
27、[寄与]jì yǔ
1.传送给。 2.犹致送,赠送。
28、[过与]guò yǔ
1.过多的赏赐。 2.交给;送给。
29、[俵与]biào yǔ
分给。
30、[右与]yòu yǔ
佑助,帮助。
31、[与天]yǔ tiān
谓凡合乎天道者,则得天助。
32、[关与]guān yǔ
参与。
33、[旉与]fū yǔ
遍施。
34、[其与]qí yǔ
难道。
35、[不与]bù yǔ
不赞成。
36、[赐与]cì yǔ
赏赐;赐给。《韩非子·外储说右下》:“司城子罕 谓 宋君 曰:‘庆赏赐与,民之所喜也,君自行之。杀戮诛罚,民之所恶也,臣请当之。’”宋 陆游《鹊桥仙》词:“镜湖 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朱自清《向往光明的歌声》:“很明确,在年青诗人心中,光明绝不会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能祈求别人赐与,一切都要靠自己双手去创造。”
37、[常与]cháng yǔ
指常所与共之物。
38、[称与]chēng yǔ
赞许。
39、[与期]yǔ qī
预先期待。
40、[分与]fēn yǔ
分给。
yù
1、[参与]cān yù
参加(事务的计划、讨论、处理):~其事。他曾~这个规划的制订工作。
2、[与会]yù huì
参加会议:~国。~人员。
3、[与闻]yù wén
参与并且知道(内情):~其事。
4、[维参与昴]wéi cān yù mǎo
参星和昴星。
5、[事与心违]shì yù xīn wéi
事实与愿望相违背。同“事与原违”。
6、[实与有力]shí yù yǒu lì
与:参与,在里面。确实在里边出了力。
yú
1、[与人]yú rén
合乎民意取得人心。
2、[与人方便]yú rén fāng biàn
与:给。给予他人各种便利。
3、[与人无争]yú rén wú zhēng
指不跟社会上的人发生争执。这是一种消极的回避矛盾的处世态度。
4、[与世无竞]yú shì wú jìng
世:世人,周围的人。
5、[与人书一]yú rén shū yī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近义词
yǔ
1、[跟]gēn
1.脚的后部或鞋袜的后部:脚后~。高~儿鞋。 2.在后面紧接着向同一方向行动:他跑得再快,我也~得上。~上形势。 3.指嫁给某人:他要是不好好工作,我就不~他。 4.引进动作的对象。a)同:有事要~群众商量。b)向:你这主意好,快~大家说说。 5.引进比较异同的对象;同:她待我~待亲儿子一样。高山上的气压~平地上不一样。他的脾气从小就~他爸爸非常相像。 6.表示联合关系;和:车上装的是机器~材料。他的胳膊~大腿都受了伤。
反义词
yǔ
1、[取]qǔ
1.拿到手里:~款。~行李。把电灯泡~下来。 2.得到;招致:~乐。~暖。自~灭亡。 3.采取;选取:~道。录~。可~。给孩子~个名儿。 4.姓。